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治經濟學中使用價值的質和量定義
使用價值可以從質和量的兩個方面來考察:
1.不同種類的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屬性,回因而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答
(1)從質上看,各種不同的使用價值其效用是不同的,可以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需要。 例如,糧食可以充飢、衣服可以禦寒等。
(2)同一物品往往有多方面的自然屬性,有多方面的使用價值,往往是隨著人們的生產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被發現和加以利用的。例如,木材既可以作燃料,也可以作建築材料,還可以作化工原料等等。發現物品的各方面的使用價值,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2.從量上看,任何使用價值都可以用一定單位來衡量,用數量來表示其大小、多少。計算不同使用價值的量時,往往用不同的計量單位,如糧食用公斤、衣服用件等。物品用什麼單位來計量,取決於物品的性質和社會習俗。
② 在政治經濟學中,關於商品的內在矛盾時,為什麼說「同一個人不能同時擁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舉例說明
下面兩段話比較長,但說得很清楚。政經是有點繞,慢慢來吧。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
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
矛盾統一體。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的有用性。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不同的使用價值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
屬性決定的;同一種商品具有多種自然屬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維持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維持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所必
需的。因此,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
容。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商品的
交換價值。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換,表明它們
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在質上應是相同的,從而在
量上才可以進行比較。這種同質的共同東西,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
的一般人類勞動。商品中的這種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就是商品
的價值。因此,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價值
反映了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生
產關系。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二因素,無論存在於什麼社會經濟形態的
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是統一的,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不成為商品。一種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如
果不是勞動產品,那它也就不是商品,如空氣、陽光等。一種勞動產品,如
果沒有使用價值,生產這一產品所消耗的勞動也就不能形成價值,因而也
不能成為商品,如生產中的廢品。因此,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
為基礎,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
值又是矛盾的。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
系;價值作為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使
用價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屬性,是永恆的范疇;價值是商
品所特有的屬性,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商品生產者生產一種商品,是為了
取得商品的價值;商品消費者購買一種商品,則是為了取得該商品的使用
價值。因此,商品只有先證明自己具有社會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其價值;而
為了實現價值,又必須先讓渡使用價值。可見,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
產品,如果只是用來滿足商品生產者自己的需要,或只是無償地交付給別
人使用,都不能成為商品;只有通過商品交換,把商品賣出去,才能使商品
生產者實現商品的價值,使消費者得到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的矛盾才能得到解決。
③ 誰能通俗清楚的說一說政治經濟學中的價值、價格、使用價值的定義呢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你為了創造這東西要付出,以任何形式
價格:就是價簽,標價
使用價值:將商品付諸使用/水的使用價值是喝,火柴的使用價值是點了它,總之就是給用了
④ 政治經濟學中的價值問題
這一觀點抄是正確的。分析如下!
價值襲規律表現形式: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商品價格是商品的貨幣表現,由於受價值規律支配和其它因素影響,從某一次具體交換看,商品價格和它的價值往往是相脫離的;但從較長時間和整個社會的趨勢上看,商品價格仍然符合其價值。
因此,價格和價值是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二者的關系可概括為: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還必須明確,價值決定價格,價格表現價值在不同社會形態里情況是不一樣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價值規律自發地起調節作用,價格更多地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受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外,還要受國家自覺運用價值規律進行宏觀調控的約束。
⑤ 政治經濟學中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到底有什麼區別啊請用俗點的話來解釋
一切有用的就是有使用價值,
僅是商品才有價值。
自己做的草鞋有使用價值,但是如果是自己用的話,就沒價值了。因為它不是商品,如果賣給別人,它成為商品就有了價值。
⑥ 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使用價抄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襲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不能離開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凡是商品必然有價值,一個物品如果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就不可能成為商品。
價值存在於商品體內,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著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
(6)政治經濟學使用價值擴展閱讀:
1、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夠用來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各種商品的價值,只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不同。
2、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由於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二因素,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 勞動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
⑦ 政治經濟學-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
我認為C是對的,因為題目里已經說是商品了,既然是商品一定是既有價值又有使用內價值的才稱為容商品,所以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肯定是互為前提的.
至於D項的說法並沒有錯誤,只是沒有涉及到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而是在說兩者的不同,與題目所問的關系不相干,所以不選.
這些就是我對這題的理解.你看看是否正確.
⑧ 政治經濟學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 怎麼理解
首先,你要知道勞動力、使用價值和勞動的定義。
1、勞動力:是指人體內蘊專含的某種能力,即體力和屬腦力。它是一種「能力」而能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2、勞動的定義:是指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通過消耗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造自然的「活動」。是一種具體的活動,是看得見的。
3、使用價值:就是物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然後,問題就好理解了。
一種看不見的能力(勞動力)如何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使用價值)呢?那就只能通過具體的勞動了。
不知道這樣你能理解不,希望能幫到你、、、
⑨ 政治經濟學中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是什麼急求!急求!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滿足人類需求
價值是商品中凝聚的無差別的勞動
在第二頁方框內。
重新回答。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原文。
⑩ 政治經濟學為什麼要考察物品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的效用。如糧食能充飢,衣服能禦寒。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空氣、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為了交換的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有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換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價值,並且將其與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提出了交換物的「效用」問題。這顯然是在離開了市場的社會屬性之後,在生產活動中單純考察使用價值而得出的一個結論。後來這種觀點為庸俗經濟理論所繼承,又進一步提出了「效用遞減規律」,也就是將物的「效用」同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使它們之間構成一種函數關系,當人們的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之後,物相對於人的「效用」就逐漸降低,以致為零,若繼續增加即為「負效用」。在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評論「效用遞減規律」的科學性,僅就這種觀點來看,說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交換實踐中,對使用價值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認識,這就是,凡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不論是自然佔有物還是勞動產品,都不具有使用價值。實際上,使用價值在市場中具有兩種基本屬性,一是相對於人類而存在的自然屬性,這種屬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就是自然佔有物或勞動產品作為自然界的物質而存在,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其使用價值由物的自然屬性加以規定。這種自然屬性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得到開發,而有些則反之。這說明物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方式的不斷進步而被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的。如果包含在物中的有用性越多,那麼為人類所利用的范圍就越廣,因而物的使用價值也就越大。二是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不為交換者主觀需要的物品,即使具有使用價值,也很難用於交換。實際上,在市場交換中,使用價值應首先不為佔有者所需要,也就是在讓渡過程中,使用價值對於佔有者來說是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的,而對交換的另一方來說是使用價值。這是從市場的社會性來考察使用價值的,因而反映了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使用價值從人和自然界的關系去考察,反映著使用價值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都存在。使用價值用於交換,則反映了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它包含著隱藏在其中的社會屬性,它由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所決定。總之,前者是形成交換的必要條件,而後者則是形成交換的充分條件。
由於生產、交換和消費是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基本內容,因而物的使用價值最先為人們所注意,正如馬克思曾經推測到的:「使用物品可能成為交換價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作為超過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價值量而存在,物本身存在於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讓渡的。」即使最原始的交換,如果佔有物不具有上述兩種屬性,那麼交換也不會發生,因而價值也無從考察。
從純粹使用價值的交換到價值的交換,曾經歷了混雜物的交換、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和價值的交換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歷史演進過程。我們知道,不同種的使用價值是由不同質的具體勞動創造的,然而,在交換產生的初期,交換物首先是由不同種的使用價值組成的混雜物構成的,並且將其作為一種使用價值進行交換,只要這些混雜物有所區別,能夠滿足某種心理上的不同需要,那麼交換就可以完成。這種交換方式完全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一定的社會條件所決定。一方面它說明了當時人們還缺乏對使用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說明由於交換物是由共同體內部的勞動者共同生產的,是他們勞動的共同結晶,因而作為剩餘物可以當作一種交換物進行交換。這是由社會條件決定的,它反映了共同體內部勞動的共同性質。雖然這種共同勞動還局限於每個共同體內部,還不具備整個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然而就其內部而言,它是統一的,是他們共同勞動的直接產物。由共同的勞動轉化為對立的勞動,從而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也即具體勞動的交換,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可以說是勞動形態發展的歷史必然。只有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才能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也就是抽象勞動。因而,由純粹使用物品的交換轉變為抽象勞動的交換,必須以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為歷史前提。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由勞動的統一發展為勞動的對立,通過對立勞動的交換進而又發展為人類勞動的統一,從而轉化為新的聯合勞動,不正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市場交換中的再現嗎?交換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成著勞動形態質的飛躍,使之發展為新的聯合勞動,同時也為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奠定著基礎。
價格和價值的區別
用哲學的眼光看:任何商品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並通過價格為表現形式。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我認為也可理解為,在一定時期社會中所有人平均一個小時的價錢,假如平均1小時10元,如1個人1小時就生產一個鞋刷,那這個鞋刷的「價值」就是10元。
什麼是「使用價值」呢?就是滿足人某種需求的屬性。也可理解為,上面這把刷子就可以幫助人刷去物品上面的灰塵,刷灰塵,這就是此刷子的「使用價值」。
那這把刷子賣什麼「價格」呢?最多隻賣5毛錢。因為在某些時候市場上的鞋刷都是賣5毛錢。也就是說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而不是由你的個人的10元價值來決定的。
但是從微觀上講,三者又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關系的!若刷子一直賣5毛,那個人就虧9.5元,他就不會再生產,就會轉到別的行業生產來體現他的價值。若都不生產這種鞋刷,除一家之外,你說此種鞋刷會不會漲價?一定會。這就造成價格圍繞價值經常波動!
如他1小時造的刷子是壞的,也就是說它的價值雖然是10元,可沒有使用價值,這時它的價格也為0.
那麼什麼時候商品價格高於它價值呢?假如,你花1000萬在天安門廣場中心建一套別墅,你想它會以什麼價格賣出?我想它一定會10個1000萬,而且還會有人搶購!因為你若在別墅四周掛廣告牌一年也不只掙1000萬,。這就是說商品的價格也會受到它使用價值的影響。
再如什麼時候商品的價格低於價值呢?
假如你在珠穆朗瑪峰峰頂也花1000萬建一套別墅,你想若賣給人作為生活用,會賣多少錢/最多賣0元,你若一定要他去生活,他不會給你錢還會向你索要路費和生活費的!這時是不是價格低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