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理論意義是什麼
1、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空間格局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生產發展與生產回分布相互作用。
2、在市場經答濟下,經濟地理學對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如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建立增長級理論,中心—外圍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創新與擴散理論等,都能從空間上解釋經濟增長的問題.。
另外,經濟地理學中一些理論對其他學科的建設有一定的影響。
② 新經濟地理學的動態模型
核心——周邊模型。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中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周邊」模型最先見於克魯格曼(1991)的研究。該模型展示外部條件原本相同的兩個區域是如何在報酬遞增、人口流動與運輸成本交互作用的情況下最終演變出完全不同的生產結構的。模型假設世界經濟中僅存在兩個區域和兩個部門——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和報酬遞增的製造業部門。農業工人在這兩個區域均勻分布,農業工資處處相同;製造業工資的名義值和實際值則存在地區差異,因而製造業工人視實際工資的高低從低工資區域向高工資區域流動。它通過將報酬遞增條件下的製造業份額與流動工人的份額加以內生,得出區域生產結構隨運輸成本變化而呈現出非線性關系的規律。模型顯示,在中等水平的運輸成本下前向與後向聯系的效應最強:一個區域的製造業份額越大,價格指數越低,廠商能夠支付的工資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製造業工人。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對稱結構變得不可持續,從製造業原本均勻分布的經濟中將逐漸演化出一種核心一周邊結構。核心佔世界產業的份額大於其佔世界要素稟賦的份額,由於製造業報酬遞增的緣故,它將成為製成品的凈出口者。由於在這里區域(或國家)的大小及其演變都是內生的,由這一模型得出的結論比一開始就假定國家大小是外生給定的新貿易模型大大前進了一步,也更加具有說服力。 由於國界以及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對人口流動構成相當大的障礙,上述以要素流動性假設為基礎的人口集中意義上的集聚模型一般只適用於國內范圍的空間集聚研究。為研究國際層次的經濟活動的分布,維納布斯(1996)憑借產業間的直接「投入—產出」聯系假設建立起國際專業化模型。按照他的假設,在由國家組成的世界中,國家之間雖然不存在勞動力的流動,但是可以進行貿易。假設各個國傢具有相同的稟賦和生產技術,擁有農業和製造業兩個生產部門,勞動力可以在國內部門間流動。農業部門為完全競爭型,農業產出為單一投入—勞動的增凹函數。製造業部門為不完全競爭型,使用勞動和中間產品的組合作為投入,廠商之間存在直接的「投入—產出」聯系,每一廠商的產出既作為提供給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又作為所有其它廠商所需要的中間投入品。製造業作為中間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使得與傳統集聚有相近邏輯的國際專業化過程得以發生。
擁有較大製造業部門的區域通常能夠提供較多種類的中間產品,而中間產品種類較多的區域有較低的價格指數,使得使用中間產品的廠商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生產,這就構成一種前向聯系——既有的產業集聚構成對外部廠商的吸引,中間品投入較大的廠商將傾向於在擁有較大製造業部門的區域選址生產;反過來,廠商生產成本中的中間投入品采購部分構成廠商之間後向聯系的來源:在一個區域生產的廠商越多,對中間品的需求越大;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該區域在製成品上的總支出也越大,這就為中間產品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當地市場。由於國與國之間不存在勞動力的流動,前、後向聯系的結果不可能是人口在特定的國家的集中,但是,它們卻能夠導致製造業(或特定產業)在有限幾個國家集聚的專業化過程。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勞動力不能在國家間流動,特定國家的製造業集聚也會因勞動供給的趨緊而使得該國製造業與農業工資同時上升,在農業生產函數為嚴格凹的假設下,農業邊際產出上升,製造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吸引減弱。
國際專業化模型所表明的一體化與集聚之間非線性的倒U形關系揭示了廠商對經濟一體化可能做出的區位響應。在較高的貿易成本下,廠商將分布於稟賦相同的區域以滿足最終需求。在居中的貿易成本下,隨著某些區域比其它區域吸引更多的產業,區域差異將開始形成——但並不會達到完全專業化的程度。在低貿易成本下,集聚隨著低工資區域的產業份額逐漸上升而潰散。相對於更為工業化的區域來說,早期進入低工資區域廠商的動機是出於對非流動要素的較低的價格的考慮;然後,隨著在某些部門建立起臨界廠商群落,更多的廠商將搬遷過來以充分利用前向和後向聯系。這一模型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需要實行高度的對外開放,不僅需要商品領域的自由貿易,而且需要各國在投資和服務(尤其是生產者服務)貿易領域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 全球性的產業擴散及其規律對於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來說一直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以上述國際專業化模型為基礎,蒲格和維納布斯(1996)在模型中進一步引入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數,用L表示由技術所決定的效率水平,假設技術進步使所有基本要素穩定地遞增,並用效率單位測度各基本要素,建立起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假設存在這樣一個世界,其中某個區域因為偶然的技術進步在製造業率先建立起一種自我強化的優勢,這一優勢允許它支付比其它國家更高的工資。隨著時間的發展,世界對製成品的需求上升。這將使得製造業區域的生產水平上升,強化製造業在該區域的集聚,並使得該區域工資上升。隨著這一過程的進一步發展,區域間的工資差異將越來越大,並最終不可持續,製造業廠商將尋求遷入第二個區域,在那裡他們更為有利可圖。這樣,第二個區域又開始了建立製造業自我強化優勢、提升區域工資的新的輪回,並最終引發第三個區域的製造業成長,如此循環往復。在運輸成本很高或很低的情況下,位於核心國家的產業感受到的前向與後向聯系(向心力)都相對較低,勞動效率的小幅度上升導致工資成本的上升(離心力)都足以壓倒產業聯系(向心力)的影響,從而引發投資和生產向周邊國家的轉移以滿足最終需求。倒是在運輸成本的中間區段,位於核心國家的產業感受到的前向與後向聯系(向心力)最強,有更大的餘地平衡由勞動效率的,上升所導致的工資成本(離心力)的增加,因此,在運輸成本的中間區段,產業集聚更容易維持。
然而,這一模型給人們的啟發更多地在於揭示產業擴散相對於勞動效率(而非運輸成本)變化的敏感性上。藤田、克魯格曼與維納布斯(1999)用了一個包含三個國家和七個勞動密集度各不相同的產業的例子更好地說明這一產業擴散過程,在階段I,所有產業均位於國家1,在國家1與國家2和3之間存在工資差異。隨著勞動效率水平的增加,工資差異的幅度不斷增加——直到某個產業的廠商開始重新進行區位選擇並因此而有利可圖,階段Ⅱ即從此開始。在Ⅱ階段,產業是向所有國家均勻地擴散,還是依次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擴散呢?且考察一下階段Ⅱ的最初階段,其間國家2和國家3都在開始工業化。在階段Ⅱ起初的一個很小的區間內,兩國工資水平是一致的,但是,隨著國家2和國家3內部的產業聯系變得不斷增強,兩個國家有相同產業結構的均衡將會變得不穩定。只要有一個國家略微領先,其優勢就會被放大,另一個國家將因此而落後。因此,產業擴散並不是沿所有國家齊頭並進的,各國的工業化有先有後。
這一模型很好地表明,經濟發展不是多個國家齊頭並進地追趕富裕國家的平穩的過程,它是—個富國與窮國集團共存的過程,存在導致窮國加入富國俱樂部的可能的機制。世界范圍的工業化將以一系列波的形式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一個國家的產業體系的建立一般要遵循從低級開始向高級攀升的過程。 為了進一步考察全球化對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的影響,克魯格曼和維納布斯(1996)從分析一些廠商與某類廠商存在比與其它廠商更強的買方/供方關系這一重要的投入-產出聯系特徵人手,建立起區域專業化模型。這一模型與上述模型的演化動態原理基本相似,但在基本假設方面卻存在一個主要差別:在區域產業專業化模型中,假設存在兩個國家(「本國」與「外國」)和兩個生產部門(產業1和產業2),這兩個國家和兩個部門所面臨的需求與所採用的技術完全對稱,勞動投入為惟一的生產要素;由於所考察的經濟已完全實現工業化,規模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已從其中退出,因此,假設各生產部門均為不完全競爭型的製造業。
假定產業1在本國的集聚(相應地,產業2在外國集聚)為一均衡,當產業間聯系強於產業內聯系時,在任何貿易成本下,這一產業集聚都不是可持續的,這是因為,對於各個廠商來說,最為重要的區位利益來自於與它國廠商的聯系,因此,各個國家將發展多樣化的產業組合。相反,如果產業內聯系強於產業間聯系,則當貿易成本值較高時,產業不可能形成地理集聚,兩個產業在兩個國家內均有分布;只有當貿易成本足夠小時,產業的地理集聚才是可能的和可持續的。產業內聯系與產業間聯系之差距越大,使產業集聚為可持續的貿易成本的取值范圍越寬。由這一模型所預測的基本傾向即使在對模型引入更多區域和產業部門的情況下也會保持不變。但在多個產業的情況下,分布並不是一半對一半的。一個區域可能比另一個區域有更多的產業,這將導致區域之間真實收入的差距。
③ 經濟地理學可研究的課題
調查某個區域范圍內或者以城市為藍本,考察食品加工業或者制葯業的分布版,你權可以先通過google earth查找出這些企業點,然後通過實地調查找出企業與企業間的聯系,企業分布於周邊環境比如基礎設施,交通,科研人員,企業管理者個人心理偏向等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某種經濟活動的地理格局。具體的細節你可以追問~
④ 如何從經濟地理學角度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
歷史:古代絲綢路溝通亞歐兩洲促進沿線各貿易往經濟文化交流
現實:1、制宜、優勢內互補容區域經濟發展重要原則絲綢路經濟帶建設利於沿線區充發揮各自特色發展優勢產業利於沿線區加強交流與合作力展貿易實現共同發展2、經濟全球化今世界基本特徵共同建設絲綢路經濟帶利於促進各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使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各經濟社發展3、平與發展今代主題共同建設絲綢路經濟帶利於促進亞區乃至世界平與發展
⑤ 聚集經濟的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
(一)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動力
1.新經濟地理學的形成。標准國際貿易理論主要以新古典經濟學所假設的世界為基礎,即標准化的靜態均衡模型、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這對以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歷史積累作用為基礎的聚集經濟沒有任何理論上的解釋空間。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經濟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接受了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概念,並將這兩個概念與地理因素納入了標准貿易模型之中,形成了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曾說「天賜神物或來自真實世界的神物很驚喜地在經濟地理和國際貿易理論這個獨特的領域中被發現。」新經濟地理學主要是通過離心力和聚集力的互動,來模擬聚集經濟的形成過程,解釋了受這兩種力量影響的經濟地理分布和這兩種力背後廠商的微觀決定。
2.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動力。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聚集經濟是一種全新的思路。1991年克魯格曼提出了完善的中心外圍理論,它揭示了經濟地理聚集的內在運行機制。該模型假設有南方和北方兩個地區,每個地區都生產農產品和製造品兩種產品,農產品是同質的,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製造品包括許多差異產品,每種差異產品的生產都是規模經濟,進而形成了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每種生產要素都用於特定生產部門,農業工人只生產農產品,工業工人只生產製造品。在中心外圍理論模型中克魯格曼認為行業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種效應驅動。一是市場准入效應,即壟斷廠商總是將其生產安排在大市場同時並向小市場出口的趨勢;二是生活成本效應,它分析了廠商區位對當地生活成本的影響,在有大量廠商集中的地區商品價格相對較低,從而會吸引大量的消費者聚集在該地區,進而節約了消費者的生活消費支出;三是市場擠出效應,在存在競爭的情況下,廠商總是向競爭者相對少的地區集中,也就是說,大量廠商集中在一起的結果,就會使得該地區的一些廠商向廠商相對較少的地區移動;前兩種效應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於廠商和消費者在地理上的集中,並且相互促進;後一種效應則形成離心力,促使廠商在地理上的擴散。
根據中心外圍理論,假設「南」、「北」兩個地區的初始狀態是相同且對稱的,並假設初始狀態的對稱關系被一個單一的工業工人從南向北移動所打破,由於移出的工人在當地(北方)消費,所以南方市場因勞動力的北移而變得相對狹小,北方市場因勞動力的移入而變得相對較大,這進而導致南方工業部門廠商整體移址到北方,此時北方大量工業廠商的集中會導致廠商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強,工業產品的價格就會下降,北方的生活成本效應就會起作用,使得北方名義工資因商品價格的下降而更具吸引力。也就是說,市場准入效應和生活成本效應所帶來的北方與南方工資的相對改變,將進一步激勵南方勞動力向北方移動,從而形成循環積累因果效應,而且這種循環積累因果效應是自我加強的。
當然,廠商向北方移動的同時也會增加北方廠商之間的競爭,日益集中的廠商將會以更低的名義工資來打破已有的均衡點,北方工業的過度競爭使得北方的地理區位對工人和廠商越來越失去吸引力,此時「市場擠出」效應就會顯現。因此,市場准入效應、生活成本效應與市場擠出效應之間存在沖突。當市場准入和生活成本效應(聚集力)大於市場擠出效應(離心力)時,則勞動力的移動就會啟動並自我加強,從而導致所有工業工人和所有工業都集中在一個地區(中心地區);當離心力大於聚集力時,勞動力移動的沖擊將會相對降低北方的實際工資,企業就不會再有離散的動力。總之,當聚集力佔主導作用時,移民沖擊將會自我加強,導致農業和工業分別在「南」「北」的聚集;當離心力起主導作用時,移民沖擊會自我校正,不會發生產業聚集現象。
(二)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機制
1.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形成動力的決定因素。行業的地理集中主要取決於聚集力和離心力的相互作用,但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這兩種力的大小呢?
克魯格曼認為,聚集力與離心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南方和北方之間的貿易成本。離心力主要受南北方之間貿易自由化水平高低的影響,一般說來,離心力是隨著貿易自由化的加強而逐漸下降的。當南北方貿易完全自由化時,來自另外一個地區廠商的競爭和來自於當地廠商的競爭是一樣的,此時,競爭不是當地化的,從南到北的勞動力移動對廠商收入和對工人所付工資是沒有影響的;如果南北之間禁止貿易,兩地之間的貿易成本很高時,當地企業數量對當地競爭和工人工資的支付水平有很大的影響。
聚集力同樣也受南北之間貿易自由化水平的影響。如果兩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水平很高,貿易成本就相對較低時,不管廠商生產的空間如何布局,兩地商品的價格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廠商生產區位的轉移對相對生活成本的影響就較小;如果兩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水平很低,兩地之間的貿易成本就相對較高時,當地生產商品的市場份額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很大,廠商生產區位的轉移就會影響對當地的生活成本,當地生活成本的下降對另一地區的勞動力來說就越具有吸引力;與此同時,隨著該地區勞動力的增加,生活成本效應將導致當地名義收入的提高,對另一地區廠商也有吸引力,則該地區的市場准入效應就越強。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知,聚集力和離心力都隨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下降,但它們隨著貿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下降的幅度是不同的。當貿易成本很高時,離心力比聚集力要大得多,但隨著貿易成本的遞減,離心力下降程度比聚集力下降的程度快得多(如下圖,這一現象可用數學模型求解得出的結果來證明)。當貿易成本下降到某種程度(均衡點)時,聚集力將會超過離心力,並且會自我啟動循環積累因果效應,使得所有工業都位於一個地區,進而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
中心外圍模型揭示了行業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徵:在初始均衡的兩個地區,隨著貿易成本的逐漸降低,當聚集力大於離心力時,勞動力的移動最終會導致行業的不對稱地理分布。在這一過程中,最初貿易成本的削減對廠商生產區位並沒有任何影響,當貿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點」,聚集力將起主導作用,所有的工業則會移到一個地區,而此時勞動力和工業區位的轉移並不是逐漸發生的,而會發生突變,這種現象雖然在經濟學中很少見,但在物理學中這種突變卻是很常見的。中心外圍理論以同樣的方式來塑造地球上的經濟地理,其根本力量是逐漸積累的,就如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沉寂了幾十年或上百年,一旦爆發就能迅速改變地貌一樣。
2.新經濟地理學的意義及其最新發展。新經濟地理學的核心是說明規模報酬遞增和運輸成本如何互動,從而影響生產活動的地理分布的。在資源不可流動的假設下,生產總是聚集在最大的市場,從而使運輸成本最小並取得遞增報酬,但經濟地理集中的形成是一個力量積累的歷史過程。中心外圍理論意義在於它可以預測一個經濟體中經濟地理模式的漸進化過程,初始狀態時,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可能有某種優勢,它對另一地區的特定廠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並導致這些廠商生產區位的改變,一旦某個區位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該地區的聚集經濟就會迅速發展並獲得地區壟斷競爭優勢。
新經濟地理學的出現又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中心外圍模型中特定產業的關注,開啟了對垂直生產地理聚集和水平生產地理聚集的研究,巴瑞特(Barryt)和埃克赫姆(Ekholm,2003)等人認為,垂直聚集和水平聚集主要與貿易自由化程度、兩地距離、兩地要素價格差異和潛在市場的大小相關。如果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越低、距離越遠、兩地要素的價格差異越大,就越容易導致生產的垂直聚集;如果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兩地距離越近,兩地要素價格差異越小,潛在市場越大,就越容易導致生產的水平聚集。
⑥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和採用報酬不變與完全競爭假設的傳統經濟理論和經濟地理研究不同,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假設為基礎。按照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預測,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經濟活動最終將沿空間均勻分布。產品和市場的競爭為廠商舍近求遠的區位抉擇提供了解釋。但是,不同層次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在現實世界卻屢見不鮮,甚至連20世紀初的馬歇爾也不曾迴避這廠現象。由於規模報酬不變是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說的基本假設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經濟」一詞來籠統地解釋各種生產活動的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公司水平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仍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來源於何方。而且,問題並不僅僅在於用外部經濟解釋產業集聚本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感到,對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假設的有效性其實大有進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經濟學家們來說都是難以駕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將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概念用數學模型形式化之後,關於報酬遞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經濟學界掀起一場實質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設,消費種類和生產分工程度內生於市場規模。一方面,一個經濟中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因而,消費品種類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而資源的有限性導致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人口規模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酌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廠商為滿足消費需求實行進一步分工既能實現規模經濟,消費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種選擇,效用亦隨之上升。D—S模型也為解決復雜的經濟地理問題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個引入了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世界,經濟活動的演化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由非線性動態所支配的。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所呈現出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線性的蛛網圖嗎?假定存在足夠強的規模經濟,任何廠商都會選擇一個單個的區位來為一國的市場提供服務。為使運輸成本最小,他無疑會選擇一個有大的當地需求的區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數廠商都在那兒選址經營的某個區位才會有大的當地需求。因此,一個產業帶一旦建立,在沒有外部擾動的情況下,這一循環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就是布賴恩·亞瑟所謂的集聚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集聚很可能始於一種歷史偶然。如果專業化生產和貿易是由報酬遞增而非比較利益所驅動,則什麼樣的產業在什麼樣的區位形成集聚一般來說是不確定的,而是「歷史依賴(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屬於什麼樣的原因,某種專業化生產與貿易格局一旦建立,從貿易獲得的好處將累積循環,從而使得這一格局因進一步強化而被鎖定(locked—in)。因此,在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中採用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⑦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背景
按照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在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世界,比較利益決定國際貿易模式,而人口增長等外部因素則決定經濟的增長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貿易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現實表現展示出一個與新古典理論所預測的相當不同的經濟圖景。以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理念為基礎的新的方法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將張伯倫壟斷競爭形式化之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在解釋行業內貿易、專業化和無限增長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對傳統貿易與增長理論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充。新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專業化與貿易機制及新增長理論所闡明的「無限增長」原理與傳統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現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這三方面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所採用的報酬遞增假設及賴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但是,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內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比方說,新增長理論雖然對投資促進長期增長的時間動態機制——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時間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釋,但它卻缺少空間維度,並不涉及要素流動,不能對集聚現象——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空間版本——提供解釋,亦不能預測經濟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新貿易理論(Krugman,1980)雖然聚焦於市場結構,但它與傳統理論有一個相似之處,即通過基本特徵方面的差異來說明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國家存在,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麼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於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此外,它將工業發展描述成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逐漸且同時發生的,而事實上工業化常常採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業化的波浪中產業從一個國家依次向另一個國家擴散。
上述問題的研究往往涉及報酬遞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性以及這三者之間通過市場而傳導的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這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研究范圍有許多相重合的地方。這類復雜而棘手的問題對新增長與新貿易理論構成相當的挑戰。
由於新增長與新貿易理論不能將運輸成本內生,主流派經濟學家不得不將研究的觸角進一步擴展到經濟地理學領域,以期從新的視角得出一些新的啟示。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及由此引發的一些投資、貿易、要素流動和區域政策問題也對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經濟地理學藉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壟斷競爭模型(簡稱D—S模型)和新貿易、新增長理論研究的三次波濤的強大推動,作為經濟學領域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第四波迅速成長。如果說,赫爾普曼(Helpman)與克魯格曼(1985)關於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的著作《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和格羅斯曼(Grossman)與赫爾普曼(1991)關於內生增長的著作《世界經濟中的創新和增長》促成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形成並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那麼,克魯格曼(1991)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的《報酬遞增和經濟地理》和藤田(Fujita,1988)在《區域科學和城市經濟學》上發表的《空間集聚的壟斷競爭模型:細分產品方法》,則完成了對D—S模型空間意義的解釋,可被視為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
⑧ 怎麼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解釋經濟
新經濟地來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源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撣錠側瓜乇蓋岔睡唱精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⑨ 地理經濟學是個什麼樣的專業
經濟地理學,一般偏向研究中國或世界的產業布局,經濟宏觀的規劃和資源利用等.由於跟經濟學緊密聯系起來,所以該專業通過對地理的研究來為經濟服務.現在常用的是區域經濟學.就業方向非常廣.政府機關,城市規劃部門,設計研究院,社會科學院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經濟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⑩ 百度文庫中地理科學專業《經濟地理學》試題的答案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