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無論20世紀的結構主義理論是怎樣試圖消解語言背後的主體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過程的學科,它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以及為了掌握和運用這個系統應具有什麼知識和能力。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心理語言學是研究個體言語交往中的編碼和解碼過程。由於研究對象的特點,它與許多學科有密切關系,除心理學和語言學外,還有資訊理論、人類學等。在方法上,它主要採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
心理語言學有兩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行為主義的研究方向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在50年代,心理語言學主要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和描寫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影響,當時的心理語言學家用行為主義的觀點來解釋心理語言現象。他們認為言語行為和人的其他一切行為一樣,也是對刺激的反應,是聯想的形成、實現和改變,是借強化而獲得的。這樣,心理語言學的理論基本上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言語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這個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奧斯古德。他雖然不象斯金納那樣把意義排斥在語言現象之外,引用了中介過程來說明語言的意義,但他仍堅持認為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可以解釋言語行為。心理語言學受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在喬姆斯基的生成轉換語法產生和盛行之後,心理學界對行為主義的語言學習理論的抨擊增多,認為行為主義不能解釋言語活動中的許多現象。
❷ 行為主義分析與結構主義分析的區別和聯系
習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對教學設計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行為主義、聯結-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三種。正是這三種學習理論,成為劃分三代教學設計並指導其發展的理論界標。正如美國教育技術專家巴巴拉西爾斯、麗塔里齊所說:「教學設計深深地植根於學習理論。從傳統的角度看,行為主義的觀點在教學設計的應用中佔有支配地位。今天,這一領域強調認知心理學的應用,同時有很多人把建構主義作為進一步的指導原則。」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始的一個心理學派。其基本觀點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標塑造人的行為;學習是經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其公式為:S→R(刺激→反應)。在刺激→反應之間不靠中介,直接聯結。
研究行為主義最有影響的是20世紀40~50年代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有:
(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為」。
(2)操作性條件反射論。通過實驗,他發現了一種不與已知刺激直接聯系、由可操作性動作即可引發的自發性反射(而不是那種由已知刺激直接引發的應答性條件反射),從而為人類學習找到了一種可操作、可控制的機制。
(3)反應概率強化論。學習是由刺激引起的反應概率(准確-牢固-速度)上的一種變化,強化是增強這個反應概率的一種手段。
(4)程序教學法。他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創造了「教學機器」,倡導「小步呈現、積極反應、及時反饋、自定步調、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學,導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學運動。
第一代教學設計(ID1)的最初嘗試就是依據行為主學習理論在程序教學中開始的。起初是對教學機器、個別媒體的設計,後來逐步拓展到對多種媒體乃至整個教學過程和教育項目的設計,70年代後,又被廣泛用來指導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教學設計。可以說,60~70年代,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設計中占據著統治地位。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ID1的理論指導,主要是通過強調外在客觀刺激的原理來實現的。它把教師的「教」當作客觀刺激物,置於S→R中「S」的地位,學習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動反應的「R」的地位。ID1則以此為依據,把教師的「教」置於教學設計的中心地位,學習者則處於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傳統教學方式的需要相適應,並在聽、說、讀、寫、畫、算、演、做等動作技能教學中應用效果明顯,使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ID1,在今天,在傳統教學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動作技能的教學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固有的機械性、被動性和低效性,給復雜事物的學習帶來較大困難;特別是它對學習者及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忽視,直接與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相背,因此,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第二代教學設計(ID2)很快得到發展。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ID2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並非S→R直接地、機械地聯結,而是以學習者的主觀能動作用為中介來實現的。在堅持這一基本觀點的基礎上,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又分為格式塔、聯結-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不同學派。其中,產生於70年代、以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為代表的聯結-認知主義學派,由於兼取行為主義「聯結」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二者之長,得到更多教師和學習者的認同,成為70~90年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性學派。其主要觀點有:
1、學習是改變行為。學習是否發生可以通過行為表現的改變來推斷,學習目標可以用精確的行為術語來描述。這就為ID2中通過練習、提問、觀察、測驗等形式來檢查學習效果,獲取反饋信息的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學習目標的描述提供了方法。
2、學習離不開內、外部條件。人的學習固然與外界刺激分不開,但人是有認知機能的,在學習時,他總是利用這一機能,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主動地去尋求外部刺激,進入內部認知過程。因此,學習既要重視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視學習者內部機制的中介作用。學習公式不是S→R而是S-O-R(「O」代表有機體的內部狀態)。這一觀點為ID2所堅持的「通過科學安排教學的外部條件來促進學習者內部認知過程發生」的設計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
3、認知因素是有結構的。人的各種認知因素,如知識、策略、感知、記憶、反應等,相互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作用、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完整結構,即認知結構。學習就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經內部認知活動而擴大原有認知結構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這種不斷形成、日益發展的認知結構,對學習者的行為和當前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具有決定作用。這一觀點深化了ID2中對學習者特徵的分析——從對所具有知識數量和水平的分析,深入到對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分析,使教學內容、教學起點和教學策略的確定,建立在了更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
4、人腦猶如電腦,學習,即認知過程,是人腦對信息處理、加工的過程。加涅認為,認知過程是人腦按照一定目的、策略,從外界環境中輸入、加工、存儲、提取、使用、創造信息的內部過程。這一過程及其結構,是不能直接被人觀察的,但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研究認知表徵(信息在人的頭腦中的呈現方式)的方法,去了解學習者進行學習時的認知心理過程。ID2中對學習層次、認知過程、教學策略等的分析,主要依據就是加涅的這一信息加工理論觀點。
聯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所支撐的ID2,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所支撐的ID1相比,在對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確認、學習者特徵的分析、教學策略的設計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區別和發展。但是,由於認知心理研究的復雜性和隱秘性,使學習者內部因素的發揮產生了許多困難,至今尚無根本性突破,公式S-O-R中 「O」的地位和作用實際上仍然從屬於「S」, ID2從總的來看,仍然是客觀主義的(學習的發生主要靠外部客觀事物的刺激),「教」依然處於中心地位。而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教育、教學改革和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於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第三代教學設計(ID3)便應運而生。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ID3
建構主義是由結構主義發展來的一種哲學方法論,主要研究事物是否有結構,結構是從哪裡來的,結構怎樣建構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後,結構主義被應用於教育領域,導致了一場教育心理學的革命,使認知主義學派中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得到迅速發展。(8)這一理論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當前,建構主義學習觀更強調具體情景對意義建構的作用。其主要觀點有:
1、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習不是外界客觀事物對學習者的強化刺激,不是教師對學習者傳授和灌輸知識,而是學習者在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中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是一個處於中心地位的主動者,主動與所處情景(社會文化背景)發生交互作用,主動取得教師與協作夥伴的指導和幫助,主動選取學習資源、學習方法,主動根據自己先前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這一觀點對ID3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在:
(1)確立了ID3以「學」為中心的性質,使教學設計始終圍繞學習者進行,學習者具有積極性,擁有主動權;
(2)賦予教師的「教」以新的內含——幫助、指導、和促進學習者進行意義建構;
(3)使意義建構成為學習的最終目標。
2、學習者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是雙向的。在當前事物的結構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一致時,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與當前事物就會發生同化過程,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使原有認知結構得以擴充;在二者不一致、不能同化時,則會發生順應過程,重新建構(改造或重組)原有認知結構。ID3中強調的以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為依據去設計知識結構的設計原則,就是以這一觀點為依據的。同時,這一觀點還指明,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是在認知活動中建構的,因此,ID3必須重視學習者認知建構過程的設計。
3、學習者對事物意義的建構是多元化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建構事物的意義,而事物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時空運動性,學習者對事物的感知方式、個人情感和認知結構又具有特殊性,因此,即使對同一事物,每個學習者對其意義的建構都可能是不同的。這一觀點要求ID3注意設計各種合作學習的方法,以便使學習者能更多地接觸不同觀點,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對個別化學習和遠距離學習中的教學設計尤為重要。
4、學習應處於真實情境中。學習的目的在於能夠真正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學習者所處情境越真實,需要解決的問題越現實,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越高,主動性越強,自由性越大,學習過程就越生動、有效。這一觀點是ID3中強調「學習活動的設計應與學習任務掛鉤」、「應設計與真實物理環境相似、復雜程度相近的有援學習環境」等設計要求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和聯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相比,是一個性質上的重大變化和發展。它超越了客觀主義認識論,把學習者的認知作用提升到了關鍵地位,樹立了結構主義認識論的建構觀,把以「教」為中心的ID1、ID2推進到了以「學」為中心的ID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ID3,由於適應當前社會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並得到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應當看到,它們在一些方面還不成熟。例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者的意義建構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ID3則用「意義建構」取代「教學目標」,等等。這些觀點都是有失偏頗、有待研究的。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基礎學習理論
教學設計中涉及到三大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應的教學設計也經歷了行為主義教學設計、認知主義教學設計和建構主義教學設計階段。
1.行為主義:基於可觀察的行為上的變化,行為主義關注對某一行為的重復,直至它變為自動、無意識的。
2.認知主義:基於行為背後的思維過程,我們觀察到的行為可用來分析了學習者內心的變化。
3.建構主義:基於這樣一個假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計劃來建構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建構主義關注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解決問題。
① 行為主義理論基礎
行為主義作為一種學習理論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亞里士多德在一篇名為記憶的文章中提聯結(association),其他的哲學家追隨了他的思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是可被觀察和測量的明顯的行為。它把思維看作是黑箱,大腦對於刺激的反映是可被定量的觀察的,行為主義完全忽視了對人腦思維過程的研究,在行為主義發展過程中關鍵人物有:巴浦落夫Pavlov、華生Watson、桑代克horndike和斯金那Skinner。
巴浦落夫:原蘇聯著名的生物學家,以經典的條件反射理論著名,著名的實驗是以食物、狗、鈴聲展開的。
桑代克:他嘗試用精密科學解決教育問題,存在的事物存在於可被測量的一定量中。他的理論(聯接主義理論)聲明:學習是由刺激和反應的連接構成。
華生:華生的實驗是一個小孩子和一隻白色的貓,當小孩摸貓的時候就製造一突然的噪音,於是孩子就害怕貓了(之前他是不害怕的)。華生的實驗表明在對於一定刺激的情感反應中條件的角色,可解釋人們恐懼、偏見的形成。
斯金納:他的理論著眼於看得見的行為的變化,忽視了人頭腦中的變化過程。他的書《科學與人類行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作用於法律,宗教,教育,經濟的原則。斯金納的工作不同於研究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的前輩,他研究的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②認知主義理論基礎:
早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就發現行為主義的局限性。托爾曼在老鼠走迷宮的實驗中發現老鼠在實驗中表現出在利用認知地圖走迷宮。當把迷宮的一部分關閉,老鼠並沒有顯得驚慌失措,好象它知道關閉的那部分本來就是走不通的,在視覺上,老鼠不可能看到那條路是行不通的,但它仍然選擇走一條較長的路線,它知道那會是出路。
行為主義理論不能解釋某些社會行為,兒童並不是模仿每個被強化的行為,例如他們會模仿一些他們初次觀察到的行為,盡管這些行為並沒有被強化。當Banra and Walters觀察到的這些現象,他們屏棄了傳統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兒童在學習之前先要進行反應-強化),他們在《社會學習與個人發展》書中闡述到個體可以模仿觀察到的別人的行為,這種觀點後來經班度拉 Banras的努力發展為社會認知理論。
認知主義承認強化的重要性,但它更傾向於人們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認知結構的獲得和重組。
認知心理學可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1950美國掀起了一場認知革命,其中皮亞傑(Jean Piaget)有教大影響的。
❸ 分別解釋: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各學派反對什麼主張什麼,您簡要回答就好
構造心理學,實驗主張採用內省的方法,分析意識的內容,並找出意識的專組成部分,以屬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復雜的心理過程的規律。
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拋開意識,徑直去研究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主張從整體上來研究心理現象,建立完形心理學。
機能主義心理學,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心理在適應環境中的機能作用。
詳細情況參看《普通心理學》。
❹ ()把感覺和情感作為心的基本。A行為主義B機能主義C構造主義D精神分析
答案選B,機能主義。
行為主義:其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版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權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機能主義:機能主義反對把心理學只看作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主張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強調意識活動在人類有機體的需要和環境之間起重要的中介作用。關於身心關系,機能主義反對把心理看成一種不起作用的副現象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另外,機能主義心理學反對把意識分析為感受、感情的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
構造主義:其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並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象是觀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緒的元素。所有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構造主義強調內省方法。
精神分析: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無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❺ 行為主義與構造主義最主要的區別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誰幫我下 謝謝~~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
(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
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
其主要觀點是:(1)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並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
(2)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象是觀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緒的元素。所有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構造主義強調內省方法。
❻ 試問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主要學習觀點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系,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
認知主義的主要觀點是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並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學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後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具有代表性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包括格式塔的頓悟論、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論、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論。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建構主義理論含義 建構主義是關於學習者如何學習的理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理論基礎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J Piag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所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理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並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來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圖式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圖式改變)。
❼ 強調心理學研究人的意識,研究意識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心理學派是:A機能主義B行為主義C精神分析D構造主義
樓上亂說,是構造主義好嗎!構造主義強調研究意識,並將意識分為情感,表象內,感覺三個元素,而精容神分析學派是指人的行為,都是源於人內心的慾望或動機,慾望是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一名精神病醫生,他所有的理論都是來源於對精神病人的分析得出的,也可理解,精神分析學派強調的是對人異常行為的分析
❽ 華生對行為主義的見解是什麼
行為主義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華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華生研究動物和人的版心理。華生認為人和動物的權行為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應。心理學只關心外部刺激怎樣決定某種反應。在華生看來,動物和人的一切復雜行為都是在環境的影響下由學習而獲得的。他提出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公式:刺激—反應(S-R,Stimulus-Response)。結構主義大師布龍菲爾德(L.Bloomfield)以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作為其理論依據。
❾ 我國反壟斷法對經營者集中的規制採用行為主義規制還是結構主義
行為主義。
第二來十條自 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經營者合並;
(二)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