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觀經濟學中如何用總需求總供給曲線解釋
微觀經濟學里講的總需求曲線一般認為是個人需求的加總,其需求量與價格的關系專是通過消費屬者選擇理論推出來的,一般只說明需求的一般性質.而宏觀經濟學的總需求是按照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需求曲線,其二者性質應該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論的基礎不相同,最後分析的用處也不相同.
⑵ 宏觀經濟學:為什麼長期總供給曲線AS是垂
IS—LM與AD—AS模型比較:
(1)IS-LM模型
① IS 曲線描述的是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組合點的軌跡
② LM曲線描述的時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組合點的軌跡
③ IS-LM 模型則是產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即同時達到 投資(I)= 儲蓄(S),
貨幣需求(L)= 貨幣供給(M)時,國民收入與利率決定的模型
④ 一方面,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加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影響,利率則有貨幣市場供求決定,也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了; 另一方面,產品市場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即貨幣市場的均衡受到產品市場的影響。 因此,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與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要分析國民收入和利率的決定,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建立一個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
(2)AS-AD模型
① AD曲線(總需求曲線),描述的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間的函數關系。所謂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
以橫軸表示總需求,縱軸表示價格水平,AD曲線一般向右下傾斜,這是因為: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一方面,會使得實際貨幣供給下降,從而均衡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資與消費,總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會導致人們的財富和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以及出口相對價格的提高,從消費下降出口減少,總需求下降。
② AS曲線(總供給曲線),描述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水平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函數關系。所謂總供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在每一價格水平下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總量。
根據理論基礎的不同(如勞動市場上的價格是否出清,工資是否具有粘性等)可分為長期總供給曲線(古典經濟學派)與短期經濟學派(凱恩斯學派)。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與潛在產出的直線,認為財政和貨幣政策只會帶來價格的上漲,而不能影響實際產出。短期總供給曲線則向右上傾斜,且認為財政和貨幣政策是有效的。
③ AS-AD模型是將AD曲線與AS曲線結合起來,說明宏觀經濟運行中產量和價格水平的決定和宏觀經濟的波動。如可以運用AS-AD模型說明宏觀經濟波動中短期的蕭條、高漲和滯脹狀態以及長期中的充分就業狀態。(圖略)同時,可以得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3)兩者的聯系與區別:
① 聯系:
a、AS-AD模型中的AD曲線可由IS曲線和LM曲線推導得到。
b、AS-AD模型與IS-LM 模型都可以用來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圖略)
② 區別:
a、IS-LM模型都是在一般價格水平固定不變的假定下進行的,並沒有說明收入和價格之間的關系。AD-AS總供求模型取消了價格水平固定不變的假定,著重說明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
b、AS-AD模型不僅能說明總需求曲線移動的效應,而且還能說明總供給曲線移動的效應,這是IS-LM 模型所不能做到的 。
⑶ 為什麼宏觀經濟學中短期總供給曲線是水平的
每一個經濟結論都是復有假設條件滴制~~
宏觀經濟的問題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超長期,主要是增長理論,一般來說時間都在幾十年的跨度以上,當然也不絕對。二是長期,主要是新古典的理論,認為經濟已經達到充分就業,失業率水平處在自然失業率水平上。三是短期,主要是凱恩斯的理論,認為經濟遠沒有達到充分就業,存在大量的非自願性失業。
所以當經濟蕭條時,經濟中存在大量閑置生產能力,此時總需求增加時,只會引起產量增加而不會使得價格上漲。此時,總供給曲線是水平的。
⑷ 宏觀經濟學的總供給曲線是怎樣推導出來
微觀復經濟學里講的總需求制曲線一般認為是個人需求的加總,其需求量與價格的關系是通過消費者選擇理論推出來的,一般只說明需求的一般性質.而宏觀經濟學的總需求是按照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需求曲線,其二者性質應該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論的基礎不相同,最後分析的用處也不相同.
⑸ 宏觀經濟學中長短期總供給,總需求怎樣變化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反映短期中總供給與物價水平之間關系的一條曲線。在短期內,總供給與物價水平成同方向變動,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可以用粘性工資理論、粘性價格理論和錯覺理論來解釋這一點。
總需求(英語:Aggregate demand,AD)是一個宏觀經濟學概念。指一個在一指定時期及物價的經濟體系(Y)內對最終物品及服務的需求的總和。這是商品及服務在一個經濟體系中任何可能價格水平下會被消費的總量。這是當一國的庫存水平是靜態時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需求,它也經常被稱作有效需求,盡管其他時候這個術語是區別開來的。雖然這在微觀經濟學中分析單一物品是對的,但在宏觀層面這想法並不正確。事實上,總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是因為三個不同效應的結果:庇古效應、凱恩斯利率效應、蒙代爾-弗萊明匯率效應。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1年)由社會可用於投資和消費的支出所實際形成的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總量。它取決於總的價格水平,並受到國內投資、凈出口、政府開支、消費水平和貨幣供應等因素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指一般指全社會在一定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石油的價格上升:根據需求定理。石油的價格上升,短期總供給上升(可以賺更多錢),總需求減少(東西貴了,少人買了),長期總供給不變(科技水平沒有變化)
在短期,認為是其他條件不變,石油價格上升,需求減少。
當然也不一定,假如石油與糧食一樣被認為是生活必需品時,需求不變。
在長期,需求一樣減少,即使石油是必需品時,(隨時間變化,科技必定會開發節約能源的東西)需求減少。假如科技沒有進步,石油一樣的必需品時,需求不變。
短期總供給,一定是增加的。
長期總供給,有兩種情況,當需求減少時,出現供給過剩,供給減少。
當需求不變,供給與需求平衡。
⑹ 在宏觀經濟中總供給怎麼等於總需求的
(以下所出現的「短期」和「長期」,除特別說明之外,均為經濟學中的短期和長期的概念,並非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概念)
在古典經濟學中關於需要和供給之間關系的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初期法國經濟學者Jean-Baptiste Say(好像在國內被譯作'薩伊')的理論。他認為決定經濟活動水準的不是需要,而是供給。其原因在於供給在任何時候總是可以創造出與其相等的需要。這是古典經濟學派的中心命題之一,被稱為Say's law。
而與此相對,Keynesian economics(凱恩斯經濟學)發現了古典經濟學理論在以上供需關系理論中的明顯缺陷。其原因在於,例如在普通的X型的供需曲線關系之中,如果市場價格偏離了均衡價格,那麼供需雙方在價格上即會採取變化以應對,而價格也會自然回到均衡點。這看起來是很有說服力的理論,而在現實之中,即使市場之中出現供需不平衡,占市場交易總額絕大部分的商品也不會立即出現價格波動(就比如我們每次去商店裡,雨傘的價格都不會發生變化,然而仔細想想不難察覺實際上雨傘的供需關系是會根據季節和天氣而明顯變化的)。基於如此原因,我們便認為短期之內,供需雙方(尤其是供給)是通過數量調整而非價格調整來實現供需均衡的,所以短期的供需曲線之中,供給應該是一條水平的直線。那麼在如此情況之下,就很容易看出在短期之內是由需要決定供給的,這就是Keynes的有效需要理論。
古典經濟學中所構思的供需平衡也並非完全就不可能實現,在長期均衡的理論之中,整個市場之中都進行了充分的調整,那麼在如此條件之下,就認為是需要決定了供給。原因在於,短期的供需關系之中即使達到了均衡,也有可能是『過少僱傭均衡』(個人的翻譯,意思是非完全僱傭下的均衡 Underemployment Equilibrium)。而長期均衡的充分調整之下,制約條件就變成了經濟體在完全僱傭狀態下的總供給(完全僱傭GDP;Full employment GDP),也就是說什麼條件都具備了,只是看經濟體在發揮全力的情況下有多大的產出。因此在此情況下供需曲線也不是呈X型,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順便提一下,在長期均衡之中,公共事業和減稅以及金融緩和等這些總需要管理政策,都只是影響物價的水準,不會對經濟活動的水準有什麼影響。
(絕對個人原創,還不懂可以自己試著畫一下長期和短期的供需曲線,注意都不是我們一般看到的X型的)
⑺ 宏觀經濟學中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如何理解
微觀經濟學里講的總需求曲線一般認為是個人需求的加總,其需求量與價格的關系是專通過消費者選擇理論推出屬來的,一般只說明需求的一般性質.而宏觀經濟學的總需求是按照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需求曲線,其二者性質應該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論的基礎不相同,最後分析的用處也不相同.
⑻ 宏觀經濟學中,總供給曲線呈現出的三種不同特徵(最好有圖)
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
1. 假設條件 (1)貨幣工資W和價格P具有「剛性」 ——不能調整。 即貨幣工資不會輕易變動。 提出背景:經濟大蕭條,勞動力和資本大量閑置。 存在大量失業人口和生產能力。當產量增加時,對勞動的需求增加,但是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均不發生變化。 (2)凱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況:沒有時間來調整貨幣工資和價格。 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的總供給曲線,這表明,在既定的價格水平時,廠商願意供給社會所需求的任何數量產品。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總供給曲線AS是一條水平線。水平的總供給曲線表明,在現行的價格水平下,企業願意供給任何有需求的產品數量。 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是因為,凱恩斯認為,當社會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失業時,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水平之下得到它們所需要的任何數量的勞動力。當僅僅把工資作為生產成本時,這就意味著生產成本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從而價格水平也就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廠商願意在現行價格之下供給任何數量的產品。隱含在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背後的思想是,由於存在著失業,企業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他們需要的任意數量的勞動力。他們生產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為不隨產量水平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在現行價格水平上,企業願意供給任意所需求的產品數量。 應該指出的是,這種情況僅僅存在於失業較為嚴重時,例如,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的情況,因此,它僅僅是一種特例。凱恩斯提出這種觀點與他的理論產生於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和運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關的。
編輯本段古典總供給曲線
如果說凱恩斯主義總供及曲線顯示的是一種極端情形,那麼圖2所給出的所謂古典總供給曲線則是另外一種極端情形。 可以看出,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的垂線。這表明,無論價格水平如何變動,總供給量都是固定不變的。 古典總供給曲線基於下面的假定: 貨幣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它隨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勞動市場存在超額勞動供給時,貨幣工資就會下降。反之,當勞動市場存在超額勞動需求時,貨幣工資就會提高。簡單地說,在古典總供給理論的假定下,勞動市場的運行毫無摩擦,總能維護勞動力的充分就業。既然在勞動市場,在工資的靈活調整下充分就業的狀態總能被維持,因此,無論價格水平如何變化,經濟中的產量總是與勞動力充分就業下的產量即潛在產量相對應,這也就是說,因為全部勞動力都得到了就業,即使價 總供給曲線
格水平再上升,產量也無法增加,即國民收入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無法再增加了。故而總供給曲線是一條與價格水平無關的垂直線。 從長期來看,經濟是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的,因此,古典總供給曲線也稱為長期總供給曲線。但在短期中,經濟並不一定總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因此,這種古典總供給曲線也是一種特例。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垂直的總供給曲線所依賴的假設,即貨幣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受到凱恩斯及其追隨者們的指責,但現在大多數西方學者都認為,這條垂直的總供給曲線可以作為長期的總供給曲線。於是,垂直的總供給曲線在宏觀經濟學中又被稱為長期總供給曲線。下面用圖3來說明長期總供給曲線較嚴格的推導。 假定使勞動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水平和貨幣工資分別為P0和W0,相應地,均衡的實際工資為(W/P)f,按照「古典」經濟理論的說法,此時均衡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下的就業量Nf。將Nf代入生產函數,在(a)圖中就可得到產出量Yf,這一產量正是前面所說的充分就業產量。由於產量度 Yf對應於價格水平P0從而在(d)圖中可以得到點J(Yf,Pf)。 如果價格水平從P0下降到P1,在貨幣工資可變的假定下,貨幣工資將不能維持在原來的W0水平上,因為在貨幣工資為W0下,價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實際工資提高。這將導致對勞動的過剩供給,而可變的貨幣工資因勞動的過剩供給將會下降。因為工人們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競爭。於是,在圖3的(c)圖中,貨幣工資曲線將從W0下降到W1。為了使得勞動市場恢復均衡,貨幣工資的這種下降同價格水平的下降是成比例的。因此,以前存在的實際工資(W/P)f得以維持不變。在這一實際工資的基礎上,就業量仍等於Nf,從而Y仍等於Yf,在圖3中的(d)圖,可得到點K(Yf,P1)。 類似地,如果價格水平從P0上升到P2,則有伸縮性的貨幣工資就會從W0上升到W2,以使勞動市場恢復均衡,這時就業量仍為充分就業下的就業量Nf,從而相應的產量也就是充分就業下的產量Yf,於是在圖3的(d)圖中又得到點R(Yf ,P2)。 總供給曲線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考察低於P1和高於P2的其他所有價格水平的情況。在每一價格水平上,有伸縮性的貨幣工資都會調整到充分就業的實際工資確定時為止。因此,對任何價格水平,產量都是充分就業的產量。將圖3中(d)圖的各點連接起來,便可得到一條位於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Y f上的垂線LAS,這就是長期總供給曲線。 以上兩種特殊的總供給曲線的差別在於所根據的假設不同。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所根據的假設是,當存在失業時,工資變動不大或根本不能變(即工資具有剛性),從而失業會持續一段時期。古典總供給曲線所根據的假設是,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可以適應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迅速變動,從而通過工資的調節可以使勞動市場總處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這兩種情況實際上都不多見,所以,正常的總供給曲線介於這兩種特例之間,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
編輯本段正常的總供給曲線
對於總供給,西方學者大都同意存在總供給曲線的說法,但是對於總供給曲線的形狀,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水平的總供給曲線和垂直的總供給曲線都被認為是極端的情形。很多經濟學家認為, 總供給曲線
在短期現實的總供給曲線更多地表現為是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總供給水平與價格水平同方向變動反映了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狀況。具體來說,當物品市場上價格上升時,廠商可以為生產要素支付更高的報酬,從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產要素,生產更多的產品。
⑼ 宏觀經濟學中總供給包括什麼
總供給只會包括兩個部分:
1、由國內生產活動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包括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等行業提供的產品,也包括由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銀行保險、商業服務業等行業提供的服務,即國內生產總值。
2、由國外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即商品和勞務輸入。其計算公式為:
社會總供給=本期國內生產總值+本期進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國內生產總值中當年不能進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長過程中的牲畜、樹木、由於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失等。
由於各時期的供求狀況相互影響,在測算社會總供給時,應考慮各時期之間的銜接。其計算公式又可表示為:
社會總供給=本期形成的社會總供給+期初供給結余總額
總供給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
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由社會生產活動實際可以提供給市場的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總量。通常以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其貨幣表現形式。
⑽ 宏觀經濟學中總供給等於消費加儲蓄怎麼理解
這要從收入角度看的,收入不是用作消費,就是當作儲蓄,所以Y=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