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名詞解釋是什麼
你好:
1就業人員指在16周歲及以上,從事一定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力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是研究我國基本國情國力的重要指標。
2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3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4可持續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
5投資指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投資可分為實物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
這就是比較書面化的解釋了,但我覺得樓主最好還是自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運用。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⑵ 經濟學的基礎名詞解釋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
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2)經濟學中gdp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質量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⑶ 名詞解釋(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對這個概念還須進一步作幾點說明:
(一)國內生產總值是SNA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制或擁有的地理領土,也就是在本國的地理范圍基礎上,還應包括該國駐外使領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並相應地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國際機構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常住單位,但其雇員則屬於所在國家的常住居民)。經濟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單位或個人在一國經濟領土內擁有一定活動場所,從事一定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並持續經營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單位或個人,一個機構或個人只能有一個經濟利益中心。一般就機構(單位)而言,不論其資產和管理歸屬哪個國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標准,該機構在所在國就具有了經濟利益中心。就個人而言,不論其國籍屬於哪個國家,只要符合上述標准,該居民在所在國就具有經濟利益中心。因為常住單位的概念嚴格地規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主體范圍,所以其對於確定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口徑,明確國內與國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種交易量的范圍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
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 CB為政府支出、X為凈出口額。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為計算單位。當GDP的增長數字處於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於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即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因此,即使總產量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有實質性影響的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因此,一個季度GDP縮減指數的增加,便足以表明當季的通貨膨脹狀況。如果GDP縮減指數大幅度地增加,便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貨幣供給緊縮、利率上升、進而外匯匯率上升的先兆。
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分析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人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人衰退的跡象。
⑷ 名詞解釋題,GDP與GNP的區別和西方經濟
GDP:國內生產總值 (gross domestic proct )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領土范圍內,本國或地區的居民和外國版居民在一權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一般通過支出法和收入法兩種方法進行核算。用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投資、ZF支出和凈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於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和折舊之和。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產總值則是一個國民概念,乃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GNP:國民生產總值 (gross National proct )
GNP是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市場價值。它是本國國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市場價值的總和,是一個國民概念,即無論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處於國內還是國外,只要是本國國民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都記入國民生產總值。
GDP和GNP的關系是:GDP = GNP + (外資生產總值 — 本國國民在外國的生產總值)
⑸ 經濟學名詞解釋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
經濟學主要進行三點考慮:·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其首要任務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盡可能持續地開發成人類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⑹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 1.需求 2.消費者均衡 3. 國內生產總值 4. 財政政策
1、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2、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3、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4、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⑺ 經濟學各類名詞解釋
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表示的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經濟學家恩格爾指出它的大小與家庭富裕程度成反比,即家庭生活水平越富裕,恩格爾系數越低,這個定律叫作恩格爾定律。
即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系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裕;20%以下為極其富裕。2017年我國恩格爾系數標准為29.3%,達到了聯合國認定的富足區間。
2. 消費物價指數(CPI)
它是用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英文縮寫為CPI,Consumer Price Index。一般情況下,消費物價指數大於3%即為通貨膨脹,大於5%為嚴重通貨膨脹。根據2018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我國今年CPI目標值為3%。
3. 基尼系數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數的數值在0-1之間。這里有個易錯點,很多同學可能會認為基尼系數越低越好,其實它太高和太低都不是好事。基尼系數低了就是絕對公平,會影響效率;太高會加劇貧富分化,不利於社會穩定。因此,基尼系數在一個適度區間內才是最合理的。等於0說明收入分配絕對平均;0-0.2收入高度平均;0.2-0.3收入比較平均;0.3-0.4相對合理;0.4-0.5收入差距較大;0.6-1收入差距懸殊;等於1說明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
4. 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GDP),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他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2017年度我國GDP總產值為82.7萬億元,今年預計增長速度為6.5%。
5.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反映了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反向變動的關,即失業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低,則通貨通脹率高。因此,各國政府往往會在必要時刻通過人為調高通貨膨脹率來促進就業。
6.知識點小結
⑻ 西方經濟學期末考,各位大神幫幫忙~(有老師就更好了^_^) 1,名詞解釋題,GDP與GNP的區別和
1、GNP(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包內括產品與容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個國家領土內某一時期(一般為一季或一年)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所提供服務的價值總和。
GNP不等同於GDP,GNP包括在國外生產的其所有權歸該國居民的產品。
2、要寫概念及公式。
⑼ GDP名詞解釋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國界范圍內)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