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大一名詞解釋

政治經濟學大一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2021-01-01 10:17:14

1. 政治經濟學大一

依題意得:

30-1+20=9(萬元)

又根據m'=m/v得:

200%=m/v

由上述得方程:

2=m/v

m+v=9

解方程得:v=3,m=6.

答: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內是3萬元;資本家每個月獲容得剩餘價值是6萬元.

2. 請教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

貨幣資本循環公式與企業會計報表
00級國際金融系 許揚
內容摘要 文章從馬克思的貨幣資本循環公式出發,說明了會計六要素的來龍去脈,並探討了貨幣資本循環公式同會計報表的關系,進一步闡述了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之間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 資本循環公式,會計要素,會計報表。
G—W…P…W』—G』,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提出的貨幣資本循環公式。這個公式是歷屆企業會計報表的樞紐。搞清楚這個公式,對於掌握企業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有重要的意義。

G—W…P…W』—G』,這個公式來自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章。130多年前,馬克思曾
探討過用什麼方式概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問題,認為:「貨幣資本的循環,是產業資本循環最典型
的表現形式;產業資本的目的和動機——價值增值、賺錢和積累——表現得最為醒目」 ,

最後用G—W…P…W』—G』這個公式概括了企業貨幣資本運動的過程。1867年馬克思出版資本
論第一版時,用的是德語,上面公式中的G是金的單詞Gold的第一個字母,代表貨幣;W是商品的
單詞Ware的第一個字母,代表商品,企業購買的商品是各種生產要素或生產用品,其中最主要的是
勞動力和生產資料;P是生產製作的單詞Proziere的第一個字母,代表生產、製作;W』表示經
過生產製作,投入到生產中的商品W不僅變成了一種新的產品,而且包含了剩餘價值——賣出以後
可以變成利潤,右上角的一小撇代表著包含在W中的增加值;G』表示W』賣出以後變成了貨幣,右
上角的一小撇是貨幣化了的剩餘價值,也就是包含在產品中的剩餘價值變成了貨幣。字母間的連線
「—」表示流通及買賣,「…」表示流通的中斷,生產要素在企業內部的運動。
貨幣資本循環,簡單的說,就是以貨幣資本為出發點,再回到貨幣資本的運動過程。在現實經
濟中的表現是,以企業銀行存款等貨幣資金賬戶用於生產經營的支出額為起點,經過購買、生產、
銷售,形成的收入額,又回到銀行存款等貨幣資本賬戶。連貫起來看,這個運動過程是:以貨幣資
本(G)為出發點,購買了生產要素性質的商品——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然後,進入生產過程(P);
生產製造出包含剩餘價值即利潤的商品(W』);取得大於預付貨幣資本(G)的貨幣收入(G』)。

會計用憑證、賬簿、報表反映企業經濟業務事項,提供企業資本運動結果和產權變動狀況的信息。會計信息,無論是分散在憑證賬簿上的,還是集中在報表中的,都離不開會計的六個要素:資產、負債、權益、收入、費用、利潤。G—W…P…W』—G』揭示了會計六要素及其具體化的會計科目發生、發展、轉化的過程。
G是G—W…P…W』—G』的起點。企業無論是注冊成立,還是生產經營,G都是起點。
企業注冊成立時,G及其來源,必然形成資產和權益兩個會計要素。G的本身形成資產中的「現金」或者「銀行存款」,G的來源形成權益中的「實收資本」,表明產權歸屬。盡管企業的注冊資本也可以用原材料、設備等實物資產,但以貨幣計價,實質上等於投入等額的貨幣G,因為即使是G,遲早也要變成材料、原料。
企業成立以後,G—W…P…W』—G』必須周而復始的有效循環,才可以盈利。周轉時,無論是初始還是循環,G都是起點。初始時,通過G—W,即購買活動,G將變成W,W是企業生產所用的廠房、設備、材料、勞動力等商品,被企業買入以後,成為生產要素。會計反映G—W時,根據W的種類和付款方式,形成不同的會計科目。W中的廠房、設備形成「在建工程」、「固定資產」;W中的材料、備件等,形成「原材料」及其明細科目以及「應交稅金」;W中的勞動力,形成「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其他應付款」(各類保險等)。企業買入W時,如果全部付出G,則減少「現金」或「銀行存款」,如果不能全部付出G,則增加「應付賬款」等負債,此時,會計六要素中的負債出現了。循環時,G仍是起點,和初始時相比,因企業已經有了生產必需的成套固定資產,企業此時的G—W,購買的W主要是材料和勞動力。需要說明的是,企業購買的W中,不僅有設備、材料等有形商品,還有專利等無形資產。此外,還有使用權等,比如企業支付的「財務費用」,從本質上講,是購買了銀行的貨幣資本一定時間的使用權。
資本循環進入W…P…W』即生產製造階段後,會計六要素中的「費用」開始大量出現。在這個階段中,隨著生產活動的進程,企業的資產變費用,再由費用變資產,此時會計主要反映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在W』即產成品之前,原材料中消耗的「原主材料」、「備品備件」、「輔助材料」直接形成「生產成本」或者經「製造費用」歸入「生產成本」;固定資產的消耗,經「製造費用」歸入「生產成本」;勞動力的消耗,有的直接形成「生產成本」,有的經「製造費用」歸入「生產成本」。W』即產成品製成以後,隨著產品入庫,「生產成本」轉入到「庫存商品」中。此時,由資產轉化而來的費用又轉化成資產,因為,「庫存商品」屬於資產中的「庫存」。
當貨幣資本循環進入W』—G』即銷售階段,此時,會計六要素中的收入和利潤出現了。賣出「庫存商品」以後,企業形成「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與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補貼收入」一起,形成企業總收入,扣除「主營業務成本」和「銷售稅金及附加費」、「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所得稅」以後,形成「凈利潤」。「凈利潤」是G』中的一小撇。對「凈利潤」的分配,形成「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等權益類科目和「應付股利」等負債類科目。如果說,權益類中的「實收資本」是權,那麼,「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以及「應付股利」就是益,表明投入企業的資本金已增殖。
綜上可見,會計六要素及其具體化的會計科目包含在G—W…P…W』—G中,其在貨幣資本循環過程中出現的順序依次是:資產、權益、負債、費用、收入、利潤。

G—W…P…W』—G不停的周轉,目的在於盈利。其一個時期的周轉結果,透露出企業「實收資本」盈利或者虧損的信息,損益表概括這方面的信息。
損益表與G—W…P…W』—G的內在聯系如下圖所示:
貨幣資本循環和損益表

圖一
損益表反映的是G—W…P…W』—G』在時期的動態的「流」。從G—W的購買,到G—W…P…W』—G』的生產,再由W』—G』的銷售回到起點,開始新的一輪G—W,是資本動態的「流」,這個「流」分為六處於流入兩種形態:G—W…P…W』—G』的流出,構成費用,W』—G』為流入,G』構成收入。資本從流出到流入需要時間,一個時期(會計通常用一個月、一年來分期)的資本流出和流入,分別構成損益表的費用支出和收入。在一個時期中資本的運動結果怎麼樣呢?投資人投入到企業的「實收資本」是盈利還是保本或者是盈虧?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簡單的講,就是G』減去企業在G—W的購、W…P…W』的產、W』—G』的銷過程中的費用支出,即收入減費用。也就是把一個時期比如一個月、一年中的G—W…P…W』—G』累計起來,看以下企業形成了多少的G』(包含利潤的收入);W』(成本費用以及銷售以後才能准確反映出的利潤);P(最終歸結到成本中的製造費用等);W(最終歸結到成本中的原材料、工資等);G(最終歸結到成本、費用中的貨幣支出)。可以說,損益表是期動態的G—W…P…W』—G』。
損益表通常把收入列在費用之前,圖示一中把費用列在收入之前。其實,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費用發生在收入之前,這個圖示反映了損益表和貨幣資本循環的內在聯系:收入對應的是G』,利潤對應的是小方框中的g,費用對應的是G』之前的所有支出。

G—W…P…W』—G』不停的循環,當其在時點上相對靜止時,透露著企業資本構成和產權歸屬等信息,資產負債表概括這方面的信息。
資產負債表和G—W…P…W』—G』的內在聯系如下圖所示:
貨幣資本循環與資產負債表圖示

圖二
上圖的G—W…P…W』—G』縱向排列,W』和G』分別用大小方框來表示,小方框中的w,表示包含在企業生產製造的產品W中的利潤(或虧損),未銷售前,無法准確計量,但確實存在,否則,G』中的利潤(或虧損)將是無源之水;小方框中的g,表示W』實現銷售後,銷售收入中包含的利潤(或虧損)額。
G—W…P…W』—G』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如果說損益表反映的是G—W…P…W』—G』在一個時期的動態的「流」,那麼,資產負債表反映的則是G—W…P…W』—G』在一個時點上的靜態的「存」。在任何一個時點上「凍結」這一過程,都能反映出企業有多少G(貨幣資金)、W(固定資產、原材料等)、P(在產品)、W』(產成品或庫存商品)、G』(由收入形成的貨幣資金等)以及G、W、P、W』、G』的來源即產權歸屬。人們為了解一個企業有什麼資本和資本是誰的這方面財務狀況,通常選擇會計報表日這個時點,「凍結」G—W…P…W』—G』,讓G—W…P…W』—G』成為靜態的「存」的方式,資產負債表就是具體反映某一時點上G—W…P…W』—G』的存量,一方面說明企業資本總額和構成種類,另一方面說明這些資本的產權歸屬,形成資產負債表。可以說,資產負債表是時點靜態的G—W…P…W』—G』。
時點上的G—W…P…W』—G』,用圖二表示,左方為資產構成,右方為產權歸屬。資產由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遞延稅項五大類資產構成;其產權歸屬由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兩部構成,所有者權益由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四個內容構成,其中的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和利潤的盈虧直接相關。

在G—W…P…W』—G』的周轉中,一個時期G和G』的流動,透露著現金流量信息。現金流量表概括這方面的信息。
現金流量表與G—W…P…W』—G』的內在聯系如下圖所示:
貨幣資本循環與現金流量表

經營產生現金流量
投資產生現金流量
籌資產生現金流量
現金流量表

圖三
在一定的時期中,周轉著的G—W…P…W』—G』,不僅僅只是貨幣與實物的一種轉變方式,而且有實物與債權或債務的多種轉變方式,比如企業買進原材料但未及時支付貨幣,形成了債務,又如企業賣出商品但未立即得到貨款,形成了債權。債權和債務雖未及時支付和收回貨幣,但以貨幣計價,是現時的義務和權利,是未來必須償還和收回的貨幣,在完善的信用機制條件下,可視為現實虛擬、未來兌現的貨幣。按會計現行的權責發生質核算企業資本運動過程,必然會出現賬面上的收入和利潤不完全是貨幣收入、賬面上的購進原材料等也不是完全貨幣支出等情況。為了掌握企業在籌資、經營、投資過程中的現金收入與支出,需要對G—W…P…W』—G』中的G和G』進行專門的分析。分析在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中的G的流入和流出,分析在經營活動中G的流出和G』的流入。可以說,現金流量表是時期G和G』的流入和流出。
G—W…P…W』—G』種貨幣化的G和G』流出流入,分別歸入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之中,形成現金流量表。其中G的取得只與籌資活動有聯系;而G』的流入,只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收入有聯系。

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提供的會計信息,雖然結構和功能各異,但來源卻相同,均來自G—W…P…W』—G』,因此,三張會計報表之間必然有內在聯系。從貨幣資本循環公式與三表圖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內在聯系點。
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內在聯系點在凈利潤上,損益表中的凈利潤,在盈利的情況下,與資產負債表上的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以及應付股利相關聯,在虧損的情況下,只與未分配利潤相關聯。G—W…P…W』—G』在一個時期的周轉,不管形成多少數額,都是一個過程性數額。當G』補償G—W…P…W』的費用和W』—G』中營業費用以後,最終剩下的只是凈利潤的盈或虧,而盈或虧直接影響的只是「實收資本」,因為,在「實收資本」沒虧損之前,還不至於影響到負債。
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的內在聯系在G和G』上,也就是說這三張表在貨幣資金流入流出上有內在聯系。需要說明的是,現金流量表的形成,不僅可以由反映G和G』的銀行存款等貨幣資金賬戶直接產生,也可以通過損益表、資產負債表以及必要賬目對照產生。

資本循環公式與三表圖示

經營產生現金流量
投資產生現金流量
籌資產生現金流量
現金流量表

圖四
分析和研究貨幣資本循環公式G—W…P…W』—G』和會計報表的內在聯系,對於分析和研究具體的會計報表以及會計科目而言,顯得十分抽象,不易理解。然而,這如同撒網打魚,綱舉目張,只有抓住魚網上的綱,灑向水面,網上的目才能張開,收網捕魚時,也要提綱帶目,捕撈入網之魚。從原理上掌握了貨幣資本循環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的內在聯系,再具體研究三張表以及表上的科目、項目,就能綱舉目張、豁然明白了。

注釋:
馬克思《資本論》北京 人民大學出版社 1975.6 第二卷 71頁
(編校:麥家珍)
The Money-Capital Cycle Formula and the Accounting Report

Abstract: The writer uses the Money-Capital Cycle Formula of Karl Marx to explain the main essences in accoun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Money-Capital Cycle Formula and the accounting report table is being analyzed. Then, the writer further explain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among the balance sheet,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and cash flow statement.

3. 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

勞動資料
勞動資料是指生產中用來影響和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勞版動資料是勞動者權與勞動對象聯系的中介,生產工具是勞動資料中最主要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標志。勞
生產要素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社會根據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和貢獻對投入主體進行的報酬返還。
勞動力
勞動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動力指全部人口。狹義上的勞動力則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在實際統計中,考慮勞動年齡和勞動能力兩個因素的指標有勞動年齡人口和社會勞動力資源總數。
借貸資本
借貸資本是為取得利息而暫時貸出的貨幣資本。
私營經濟
私營經濟是指以生產資料私有和僱工勞動為基礎的,並以盈利為目的和按資分配為主的一種經濟類型。私營經濟是個體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本質上與個體經濟一樣,是一種私有制的經濟形式

4. 政治經濟學的名詞解釋: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經濟現象所體現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商品的價格是由其本身的價值決定的,同時又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

5. 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求專業簡潔的回答,盡量在這兩天內提交,多謝!)

勞動價值論:(1)、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2)、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3)、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4)、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指人們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
生產力: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反映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3、產品分配形式。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的生產效率,常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
經濟制度:在一個社會中經法律確認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該社會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又被稱為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經濟制度,它規定著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總體方向和基本性質。
經濟體制:社會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所採取的具體經濟運行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體制。它決定著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上應該怎樣從事經濟活動和在怎樣的相互關系下從事經濟活動。
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商品: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它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商品經濟: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到共產主義階段,其會消亡。
貨幣流通速度: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使用價值:物品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價值是商品經濟的特有范疇。
價值實體:商品中凝結的人類抽象勞動。作為價值實體的抽象勞動,對於任何勞動支出來說都是同質的,它們不存在差別。
價值形成過程:抽象勞動同勞動對象相結合而凝結成價值的過程。
價值增殖過程:即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指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的形成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價值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的增殖過程。
交換價值:一種商品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背後的本質內容。
價值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
一般等價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其它一切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現,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一般等價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擔,隨著社會的進步,黃金和白銀成了最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職能的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通貨膨脹: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超過了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通貨緊縮: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少於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物價下跌、紙幣增值的經濟現象。主要表現在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形勢下。
貨幣的支付手段:是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而產生的,賣者先向買者提供商品,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向賣者支付所購商品的貨款。這一職能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剩餘價值率:指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示雇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
年剩餘價值率: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年剩餘價值率表示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為M』=M/v=m』n(n為資本的年周轉次數)。
固定資本磨損:固定資本的磨損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形磨損也稱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損。有形磨損與價值規律無關,而與自然規律有關。無形磨損也稱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包括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發明高性能新設備而使原固定資本貶值。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與價值規律有關。
利潤率:剩餘價值同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P』==m/c+v。利潤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在數值上絕對小於剩餘價值率。
資本:能夠在運動中增殖的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增殖表現為獲取剩餘價值。它是通過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運動中使其自身的價值不斷增殖,構成了資本最一般的屬性和特徵。
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以貨幣來表現的工資叫做名義工資,以這些貨幣所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的數量來計算的工資,叫做實際工資。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工資,而是同一工資的兩個側面。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資本積累:指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或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資本積聚:個別資本通過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是資本積累的直接後果。
資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是擴大單個資本總額的一種形式,資本集中不會增大社會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在現實上往往採取股份制的形式。
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在物質形態方面的構成,即構成資本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所必需的勞動力的數量之間的比率。這種比率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
資本價值構成:資本在價值形態方面的構成,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
資本有機構成: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資本周轉時間:資本的循環如果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時,就是資本周轉。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就是周轉時間,它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生產價格:商品的生產成本加上平均利潤而形成的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形成後,市場價格將圍繞生產價格而上下波動,這只是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變動,而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因為社會商品的生產價格總額等於商品價值總額。
服務貿易:又稱勞務貿易,指國與國之間互相提供服務的經濟交換活動。服務貿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服務貿易是指一國以提供直接服務活動形式滿足另一國某種需要以取得報酬的活動。廣義的服務貿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勞動,也包括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在沒有直接接觸下交易的無形活動。服務貿易一般情況下都是指廣義的。
超額利潤:個別生產價格和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由於個別資本家率先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從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利潤。超額利潤也是由工人創造的,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商品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實質:物質資料再生產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定社會關系,隨著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不斷更新和重復得以維修、更新和發展。社會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
有機構成提高的原因: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進步。
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單個資本的增大。
有機構成提高的的表現:C大V小(相對來說)。
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利潤率下降,但利潤額增大。
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根源來自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這里的過剩不是絕對過剩,只是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對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
職能資本: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實際發揮了職能作用的資本。在內容上職能資本主要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產業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實現剩餘價值。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在數量上相當於平均利潤。通常情況下,只有職能資本才能獲得平均利潤,而非職能資本(如借貸資本)所獲得的收益(利息)則小於平均利潤。
級差地租:因租種不同等級的土地或對土地投資的收益差異所形成的地租。來源於農業工人創造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豐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對同一塊土地連續投資的收益差別。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經營壟斷。級差地租的形式可分為級差地租第一形態和級差地租第二形態。
絕對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它產生的條件是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低於工業,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權壟斷。其來源是農產品的價值高於生產價格的差額,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土地價格:土地出售時的價格,實質是資本化的地租。土地沒有價值,因為它不是勞動產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資金存入銀行取得利息一樣,所以土地可以買賣並有了價格。土地價格與地租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
股票: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所入股份並有權取得股息的書面憑證。是可以作為買賣對象或抵押品的有價證券。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家政權,並通過國家政權該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當資產階級國家直接參與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它就成為經濟上的總的壟斷資本家,或稱為「理想的總資本家」。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實質,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出發點和根本動機。具體內容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社會勞動者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場機制:市場調節的過程和原理。由於市場調節是在供求關系的變動、市場信號的變化及市場主體(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因此,可以把市場機制的內容分解為價格(包括利率、工資)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核心。
經濟增長: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經濟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年增長率來表示。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前提和最為基本的一個方面的內容。
經濟發展: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卡特爾: 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為壟斷商品銷售市場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訂立的協定。內容包括:劃分銷售市場、確定商品產量或規定商品售價。參加者不得違反協定,但它們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獨立性。參加者之間為爭取有利的銷售市場和擴大產銷限額進行著劇烈的競爭,常使協定瓦解。
辛迪加: 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資本主義企業間關於共同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旨在通過高價出售商品,低價購買原料,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者在生產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已喪失商業上的獨立性。銷售商品和購買原料都由總辦事處統一處理。其內部各企業間存在著爭奪銷售份額的競爭。
托拉斯: 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由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企業合並組成。旨在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范圍,加強競爭力量,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喪失獨立性。托拉斯的董事會統一進行經營和管理,領導權掌握在最大的資本家手中,原企業主成為股東,按其股份取得利潤。參加的資本家為分配利潤和爭奪領導權而進行劇烈的競爭。
康采恩: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形式之一,由不同經濟部門的許多企業聯合組成。包括工業企業、貿易公司、銀行、運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旨在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康采恩的企業形式上保持獨立,實際上受其中占統治地位的資本家集團(一般是大銀行資本家)通過參與制加以控制。它明顯地表現出帝國主義時期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的特點。
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平均每個勞動力)佔用資金較少、技術裝備程度較低、容納勞動力較多的部門,如紡織部門、手工業、餐飲業等。
資金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佔用資金量較多的產業部門,如冶金、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重工業部門。
技術密集型產業:佔用勞動力較少,但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科技專業知識、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產業部門,如計算機、航天、核能工業、網路信息等行業。這類產業往往勞動生產率很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集中代表著一個國家和產業的最高水平。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加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財政政策: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各種財政調節手段,對一定的經濟總量進行調控,使之增加或減少的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變動稅收狀況和財政支出狀況來影響國民經濟的總量狀況,因而,財政政策可分為財政收入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
貨幣政策:又稱金融政策。國家為組織、管理貨幣資金的融通、調節貨幣供求關系而採取的各種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再貼現率調整、准備率調整、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必要的信貸額度調整。
貼現: 銀行的一種放款形式。以未到期票據向銀行通融資金,銀行扣取自貼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後,以票面余額付給持票人。
國民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 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NP表示。
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內的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DP表示。它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可表示為: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國外凈要素收入。即GNP(國民生產總值)==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境內的財產和勞務收入)。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虛擬經濟:是指相對獨立於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的經濟活動。虛擬資本一般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如債券、股票)存在的未來預期收益的資本化。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自身沒有價值,是實體資本的"紙制復製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虛擬資本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資本的虛擬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如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等。虛擬經濟是以一定形式對實體經濟的反映,它的發展總體上對實體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發展過度也會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虛擬資本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促使社會閑散資金轉化為生產經營資金;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虛擬資本的消極作用主要是使國民經濟發生動盪和危機的可能性增大。總體來說,虛擬資本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只要控制其消極影響,穩步發展,就能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基本經濟制度:黨的15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確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來,不僅保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運轉,而且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16大在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時候,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一個「統一」,一定能夠進一步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賣方市場:指因產品短缺而造成的求大於供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條件下,賣方在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買者之間的競爭。
買方市場:指供大於求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條件下,買方在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賣方之間的競爭,在此市場條件下,價格通常趨於下降。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市場狀況。

6. 大一政治經濟學

許光偉 豆丁課件: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一講2016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二講2016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原理第四講2016
許光偉:2016政治經濟學第三講 - 豆丁網
許光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第一講) - 豆丁網
《資本論》序言介紹(許光偉) - 豆丁網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大結局(許光偉主講) - 豆丁網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第八講2016 - 豆丁網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第六講2016 - 豆丁網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七講2016
許光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之中國經濟學(第二講發生學) - 豆丁網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第五講2016 - 豆丁網
許光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第四講:中西「出擊」談方法論 - 豆丁網
許光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第三講 - 豆丁網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九講2016
許光偉政治經濟學九講大結局2016
許光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第三講

許光偉_互動網路
許光偉_網路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為迎接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研究高潮,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行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學術專著《保衛資本論 》。其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工作理念。該書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

7. 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

勞動者是指參加勞動並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生活資料主要來源的人.
勞動對象專是指人們屬在勞動過程中將勞動加於其上的東西.
勞動資料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影響和改變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的總和.亦稱勞動手段.
生產是指人類從事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動和過程,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稱社會生產。狹義生產僅指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和過程。
交換是指人們相互交換活動或交換勞動產品的過程。
分配是指把生產資料分給生產單位或把消費資料分給消費者。
消費是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種經濟行為。
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
經濟規律是指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8. 政治經濟學的名詞解釋

內涵擴來大再生產是依靠生產技自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以及改善生產要素質量來擴大生產規模。內涵擴大再生產是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通過革新工藝、改進設備、採用新材料、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在中國主要通過更新改造措施來實現,包括:①為發揮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潛力,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對企業原有車間、生產工藝、工程設施和技術裝備進行技術改造或設備、建築物的更新,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②為改善原有交通運輸設施、港口碼頭的運輸條件、提高運輸與裝卸能力而進行的更新改造工程;③為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或綜合利用原材料,對現有企業進行的技術改造工程。

9. 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

通貨膨脹: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像
商業信用:企業在正常的經營活動和商品交易中由於延期付款或預收帳款所形成的企業常見的信貸關系

.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超級剩餘價值:企業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的差額
平均利潤:平均利潤是指以預付資本大小按平均利潤率計算歸每個生產部門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
資本積聚:是指個別資本通過把自身所獲得的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通過資本積累來增大自己
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指的是當一種產品在進行交換時,能換取到其他產品的數量
資本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並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壟斷利潤:壟斷利潤是指壟斷組織由於控制某種商品生產和銷售的絕大部分,而人為地將商品價格提高到生產價格以上,所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資源配置: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大一名詞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