Ⅰ 微觀經濟學壟斷的問題
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是指由於資源條件的分布集中而無法競爭或不適宜競爭所形成的壟斷。但1982年,威廉·專傑克·鮑莫爾屬(William Jack Baumol)、潘澤和威利格用部分可加性重新定義了自然壟斷: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單一企業生產所有產品的成本小於多個企業分別生產這些產品的成本之和,由單一企業壟斷市場的社會成本依然最小,該行業就是自然壟斷行業。「橋」就是一個例子!
Ⅱ 微觀經濟學中,壟斷的源泉是什麼壟斷造成的社會結果是怎樣的
壟斷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國家壟斷,一是市場壟斷。國家壟斷的根源是因為其手上掌握大版量權的資源,比如像中石油,銀行,中國鋼鐵行業等等。市場壟斷的根源是競爭,由於競爭所帶來的規模擴大以及對利潤的追求,其會不斷的兼並或者消滅對手,從而形成寡頭壟斷,像美國的托拉斯,德國的卡特爾,日本的康采恩等等。
後果,1,消費者消費成本增加 2,社會物流成本增加 3,抑制國內經濟活力
Ⅲ 在微觀經濟學中名詞解釋什麼叫壟斷
經濟壟斷源於濫用經濟力的優勢
(包括聯合優勢
)
,並且
,其濫用者應是經營者、或經營者的聯合體。實踐表明
,經濟力的優勢並不必然屬於某一個經營者或經營者聯合體。相反
,它可以屬於甲經營者
,也可以屬於乙經營者。甚至
,屬於本來並沒有經濟優勢的若干經營者組成的聯合體。換言之
,經濟力的優勢並非具有永久的獨占性。它是在競爭中形成的。問題在於
,經濟力優勢的佔有者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而採用非競爭的手段
,不允許他人再與之進行競爭。經濟力優勢濫用的根本特徵
,是以集中的經濟力或聯合的經濟力支配市場
,從而有使他人成為經濟從屬者的可能。
經濟壟斷所導致的市場准入的限制
,主要表現為獨占進入市場的機會。而一旦出現了經濟壟斷
,進入市場的機會就被個別
(或少數
)經營者獨佔了。經濟壟斷的行為者不僅不同他人分享進入市場的機會
,而且也不與其他經營者分享新的進入市場的機會。
國家的合法經濟壟斷和諸多公用事業經特許在一定范圍內的壟斷,都需要以行政權來實施並加以保障,這種行政權實施的合法或非法,不可能以法律形式事無巨細地事先予以明定,已為行政和行政權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使然。任何主體在法律和行政授權范圍內實施的市場壟斷、特許壟斷經營、價格壟斷、限制性行為和干預行為等,應屬合法、正當的行政壟斷;而有關行政壟斷是否在合法授權范圍之內及其是否對競爭構成損害,則需由反壟斷執法機構和法院依法予以認定。
經濟壟斷則不單是個別主體的、私人的非行政壟斷,它也包括國家和國有主體的行政性的經濟壟斷。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國有主體在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無論其是否具有自然壟斷或法律特許壟斷的性質,抑或完全和私人企業一樣參與市場競爭,分割、支配市場,濫用交易實力,採取不公正交易方法等「經濟性」壟斷行為,都不是西方國家所謂的私人壟斷,多有「行政」在背後支持。
Ⅳ 微觀經濟學——完全壟斷
在技術專利保護期內能夠獲得最高利潤,該企業屬於完全壟斷。
由於沒有專競爭對手,所以該企業可屬以把整個市場的需求曲線當做自己的產品需求曲線,進而根據MC=MR確定最高利潤的產量,進而獲得最高利潤。
若專利保護到期了,其他企業也可能湧入這一市場,該市場會變為非完全壟斷市場。
如果該專利生產需要一定的規模效應,該市場可能變為寡頭壟斷。
如果該專利生產的進入障礙不大,該市場可能變為壟斷競爭或完全競爭。
以上變化使該企業需要考慮對手的市場行為確定產量和定價,不一定再獲得最高利潤。
Ⅳ 微觀經濟學 1什麼是壟斷 2 什麼原因會導致壟斷3為什麼反壟斷4壟斷為什麼不好5怎麼樣反壟斷
1:壟斷 (英語:Monopoly) (或者稱賣者壟斷;台灣通常譯獨占),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者壟斷 (Monopsony) 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
2: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引起壟斷。當壟斷代替自由競爭而在經濟生活中佔了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就發展到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一般認為,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者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入障礙的產生壟斷的原因有三個: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 政府創造壟斷:政府給與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是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
3與4:價格壟斷拉高整個社會成本 壟斷性行業所從事的一般都是與決大多數人、行業息息相關的公共事業,例如電信、郵政、自來水、電力、煤氣、鐵路、航空等等。因為這些行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這些行業的服務價格的高低便關繫到整個社會的成本。這些行業的整體效率直接關繫到其他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壟斷行業的成本又是最難估算的,電信部門說市話虧損,郵政部門說普通信件業務虧損,自來水公司也說自己虧損。但是許多消費者都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虧損、搞不清虧損是怎麼形成的,因為沒有一個獨立的會計或審計部門告訴我們壟斷行業的成本到底是如何構成的。 經濟學家認為通過行政性、強制性手段維持高於合理水平的價格,人為壓抑公眾的消費需求是壟斷的必然。壟斷的利潤是極其可觀的,有消費者指出現在隨處可見IP電話卡以6至8折「揮淚」甩賣,電信部門卻仍可泰然處之。不知其中的利潤到底有多大。而由獨家壟斷造成的社會成本是極其巨大的。 有專家分析,計劃經濟時代電信、鐵路等部門過去都屬於國家行政部門,而這些部門進入市場的時候,本身卻仍具有壟斷地位,一旦在市場中開始追求利潤,就會通過壟斷定價把大量消費者利益轉移到手中,使特權部門、特權公司拿到遠遠高於競爭市場價格的利潤。結果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競爭成本。 行業壟斷導致有效投資不足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經過審批的私營速遞公司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幾十家,但地下「黑市」速遞公司的數量則在1000家以上。雖然按照國家《郵政法》的規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寄遞業務由國有郵政企業專營,但是許多速遞公司也在以各種形式參與這項服務,據統計,EMS目前最低的資費是23.3元,而私營速遞公司的最低資費不過10元左右。超額的利潤必然引來資金,哪怕公司的身份不太合法。據統計,從1995年起,EMS營業額的年增長率也有2%,但其市場份額卻在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同一時期,四大國際速遞巨頭在中國的營業額增長卻保持在20%以上。盡管現時EMS在國內速遞市場仍是「老大哥」,但是它的市場份額已經由最高峰時的近97%,跌到目前的40%左右。 這種現象在壟斷行業是常見的,一方面,壟斷企業能通過壟斷獲得超額利潤,從而妨礙了效率的提高,妨礙了其擴大業務規模的積極性。另外通過行業壟斷阻止社會資金進入該行業,雖然總有資金為利潤引誘通過各種方式「違規」進入,但規模總是有限的。 投資不足、就業下降,消費相對疲軟是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之中的主要問題。有專家指出,造成中國現階段投資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點就是很多高利潤的行業都是市場禁入的壟斷行業,這些行業中,壟斷導致低效,造成了這部分利潤反映不出真實的利潤狀況,成為極大的浪費,同時這也極大的挫傷了資本的投資熱情,這樣就造成所謂的「資本罷工」,強化了投資市場低迷。
5:各國的反壟斷法錯了。法定壟斷該反,但是一切形式的其它壟斷都是不該反的。
錯誤的壟斷經濟學理論當然是反壟斷法的理論基礎了,但是反壟斷更是政治決策的結果。反壟斷是經濟問題,但更是政治問題。「一將功成萬骨枯」,競爭失敗者從來都是多數,競爭勝利者沒有辦法賄賂失敗者,而這決策更多的又是政治決策過程,有那麼多的反非法定壟斷的法案被通過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沒有辦法去判斷一個企業規模是不是過大了,到底是推動了還是抑制了競爭。例如,假如市場是指信息工業,那麼微軟僅佔1%;將市場的范圍縮小為軟體工業,微軟佔4%,還比不上IBM;僅當特指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時,微軟的份額才上升到80%以上。我們評價企業壟斷程度的做法難道不是相當地具有隨意性嗎?
「現實的市場形態是復雜多變的。保護產權的壟斷,可能擴大而轉變成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特有資源、創新和成[25.84 -2.60%]本遞減的壟斷,也可能派生出形形色色的強制性排他獨占的要求。唯因為實際情況復雜,才需要簡單明了的准則。政府在反壟斷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應該堅守如下原則:普遍保護產權,反對市場禁入。反壟斷的要害是消除市場禁入:消除市場准入的強制性障礙,以此為界,不越雷池一步。」
Ⅵ 微觀經濟學中,壟斷廠商是市場價格的決定者,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是正確的,完全壟斷企業是市場價格的制定者。由於壟斷企業控回制了整個行業的答供給,也就控制了整個行業的價格,成為價格制定者。完全壟斷企業可以有兩種經營決策:以較高價格出售較少產量,或以較低價格出售較多產量。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任何壟斷都不可能完全排除競爭,完全壟斷與完全競爭一樣,只是一種假設。
(6)微觀經濟學中壟斷的危害擴展閱讀:
由於獨家賣主控制市場,不發生新廠商加入問題,因此完全壟斷條件下的均衡既是長期均衡又是短期均衡,產量的決定根據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最大利潤原則進行,超額利潤即壟斷利潤可以持久存在。
壟斷可分為兩大類: 政府壟斷和私人壟斷。不管哪種形式的壟斷都會導致較高的售價、較低的產量和額外的利潤,因此西方某些國家制定了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壟斷力量的發展。在現實經濟中,比較接近該市場模式的行業是公用事業。
Ⅶ 微觀經濟學中什麼情況下僱主是壟斷的
微觀來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源觀」是希臘文「μικρο」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僱主,指以工資僱用人員的企業主(商業經營人或製造業廠商)。
壟斷(Monopoly)(通常譯獨占),經濟學術語,一般分為賣方壟斷和買方壟斷。賣方壟斷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買者壟斷(Monopsony)則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調節價格與產量。
Ⅷ 微觀經濟學 1什麼是壟斷 2 什麼原因會導致壟斷3為什麼反壟斷4壟斷為什麼不好5怎麼樣反壟斷
1、壟斷:壟斷是指市場只有一個生產者和銷售者,且該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在市場上沒有同類或者相似的商品,同時其他廠商進入市場的難度很大。
2、1、自然壟斷,2、政府扶持,3,、廠商壟斷生產資源
3與4、壟斷會拉高整個社會的成本,不利於達到市場均衡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5、1、法律手段,2、市場協調,3政策引導
Ⅸ 微觀經濟學中完全壟斷市場的問題
如果需求曲線是線性的話,邊際收益曲線的斜率是反需求曲線斜率的2倍。
即dMR/dQ=2*dP/dQ
Ⅹ 西方經濟學(微觀)關於壟斷的問題
壟斷來形成過程和形成之後的需求曲自線應該是不一樣的,仔細看看書。還有效用的問題,西文經濟學前面是應該有假定的,有些變數是不變的,如果任何變數都是未知的,所有的學科都沒法研究了。還有一個問題我也不明白,社會上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嗎?如果一樣東西得不到就越想得到他嗎?比如在市場上我買不到蘋果,我就越想得到蘋果嗎?這里也存在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