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經濟學》簡述壟斷利潤的主要來源答案
壟斷利潤歸來根結底來源於工人階級自、小生產者和其他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的一部分以及剝削與掠奪國外人民的結果.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⑴來自對本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剝削的加強;
⑵由於壟斷資本可以通過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來控制市場,使得它能獲得一些其他企業特別是非壟斷企業的利潤;
⑶通過加強對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獲取海外利潤;
⑷通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進行有利於壟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將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變成壟斷資本的收入.
2. 利潤是怎樣產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它表現為商品價值超過成本價格的余額。利潤實際上來源於資本家用可變資本購買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但卻在現象上表現為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所帶來的增加額。剩餘價值和利潤不僅在質上是相同的,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餘價值和利潤所不同的只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利潤是對全部資本而言的。因此,剩餘價值一旦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資本剝削僱傭勞動的關系就被掩蓋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利潤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資本的產物,同勞動完全無關。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
社會主義利潤與資本主義利潤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用於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是社會主義積累和社會消費基金的主要來源,也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3. 跪求:《政治經濟學》簡述壟斷利潤的主要來源答案
利潤的主要來源是消費、掠奪、減少成本、降低工資、取消獎金、延長勞動時間。
4.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來源於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成果,著重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揭露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階級對立和斗爭的經濟根源。
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4)政治經濟學利潤的來源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內容:
1、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經濟理論,代表人物薩伊(法國)、馬爾薩斯(英國)。該學派宣揚階級調和,掩蓋利潤的真正來源,否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2、政治經濟學研究出發點——物質資料生產(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3、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4、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揭示經濟規律
5、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該社會的——生產力、上層建築(注意:不聯系經濟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5. 利潤在政治經濟學中是什麼意思
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資本家把它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
在數值上剩餘價值和利潤完全是等量的。剩餘價值是利潤的實質內容,利潤是剩餘
價值的轉化形式。
6. 跪求《政治經濟學》簡答題答案: 1、簡述壟斷利潤的來源及其實現途徑。 2、簡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式。
壟斷利潤歸根到底來自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創造的剩餘價值。主要來源有兩內個方面:第一,容壟斷企業內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第二,壟斷企業外部通過價格等機制轉移到壟斷企業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壟斷利潤的實現途徑一般是兩個:第一,生產流通費用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消耗量;第二,壟斷價格高於生產價格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式包括:國家直接掌握的壟斷資本(即國有資本)、國有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外部的結合、國家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
7.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商業利潤是怎樣產生的.
利潤的來源:
如果撇開運輸、保管等,就「資本在流通領域內的純粹職能」,即單純為商品的買和賣而支出的商業資本,不管這部分資本是由產業資本家,還是由商業資本家投入的,它都不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只是為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實現起中介作用。因此,由於商業資本是在流通領域中獨立地執行職能的資本,它和產業資本一樣,也必須獲得平均利潤。但是,既然商業資本不創造剩餘價值,那麼,這種平均利潤是從哪裡來的?馬克思指出:「以平均利潤的形式歸商人資本所有的剩餘價值,只是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這就是說,商業利潤是來源於產業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所剝削的一部分剩餘價值。
那麼,這部分剩餘價值是怎樣從產業資本家那裡轉移到商業資本家手中的呢?馬克思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把商業利潤看成是由於單純的加價而產生的,這是一種假象。商業利潤是產生於商品的銷售價格與購買價格之間的差額,但這個余額並不構成商業利潤的全部,因為其中一部分必須用來補償商業資本家所支出的純粹流通費用。在這里為了便於研究,暫時撇開補償純粹流通費用這部分,假定這個余額的全部構成商業利潤。
就產業資本家而言,商品的出售價格和購買生產要素價格之間的差額,等於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它的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或者,就社會總資本而言,等於商品的價值與資本家耗費在商品上的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又歸結為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總量超過物化在商品中的有酬勞動量的差額」,即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產業利潤。商業資本家則不同,他的活動范圍僅限於流通領域,它不能創造價值,僅能實現價值,因此,商業利潤只能形成於商品購買價格和出售價格之間差額,即在購買價格上加價後出售。不過,商業利潤通過加價而實現的,這只是一種假象,如果把假象當作本質,就會錯誤地認為:商業利潤是商品賤買貴賣的結果。
其次,商業利潤不是以單純加價的方式實現的。(1)原先假定產業資本家都是按照商品的生產價格或價值賣給商業資本家的,商業資本家按高於商品生產價格或價值的價格出售,獲得商業利潤,其實,這種情形是違反價值規律和生產價格規律的要求,是背理的。(2)原先假定,各部門之間的競爭,使利潤平均化,那時撇開了商業資本,即假定商品資本沒有參加利潤的平均化。其實,隨著商品資本獨立化形態即商業資本的出現,它獨立地執行資本的職能,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由於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共同參與利潤的平均化,這就要揭示商業利潤從何而來的秘密。
再次,商業資本取得商業利潤的關鍵,在於商業資本參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馬克思通過一個例子加以說明,由於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共同參加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他們都要獲得平均利潤,這樣產業資本家按照成本價格加產業利潤的價格,即低於生產價格的價格,把商品賣給商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再按照商品價值或生產價格來出售商品,從而獲得商業利潤。
更次,由於商業資本參與了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使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概念,在更確切的意義上得到了進一步的闡明。在單獨考察產業資本運動時,平均利潤是由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總利潤決定,生產價格等於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由於商業資本參加了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平均利潤就由總生產資本加上總商業資本之和與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總利潤相比來決定了,相應地商品實際生產價格就等於成本價格+產業利潤+商業利潤,馬克思指出:「我們以後要在剛剛闡明的更確切的意義上使用生產價格這個名詞。」所謂更確切意義上的生產價格就是指產業部門的生產價格,它等於成本價格+產業利潤。而成本價格+產業利潤+商業利潤馬克思稱之為實際生產價格,或者說,「商品的實際價格=商品的生產價格+商業利潤。」這樣「產業資本家的利潤等於商品的生產價格超過它的成本價格的余額」,「商業利潤等於商品的出售價格超過它的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家之所以能取得商業利潤,是因為產業資本家在商品的價格中實現的並非全部剩餘價值或利潤,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讓渡給了商業資本家。可見,商業資本家雖然不生產剩餘價值,但卻參與了剩餘價值的分配。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在社會總資本構成中,同產業資本相比,如果商業資本占的比重越大,產業利潤率就越小;如果商業資本占的比重越小,產業利潤率就越大。
2 、由於商業資本家參加了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平均利潤的分配,使得「直接從事剝削的資本家的平均利潤率所表現的利潤率小於實際的利潤率。」從而進一步掩蓋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
3、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業資本的相對量,是和它的周轉速度成正比的,因此,也是和再生產過程本身的活力成正比的。即商業資本周轉得越快,再生產過程的活力就越大,所需要的商業資本量就越小;反之,則越大。
4、商業資本參加平均利潤的分配,不會使商品價值本身發生任何變化,因為它沒有對商品價值加入任何要素。商業資本家所獲得的商業利潤,「只等於商品價值中沒有被生產資本計算到商品的生產價格中去的部分,即它放棄的部分」。即等於商品出售價格與購買價格的差額,或者說等於商品實際生產價格與生產價格的差額。在商業資本的運動中,商業資本家的貨幣資本不過是把最後消費者的支付提前而已。如果不是由商業資本家獨立地經營商品的買賣,而是由產業資本家直接把商品售賣給消費者,也不會影響商品資本的價值量。但是必須注意,這個結論只是在商業資本家不支出任何流通費用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如果商業資本家支出了運輸、保管等生產性流通費用,它們不僅能轉移舊價值,而且也創造新價值,如果它們加入,會引起商品價值量的變化的。
參考:
http://course.fjnu.e.cn/fjnu/courseware/521/tpl_course_0719y71.html
8. 經濟利潤的來源是什麼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給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凈資產與期初凈資產相減以後的差額。按照經濟利潤概念,利潤是通過對企業期末凈資產進行計價,並將其與期初價值相比較來計算的,但在計算過程中,必須排除與所有者的交易。經濟利潤,可以表示為投入資本的回報減去資本成本,再乘以資本額。
一般來說,產生經濟利潤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風險,風險是指某種事件尤其是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當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則風險越大。由於大多數人傾向於迴避風險,在預期收益給定的情況下,人們比較願意接受較為穩定的收益。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決策效果是充滿風險的,因此為了促進人們願意承擔一定的風險,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利潤對之進行補償。
第二個原因是創新,創新是指廠商提供新產品、引入新的生產方法和新工藝、採用新原料、開辟新市場、建立新的銷售方式和組織等等,由此獲得了經濟利潤。事實上正是人們追逐經濟利潤,才使得新產品等創新層出不窮,整個經濟向前發展。
第三個原因則是壟斷或者不完全競爭,即一個市場上少數幾家廠商獨佔了某種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時壟斷者就可以通過限制產量,提高價格,獲得經濟利潤。此外,壟斷者通過一定的手段限制新的進入者進入本行業以維持壟斷地位,從而阻止經濟利潤流出本行業,或者阻止其他廠商進入本行業分享經濟利潤。
9. 政治經濟學原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是怎麼樣形成的
1、平均利潤的形成
平均利潤是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的。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各生產部門由於資本有機構成不同或資本周轉速度不同,其利潤率不同。資本有機構成高或資本周轉速度慢的部門,其利潤率較低;資本有機構成低或者資本周轉速度快的部門,其利潤率較高。
在利潤率不同的情況下,等量資本不能獲得等量利潤。這同資本的本性相矛盾。於是便發生了資本的轉移。資本由利潤率低的部門轉向利潤率高的部門。這種轉移必然引起各部門生產比例的變化,進而引起各部門的商品在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最終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
原來利潤率較高的部門,由於新的資本的湧入,生產的擴大,商品的增加,價格的降低,其利潤率必然趨向於下降;原來利潤率較低的部門,由於許多資本的撤出,生產的縮小,商品的減少,價格的上漲,其利潤率必然趨向於上升。
資本轉進轉出,不斷分配,直到各個部門能夠大體上形成平均利潤率的時候才會大致地停止下來。
平均利潤率形成之後,資本家就可以實現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
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剩餘價值被各部門的資本家重新分配的過程。平均利潤率形成之後,資本有機構成高或資本周轉慢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量高於本部門創造的剩餘價值量;資本有機構成低或資本周轉快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量低於本部門創造的剩餘價值量。
2、生產價格的形成
商品的生產價格的形成以各個不同產業部門的個別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均衡化為平均利潤率為前提。馬克思說:「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把這個平均數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它是商品的市場價格上下波動的中心。
由於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均衡化為平均利潤率,使平均利潤同各產業部門實際所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在數量上發生了偏離,從而導致生產價格同商品價值在數量上的偏離。
只有資本有機構成和社會總資本的平均構成相同的產業部門,平均利潤才會同剩餘價值相等,從而生產價格也才會同商品價值相等。
(9)政治經濟學利潤的來源擴展閱讀
生產價格、平均利潤的形成對市場的意義:
1、商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之後,商品就不再按照價值、而是按照生產價格來進行買賣。這時,價值規律也就以生產價格規律的形式發揮作用。商品的市場價格的規定也就不再以價值、而是以生產價格為基礎,並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圍繞著生產價格這一重心而上下波動。
2、從較長時期來看,商品的市場價格的上下波動會互相均衡,從而它同生產價格的偏離就會趨於一致;而從全社會來看,盡管生產價格也是經常變動的,但它要以商品價值為最終限界,從而生產價格總額會等於商品價值的總額。
3、由於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所以,它的一切變化歸根結柢是以商品價值的變化為基礎的。就每個生產部門來說,引起生產價格變化的原因,不外是平均利潤率的變動,或商品本身價值的變動。
所以,在較短時期內,生產價格的變動,主要是由商品價值發生現實變動所引起的。總之,商品生產價格的變動總是離不開商品價值的變動,不是直接同本部門商品價值的變動有關,就是間接同其他部門商品價值的變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