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信用的含義及特徵
一、信用的含義:
所謂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間、單位之間和商品交易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信任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信譽構成了人之間、單位之間、商品交易之間的雙方自覺自願的反復交往,消費者甚至願意付出更多的錢來延續這種關系。
信用的意思是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一事的言行而失掉。它還是是指我們過去的履行承諾的正面記錄,它還是一種行為藝術,是一種人人可以嘗試與自我管理的行為管理模式。
二、信用證的特點:
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貸兩層含義,分為社會學和經濟學范疇,信用的這一本質內涵,決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1、信用具有社會性
首先,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於受信人的資信,取決於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其次,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系。信用不僅是個體行為,而是發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千上萬的授信人和受信人發生信用關系,行為主體時而是授信人,時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斷變換。如銀行在吸收存款時,是受信人,與存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系;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則為授信人,與貸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系。這充分體現信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隨著信用的發展,信用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愈加豐富,信用作為一種社會關系也愈加復雜。在現代社會,信用關系逐步深入到社會生活每一個角落,尤其是經濟領域。可以說,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由錯綜復雜的信用關系編織而成的巨大社會關系網路。
最後,信用的社會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時代的發展,信用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不同的時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對信用有著不同看法。在當今社會,傳統的信用觀念發生了急劇變化,人們對信用的理解不斷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社會關系。
2、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
信用屬於倫理學范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准則。信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關系,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易方式,它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價值觀。誠實守信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當人們都認同並遵守這種價值觀和道德准則的時候,社會信用環境就會優化,失信的行為就會減少。
就信用的文化特徵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借債始終被認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人們常常將債務稱為「飢荒」,即只有到了飢荒的時候才可以借債。在消費上,將『「寅吃卯糧」視為「惡習」,主張禁慾節儉和量入為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情況則大為不同,人們對透支習以為常,超前消費成為普遍現象。盡管信用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誠實守信」是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對信用的理解存在差異,體現出信用的文化特徵。
3、償還和付息是經濟和金融范疇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徵
經濟學和金融學范疇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徵是償還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借貸的條件是到期要按時償還本金,並支付使用資金的代價——利息。在這里,信用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所有權沒有發生轉移,而改變了資金使用權。首先,通過信用方式融通資金,促成了資金的再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生產資金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態上,只能用於一定的用途,不能自由轉移。但閑置的貨幣資金都可以通過信用方式聚集起來投放到任何產業,使資金在各產業之間進行再分配,從利潤較低的產業轉向利潤較高的產業,因而促成了各產業利潤率的平均化,並自發調節著各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其次,信用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大資本通過銀行信貸的支持,使其在競爭中加速了對中小資本的吞並,使資本更加集中。同時信用把各企業零散的、用做積累的利潤匯合為巨額貨幣資本,用於支持追加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企業,加快了資本的積累過程。最後,信用可以節省流通費用,加速資本的周轉。信用工具的廣泛使用,節約了現金流通及其相關的各項費用,也加速了商品的銷售過程,節省了商品保管、運輸等費用。
『貳』 信用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償還和付息是經濟和金融范疇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徵。
所謂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間、單位之間和商品交易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信任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信譽構成了人之間、單位之間、商品交易之間的雙方自覺自願的反復交往,消費者甚至願意付出更多的錢來延續這種關系。
經濟學和金融學范疇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徵是償還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借貸的條件是到期要按時償還本金,並支付使用資金的代價——利息。在這里,信用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所有權沒有發生轉移,而改變了資金使用權。
信用的這一特徵與信用的社會性、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緊密相關,資金融通存在一定風險,以信用方式融通資金的風險更大,授信者不僅要考慮能否獲得相應的利息收入,而且還要分析本金能否收回的風險。由於授信在前,收回本金和獲得利息收入在後,期間要經歷或長或短的時間。
通過信用方式融通資金,促成了資金的再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生產資金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態上,只能用於一定的用途,不能自由轉移。
但閑置的貨幣資金都可以通過信用方式聚集起來投放到任何產業,使資金在各產業之間進行再分配,從利潤較低的產業轉向利潤較高的產業,因而促成了各產業利潤率的平均化,並自發調節著各產業間的比例關系。
信用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大資本通過銀行信貸的支持,使其在競爭中加速了對中小資本的吞並,使資本更加集中。同時信用把各企業零散的、用做積累的利潤匯合為巨額貨幣資本,用於支持追加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企業,加快了資本的積累過程。
信用可以節省流通費用,加速資本的周轉。信用工具的廣泛使用,節約了現金流通及其相關的各項費用,也加速了商品的銷售過程,節省了商品保管、運輸等費用。
『叄』 經濟學角度的信用是指
經濟學角度的信用是指:
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
信用: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這種借貸行為一般表現為以償還為條件的商品或貨幣的讓渡形式,並且由於商品或貨幣的所有者暫時轉讓其對商品或貨幣的使用權,承借著因此要付給一定利息作為補償。
『肆』 信用經濟的特點是什麼
信用經濟是貨幣經濟的一種形式。在西方國家通常被籠統地稱為貨幣經濟信用是商品和金融交易的一種交易方式,在這種方式下,交易者通過債權債務的建立來實現商品交換或貨幣轉移。人類社會交易方式經歷了實物交換、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和靠信用完成交換三個發展階段,因此,信用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所產生的一種經濟現象。
信用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含義。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即借貸活動,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存在的條件下,債權人以有條件讓渡的形式貸出貨幣或賒銷商品,債務人則按約定的日期償還借款或償付貸款,並支付利息。
商業信用是信用發展史上最早的信用方式,人們通過所謂「賒賬」,即債權債務關系的建立和消除實現商品的交換,商業信用在生產和流通的連接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加速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隨後信用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圍,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過程,產生了以貨幣為借貸對象的信用活動,資本借貸市場即是貨幣信用發展的產物。
貨幣不僅為普通商品交易提供了一種准確的衡量手段,同時也使借貸活動得以簡化,並通過借貸活動將貨幣資本化。貨幣借貸在社會發展的多數時期都存在,但是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它才成為資本家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手段,成為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服務的關鍵力量
信用經濟
。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創造自身需求的均衡格局被打破,特別是經歷了經濟大蕭條之後,需求增長對整個社會產出的增長和經濟發展更加關鍵,生產投資越來越取決於人們對未來需求條件的預期,基於人們對經濟生活的預期性,產生了投資的意願。
資本借貸市場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為物質資本及相應的技術開發和研究的投資提供了資本來源,將投資意願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和進步,從而突出了信用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隨著資本借貸在經濟發展中重要性的提高,信用已成為連接生產、交易、分配和消費諸環節的紐帶,市場與以貨幣為核心的信用關系更為密切。信用的擴張與收縮推動著經濟的擴張與收縮。
「信用經濟」一詞由德國舊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布魯諾?喜爾布蘭德(Bruno Hildbrand)提出,他以交易方式為標准,把社會經濟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即物物交換為主的自然經濟時期、貨幣媒介交換的貨幣經濟時期和信用為媒介的信用經濟時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信用經濟是社會經濟的高級形式。馬克思不以交換方式為標准,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發,以資本主義信用為研究對象,將信用經濟看作貨幣經濟的一種形式,其信用的含義即為資本借貸。
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系以信用為基礎,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因此信用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
『伍』 信用的基本特徵是
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貸兩層含義,分為社會學和經濟學范疇,信用的這一本質內涵,決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徵。1、信用具有社會性
首先,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於受信人的資信,取決於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其次,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系。信用不僅是個體行為,而是發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千上萬的授信人和受信人發生信用關系,行為主體時而是授信人,時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斷變換。如銀行在吸收存款時,是受信人,與存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系;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則為授信人,與貸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系。這充分體現信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隨著信用的發展,信用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愈加豐富,信用作為一種社會關系也愈加復雜。在現代社會,信用關系逐步深入到社會生活每一個角落,尤其是經濟領域。可以說,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由錯綜復雜的信用關系編織而成的巨大社會關系網路。
最後,信用的社會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時代的發展,信用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不同的時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對信用有著不同看法。在當今社會,傳統的信用觀念發生了急劇變化,人們對信用的理解不斷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社會關系。
2、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
信用屬於倫理學范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准則。信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關系,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易方式,它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價值觀。誠實守信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當人們都認同並遵守這種價值觀和道德准則的時候,社會信用環境就會優化,失信的行為就會減少。
就信用的文化特徵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借債始終被認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人們常常將債務稱為「飢荒」,即只有到了飢荒的時候才可以借債。在消費上,將『「寅吃卯糧」視為「惡習」,主張禁慾節儉和量入為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情況則大為不同,人們對透支習以為常,超前消費成為普遍現象。盡管信用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誠實守信」是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對信用的理解存在差異,體現出信用的文化特徵。
3、償還和付息是經濟和金融范疇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徵
經濟學和金融學范疇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徵是償還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借貸的條件是到期要按時償還本金,並支付使用資金的代價——利息。在這里,信用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所有權沒有發生轉移,而改變了資金使用權。首先,通過信用方式融通資金,促成了資金的再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生產資金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態上,只能用於一定的用途,不能自由轉移。但閑置的貨幣資金都可以通過信用方式聚集起來投放到任何產業,使資金在各產業之間進行再分配,從利潤較低的產業轉向利潤較高的產業,因而促成了各產業利潤率的平均化,並自發調節著各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其次,信用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大資本通過銀行信貸的支持,使其在競爭中加速了對中小資本的吞並,使資本更加集中。同時信用把各企業零散的、用做積累的利潤匯合為巨額貨幣資本,用於支持追加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企業,加快了資本的積累過程。最後,信用可以節省流通費用,加速資本的周轉。信用工具的廣泛使用,節約了現金流通及其相關的各項費用,也加速了商品的銷售過程,節省了商品保管、運輸等費用。
信用的這一特徵與信用的社會性、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緊密相關,資金融通存在一定風險,以信用方式融通資金的風險更大,授信者不僅要考慮能否獲得相應的利息收入,而且還要分析本金能否收回的風險。由於授信在前,收回本金和獲得利息收入在後,期間要經歷或長或短的時間。為了確保資金的安全,獲得利息收入,授信者勢必要在授信前對受信主體進行資信評估,對於資信好的企業和個人,才敢於提供資金融通,而對於資信不好、有不良記錄的企業和個人,則不能提供資金融通。由此可見,作為社會道德范疇的信用是作為經濟和金融范疇的信用的基礎和前提。這也說明,為什麼在社會信用環境缺失的情況下,信用資金規模會出現萎縮。
『陸』 經濟學中的信用
本主義信用制度是股份公司產生的主要基礎。
馬克思在分析信用對資本主義生產的作用時,指出「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而資本主義股份公司又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在規模和形式上「生產規模驚人地擴大了,個別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出現了。同時,這種以前由政府經營的企業,成了公司的企業」。其次,在企業的性質和內容上「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 的形式,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再次,在企業的管理上,資本所有權和執行職能的分離, 「實行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的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基於以上的分析,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股份公司的高度發展無論是從生產資料佔有形式還是從它的使用上,都構成了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基礎,他說:「資本主義生產積極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這些分析,對後來壟斷資本主義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對於我國的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有一定指導意義。
4、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會助長過度投機的產生,加速資本主義危機的到來。
信用在促進資本主義生產規模擴大和加速流通運動的同時,也顯示了它的消極作用。人們早就認識到,在信用活動上,「一切便利營業的事情都會便利投機。營業和投機在很多情況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馬克思充分注意到信用對投機的作用,他指出,「信用又使買和賣的行為可以互相分離較長的時間,因而成為投機的基礎。」馬克思還分析了信用導致投機的基本條件,即「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資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因此,「進行投機的批發商人是拿社會的財產,而不是拿自己的財產來進行冒險的。」銀行資本家更具備投機的條件,因為「銀行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 、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 構成」。「這種虛擬的銀行家資本,大部分並不是代表他自己的資本,而是代表公眾在他那裡存入的資本(不論有利息或者沒有利息)」。銀行資本就是靠這些虛擬資本和少量代表現實價值的資本,來反復進行投機和欺詐活動。同時,對於借方來說,也不惜拿著別人的貨幣去冒險。結果,信用制度就表現為生產規模過度擴張、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在分析信用導致投機的同時,馬克思還指出信用加速了資本主義矛盾的爆發,促使了資本主義危機的到來,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最後,馬克思指出了信用制度二重屬性:「一方面,把資本主義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並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又是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
『柒』 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信用」
是指在商品交換或者其他經濟活動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夠實現其承諾的基礎上,用契約關系向受信人放貸,並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夠迴流和增值的價值運動。
『捌』 經濟學中的信用的定義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
信用是以償還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如賒銷商品、貸出貨幣,專買方和借方要按約定日期屬償還貨款並支付利息。
信用的本質是一種借貸行為,是有條件的商品或貨幣的轉讓行為。
信用在商品經濟中具有雙重作用(信用的雙重作用):
1.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信用制度加速了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使許多大型企業得以建立和發展;信用制度節省了流通費用,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使非現金結算發展起來,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現金支付,既節省了流通中的現金貨幣量,也加速了貨幣投放和回籠的速度;信用制度促進了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
2.信用又加深了商品經濟社會的矛盾
首先,信用的發展有可能造成虛假繁榮,加深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加速了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
其次,信用還會引發貨幣信用危機。當信用造成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尖銳化並發生生產過剩危機時,貨幣流通與信用關系也會發生混亂。因為生產過剩、商品銷售困難,使商業信用引發的債務得不到償還,商業信用急劇減縮,銀行貸款難以收回,勢必造成貨幣流通和信用的嚴重混亂,發生貨幣信用危機。
『玖』 信用的特徵有哪些
若是信用卡,
1、信來用卡主要是源先消費後還款,用銀行的資金提前消費,享受免息期,這是一種理財方式。 2、信用卡不是儲蓄卡,存款在信用卡中不會結算利息。 3、信用卡可以作為支付工具,通過商家安裝的刷卡POS機或者網上支付平台,可以直接消費。 4、銀行還會給您提供各種形式的積分、打折、分期、抽獎、促銷等活動。 5、信用卡還是主要的國際支付工具,您可在境外以及國際網站上便利購物,再有您在出差住酒店,也只有信用卡可以為您完成酒店預授權。
『拾』 信用的特點
一、信用具有社會性
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於受信人的資信,取決於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系。信用不僅是個體行為,而是發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千上萬的授信人和受信人發生信用關系,行為主體時而是授信人,時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斷變換。
二、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
信用屬於倫理學范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准則。信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關系,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易方式,它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價值觀。誠實守信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
盡管信用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誠實守信」是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對信用的理解存在差異,體現出信用的文化特徵。
三、償還和付息是經濟和金融范疇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徵
經濟學和金融學范疇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徵是償還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借貸的條件是到期要按時償還本金,並支付使用資金的代價——利息。
信用的這一特徵與信用的社會性、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緊密相關,資金融通存在一定風險,以信用方式融通資金的風險更大,授信者不僅要考慮能否獲得相應的利息收入,而且還要分析本金能否收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