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批判閱讀

政治經濟學批判閱讀

發布時間:2021-01-02 05:04:05

① 求高手賜一篇資本論的讀書筆記!!高手啊,原創加加分!急求。

導論是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此部分段落較多,有必要從總體結構上進行宏觀把握。
《導言》結構:
1、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的辨證關系。
2、說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現實的前提開始」達到抽象,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以此來分析經濟現象,即具體→抽象→具體。
3、提出關於社會整體結構的思想。
(說實話《資本論》語言晦澀,且有太多的歷史知識和典故,這些都造成了我閱讀上的障礙,有的實在是難以理解,例如「生產」這一小節。為此我查閱了有關的參考書,但最終也不太明白。
但從資料中,我了解到《<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馬克思留下的一部沒有完成的手稿。馬克思認為,把要論述的問題預先說出來不太合適,所以手稿寫了一半就沒再寫下去。[12]
最後「生產」一節就沒有寫完,但是此節的標題卻勾畫了他對社會總體的深刻思考。即「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國家形式和意識形式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關系。法的關系。家庭關系。」這個社會整體關系是以生產力為起點的,從生產到生產力的發展,到生產關繫到上層建築,包括文化觀念等等。但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馬克思為什麼認為社會整體關系的最高點是家庭和家庭關系?他所理解的社會整體結構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有人說導言是所有研究馬克思思想的人必讀的文章,是我們理解「中年馬克思」的重要文獻,也是馬克思留下的一篇比較難懂得論文。可能是因為我水平有限,對此深有體會,認為至少是從導論到第一卷中的難點之一。以後得加強閱讀才行!)

《序言》結構:
1、說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研究的順序和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計劃。
2、指出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及經過。
3、概括了馬克思總的哲學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思考: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總過程內部的四個環節,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生產起著主導的決定作用,一定的生產決定著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也具有反作用。
結合現實,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社會生產四個環節中生產的決定性主導作用要求我們重視生產,把生產放在第一位。發展是硬道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發展過程中要深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樹立新發展觀。
分配、交換、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原理使我們在加強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協調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的關系。如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協調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還要逐步完善市場交換競爭機制,規范市場交換秩序,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

《資本論》第一卷序、跋
1867年第一版序言
結構:
1、指出《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關系。
2、說明《資本論》研究對象、目的和方法。
3、闡述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及其《資本論》的結構。

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
這句話是指以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經濟學,由於其對象上的特殊性,不能像物理學或化學那樣使用一些比較直觀的工具如顯微鏡和化學試劑就可以得到事物的真相,而必須依靠抽象力,即人們從事物的各種表面現象中抽取和概括其最本質特徵的能力。我們對社會經濟現象的分析,只有通過科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發現和掌握客觀事物的規律。
如在《資本論》分析中,馬克思首先從紛繁復雜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中抽象出了商品這個細胞形式,從而提出了價值、勞動、貨幣等范疇;進而對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系作了深入分析,最後逐步上升到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整體認識。

但是,如果德國讀者看到英國工農業工人所處的境況而偽善地聳聳肩膀,或者以德國的情況遠不是那樣壞而樂觀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聲地對他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
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
在英國,變革過程已經十分明顯。它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大陸。在那裡,它將採取較殘酷的還是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程度而定。
這幾段話具有極強的邏輯性,都表明了盡管當時經濟落後的德國與經濟發達的英國情況有很大的差別,但《資本論》以英國為例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普遍適用。各國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程度有所不同,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激化,其終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而無產階級革命是用流血的形式還是和平的方式,要隨該國的實際情況而定。

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這里所說的「死人」,是指封建殘余,「活人」是指資本主義。當時德國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陳舊的封建殘余還比較嚴重。所以,馬克思認為德國的工人受到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並且封建殘余還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

柏修斯需要一頂隱身帽來追捕妖怪。我們卻用隱身帽緊緊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認妖怪的存在。
(這里的典故不太明白,查閱了下參考書)[13] 馬克思在這里是借用「柏修斯的隱身帽」,來諷刺當時的德國統治者。他們與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隱身帽是為了不被妖魔看見,而他們利用隱身帽卻把耳目遮住,去否認德國勞動人民所遭受的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

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現代社會」指資本主義社會,所以《資本論》的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它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是不能跳躍的,但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了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那麼這句話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是不是每個國家一定要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中國也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嗎?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性質,基本上是屬於資本主義范疇的[14] 。但是,資本主義不是很發達,封建關系仍大量存在。因此,中國並沒有跳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沒有跳過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在資本主義還沒有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搞社會主義革命,一方面確實是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另一方面,在革命後也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曲折。

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
這句話表明馬克思方法論中的唯物主義基礎,認為社會發展是個自然歷史過程,社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發展規律同自然規律一樣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這一自然歷史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再現,照應了此文前半部分的「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

1872年第二版跋
此部分大致講了三層含義:1、指出第二版中所作的修改;2、介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在德國的發展,主要指出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3、方法論——辯證法。
可見,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缺乏生存的基礎。它作為成品從英國和法國輸入;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授一直是學生。
政治經濟學是以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的,而在德國長期的封建割據局面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缺乏生存的基礎」。實際上,當前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發展也是如此。由於社會制度不同、國情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等,我們對於西方理論是不能完全照搬的。在借鑒、運用這些理論或方法時,要結合我們的具體情況。

當然,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
我的理解是敘述方法是指把研究中揭示出來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系再現出來。即抽象→具體。研究方法則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具體→抽象。因此兩者間的思維過程是相反的。

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我們知道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這句話表明馬克思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使辯證法擺脫了唯心主義的外殼,最終創立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並將其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之中。

《資本論》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
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財富的「元素形式」或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式」,馬克思從商品入手解剖資本主義經濟。我認為在這里,事物的「元素形式」或「細胞形式」,它們不是簡單地從事物的普遍聯系中任意抽取出來的部分、因素,而是包含著「一切矛盾胚芽」的辯證關系。馬克思從商品出發,看到了在商品中,就如同在胚胎中一樣,隱藏著那些在一定條件和一定發展階段上將變為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看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不斷的生長、運動、發展。
(胚胎形式→幼稚形式→成長形式→發展形式→完成形式)

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由馬克思首先揭示並進行論證的,他批判的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並為進一步建立剩餘價值學說奠定了基礎。
1、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但不能區分勞動二重性,不知是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2、價值量決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平均勞動時間,而是由最差的生產條件下的勞動時間決定。
3、古典政治經濟學區分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但不了解這兩者的內在聯系。
4、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而不是社會屬性。
5、古典政治經濟學把商品、價值和價值形式認為是永恆范疇,因此資本主義也是永恆制度。

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我認為這句話中有兩點應值得注意(實際上課時也講過):
(1)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這兩個概念時,有些地方是嚴格的,有些地方是不嚴格的(上面這句話中兩者是可以等同的)。但這兩個詞我認為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勞動生產力側重於「力」是指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勞動生產率側重於「率」是指具體勞動實際生產使用價值的效率。
能力與效率是不同的,能力是潛在的力量,效率是能力發揮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能力與效率是成正比的,但也有例外的。有的能力很強,但效率不高;有的能力不大,但效率很高。
(2)實際上提出「自然生產力」的概念(我原來是不了解的)
這句話中馬克思把自然條件也列入生產力的重要因素「……自然條件」,並且強調自然力作為一種生產力的特殊作用。
我的理解是自然生產力是指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上對某種自然力的有效利用而產生的生產力,實則是「自然力」與「生產力」兩詞復合而成的。自然力是產生這種生產力的基礎和前提,科學技術以及人們對這種自然力的有效利用則是產生這種自然生產力的條件。破壞了某種自然條件或不能有效地利用某種自然條件,就會使這種自然生產力遭到破壞而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但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無限發展有可能降低自然生產力。[15] 因此,馬克思的自然生產力理論結合現實可以是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實現良性循環。由此看出,今天我們提出的這種全新的發展觀,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預見,在某種程度上看多年來由於我們只看到馬克思理論對建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作用[16] 。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微觀和宏觀兩層含義。以上是微觀含義,是在生產同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之間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種商品上的勞動耗費。另一種是宏觀含義,是指在生產不同的商品生產者之間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上的分配。(主要是在《資本論》的第三卷中論述了這一含義。但是我認為在第一卷中也有談到:[17] 流通手段中「……最後,假定市場上的每一塊麻布都只包含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使這樣,這些麻布的總數仍然可能包含耗費過多的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像我在別處說過的,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W—G這是一驚險性的跳躍,結合當今社會對企業或商品生產者而言也尤為重要。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那麼企業要想追求無限的剩餘價值,必須不斷的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不斷提升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使產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只有這樣產品才能被社會所承認,實現驚險的跳躍,使企業所耗費的預付資本能夠在價值上得到相應的補償。並且,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環節,企業也必須十分重視營銷工作。

思考:
1、結合以前所學的知識,主要有以下四種不同的價值決定理論:
①勞動價值論:價值實體是勞動,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是以英國古典學派和馬克思為代表的。
②供求價值論:價值實體是供求,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價值。以馬歇爾為代表。
③要素價值論: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土地、資本三要素共同決定的。主要代表人是薩伊。
④效用價值論:價值的實體是效用,或邊際效用,效用和邊際效用決定商品的價值。以門格爾、龐巴維克等為代表。

2、一般而言,經濟學對某個經濟體的分析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本質層次的分析,即對生產關系層次的分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偏重於這種;二是表層層次的分析,即對經濟運行層次的分析,西方經濟學一般屬於此。但如果認為只有西方經濟學有經濟體制理論,而馬克思沒有這方面的論述,則是片面的。[18]
我認為在《資本論》的第一卷中,雖然沒有用「經濟體制」等詞,但是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時必定會從客觀上通過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機制來揭示它的經濟關系。如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及其作用(價值規律是勞動價值中極其重要的部分,但選讀中好像沒有這部分),講競爭、供求、價值運動等,實際上就是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運動的機制問題[19] 。所以說,馬克思在論述許多經濟問題時,都已經涉及到了經濟運行機制。

3、關於商品拜物教的理解
商品拜物教是把物化在商品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顛倒地看成是物與物的關系。於是對商品產生了一種神秘的觀點,就好像在宗教世界中人們崇拜上帝、真主等一樣,在商品世界裡,人們崇拜手中的產物——商品。因此馬克思研究經濟學,表面是研究商品與商品的關系,歸根到底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商品的背後是人,經濟關系則是在物的掩蓋下的人與人的關系 。相比而言,西方經濟學是不研究人與人的關系,只講商品與商品的關系,即物與物的關系。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因此,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
(只有哲人式的經濟學家才能寫出這樣的話!此話的意思一般政治經濟學課堂都對它分析過)馬克思對資本總公式矛盾分析說明:流通是不產生剩餘價值的。任何企業試圖通過轉手買賣商品,任意加價,都不是資本增殖的源泉,它只能改變財富的分配狀況,而不能使財富有任何現實增加。
在商品市場上,單個的企業主間是互相對立,他們所擁有的權利,只是他們的商品的所有權,等價交換是基本原則。在商品市場上,任何欺詐、暴力、壟斷行為,都是不正當行為,都是違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的。
所以,社會主義企業要追求資本的增殖也是絕不能靠流通中的不正當行為獲得,而是靠正確和有效運營資金取得。

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裡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
這句話實是馬克思通過對勞動力買賣的分析,來深刻揭示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虛偽性。[110] 流通過程的等價交換關系掩蓋了生產過程的剝削關系。其中邊沁我認為實際是現代西方庸俗經濟學所謂的「理性」,它是把露骨的利己主義看成是人類道德行為的主要動機,是人類生活的指導原則。當時許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利用邊沁的理論為資產主義辯護,論述資本主義流通領域是自由、平等的,而交換雙方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因而對雙方均有利。實際上,在流通領域的一些平等互利的假象恰恰掩蓋了生產領域的殘酷剝削,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完全是剝削與被剝削的對立關系。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動物遺骸的結構對於認識已經絕跡的動物的機體有重要的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於判斷已經消亡的社會經濟形態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
這句話的主要含義是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研究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要注意當時所使用的生產工具,因為生產工具對生產力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生產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即各個經濟時代的區別在於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不同社會方式,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資本家的社會。」
並且在《資本論》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從對生產工具分析中,不僅看到了勞動工具對資本主義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性,更透過經濟現象分析出生產工具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作用,認為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生產力進步的主要標志。這在當今社會的市場經濟依然使用,在激烈的競爭形勢下,各個部門、各個企業都競相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技術水平,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率。

思考:
回顧以前所學的經濟學說史,近代政治經濟學史上對於剩餘價值的研究,開始於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重農學派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了「第一個系統的理解」,提出了「純產品」理論,這實質上就是他們的剩餘價值學說。認為「剩餘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出來」,而是在農業中創造出來的,是純粹自然的賜予;他們只是在地租的形式上認識到剩餘價值的存在,而不知道利潤這個范疇,更沒有研究剩餘價值的一般形式。所以,他們沒有看出剩餘價值的秘密。但是,他們把關於剩餘價值起源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基礎。而斯密對剩餘價值的認識,比重農學派前進了一大步,他所研究的利潤和地租,也都是剩餘價值。他認為剩餘價值不僅存在於農業生產領域,而且也存在於工業生產領域;不僅提出了利潤范疇,而且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指出了一般剩餘勞動是包括利潤和地租在內的剩餘價值的源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密認識到了剩餘價值的真正起源。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於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
這句話中馬克思強調了企業管理的必要性。他認為由許多人在一起勞動的社會化大生產過程中,為了協調個人之間的勞動,使它們能夠密切配合,以達到共同完成某一生產任務的目的,就必須有指揮和監督,並進行企業管理。資本主義生產是社會主義化大生產,需要管理。社會主義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也是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生產規模更大、分工更細、協作氛圍更廣,更需要企業內部的管理。如果沒有統一的指揮,沒有科學的管理方法,就不能有效地進行生產化生產。

資本家也就企圖盡量延長工作日來徹底利用這個「初戀時期」。
這句話用來形容資本家對超額利潤的狂熱追逐。馬克思分析說,當某個部門的資本家最先使用機器生產時,他可以得到高於平均利潤率的超額利潤,但如果該部門都普遍使用機器生產時,這種超額利潤就消失了,因而最先使用機器生產的個別資本家總是力圖延長工作日,以便在這個「初戀時期」(最先採用機器生產的時期)生產更多的產品,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利潤。

思考: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了兩種基本的資本主義剝削方式,即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與馬克思時代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剝削形式上有了許多新變化,特別是戰後各國更多地依靠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剝削手段。但資產階級提高生產力從而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決不是為了勞動者的利益,而是加重了對勞動者的剝削。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對抗性。因此,馬克思關於相對剩餘價值的原理批判了西尼耳的「工人應當感謝資本發展了生產力」。
但在當代資本主義剝削形式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如雇員持股計劃。在職工中發行股票,讓工人可以擁有股權而參與企業剩餘價值的分配,從而刺激工人為更多地分紅而工作,把工人看成與資本家相似的股東。從本質上說,資本主義企業在工人中發行股票,一是想以此把企業利益和工人利益拴在一起,模糊勞資界限;二是想從工人身上搜括貨幣來擴大資本積累。[111]

第五篇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勞動對資本的這種形式上的隸屬,又讓位與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隸屬。
(這句話難以理解,查閱了下參考書)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隸屬,是指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上隸屬於資本。在機器生產以前的資本主義初期,勞動的技術基礎還是手工生產,但生產關系發生了變化。這時資本家主要採用延長工作日來生產絕對剩餘價值。
勞動對資本的實際隸屬,是指勞動不僅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繫上隸屬資本,而且由於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根本變革,使勞動更進一步地隸屬於資本。在機器生產中,原來手工勞動的技術不起作用了。工人離開了機器,就不能參加資本的生產過程,工人原先可以憑藉手藝而對資本作點反抗的技術基礎消失了,所以,這種完全依賴於機器的勞動更加隸屬於資本。這時,資本家主要通過機器的使用來提高勞動生產力,以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因此,勞動對資本隸屬關系的深化,是伴隨著技術基礎和勞動組織的改變(從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和剝削方法側重點的改變的(從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到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思考:
1、馬克思關於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原理,與我國企業資本增殖機制和經濟增長方式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外延型資本增殖機制→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內涵型資金增殖機制→集約式經濟增長方式
在分析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時強調這種資本積累的特點是勞動外延量的增加。類似於企業外延型資本增殖機制,單純以投入的生產要素數量的增長為中心,單純數量擴張型的增長為前提。它等同於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以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等為特點。
而與相對剩餘價值對應的是內涵型資金增殖機制和集約式經濟增長方式。因為內涵型資金增殖機制以生產要素的質量、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為前提,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質量效益型的集約式經濟增長方式。

2、(在老師發的教學大綱中關於《資本論》的方法論中第四點是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我認為這在第一卷中有多處體現,邏輯性與歷史性的統一,就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分析也就是從那裡開始。如由簡單價值形態到貨幣形態的歷史發展;由商品流通到貨幣流通的歷史發展;此篇中的由絕對剩餘價值到相對剩餘價值的發展等等。

第六篇 工資
工人和資本家的一切法的觀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神秘性,這一生產方式所產生的一切自由幻覺,庸俗經濟學的一切辯護遁詞,都是以這個表現形式為依據的。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資本來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卻被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這種歪曲的現象從法的觀念出發來看是無法察覺的。因為資本和勞動的交換和普通商品之間的交換一樣,都是一方付出貨幣,另一方付出商品,買賣雙方是平等的,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兩者間買賣的商品不同而已。所以,在工資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勞動都表現為有酬勞動,正如在此句話的前面所提到僱傭勞動制度較之奴隸制和農奴制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它的表現形式掩蓋了現實的剝削關系。而這種形式的存在卻為庸俗經濟學提供了牢固的基礎。許多資產階級的辯護士,就是以此為理論根據來替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進行詭辯的。

②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們在自己抄生活的社襲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③ 親,你的資本論讀書筆記能幫幫我嗎。。。。。

導論是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此部分段落較多,有必要從總體結構上進行宏觀把握。
《導言》結構:
1、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的辨證關系。
2、說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現實的前提開始」達到抽象,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以此來分析經濟現象,即具體→抽象→具體。
3、提出關於社會整體結構的思想。
(說實話《資本論》語言晦澀,且有太多的歷史知識和典故,這些都造成了我閱讀上的障礙,有的實在是難以理解,例如「生產」這一小節。為此我查閱了有關的參考書,但最終也不太明白。
但從資料中,我了解到《<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馬克思留下的一部沒有完成的手稿。馬克思認為,把要論述的問題預先說出來不太合適,所以手稿寫了一半就沒再寫下去。[12]
最後「生產」一節就沒有寫完,但是此節的標題卻勾畫了他對社會總體的深刻思考。即「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國家形式和意識形式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關系。法的關系。家庭關系。」這個社會整體關系是以生產力為起點的,從生產到生產力的發展,到生產關繫到上層建築,包括文化觀念等等。但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馬克思為什麼認為社會整體關系的最高點是家庭和家庭關系?他所理解的社會整體結構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有人說導言是所有研究馬克思思想的人必讀的文章,是我們理解「中年馬克思」的重要文獻,也是馬克思留下的一篇比較難懂得論文。可能是因為我水平有限,對此深有體會,認為至少是從導論到第一卷中的難點之一。以後得加強閱讀才行!)
《序言》結構:
1、說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研究的順序和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計劃。
2、指出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及經過。
3、概括了馬克思總的哲學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思考: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總過程內部的四個環節,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生產起著主導的決定作用,一定的生產決定著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也具有反作用。
結合現實,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社會生產四個環節中生產的決定性主導作用要求我們重視生產,把生產放在第一位。發展是硬道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發展過程中要深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樹立新發展觀。
分配、交換、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原理使我們在加強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協調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的關系。如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協調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還要逐步完善市場交換競爭機制,規范市場交換秩序,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
《資本論》第一卷序、跋
1867年第一版序言
結構:
1、指出《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關系。
2、說明《資本論》研究對象、目的和方法。
3、闡述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及其《資本論》的結構。
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
這句話是指以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經濟學,由於其對象上的特殊性,不能像物理學或化學那樣使用一些比較直觀的工具如顯微鏡和化學試劑就可以得到事物的真相,而必須依靠抽象力,即人們從事物的各種表面現象中抽取和概括其最本質特徵的能力。我們對社會經濟現象的分析,只有通過科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發現和掌握客觀事物的規律。
如在《資本論》分析中,馬克思首先從紛繁復雜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中抽象出了商品這個細胞形式,從而提出了價值、勞動、貨幣等范疇;進而對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系作了深入分析,最後逐步上升到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整體認識。
但是,如果德國讀者看到英國工農業工人所處的境況而偽善地聳聳肩膀,或者以德國的情況遠不是那樣壞而樂觀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聲地對他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
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
在英國,變革過程已經十分明顯。它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大陸。在那裡,它將採取較殘酷的還是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程度而定。
這幾段話具有極強的邏輯性,都表明了盡管當時經濟落後的德國與經濟發達的英國情況有很大的差別,但《資本論》以英國為例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普遍適用。各國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程度有所不同,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激化,其終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而無產階級革命是用流血的形式還是和平的方式,要隨該國的實際情況而定。
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這里所說的「死人」,是指封建殘余,「活人」是指資本主義。當時德國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陳舊的封建殘余還比較嚴重。所以,馬克思認為德國的工人受到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並且封建殘余還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
柏修斯需要一頂隱身帽來追捕妖怪。我們卻用隱身帽緊緊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認妖怪的存在。
(這里的典故不太明白,查閱了下參考書)[13] 馬克思在這里是借用「柏修斯的隱身帽」,來諷刺當時的德國統治者。他們與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隱身帽是為了不被妖魔看見,而他們利用隱身帽卻把耳目遮住,去否認德國勞動人民所遭受的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
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現代社會」指資本主義社會,所以《資本論》的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它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是不能跳躍的,但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了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那麼這句話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是不是每個國家一定要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中國也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嗎?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性質,基本上是屬於資本主義范疇的[14] 。但是,資本主義不是很發達,封建關系仍大量存在。因此,中國並沒有跳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沒有跳過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在資本主義還沒有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搞社會主義革命,一方面確實是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另一方面,在革命後也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曲折。
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
這句話表明馬克思方法論中的唯物主義基礎,認為社會發展是個自然歷史過程,社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發展規律同自然規律一樣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這一自然歷史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再現,照應了此文前半部分的「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
1872年第二版跋
此部分大致講了三層含義:1、指出第二版中所作的修改;2、介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在德國的發展,主要指出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3、方法論——辯證法。
可見,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缺乏生存的基礎。它作為成品從英國和法國輸入;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授一直是學生。
政治經濟學是以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的,而在德國長期的封建割據局面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缺乏生存的基礎」。實際上,當前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發展也是如此。由於社會制度不同、國情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等,我們對於西方理論是不能完全照搬的。在借鑒、運用這些理論或方法時,要結合我們的具體情況。
當然,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
我的理解是敘述方法是指把研究中揭示出來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系再現出來。即抽象→具體。研究方法則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具體→抽象。因此兩者間的思維過程是相反的。
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我們知道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這句話表明馬克思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使辯證法擺脫了唯心主義的外殼,最終創立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並將其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之中。
《資本論》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
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財富的「元素形式」或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式」,馬克思從商品入手解剖資本主義經濟。我認為在這里,事物的「元素形式」或「細胞形式」,它們不是簡單地從事物的普遍聯系中任意抽取出來的部分、因素,而是包含著「一切矛盾胚芽」的辯證關系。馬克思從商品出發,看到了在商品中,就如同在胚胎中一樣,隱藏著那些在一定條件和一定發展階段上將變為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看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不斷的生長、運動、發展。
(胚胎形式→幼稚形式→成長形式→發展形式→完成形式)
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由馬克思首先揭示並進行論證的,他批判的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並為進一步建立剩餘價值學說奠定了基礎。
1、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但不能區分勞動二重性,不知是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2、價值量決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平均勞動時間,而是由最差的生產條件下的勞動時間決定。
3、古典政治經濟學區分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但不了解這兩者的內在聯系。
4、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而不是社會屬性。
5、古典政治經濟學把商品、價值和價值形式認為是永恆范疇,因此資本主義也是永恆制度。
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我認為這句話中有兩點應值得注意(實際上課時也講過):
(1)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這兩個概念時,有些地方是嚴格的,有些地方是不嚴格的(上面這句話中兩者是可以等同的)。但這兩個詞我認為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勞動生產力側重於「力」是指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勞動生產率側重於「率」是指具體勞動實際生產使用價值的效率。
能力與效率是不同的,能力是潛在的力量,效率是能力發揮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能力與效率是成正比的,但也有例外的。有的能力很強,但效率不高;有的能力不大,但效率很高。
(2)實際上提出「自然生產力」的概念(我原來是不了解的)
這句話中馬克思把自然條件也列入生產力的重要因素「……自然條件」,並且強調自然力作為一種生產力的特殊作用。
我的理解是自然生產力是指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上對某種自然力的有效利用而產生的生產力,實則是「自然力」與「生產力」兩詞復合而成的。自然力是產生這種生產力的基礎和前提,科學技術以及人們對這種自然力的有效利用則是產生這種自然生產力的條件。破壞了某種自然條件或不能有效地利用某種自然條件,就會使這種自然生產力遭到破壞而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但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無限發展有可能降低自然生產力。[15] 因此,馬克思的自然生產力理論結合現實可以是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實現良性循環。由此看出,今天我們提出的這種全新的發展觀,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預見,在某種程度上看多年來由於我們只看到馬克思理論對建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作用[16] 。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微觀和宏觀兩層含義。以上是微觀含義,是在生產同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之間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種商品上的勞動耗費。另一種是宏觀含義,是指在生產不同的商品生產者之間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上的分配。(主要是在《資本論》的第三卷中論述了這一含義。但是我認為在第一卷中也有談到:[17] 流通手段中「……最後,假定市場上的每一塊麻布都只包含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使這樣,這些麻布的總數仍然可能包含耗費過多的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像我在別處說過的,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W—G這是一驚險性的跳躍,結合當今社會對企業或商品生產者而言也尤為重要。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那麼企業要想追求無限的剩餘價值,必須不斷的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不斷提升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使產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只有這樣產品才能被社會所承認,實現驚險的跳躍,使企業所耗費的預付資本能夠在價值上得到相應的補償。並且,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環節,企業也必須十分重視營銷工作。
思考:
1、結合以前所學的知識,主要有以下四種不同的價值決定理論:
①勞動價值論:價值實體是勞動,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是以英國古典學派和馬克思為代表的。
②供求價值論:價值實體是供求,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價值。以馬歇爾為代表。
③要素價值論: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土地、資本三要素共同決定的。主要代表人是薩伊。
④效用價值論:價值的實體是效用,或邊際效用,效用和邊際效用決定商品的價值。以門格爾、龐巴維克等為代表。
2、一般而言,經濟學對某個經濟體的分析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本質層次的分析,即對生產關系層次的分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偏重於這種;二是表層層次的分析,即對經濟運行層次的分析,西方經濟學一般屬於此。但如果認為只有西方經濟學有經濟體制理論,而馬克思沒有這方面的論述,則是片面的。[18]
我認為在《資本論》的第一卷中,雖然沒有用「經濟體制」等詞,但是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時必定會從客觀上通過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機制來揭示它的經濟關系。如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及其作用(價值規律是勞動價值中極其重要的部分,但選讀中好像沒有這部分),講競爭、供求、價值運動等,實際上就是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運動的機制問題[19] 。所以說,馬克思在論述許多經濟問題時,都已經涉及到了經濟運行機制。
3、關於商品拜物教的理解
商品拜物教是把物化在商品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顛倒地看成是物與物的關系。於是對商品產生了一種神秘的觀點,就好像在宗教世界中人們崇拜上帝、真主等一樣,在商品世界裡,人們崇拜手中的產物——商品。因此馬克思研究經濟學,表面是研究商品與商品的關系,歸根到底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商品的背後是人,經濟關系則是在物的掩蓋下的人與人的關系 。相比而言,西方經濟學是不研究人與人的關系,只講商品與商品的關系,即物與物的關系。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因此,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
(只有哲人式的經濟學家才能寫出這樣的話!此話的意思一般政治經濟學課堂都對它分析過)馬克思對資本總公式矛盾分析說明:流通是不產生剩餘價值的。任何企業試圖通過轉手買賣商品,任意加價,都不是資本增殖的源泉,它只能改變財富的分配狀況,而不能使財富有任何現實增加。
在商品市場上,單個的企業主間是互相對立,他們所擁有的權利,只是他們的商品的所有權,等價交換是基本原則。在商品市場上,任何欺詐、暴力、壟斷行為,都是不正當行為,都是違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的。
所以,社會主義企業要追求資本的增殖也是絕不能靠流通中的不正當行為獲得,而是靠正確和有效運營資金取得。
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裡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
這句話實是馬克思通過對勞動力買賣的分析,來深刻揭示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虛偽性。[110] 流通過程的等價交換關系掩蓋了生產過程的剝削關系。其中邊沁我認為實際是現代西方庸俗經濟學所謂的「理性」,它是把露骨的利己主義看成是人類道德行為的主要動機,是人類生活的指導原則。當時許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利用邊沁的理論為資產主義辯護,論述資本主義流通領域是自由、平等的,而交換雙方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因而對雙方均有利。實際上,在流通領域的一些平等互利的假象恰恰掩蓋了生產領域的殘酷剝削,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完全是剝削與被剝削的對立關系。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動物遺骸的結構對於認識已經絕跡的動物的機體有重要的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於判斷已經消亡的社會經濟形態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
這句話的主要含義是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研究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要注意當時所使用的生產工具,因為生產工具對生產力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生產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即各個經濟時代的區別在於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不同社會方式,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資本家的社會。」
並且在《資本論》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從對生產工具分析中,不僅看到了勞動工具對資本主義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性,更透過經濟現象分析出生產工具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作用,認為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生產力進步的主要標志。這在當今社會的市場經濟依然使用,在激烈的競爭形勢下,各個部門、各個企業都競相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技術水平,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率。
思考:
回顧以前所學的經濟學說史,近代政治經濟學史上對於剩餘價值的研究,開始於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重農學派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了「第一個系統的理解」,提出了「純產品」理論,這實質上就是他們的剩餘價值學說。認為「剩餘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出來」,而是在農業中創造出來的,是純粹自然的賜予;他們只是在地租的形式上認識到剩餘價值的存在,而不知道利潤這個范疇,更沒有研究剩餘價值的一般形式。所以,他們沒有看出剩餘價值的秘密。但是,他們把關於剩餘價值起源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基礎。而斯密對剩餘價值的認識,比重農學派前進了一大步,他所研究的利潤和地租,也都是剩餘價值。他認為剩餘價值不僅存在於農業生產領域,而且也存在於工業生產領域;不僅提出了利潤范疇,而且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指出了一般剩餘勞動是包括利潤和地租在內的剩餘價值的源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密認識到了剩餘價值的真正起源。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於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
這句話中馬克思強調了企業管理的必要性。他認為由許多人在一起勞動的社會化大生產過程中,為了協調個人之間的勞動,使它們能夠密切配合,以達到共同完成某一生產任務的目的,就必須有指揮和監督,並進行企業管理。資本主義生產是社會主義化大生產,需要管理。社會主義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也是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生產規模更大、分工更細、協作氛圍更廣,更需要企業內部的管理。如果沒有統一的指揮,沒有科學的管理方法,就不能有效地進行生產化生產。
資本家也就企圖盡量延長工作日來徹底利用這個「初戀時期」。
這句話用來形容資本家對超額利潤的狂熱追逐。馬克思分析說,當某個部門的資本家最先使用機器生產時,他可以得到高於平均利潤率的超額利潤,但如果該部門都普遍使用機器生產時,這種超額利潤就消失了,因而最先使用機器生產的個別資本家總是力圖延長工作日,以便在這個「初戀時期」(最先採用機器生產的時期)生產更多的產品,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利潤。
思考: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了兩種基本的資本主義剝削方式,即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與馬克思時代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剝削形式上有了許多新變化,特別是戰後各國更多地依靠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剝削手段。但資產階級提高生產力從而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決不是為了勞動者的利益,而是加重了對勞動者的剝削。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對抗性。因此,馬克思關於相對剩餘價值的原理批判了西尼耳的「工人應當感謝資本發展了生產力」。
但在當代資本主義剝削形式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如雇員持股計劃。在職工中發行股票,讓工人可以擁有股權而參與企業剩餘價值的分配,從而刺激工人為更多地分紅而工作,把工人看成與資本家相似的股東。從本質上說,資本主義企業在工人中發行股票,一是想以此把企業利益和工人利益拴在一起,模糊勞資界限;二是想從工人身上搜括貨幣來擴大資本積累。[111]
第五篇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勞動對資本的這種形式上的隸屬,又讓位與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隸屬。
(這句話難以理解,查閱了下參考書)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隸屬,是指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上隸屬於資本。在機器生產以前的資本主義初期,勞動的技術基礎還是手工生產,但生產關系發生了變化。這時資本家主要採用延長工作日來生產絕對剩餘價值。
勞動對資本的實際隸屬,是指勞動不僅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繫上隸屬資本,而且由於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根本變革,使勞動更進一步地隸屬於資本。在機器生產中,原來手工勞動的技術不起作用了。工人離開了機器,就不能參加資本的生產過程,工人原先可以憑藉手藝而對資本作點反抗的技術基礎消失了,所以,這種完全依賴於機器的勞動更加隸屬於資本。這時,資本家主要通過機器的使用來提高勞動生產力,以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因此,勞動對資本隸屬關系的深化,是伴隨著技術基礎和勞動組織的改變(從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和剝削方法側重點的改變的(從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到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思考:
1、馬克思關於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原理,與我國企業資本增殖機制和經濟增長方式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外延型資本增殖機制→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內涵型資金增殖機制→集約式經濟增長方式
在分析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時強調這種資本積累的特點是勞動外延量的增加。類似於企業外延型資本增殖機制,單純以投入的生產要素數量的增長為中心,單純數量擴張型的增長為前提。它等同於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以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等為特點。
而與相對剩餘價值對應的是內涵型資金增殖機制和集約式經濟增長方式。因為內涵型資金增殖機制以生產要素的質量、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為前提,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質量效益型的集約式經濟增長方式。
2、(在老師發的教學大綱中關於《資本論》的方法論中第四點是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我認為這在第一卷中有多處體現,邏輯性與歷史性的統一,就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分析也就是從那裡開始。如由簡單價值形態到貨幣形態的歷史發展;由商品流通到貨幣流通的歷史發展;此篇中的由絕對剩餘價值到相對剩餘價值的發展等等。
第六篇 工資
工人和資本家的一切法的觀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神秘性,這一生產方式所產生的一切自由幻覺,庸俗經濟學的一切辯護遁詞,都是以這個表現形式為依據的。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資本來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卻被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這種歪曲的現象從法的觀念出發來看是無法察覺的。因為資本和勞動的交換和普通商品之間的交換一樣,都是一方付出貨幣,另一方付出商品,買賣雙方是平等的,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兩者間買賣的商品不同而已。所以,在工資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勞動都表現為有酬勞動,正如在此句話的前面所提到僱傭勞動制度較之奴隸制和農奴制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它的表現形式掩蓋了現實的剝削關系。而這種形式的存在卻為庸俗經濟學提供了牢固的基礎。許多資產階級的辯護士,就是以此為理論根據來替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進行詭辯的。

④ 毛澤東讀過什麼書

一、毛澤東讀書書單:27個書目名單
1920年10月寫的文化書社銷售的重要書目(19種);
1920年11月寫的文化書社重要書目廣告(62種);
1921年4月寫的文化書社銷售的重要書目(47種);
1926年主持編寫的《國民運動叢書》書目(60種);
1926年主持編寫的《農民問題叢刊》書目(26種);
1936年至1938年閱讀的軍事書籍(8種);
1936年至1941年批註的哲學書籍(7種);
1941年1月寄送毛岸英、毛岸青的書目(21種);
1941年9月為中央和高級幹部研究組開列的書目(4種);
1941年11月為各地高級學習組開列的書目(10種);
1942年4月提議和審定的整風學習文件(22個);
1941至1943年主持編輯的中共黨史文獻書籍(3種);
1945年4月在七大上提議幹部閱讀的馬列書目(5種);
1949年3月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議和審定的幹部閱讀書目(12種);
1954年1月提請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在京中央委員閱讀的中外憲法文獻(10種);
1958年3月為在成都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編選的《詩詞若干首(唐宋人寫的有關四川的一些詩和詞)》(47首)、《詩若干首(明朝人寫的有關四川的一些詩)》(18首);
1959年提議編選的《邏輯叢刊》(11種);
1959年10月南下視察前開列帶走的書籍(100種以上);
1963年提議和審定的中高級幹部閱讀的馬列著作(30種);
1970年提議和審定的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閱讀的馬列著作(9種);
1972年至1975年囑印閱讀的大字本線裝古代文獻(86篇);
新中國成立後閱讀和收藏的不同版本的《紅樓夢》線裝書(20種);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所收新中國成立後閱讀的文史古籍(40種);
晚年閱讀和收藏的邏輯學書籍(86種);
晚年囑印大字線裝本中外書籍(128種);
晚年愛看的字帖、墨跡(123種);
手書的歷代詩詞曲賦(句)(45篇)。

二、延伸:
毛澤東讀的最後一本書是平時喜歡讀的《容齋隨筆》;最後一次讀書的時間是1976年的9月8日5時50分,在醫生搶救的情況下還讀了7分鍾。

⑤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回的物質生產力的一答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⑥ 《政治經濟學批判宣言 》的讀書心得

寫作背景和發表經過 1857年,爆發了席捲歐洲各國和美國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促使馬克思加快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寫作進程。馬克思利用過去積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間寫出了總標題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導言》是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9年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時,馬克思沒有利用這篇《導言》,另寫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說:「我把已經起草好的一篇總的導言壓下了,因為仔細想來,我覺得預先說出正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導言》在馬克思生前未發表,1903年3月,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時代》雜志上。

⑦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是怎樣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作出經典闡述的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版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權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⑧ 毛澤東主席都讀哪些書

毛澤東喜歡讀的書

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也是學識淵博的學問家。孜孜不息的讀書生活伴隨著毛澤東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毛澤東讀書的范圍十分廣泛,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馬列主義著作到西方資產階級著作,從古代的到近代的,從中國的到外國的,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軍事、文學、歷史、地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方面的書籍以及各種雜書。就哲學來說,不但讀基本原理,也讀中外哲學思想史,還讀邏輯學、美學、宗教哲學等等。代表中國幾個佛教宗派的經典如《金剛經》、《六祖壇經》、《華嚴經》以及研究這些經典的著述,他都讀過一些。基督教的《聖經》,他也讀過。作為一位博覽群書的革命家,毛澤東的個人藏書是相當豐富的。據長期給毛澤東管理圖書報刊的逄先知回憶,一九六六年夏,毛澤東的藏書已達幾萬冊。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魯迅的全集以外,一些著名類書和叢書,如《永樂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備要》、《萬有文庫》(部分)、《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各種世界名著翻譯叢書等等,基本上配齊了,建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又適合他需要的個人藏書室。
毛澤東跟書籍可以說是形影不離。在他的卧室里,辦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過的地方……都放著書。每次外出也帶著書,在外地還要借一些書。杭州、上海、廣州、武漢、成都、廬山等地圖書館,都留下了毛澤東借書的記載。毛澤東的才能和智慧,是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換取來的!它是毛澤東豐富的革命實踐經驗的升華和結晶,也是毛澤東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結出的碩果。
毛澤東所讀過的書籍浩瀚如星海,要涉及毛澤東讀書的各個方面,不是區區一篇短文所能及的。這里著重談談毛澤東讀馬列著作和中國文史書的情況。
毛澤東從1920年讀第一本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產黨宣言》起,始終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地閱讀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著作。馬恩列斯的基本著作和重要文章,他讀了很多,有的不知讀過多少遍。《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國家與革命》等馬列著作,毛澤東熟讀成誦;他讀馬列著作的特點是,有重點地讀,認真反復地讀,密切聯系中國實際地讀。在馬恩列斯的著作中,毛澤東尤其喜歡讀列寧的著作。在列寧的著作中,《兩個策略》、《「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以及後來出版的《哲學筆記》等著作,又是毛澤東讀得最多的(當然不僅是這些)。根據在延安時期給毛澤東管理過圖書的史敬棠回憶,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常讀《兩個策略》和《「左派」幼稚病》,在這兩本書上寫了很多批語,寫有某年某月「初讀」、某年某月「二讀」、某年某月「三讀」的字樣。當年經毛澤東閱讀、圈劃並作批語的馬列著作,現保存在毛澤東故居的還有,《資本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列寧選集》《國家與革命》、《理論與策略》《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藝術》等。保存下來的雖然不多,但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是如何把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運用到中國革命實際,如何用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總結中國革命的某些思考。
全國解放後,在黨的工作重心轉到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時候,1954年,毛澤東又一次閱讀《資本論》,以後又多次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列寧有關政治經濟學論文十三篇》等經濟學經典著作。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出現了一種否定商品生產的極左觀點。為了從理論上解決這個重大問題,說服持這種觀點的人,毛澤東下功夫研究了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這個小冊子,毛澤東讀了許多遍,據逄先知回憶,他看到的經毛澤東批註的就有四個本子。
作為一位長期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袖人物,毛澤東在身體力行地刻苦研讀馬列著作的同時,還非常重視用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廣大幹部,大力提倡幹部要讀馬列著作。在延安整風時期,為了清算王明「左」傾路線的影響,他親自規定高極幹部要學習《「左派」幼稚病》和其他幾本馬列主義的哲學和經濟學著作。1945年,毛澤東在七大上又特別提出要讀五本馬列著作:《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兩個策略》、《「左派」幼稚病》和《聯共黨史》。1963年,毛澤東又提出學習三十本馬列著作的意見。作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犯嚴重錯誤的時候,還多次要求全黨認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還始終認為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是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所必需的,這是他的悲劇所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問題的決議)
毛澤東讀中國文史書可概括為「古籍新解,古為今用」。中國古書,從經史子集到俾官小說,幾乎是無所不讀。為了開啟瘋僧那種對中國古籍只知道《三字經》的人之心智,這里稍微列舉一下毛澤東讀過的古書(當然很不全面):《四部備要》、《二十四史》、《智囊》、《笑林廣記》、《資治通鑒》、《容齋隨筆》、《筆記小說大觀》、、、、、、毛澤東從閱讀的大量古籍中,批判地吸取和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毛澤東讀古書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閱讀和解釋中國古書的內容(古籍新解);二是吸取古書的精華,有的還賦予新的含義為現實服務(古為今用)。
毛澤東對於中國古書中一切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都是很有興致閱讀並加以肯定的。例如,他在讀完白居易《琵琶行》之後,帶著感情寫下這樣的評語:「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其然豈其然乎?」他對蒲松齡的《小謝》也寫過類似評語:「一篇好文章。反映了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人與人的關系應是民主的和平等的。」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和其他古籍,寫了不少關於戰略戰術的評語。如對《智囊》中記載唐太宗用兵之道的評語:「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之兵力,四麵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其他還有如「先退後進」、「中間突破」、「有強大的戰斗後備隊」、「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胡柳岥正面突破不成,乃從東向南打大迂迴,乘虛而入,卒以成功」、「契丹善用誘敵深入戰,讓敵人多佔地方,然後侍機滅敵」,等等。在讀中國古書中,毛澤東對凡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具有革新思想和革命精神的人物,都給以程度不同的肯定評價。他很推崇和贊賞戰國時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唐朝中期實行改革的「二王」、「八司馬」明朝那位大膽揭露假道學的李卓吾、清朝地主階級的改革派魏源、龔定庵、林則徐,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資產階級革命家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毛澤東都很愛讀他們的著作和傳記。據逄先知回憶,康有為的《新偽學考證》和《孔子改制考》,章太炎的《駁康有為書》,鄒容的《革命軍》,他是經常要看的。
通過長期的學習,毛澤東能夠隨時自如地引用古書中的文章、詩句和典故,或者說明一個政治思想原則問題,或者闡述一個深刻的哲學道理,或者論證一個軍事思想,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實事求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這無罪,聞者足戒」、「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人唯賢」、「百家爭鳴」等等,這些言簡意賅的古語,被毛澤東發掘出來,為群眾所掌握,有的成為我們黨所遵循的思想路線,有些成為黨內組織生活原則,有些則是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方針或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工作方法。
對於毛澤東通過博覽群書積累的淵博學問和豐富知識,凡是與毛澤東作過長談的人,包括外國的一些學者、記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欽佩的。

通過對毛澤東讀書生活的粗淺了解,回過頭來再看看瘋瘋顛顛僧的言論——「不知數學有沒有去中南海參觀過毛澤東的住處?那滿屋半床堆的是馬列的書呢還是堆滿了中國古代帝皇的書籍?」、「數學說中國古代皇帝沒有著作理論,那毛主席看的是什麼古籍呢?不可能是三字經吧」、「我一個小百姓家的馬、恩、列的書,比他的多。」是不是無知、狂妄而陰森?是不是叫人笑掉大牙?毛澤東讀不讀馬列的書?古書是不是只有《三字經》?「中國古代帝王的理論著作」又在哪裡?瘋僧的馬、恩、列的書是不是比毛澤東多?夠了,相信各位會有自己一個正確的判斷。輕松一刻,就讓我們在此和瘋僧這個傢伙告別吧。

附記:
這里有一個書目,是1959年12月30日毛澤東外出前指名要帶走的書籍。是從逄先知的筆記本里照錄下來的,網友可以從中見毛澤東博覽群書之一斑。
10月23日
主席今天外出,要帶走一大批書,種類很多,包括的范圍很廣。他指示要以下一些: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主要著作,諸如:《資本論》、《馬恩文選》(兩卷集)、《工資、價格和利潤》、《哥達綱領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馬恩通信集》、《列寧文選》(兩卷集)、《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國家與革命》、《「左派」幼稚病》、《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推兩步》《做什麼》、《什麼是「人民之友?》、《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列寧主義基礎》、《列寧主義基礎》、《列寧主義問題》、《聯共黨史》。
《毛澤東選集》全部。
普列漢諾夫:《史的一元論》、《藝術論》。
黑格爾的著作。費爾巴哈的著作。
歐文、傅立葉、聖西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
《西方名著提要(哲學社會科學部份)》。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荀子》、《韓非子》、《論衡》、《張氏全書》(張載)、關於《老子》的書十種。
《邏輯學論文選集》(科學院編)。
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學(嚴譯從書本)。
米丁:《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
尤金等:《辯證法唯物論概要》。
艾思奇:《大眾哲學》及其他著作。
楊獻珍的哲學著作。
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
河上肇:《政治經濟學大綱》。
從古典經濟學家到庸俗經濟學家的一些主要著作。
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學界關於政治經濟學的論文選集。
《六祖壇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法華經》、《大涅盤經》。
《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
標點本《史記》、《資治通鑒》。
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呂振羽:《中國政治思想史》。
趙翼:《二十四史札記》。
西洋史(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日本史。
《昭明文選》、《古詩源》、《元人小令集》、唐宋元明清《五朝詩別裁》、《詞律》、筆記小說(自宋以來主要著作,如《容齋隨筆》、《夢溪筆談》等)。
朱熹:《楚詞集注》、《屈宋古音義》。
王夫之關於哲學和歷史方面的著作。
《古文辭類籑》、《六朝文 》。
《魯迅全集》(包括魯迅譯文集)、《海上述林》。
蘇聯大網路全書選譯。
自然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書籍。
技術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書籍(如講透平、鍋爐等)。
蘇聯一學者給主席的信(講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的)。
郭沫若:《十批判書》、《青銅時代》、《金文叢考》。
字帖和字畫。
中國地圖、世界地圖。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批判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