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宏觀經濟學研究了國民收入的決定和變動
政府稅收增加總支出曲線將向( A )
A、上移 B、下移 C、不動 D、不確定
IS曲線右邊專的點表明(C)
A、I=S B、I‹S C、I›S D、都不屬正確
經濟周期的中心是( B)A
A、價格的波動 B、利率的波動 C、工資的波動 D、收入的波動
如果法定儲備率是10%,貨幣創造乘數是(B)
A、5 B、8 C、10 D、100
政府的財政收入政策通過改變哪個因素,對國內生產總值起作用(D)
A、個人消費 B、出口 C、進口 D、投資
以下哪個選項不是重要的宏觀經濟目標?(C)
A、價格穩定; B、充分就業 C、完全競爭 D、高增長
⑵ 一道宏觀經濟學國民收入的題目
其實這是一個消來費悖論,即短期自消費函數和長期消費函數出現你所說的情況。到現在為止,長期消費函數的得出是經濟學者根據美國歷年的國民消費和國民收入的統計數據而得出的經驗數據,由原點向右上方上升的直線的長期消費函數函數圖像就是根據經驗數據得出的,C=aY,【a>0】.經濟學家還無法向其他經濟理論一樣形成一種由短期到長期的轉換函數。
至於短期中消費支出可以在可支配收入為零的情況下大於零則非常好理解:假設某人失業,收入為0,那麼其消費支出資金來源可能來自原來儲蓄或親友借款。經濟學中可支配收入應該指的是消費期的收入而不包括借款或者原來的儲蓄;經濟學中的短期通常為一年之內,那麼可支配收入為0消費支出大於0的情況就完全可能出現。
在長期【假設50年】,如果50年中的可支配收入為0的話,那麼消費支出為零就不難理解了。假設某個人25隨後不工作,那麼從25歲到75歲的消費支出就為25歲前收入的平均,基本為0了。【此處不可以假設該假設人擁有巨額財富,如比爾蓋茨一般,因為長期函數應指的是宏觀經濟的國民整體消費與國民可支配收入的關系,個別人的超富會被總體平抑】。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讓你滿意。
⑶ 詳細闡述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決定原理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1、總需求分析
(一):簡單的內國民容收入決定模型
(1)總需求的構成
(2)總需求與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3)消費與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①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②消費函數、總需求與均衡國民收入。
(4)總需求與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動
(5)乘數理論2、總需求分析
(二):IS-LM模型
(1)IS曲線
(2)LM曲線
(3)IS-LM模型:
①國民收入與利率的決定;②自發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和利率的影響;③貨幣量變動對國民收入和利率的影響。
3、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總需求曲線
(2)總供給曲線
(3)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4)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影響:①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②短期總供給曲線;③長期總供給曲線。(5)短期總供給變動對國民收入和價格水平的影響
⑷ 為什麼說國民收入決定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因此,代表整個生產水平的國民收入當然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⑸ 為什麼西方宏觀經濟學又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現代西方經濟學把經濟學原理或經濟理論,即有關經濟問題的知識體系的全部內容,區分為兩大組成部分或兩大分支學科: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相應的經濟變數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的經濟理論。
宏觀經濟學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來說明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經濟理論。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研究對象、解決的問題、中心理論和分析方法上是不同的。微觀經濟學
(1)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
(2)解決的問題是資源配置;
(3)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4)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
宏觀經濟學:
(1)研究的對象是整個經濟。
(2)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利用。
(3)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4)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上述各個方面存在著區別。但它們作為一門科學的一套理論體系或知識體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又是密切聯系的。
首先,它們是整體與整體由以構成的個體之間的關系。兩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
其次,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都是實證分析。
第三,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就是說,宏觀經濟行為的分析總是要以一定的微觀分析為其理論基礎。
⑹ 宏觀經濟學,國民收入的衡量
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三、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共有兩種:
(一)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過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購買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支出(即最終產品的總售價)來計量GDP。
具體來說,就是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1.消費(指居民個人消費):不包括住房支出
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小汽車、電視機、洗衣機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醫療、旅遊、理發等)的支出,用C表示。建造住宅的支出則不包括在內。
2.投資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
(包括廠房、住宅、機械設備及存貨)的支出,用I表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用於新廠房、新設備、新商業用房以及新住宅的投資。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
3.政府購買
是指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用G表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築道路、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
4.凈出口指進出口的差額。即出口-進口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進口,則(X—M)就是凈出口。凈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GDP=C+I+G+(X—M)
【補充例題•單選題】(2010年)
以C表示消費,I表示投資,S表示儲蓄,G表示政府購買,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則用支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公式可寫成( )
A.GDP=C +I+G+ (M-X)
B.GDP=C+I+G+ (X-M)
C.GDP=C+I+S+ (X-M)
D.GDP=C +I+S+ (M-X)
【正確答案】B
【補充例題•單選題】
若某國某年度內個人消費量為4 000億元,私人投資量為1 000億元,政府購買量為600億元,出口量為400億元,進口量為300億元,則該國當年GDP等於:
A.6 300億元
B.5 900億元
C.5 400億元
D.5 700億元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GDP=C+I+G+(X-M)=4 000+1 000+600+(400-300)=5 700億元。
(二)收入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通過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所有要素收入即企業生產成本來計量GDP。
最終產品市場價值除了生產要素收入構成的成本,還有間接稅、折舊、公司未分配利潤等內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應包括以下一些項目:
1.工資、利息和租金等生產要素的報酬。
工資包括所有工作的酬金、津貼和福利費,也包括工資收入者必須繳納的所得稅及社會保險稅。利息在這里指人們儲蓄所提供的貨幣資金在本期的凈利息收入。租金包括個人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賃收入及專利、版權等收入。
2.非公司企業主收入,如醫生、律師、農民和小店鋪主等個體從業者的收入。
3.公司稅前利潤,包括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股東紅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潤等。
4.企業轉移支付及企業間接稅。這些雖然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嫁給購買者,也應視為成本。
5.資本折舊。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總投資中,也應計入GDP。
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它和支出法計算的GDP從理論上說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還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
四、儲蓄與投資恆等式
國民經濟中實際存在四個部門: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國外。
(一)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和廠商)
這里所說的兩部門是指一個假設的經濟社會,其中只有消費者和廠商,因而不存在企業間接稅。為使分析簡化,再省略折舊,這樣,國內生產總值在量上等於國民生產凈值和國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即y=C+I。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總收入,總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費,其餘部分則當作儲蓄(S)。
從供給方面看,國民收入=工資十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
由於C+I=y=C+S,就得到I=S,這就是「儲蓄——投資恆等式」。
(二)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
在三部門經濟中,把政府部門引了進來,用T表示政府的凈收入(總稅收一轉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的總和,即:y=C+I+G。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仍舊是所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總收入除了用於消費和儲蓄,還先要納稅,然而,居民一面要納稅,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轉移支付收入,稅金扣除了轉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凈收入。這樣,從收入方面看國民收入的構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兩邊消去C,把G移到右邊,就得到:I=S+(T—G)(政府儲蓄=政府收入-政府支出)。
以上等式中的(T—G)為政府儲蓄,因為T是政府凈收入,G是政府購買性支出,二者差額即政府儲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這樣,I=S+(T—G)表示三部門經濟中儲蓄(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的總和)和投資的恆等。
(三)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
四部門經濟中,由於有了對外貿易,國民收入的構成從支出角度看就等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的總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從收入角度看,國民收入構成的公式可寫成:y=C+S+T+Kr,這里,C+S+T的含義和三部門經濟中的含義一樣,Kr則代表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例如,對外國遭受災害時的救濟性捐款,這種轉移支付也來自生產要素的收入。
於是:C+I+G+(X—M) =y=C+S+T+Kr,公式兩邊消去C,則得到:
I+G+(X—M)=S+T+Kr。
這一等式可以轉化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儲蓄,(T-G)代表政府儲蓄,而(M—X+Kr)則可代表本國用於對外國消費和投資的那部分儲蓄。這樣,I=s+(T-G)+(M-X+Kr)表示四部門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的恆等。
必須明確的是,上述「儲蓄——投資」恆等式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來的。只要遵循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處於充分就業,是否處於通貨膨脹,是否處於均衡狀態。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難以一致,造成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均衡,引起經濟的收縮和擴張,這就要求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使經濟達到均衡。
第三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1、宏觀經濟政策定義:
政府為增進社會經濟福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措施,它是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而對經濟活動進行的有意識的干預。
2、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一般包括: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一、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指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由於各種商品價格變化的繁雜和統計的困難,西方學者一般借用價格指數來表示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如:日本地震
價格指數是說明不同時期商品價格的相對變動趨勢和程度的指標,是對若干種商品價格水平的綜合衡量。價格指數主要有消費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和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三種。
1.消費物價指數,又叫生活費用指數或零售物價指數,是用來衡量各個時期居民個人消費的商品和勞務零售價格變化的指標。
2.批發物價指數,是用來衡量各個時期的生產資料(資本品)與消費資料(消費品)批發價格變化的指標。
3.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是用來衡量各個時期一切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的指標。
關註:
通貨膨脹的定義:指物價水平的持續普遍上漲,其本質是市場上過多的流通中的貨幣與有限的商品和勞務供給之間價格比例關系的變化,或者說貨幣相對於商品和勞務的貶值。
【補充例題·多選題】(2010年)
下列有關通貨膨脹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
A.商品價格的短期上漲
B.股票價格的上漲
C.物價水平的持續普遍上漲
D.過多的流通中的貨幣與有限的商品和勞務供給之間價格比例關系的變化
E.貨幣相對於商品和勞務的貶值
【正確答案】CDE
二、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指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願意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
但由於測量各種經濟資源的就業程度非常困難,因此西方經濟學家通常以失業情況作為衡量充分就業與否的尺度。按照凱恩斯的解釋,
失業一般分為三類:摩擦失業、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
1. 摩擦失業----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
如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工種轉換的困難等所導致的失業。
【補充例題•單選題】(2008年)
因工種轉換困難所導致的勞動者失業是( )
A.非摩擦性失業
B.摩擦失業
C.周期性失業
D.自願失業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因工種轉換困難所導致的勞動者失業是摩擦失業。
2.自願失業----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
3.非自願失業----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除了上述這幾類失業,西方學者還有所謂的「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等說法。
4.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沒有適當技術,或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因而也可看作是摩擦性失業的較極端的形式。如:磨菜刀
【補充例題.單選題】(2007年)
因產業結構升級而導致的失業屬於( )
A.自願失業
B.非自願失業
C.周期性失業
D.結構性失業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因產業結構升級而導致的失業屬於結構性失業。
5.周期性失業----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失業總被認為會給社會及失業者本人和家庭帶來損失。因此,降低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常常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標。韓國
三、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
在實際中,經濟增長並非人們追逐的唯一目標,由於經濟增長是與就業以及通貨膨脹相關聯的,因此,經濟增長的現實含義是指經濟達到一個適度的增長率,這種增長率既要能基本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又是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所能達到的,總之,就是達到一個適應國情的適度增長率。
四、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指既無較大國際收支赤字,又無較大國際收支盈餘的情況,因為較大的國際收支赤字和盈餘對本國經濟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要實現既定的經濟政策目標,政府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並統籌考慮各種政策手段之間的協調,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因此,政府在制定經濟目標和經濟政策時應該作整體性的宏觀戰略考慮和安排。
⑺ 宏觀經濟學之簡單國民收入理論
三部門中,稅收乘數Ktr=-b/1-b(1-t).由於稅率變化導致收入變化的絕對值為△Yt=(b/1-b(1-t))*Y。*△t
兩邊同時除△t,可以看出等式右邊Y。的系數為正.而t越大,△Y/Y。越小
⑻ 宏觀經濟學關於國民收入的計算
1、已知:C=30+0.75Y T=50 I=60 G=60 NX=50-0.05Y
a、因為Y=C+S 均衡來時有自I=S
所以Y=30+0.75Y+60 Y=360
b、NX=50-0.05*360=32
c、因為K=1/(1-△C/△Y)
所以投資乘數K=1/(1-0.75)=4
2、已知:C=0.8(1-T)Y T=0.25 I=900-50R G=800 L=0.25Y-62.5R
M0/P=50
a、求IS:因為Y=C+S S=Y-C=Y-0.8*(1-0.25)Y=0.4Y
又,I=S
所以 900-50R=0.4Y
IS:Y=2250-125*R
求LM:由貨幣的實際供給 =貨幣的需求
50=0.25Y-62.5R
LM:Y=200+250R
b、兩市場同時均衡有:
200+250R=2250-125*R
R=5.47
⑼ 宏觀經濟學中,為什麼國民收入決定於總需求
實際國民抄收入才會增加的?從全社襲會宏觀角度來看也是一樣。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收入將增加,而實際投資和實際儲蓄是恆等的。
計劃投資大於計劃儲蓄,經濟未達到充分就業,意味著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你說反了,你想想,微觀經濟學中供給超過需求時廠商會壓縮產量還是擴張產量計劃投資超過計劃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