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31 10:34:34

❶ 寫一篇《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就寫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吧

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的理論和歷史的多種學科的總稱。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除了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外,還有政治、法律、軍事、教育、道德、語言、藝術、民族、宗教、家庭等方面的活動和關系。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在所有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經濟活動是其他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經濟關系也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物質基礎。因而,除了哲學之外,經濟學,特別是作為理論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就成為社會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成為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任何階級或學派的經濟學,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哲學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或指導思想。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的。當然,經濟學各個學科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生動、具體的材料,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間辯證關系的研究,也能豐富後者的內容,推動後者的發展。
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法律等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等,歸根結柢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都是為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法律等,是根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是以維護整個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財產和經濟利益作為任務的。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和法律等,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就是以維護人民的整體利益,維護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和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作為任務的。這種經濟基礎與作為上層建築的國家制度、法律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使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經濟學和研究國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學、法學等緊密聯系起來。經濟學要聯系國家制度、法律等上層建築來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政治學、法學等要聯系所要維護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來研究各種國家制度、各種法律等。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也同樣適用於經濟學與以其他的社會上層建築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學科之間。
經濟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等也有密切的聯系。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經濟關系是決定一個社會結構的基礎;而經濟活動又以相互間結成一定經濟關系的個人作為生產的基本成員,以家庭為消費和生活的基本單位,由此結成錯綜復雜的社會活動網路。人們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都有一定的心理動機,並受行為習慣的影響。但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態,也往往是以一定經濟利益的考慮為基礎

❷ 跪求一篇關於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的論文,急救啊!!有知道的請幫忙啊!

生活中的經濟學思考
段越軍1 ,侯亞男2
(11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吉林長春130052;
21建設銀行吉林省分行匯鑫支行,吉林長春130061)
[關鍵詞]經濟學;消費偏好;競爭
[摘要]通過介紹、探討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說明生活中離不開經濟學,經濟學和我們的現
實生活密不可分,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引導其對經濟問題的思考。
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經濟學,都需要
經濟學,收益與成本的計算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幾乎每天都發生。那麼,如何能激發工商管理專
業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引導他們對經濟問題
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思考個
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答
案就是走近生活,注重觀察生活,將經濟思想簡單
化、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詮釋經濟學理
論。下面的幾則生活例子,每個都透露著一定的
經濟學原理。
一、節日的禮物
2004年元旦,系裡給每個教師買了一個烤面
包機,結果大部分教師不滿意,因為我們大部分人
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還是中式飲食,較少吃烤面
包,不習慣。我的那個烤麵包機一直放在床下,上
面落了一層厚厚的灰塵,一次都沒用。因此,烤面
包機對我而言,就沒什麼價值,效用不大。還有少
數教師家裡本來就有,那他們就更不滿意了。
2005年元旦,系裡改為每人發放現金,結果皆
大歡喜。教師的節日福利由實物改為貨幣,這引
發我們對理性消費的思考。理性消費是指在支出
一定的條件下所得到的最大效用,理性消費首先
要求被消費的商品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偏好。消費
者偏好是一種主觀、心理活動,它主要受消費者價
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影響。系裡多數教師不喜歡
烤麵包機,是因為這種禮物不能滿足他們的消費

你好,我有相關論文資料可供參考,需要的話請加我QQ,我發給你,497267666,謝謝。

❸ 關於「生活中的經濟學」的論文怎麼寫啊

有一本書的名字就叫做《生活中的經濟學》,裡面有很多的生動鮮活的例子,建議你參考一下,這些例子都在咱們的身邊,你肯定可以從中有所啟發列舉出自己發現的事例的。

❹ 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怎麼寫

就寫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吧 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的理論和歷史的多種學科的總稱。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除了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外,還有政治、法律、軍事、教育、道德、語言、藝術、民族、宗教、家庭等方面的活動和關系。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在所有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經濟活動是其他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經濟關系也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物質基礎。因而,除了哲學之外,經濟學,特別是作為理論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就成為社會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成為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任何階級或學派的經濟學,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哲學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或指導思想。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的。當然,經濟學各個學科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生動、具體的材料,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間辯證關系的研究,也能豐富後者的內容,推動後者的發展。 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法律等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等,歸根結柢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都是為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法律等,是根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是以維護整個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財產和經濟利益作為任務的。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和法律等,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就是以維護人民的整體利益,維護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和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作為任務的。這種經濟基礎與作為上層建築的國家制度、法律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使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經濟學和研究國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學、法學等緊密聯系起來。經濟學要聯系國家制度、法律等上層建築來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政治學、法學等要聯系所要維護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來研究各種國家制度、各種法律等。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也同樣適用於經濟學與以其他的社會上層建築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學科之間。 經濟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等也有密切的聯系。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經濟關系是決定一個社會結構的基礎;而經濟活動又以相互間結成一定經濟關系的個人作為生產的基本成員,以家庭為消費和生活的基本單位,由此結成錯綜復雜的社會活動網路。人們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都有一定的心理動機,並受行為習慣的影響。但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態,也往往是以一定經濟利益的考慮為基礎的。

❺ 誰有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生活中的經濟學 提起經濟學,不少人總會將其與枯燥、深奧劃上等號。其實,就像經濟學家可以通過大街上女孩子裙子的長短來分辨經濟景氣程度一樣,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筆者每天回家,都要在一個車站起點站候車,總能看見一個賣報的老伯,時常在他那買份報紙,也就熟絡起來。一天晚上回家,賣報老伯也搭上了這部公車,正好坐在筆者身邊,便和他閑聊起來,健談的老伯談起了在車站賣報紙的經歷。 原來,老伯前幾年下崗了,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便打算賣報賺點錢。經過挑選,發現這個車站的人流量大,可是附近已經有了兩個報攤。老伯腦筋一轉,就決定不設攤,直接在等車的人群和車廂中賣。為此,他先和車站管理員套起了近乎,每天給車站辦公室送幾份報紙,逮著機會就訴訴苦。結果,管理員一心軟,主動提出讓他到車站來賣報紙。當然,那幾份報紙老伯都不會忘記送。 賣了一段時間後,老伯發現:等車的人中一般男青年喜歡買報紙、有重大新聞時報紙賣得特別好。於是,他開始了相應的調整,增加了體育類報紙;每天叫賣報紙時,也不再喊什麼「晨報、晚報、足球報要嗎?」而是根據新聞事件來叫:「中國足球隊兵敗如山倒、劉翔火拚周傑倫等等。」果然,這一招十分見效,不少原先沒打算買的人都紛紛解囊。 我們不妨嘗試用經濟的語言來解讀以上的做法,那就是:和車站管理員套近乎、送報紙——制定公關策略,公共關系的建立和維護;不設攤,在等車人群和車廂中賣報——差異化營銷,進行渠道創新,變店鋪銷售為直銷;改變叫賣方式——通過銷售數據和產品分析,實現自己獨有的銷售方式——這正是目前國內營銷界炒得紅火的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獨特的銷售主張的英文簡寫)概念。 最後,老伯還說,他打算進些暢銷的雜志,改變目前只賣報紙的局面。對此的經濟解讀可以是:產品線延伸,實現產品的多元化。 其實,經濟學也是平易近人的。

❻ 求一篇《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經濟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時代,在我國則可追溯到孔夫子那裡。但如果以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的發表作為經濟學誕生的標志,則經濟學至今也不過只有200多年的歷史。

什麼是經濟學呢?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種各樣的回答。如經濟學探討生產什麼物品,如何生產這些物品和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在名著《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寫道:「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使用稀缺資源來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把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分配。」我在《管理經濟學》一書中從公平與效率、生產與分配的角度出發,指出「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國民財富,以滿足個人或社會目的的一門社會科學。」種種說法歸結起來,總離不開這樣一種思考,即經濟學是使有限的資源被用於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會總的財富,使社會變得越來越富裕。

這種對經濟學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個人或社會的目的或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而經濟資源在絕對量上來說是有限的,稀缺的。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工農業的調整發展,污染的日益嚴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資源及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日漸匱乏,甚至就連以往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變得稀缺起來。第二,稀缺資源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一旦用於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於其他用途。因此,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都牽涉到選擇問題。在這里,效率意味著一國經濟應將它的生產和消費單位組織得使社會能夠得到最大數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務,而且,在現行習慣、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經濟資源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下,可通過「機會均等」或「結果均等」等制度來尋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機會均等的公正游戲規則,將實現由競爭帶來的繁榮。

在短暫的200多年中,經濟學按照科學的規范建立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的邏輯系統。一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體系,精確的定義,嚴密的邏輯,以至如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很少有人能夠讀懂經濟學論文,特別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數學功底,人們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權威的經濟學學術刊物上的論文。經濟學已成為人類社會的「陽春白雪」而難以普撒尋常巷陌人家。

世紀之交,經濟改革成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隨著原計劃經濟國家大幅度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這一思潮日益成為廣泛的社會行動。學習、研究、傳授和應用經濟學則成了這一社會行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經濟學人認真鑽研經濟學、大膽實踐經濟學、不遺餘力地傳播經濟學,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經濟管理人才,他們已經或正在成為跨世紀的市場經濟主體。國內近百所大學開設經濟管理專業,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級各類的研究機構對經濟理論的潛心研究和深入探討,極大地豐富了經濟理論寶庫,為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

然而,漫步街頭巷尾的大小書肆,以經濟命名的「大全」、「讀本」、「叢書」擠滿書架,大有泛濫成災之勢,然而對這些出版物中所述種種,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們在百忙之中,選中幾本去讀以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層樓,可讀後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論來闡述簡單事實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為評定職稱而加重砝碼。這類書籍文章通常是寫給學者們和校園里的莘莘學子看的,而不是寫給大眾百姓看的。即使硬著頭皮耐心地看過了,對實際工作和生活也毫無幫助,除了花費時間幾乎別無所獲。經濟學的發展需要學術研究,但更需要對社會公眾的啟蒙教育和應用。縱觀世界各國,國民的經濟學素養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活力的重要標志。揭開經濟學的神秘面紗,讓經濟學從經濟學家的書齋里走出來,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迫切需要。

我國經濟學泰斗陳岱孫教授說過「經濟學是經世濟民的致用之學」。但如何廣泛傳播經濟學,使和寡的高曲成為流行的音符?這是我在從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時常常浮現在大腦里的一個問題。在我評上教授職稱之後,這一問題更是困擾著我,影響著我。特別是在我主持主講的「西方經濟學」課程被評為江蘇省級一類優秀課程之後,我產生了撰寫一本通俗經濟學啟蒙讀物的沖動。作為一個經濟理論工作者,來不及陶醉於燙金的證書之中,顧不上多呼吸幾口悠閑的空氣,便准備投入緊張的「業余」創作工作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開始了這項工程的規劃設計,試圖結合身邊的事例,用通俗的語言向讀者普及現代經濟學思想理論和方法等基礎知識。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經濟學的眼光,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觀察和思考,而並非象教課書那樣做系統的灌輸。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將所接觸和學習到的理論應用於實際,而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自我欣賞,並成為經濟學的精神貴族,在制訂出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寫作大綱之後,我便安排他(她)們進行寫作內容的研討和初稿的執筆。在初稿的基礎上我進行了修改、統稿和定稿,並將其命名為《生活中的經濟學》。本書由許長新、劉俊等編著,參加編著的還有宋敏、郝琳、徐杏、王甲、庄惠娟、趙國蓉、尚靜、金雯飛、張自斌、張孟碩。他(她)們的具體工作在相關篇章的後面都有明確的執筆者署名。

好友張軍來電邀我將本書在中國知識經濟出版社出版,考慮到普及經濟知識也是知識經濟的重要方面,於是我欣然應約。

本書定稿之時,日歷已悄然指向1999年元旦,我也有了一定的解脫感。本書從寫作到出版,得到多方面的協助與支持,謝意難以言表。由於初次涉足經濟學啟蒙讀物的寫作,書中定有多處缺陷,但我們希望能給讀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遺憾。當讀者在百忙之中靜下心來,讀過本書以後,掩卷回首反思,但願能豁然開朗:

「哦,這就是經濟學。」

❼ 生活經濟學論文,3000字

3000字論文,不是那麼來好對自付的。估計你連題材都沒想好。可以以下題材:
房地產

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物品,無片瓦我們則無以存身。但是這10年來的房地產價格連連攀升,查有關城市年鑒,看房價,做個房地產價格走勢圖。然後在從供給、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個個的走勢與房地產的走勢是否一致,進行相關模擬。最後再預測一下房地產趨勢。
委託代理理論來分析國有企業搞不好、國家投資效率不高的原因和改革的必要性
壟斷帶來效率損失,分析中石油等壟斷企業狀況
可以看出你是個懶人,所以去文庫查篇論文交吧。

❽ 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800字)

為什麼在同一公司的同一工作小組中,生產效率最低的員工,收入一般比自身創造的價值要高;生產效率最高的員工,收入卻比自身創造的價值低呢?
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員工的收入與他們為僱主創造的價值相一致。然而,在大多數組織中,從事類似工作的員工,工作效率差異很大,工資卻不存在太大差異。從所做工作貢獻的角度來看,一流員工的報酬偏低,而末流員工的報酬偏高。對末流員工來說,這筆交易似乎很劃算。可要是一流員工報酬過低,他們干嗎不改投工資較高的僱主門下呢?
乍一看來,這種情況似乎暗示著桌上擺了免費的午餐。假設一家公司的一流員工,值10萬美元,但只得到7萬美元的薪資,那競爭性公司可以馬上付8萬美元的工資挖角,2萬美元的利潤就輕松入袋。即便如此,另外的競爭性公司仍然有利可圖。所以,該員工的工資應該很快飆升至10萬美元——如果他真能創造這么多價值的話。
為什麼在人們的觀察中,工資模式趨於穩定呢?要解釋這一現象,可能首先要接受這樣的假設:大多數員工願意在工作團隊內占據較高職位,而不喜歡較低職位。可並不是每一個喜歡高級職位的員工都能如願以償。畢竟,團隊中必然會有50%的職位是低級職位。所以,一部分員工能夠滿意地佔有高級職位的惟一方式,就是其他人願意忍受低級職位所固有的不滿。假設說資方不能強迫員工違背個人意願呆在組織當中,那麼,低級員工願意繼續留下來的惟一原因,必然是他們可以獲得額外的補償。
那麼這種額外補償是從何而來的呢?應該是來自對高級員工的隱性課稅。如果這種稅數額不算大,那麼高級員工樂於繼續呆在公司里,雖說他們到別處可能掙得更多;同時,低級員工也獲得了足以補償職位低這一負擔的額外報酬。所以,每一家公司的薪資模式,在功能上都相當於一種累進所得稅。
很多職業,在不同的公司有多種崗位可選。不介意職位高低的人,最好是到員工生產效率高的公司去,接受低級職位,享受額外薪資。其他重視高級職位的人,則最好是到平均生產效率較低的公司去,接受高級職位。
為什麼公司寧願出高價僱用臨時的管理顧問,也不願以較低的薪水聘用全職管理人員?(詹姆斯·貝雷特)
企業採用管理咨詢公司服務的時候,不僅要支付顧問的工時費,還要付給咨詢公司一筆高昂的酬金。很多咨詢公司,每付給顧問一美元,自己就收三美元。為什麼客戶企業不直接聘用額外的管理人員,節省開支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管理咨詢服務就好比電力公司用來滿足高峰用電需求的昂貴發電機。電廠能靠著普通負荷的發電機滿足大部分需求。發電機這種設備,買起來很貴,但維護費用相對較低。用這種昂貴設備滿足短期的高峰需求,得不償失,因為它大多數時候都閑置著。所以,電廠會用高頻發電機彌補用電高峰期發電不足的部分。較之普通發電機,高頻發電機運營成本較高,可買起來更便宜。
同樣,企業內部對管理服務的需求,並不是隨時都處於滿負荷水平的。所以,大多數公司會僱用自己的全職管理人員,提供大部分日常管理服務,而在短暫的高峰期外聘管理顧問。的確,咨詢服務每個小時的成本比內部雇員的管理時薪要高得多。可假設對管理服務的高峰需求期足夠短,外聘昂貴顧問還是要便宜一些。畢竟,要是改用額外聘請內部管理人員的做法,一旦過了高峰期,他們就無事可做了。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企業願意用優厚價格聘請管理顧問,是因為他們知道,存在爭議的商業戰略倘若由受人尊重的外部顧問發起,會更容易加以執行。比方說,有一家公司產品銷售不景氣,管理層明知道要裁員,但害怕採取此舉會給剩餘員工的士氣造成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員工裁員並不是管理層的主意,而是麥肯錫咨詢公司提的建議,員工接受起來大概會容易一些。
(以上兩則出自「職場的奧秘」)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司把保安工作外包出去?
每家公司都必須決定,哪些服務要親自提供,哪些可以委派給外面的承包商。上述外聘管理咨詢師的例子說明,對於有著穩定業務量的日常性服務,公司更願意自己聘員工來完成;而對於只有間斷性需求的服務,則願意聘用外部承包商。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司卻反著做,把保安工作外包出去,而保安似乎屬於穩定的日常性工作。為什麼要外包日常性的保安服務,產生營業間接成本呢?
有研究顯示,從事特定工作的員工,在效益更好的公司能得到更高的薪水。這似乎為上述問題暗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倘若一家效益好的公司以最低工資標准和最低限度的員工福利,聘用保安職員,人們會覺得有失公平。但倘若由效益相對一般的外部承包商提供同樣的就業條件,同一批保安工作人員大概願意接受。故此,一個勉力經營的獨立承包人給保安工作人員提供6美元的時薪,似乎合情合理;可要是IBM或谷歌這么做,那就就極不公平。而最近幾十年收入增長的不平衡,進一步深化了人們的這類看法。

❾ 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第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序

經濟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時代,在我國則可追溯到孔夫子那裡。但如果以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的發表作為經濟學誕生的標志,則經濟學至今也不過只有200多年的歷史。

什麼是經濟學呢?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種各樣的回答。如經濟學探討生產什麼物品,如何生產這些物品和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在名著《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寫道:「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使用稀缺資源來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把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分配。」我在《管理經濟學》一書中從公平與效率、生產與分配的角度出發,指出「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國民財富,以滿足個人或社會目的的一門社會科學。」種種說法歸結起來,總離不開這樣一種思考,即經濟學是使有限的資源被用於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會總的財富,使社會變得越來越富裕。

這種對經濟學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個人或社會的目的或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而經濟資源在絕對量上來說是有限的,稀缺的。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工農業的調整發展,污染的日益嚴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資源及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日漸匱乏,甚至就連以往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變得稀缺起來。第二,稀缺資源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一旦用於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於其他用途。因此,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都牽涉到選擇問題。在這里,效率意味著一國經濟應將它的生產和消費單位組織得使社會能夠得到最大數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務,而且,在現行習慣、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經濟資源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下,可通過「機會均等」或「結果均等」等制度來尋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機會均等的公正游戲規則,將實現由競爭帶來的繁榮。

在短暫的200多年中,經濟學按照科學的規范建立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的邏輯系統。一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體系,精確的定義,嚴密的邏輯,以至如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很少有人能夠讀懂經濟學論文,特別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數學功底,人們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權威的經濟學學術刊物上的論文。經濟學已成為人類社會的「陽春白雪」而難以普撒尋常巷陌人家。

世紀之交,經濟改革成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隨著原計劃經濟國家大幅度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這一思潮日益成為廣泛的社會行動。學習、研究、傳授和應用經濟學則成了這一社會行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經濟學人認真鑽研經濟學、大膽實踐經濟學、不遺餘力地傳播經濟學,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經濟管理人才,他們已經或正在成為跨世紀的市場經濟主體。國內近百所大學開設經濟管理專業,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級各類的研究機構對經濟理論的潛心研究和深入探討,極大地豐富了經濟理論寶庫,為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

然而,漫步街頭巷尾的大小書肆,以經濟命名的「大全」、「讀本」、「叢書」擠滿書架,大有泛濫成災之勢,然而對這些出版物中所述種種,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們在百忙之中,選中幾本去讀以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層樓,可讀後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論來闡述簡單事實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為評定職稱而加重砝碼。這類書籍文章通常是寫給學者們和校園里的莘莘學子看的,而不是寫給大眾百姓看的。即使硬著頭皮耐心地看過了,對實際工作和生活也毫無幫助,除了花費時間幾乎別無所獲。經濟學的發展需要學術研究,但更需要對社會公眾的啟蒙教育和應用。縱觀世界各國,國民的經濟學素養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活力的重要標志。揭開經濟學的神秘面紗,讓經濟學從經濟學家的書齋里走出來,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迫切需要。

我國經濟學泰斗陳岱孫教授說過「經濟學是經世濟民的致用之學」。但如何廣泛傳播經濟學,使和寡的高曲成為流行的音符?這是我在從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時常常浮現在大腦里的一個問題。在我評上教授職稱之後,這一問題更是困擾著我,影響著我。特別是在我主持主講的「西方經濟學」課程被評為江蘇省級一類優秀課程之後,我產生了撰寫一本通俗經濟學啟蒙讀物的沖動。作為一個經濟理論工作者,來不及陶醉於燙金的證書之中,顧不上多呼吸幾口悠閑的空氣,便准備投入緊張的「業余」創作工作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開始了這項工程的規劃設計,試圖結合身邊的事例,用通俗的語言向讀者普及現代經濟學思想理論和方法等基礎知識。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經濟學的眼光,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觀察和思考,而並非象教課書那樣做系統的灌輸。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將所接觸和學習到的理論應用於實際,而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自我欣賞,並成為經濟學的精神貴族,在制訂出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寫作大綱之後,我便安排他(她)們進行寫作內容的研討和初稿的執筆。在初稿的基礎上我進行了修改、統稿和定稿,並將其命名為《生活中的經濟學》。本書由許長新、劉俊等編著,參加編著的還有宋敏、郝琳、徐杏、王甲、庄惠娟、趙國蓉、尚靜、金雯飛、張自斌、張孟碩。他(她)們的具體工作在相關篇章的後面都有明確的執筆者署名。

好友張軍來電邀我將本書在中國知識經濟出版社出版,考慮到普及經濟知識也是知識經濟的重要方面,於是我欣然應約。

本書定稿之時,日歷已悄然指向1999年元旦,我也有了一定的解脫感。本書從寫作到出版,得到多方面的協助與支持,謝意難以言表。由於初次涉足經濟學啟蒙讀物的寫作,書中定有多處缺陷,但我們希望能給讀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遺憾。當讀者在百忙之中靜下心來,讀過本書以後,掩卷回首反思,但願能豁然開朗:

「哦,這就是經濟學。」

第二篇

家庭是微觀經濟活動的綜合體, 既有消費的職能, 又有儲
蓄、投資和獲取收人的職能。作為消費者, 家庭行為的基本目的是咖的最大化, 用最少的花費獲取最大數量的享樂與滿足作為勞動者, 家庭又追求收人最大化, 是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報酬作為投資者, 家庭必須考慮如何將扣除消費後的收人剩餘用在能生更多錢的地方。家庭可增值收人又是由前期收人水平決定的。除了勞動報酬、資產收人外, 家庭總收人的形成, 還有一個來源, 這就是轉移收人, 它包括親友的贈金, 父母留下的遺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這一部份收人占家庭總收人的份額也在逐漸提高。家庭收入最大化的主要行為有兩個一是充分利用家庭勞動的時間資源, 用勞動換取收人, 勞動支出越多, 家庭收人越大。二是將消費後的剩餘進行投資, 實現家底資產增值。這是指工薪家庭, 如果家庭同時又是一個企業, 如城市個體工商戶或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 那麼家庭收人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利潤。但這時的家庭已經是集生產與消費於一身了。如果成了家庭企業, 就有了一個經濟學中利潤最大化的問題了。人們為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更加美好, 總是千方百計掙錢, 爭取更多的收人, 這就是經濟學中收人最大化原理的自覺應用。對於家庭的正常運行而言, 錢不是萬能的, 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
的。一家幾口, 衣食住行, 樣樣離不開錢。你要買輛漂亮的小轎車, 你要培養孩子上大學, 你要交朋結友, 你要遊山玩水, 沒有錢是不可想像的。家庭收人最大化的第一個措施是夫妻雙方都能找到一份薪水比較高的工作, 也就是說首先要力爭勞動報酬最大化。在目前情況下, 不同所有制部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勞動報酬的差異是很大的, 同樣辛勤工作一年, 其收人大不一樣, 進行崗位收人比較與選擇對於家庭收人的多少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影響家庭收人的最大化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資產收人。它包括房屋的租金、銀行的存款利息, 購買證券所得到的分紅等。資產收人的多少取決於資產規模, 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在應用經濟學原理, 包括衣食住行、學習工作、教兒育女, 交朋結友、遊山玩水方方面面, 如果運用得當, 人們的幸福指數將大幅提升。人們在購物時常常貨比三家, 比質量, 比價格, 這就是經濟學中價值規律的自覺應用。人們在比較中看哪一件物品更為適合, 更為合算。家庭主婦每天到菜市場上去買菜, 除了注意品種搭配, 營養結構多樣化以外, 首先問的是多少錢一斤, 並討價還價, 盡盆降到最低, 再就是仔細看秤, 看是否短斤少兩, 當然對於質量問題是絕不會放過的, 有問題的食品是肯定不買的, 禽流感發生, 不買雞鴨鵝, 聰明的主婦, 往往是等到下午去買菜, 等到季節變換時去購買衣服, 因為這時價格總是較便宜一些。如果是
購買比較昂貴的物品, 比如小轎車、電視機、電腦甚至商品房之類, 人們會更加慎重, 往往要請專家內行參謀, 進行成本核算, 更加註重質, 把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人們在進行投資時, 總是要考慮投資回報和安全系數, 這就是經濟學中投人產出原理的自覺應用。有的人不妙股, 不當股民, 或是因為沒有錢妙, 或是因為對股市行情不熟悉, 或是認為炒股有風險, 把錢存放銀行更為安全可靠。有的人人股合夥辦企業, 首先考慮的是有多少利益回報, 同是要考慮的是投資項目有沒有市場前景, 合夥人有沒有誠信。不少人投資上當受編主要是被高回報或迷惑, 沒有識別騙局的本本。人們把手頭多餘的錢用來買國債、買保險, 是認為買國債與買保險比銀行存欲利息多, 劃得來。有的人用手頭多餘的錢用來買彩票, 如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 目的是為了中獎, 原本就知道回報高風險大。有的
人甚至違法參與賭博, 願望還是賭燕。人們往往十分注意和重視兒女的教育, 捨得教育投資, 這就是經濟學中競爭法則的自覺應用。在重視教育的國家,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 掙錢多於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據美國學者對美國、
英國、墨西哥和印度等國關於教育與收人關系的調查, 得出了兩個重要的結論一是教育程度越高, 早年薪水增長越快, 並且通常是開始的薪水就越高二是教育程度越高, 達到最大工薪的年歲越晚, 並且退休收人越高。在我國, 不但教育投資的私人報酬率還相對較低, 而且還存在「 腦體倒掛」現象。在有的地方和行業, 大學生和中學畢業生的收人沒有多少差別。為何還有那麼多的人想讀大學讀研呢除了中國家庭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文化影響, 想讓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外, 主要原因還是人們對未來教育投資報酬率有看高的預期。認為今後中國今後勞動者之間的收人差別將首先產生於教育程度的差別。現在中國摘的是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歸根結底是競爭經濟, 而競爭歸根結底又是人才的競爭。而人們盼望自己的兒女能有出息, 必須加大教育投資, 這對家庭大有好處, 對國家也大有好處。國家提出「科教興國」 , 湖南提出「教育強省」 , 可見教育的本質意義。

閱讀全文

與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