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0分。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讀後感。在線等。3000字+
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為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 個今後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近期看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感慨頗深,全書沒有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也沒有復 雜深奧的近代數學知識,這是一本適合平民大眾閱讀的作品,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另一方 面,其內容是博大精深,返璞歸真,用平易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現代經濟學的根基,原理清 晰,分析透徹,在當今眾多的經濟學著作中璀璨而奪目。 什麼叫經濟學?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義, 經濟學是研究和處理社會中人一般生活事務的 學科。該定義簡單而扼要,闡明了經濟學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是人類的一般生活事務,指出 了經濟在人類一般事務中的基礎地位。 據此, 如果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連一些基本的經 濟學概念都不具備,全然無知,那麼某種程度上,其可以形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文盲。因 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這是一本給下一代閱讀的書籍,作為留給下一代的另一種貢獻。 《經濟學原理》 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上下兩分冊, 遵循了從微觀到宏觀的敘述線 路,上冊為《微觀經濟學分冊》,下冊為《宏觀經濟學分冊》。《微觀經濟學分冊》中,文 章從經濟學的十大原則入手,指出經濟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於此。根據這些原則,講述了 微觀經濟的幾大經濟理論基礎,包括供需理論、彈性分析、剩餘福利等。從這些概念中,我 們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分析結論, 如由於糧價的低彈性, 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發展 往往卻犧牲了農民收益;又如,無論商品稅收是向消費者還是向生產者徵收,其最終成本的 轉嫁結果都是一樣的等等。 《原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讀者分析能力的培養,闡述了經濟現象分析的 一般步驟,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寬讀者的思路,激發讀者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興趣,進而 從分析中形成觀點。在分析完市場失靈下政府的作用後,書籍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重點介 紹了企業的微觀組織行為,分別對完全競爭、壟斷、寡頭和壟斷競爭四類市場環境下企業產 品的供需關系和企業運作行為作了詳盡的理論剖析, 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 前面章節的鋪墊 終於滋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讀者大飽口福,受益匪淺。 在全書微觀經濟理論體系構建中,曼昆顯然覺得還有必要對生產要素市場展開一些闡 釋,進而向讀者展示了重要的勞動力價格原理:一個競爭的、利潤最大企業僱用的工人數要 達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工資的那一點,邊際產量曲線即為勞動需求曲線。至此, 《微觀 經濟學分冊》似乎可以劃上了句號。但著者顯然不滿足於此,在書籍的最後還拋出了不對稱 信息、消費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為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 個今後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
❷ 怎麼理解曼昆經濟學原理的這句話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Translation: Choices are bad 解釋: 選擇是錯誤的
The reasoning behind this translation is obvious. For example, imagine that somebody comes up to you and offers you a choice between a Snickers bar and some M&Ms. You now have a tradeoff, meaning that you have to choose one or the other. And having to trade one thing off against another is bad; President Truman supposedly asked for a one-armed economics advisor because his two-armed economics advisors were always saying, 「On the one hand...but on the other hand...」
這種解釋的原因其實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想像一下,某個人讓你在士力架巧克力棒與M&Ms的巧克力產品之間做個選擇。現在你面臨著權衡取捨,意味著你只能選擇其中一個。這種須放棄其一的不得已選擇是痛苦的; 想必杜魯門總統很需要一位獨臂的經濟學顧問因為他的雙臂經濟學顧問經常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
People who have not received any economics ecation might be tempted to think that choices are good. They aren't. The (mistaken) idea that choices are good perhaps stems from the (equally mistaken) idea that lack of choices is bad. This is simply not true, as Mancur Olson points out in his book,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To say situation is 『lost』 or hopeless is in one sense equivalent to saying it is perfect, for in both cases efforts at improvement can bring no positive results.」
沒有學過經濟學知識的人可能會認為選擇是快樂的。實則不然,之所以有認為選擇是快樂的(誤解的)想法,也許是因為他們誤認為缺乏選擇才是痛苦的。這種絕對是正確的,如曼瑟爾
❸ 請問大家看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收獲些什麼
看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收獲:
①強調得更多的是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和政策分析。
②提供了案例以說明經濟學原理如何應用於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
③提供了大量的「新聞摘錄」,以使讀者懂得什麼是生活中的經濟學。
《經濟學原理》指的是一類書籍,中英皆有,是比較基礎的經濟類教材,現階段比較常用的有曼昆,索羅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應的中英本。
第一本《經濟學原理》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編著。相比較而言,中國經濟學學者一般編寫適合中國國情的《西方經濟學》,內容大體相似。
❹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難不難
不難。我是經濟雙學位的,我們的經濟學基礎(也就是第一學期的經濟學基礎課程版)就是曼權昆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它是經濟學的基礎知識,關鍵在於給你進入經濟學打好基礎,都是一些常識性的經濟知識,適合於零基礎的人學習。你知道美國人的數學與中國人相比實在很差,所以上面的數學知識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小學初中常見的應用題,只是有一些經濟學專用名詞加進去而已。另外,你要學習的話,網上都可以找到這本書的答案的。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❺ 曼昆經濟學原理
假如你要坐長途公共汽車回家,車票的價格是100元,而你不巧在買車票的時候專發現錢包掉了,身上只剩屬50元。而此時車也到了要開的時間,車上還有空坐位。如果你這時向車站說明了你的情況並告訴車站里的負責人說你只有50元了,他們如果同意以50元的價格載你:
他們的邊際成本就是0,而邊際利潤是50元。因為他們的車是按時必須開出的,沒載你也沒損失什麼,載上你就多賺50元。與長途汽車相同的是,航空公司多載一名等退票的乘客就多賺300美元(邊際利潤)。不同的是,航空公司在飛機飛行的過程中要提供軟飲料糕點等服務(這些服務即是邊際成本),而汽車不需要其他服務,所以汽車的邊際成本是0元,利潤是50元。
❻ 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2011-02-07 18:43發布日期:2004/1/19來源:[深圳新聞網]瀏覽:[7755]評論:[1]字體:大中小四、五年前,我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就在大學校園里見到少男少女們懷里抱著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當時,這本書剛剛出版就轟動一時,因為書還沒有寫完,出版商就支付了140萬美元的天價買下版權,這創造了經濟學教科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經濟學教科書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完全競爭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又是一個"贏家全得"的結果。套用一句廣告詞,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人生就是不公平。用曼昆自己在書中的例子來說,"金·凱利是最滑稽的演員,所有的人都等著看他下一部電影是什麼,看兩部只有金·凱利一半滑稽的演員主演的電影,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替代品。"同樣,看很多本寫得糟糕的經濟學教科書,也無法取代閱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快樂,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會暢銷不衰、一版再版的原因。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可讀性很強,在Amazon網站的網友評論中,有一位讀者就說,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鐵上讀完這本書的。有很多優秀的經濟學教科書,比如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又比如斯蒂格利茨教授1993年出版的《經濟學》。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充滿了哲學的味道,讀來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講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華橫溢,讀他的《經濟學》就好像聽一個機智善辯的老師滔滔不絕地佈道,既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新鮮感,但是又總好像在擔心老師咄咄逼人的提問。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則像是一個年輕而時尚的老師,談吐風趣、風度翩翩,總是坐在學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講台上。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對經濟學感興趣,曼昆在舉例子的時候常常會說到當紅的影星、體育明星、甚至富有爭議的電視劇(比如《慾望城市》)。其他經濟學家如大鬍子克魯格曼、暢銷書作者瑟羅等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也會被他信手拈來。感謝曼昆,他的努力將有助於改善普通公眾對經濟學乃至經濟學家的看法。不要忘了,那些來上我們的經濟學課的學生並不會每個都成為職業的經濟學家,一個學期或一學年的授課未必能使他們牢記經濟學里縝密的推理和繁多的定理,但卻足以使他們形成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們的印象,讀後感《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對於像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來說,公眾的反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其發展。好的經濟學教科書能引導學生們去感受經濟學家們見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實質的判斷力,以及他們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樂觀精神。壞的教科書卻只能讓學生們覺得:經濟學無非就是那些畫在黑板上的、不知所雲的曲線。有一位來自挪威的學生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在他們那裡,學生用的都是自己的教授寫的那些令人無法卒讀的經濟學教科書。學生們厭惡地把這種做法叫做"教科書的黑手黨",因為教授們只允許學生閱讀自己寫的教材。這位學生的老師還推薦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盡管他多少有些不屑地說,那是本"程度比較低"的教科書。一年之後,學生忍無可忍地放棄了老師教的經濟學課,因為他無法忍受在聽完一門課之後仍然對這門課的內容不知所雲。值得慶幸的是,他讀完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所以,盡管他討厭自己的經濟學老師,但是他仍然熱愛經濟學。越是智商低的人越是害怕別人說自己白痴,所以他們會拚命炫耀自己的才華。看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智商的確不高,因為有個風氣是只有說別人聽不懂的話才能顯得自己的學問高。其實,不管我們在研究生院里的學問做得如何精巧和深奧,到了分析現實問題的時候,用的最多的還是那些曾在初級教科書里學到的概念和定理。或許,這意味著經濟學的道理原本就非常簡單,也或許,這意味著我們學到最後常常又把簡單的道理弄糊塗了。這正如弗里德曼曾說過的,"五十多年來,作為一個職業經濟學家,我一直對一種明顯自相矛盾的狀況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相對價格理論的基本原理極其簡單,甚至明晰到令人苦惱的程度。另一方面,很少有人會覺得這些原理是顯而易見、非常自然的,至於能夠把它們正確應用於具體問題的人就更少了"。艾林·恩索文(Alain Enthoven)的一段話更是尖銳:"我們所使用的經濟學理論大部分都是在大學二年級學到的,之所以還需要經濟學博士,是因為許多經濟學家直到從研究生院畢業才開始相信他們已經學過的東西,因為他們這時候才成為經濟學的既得利益者。"曼昆有一個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讓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經濟學原理》到了中國,曼昆的使命也到了中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幫助他完成這個使命。(作於2003年11月18日)〔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❼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閑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斗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閑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干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閑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拚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盡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准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復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二)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裡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里,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么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盡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
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么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三)
曼昆教授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的提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涵蓋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從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到人們如何進行貿易,直至整個經濟如何運行,層層推進,構成了經濟學的整體。
原理一雲: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原理二雲: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機會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關的,舉例來說,甲有5K人民幣,他可以選擇買一台筆記本電腦或者外出旅遊(當然他可能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買股票),那麼這個時候他就面臨取捨。這種取捨我們幾乎天天面對,今天中午吃午飯還是面條?天冷了,用取暖器還是開空調?買國產車還是買進口車?一個國家也類似如一個人,也需要做出取捨:該發展重工業還是輕工業?側重發展國防還是民用工業?是進口核電設備還是自主研發?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東西。如上例中甲選擇買筆記本電腦,那麼他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外出旅遊(當然,其它的選擇也是他的幾乎成本)。也就是說甲決定花5K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他就不能再用這5K作其它的花費。
機會成本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兩個人A和B,他們開個雜貨店,假設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個程序設計人員,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賺250元,那麼他開雜貨店的機會成本是較大的;而B是個卡車司機,如果他開車,每天可掙120元,他的機會成本要小。自然,A會關閉雜貨店而B會選擇繼續經營,這也解釋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職業多樣性以及人們的選擇的差異。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里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人就是在機會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人們會系統而有目的做可以達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樣是一天時間,A會選擇做程序員工作,B會選擇開雜貨店,他們都是理性人。所謂邊際量,簡單舉例說,買9雙襪子花費18元,如果再買一雙,那就再加2元,那麼多買一雙襪子就得多花費2元,那麼這最後2元就是增加的這雙襪子的邊際價格。邊際量是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可以解釋喜歡喝可樂的人為什麼不會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可樂,可以解釋一個工廠不可能無限大。那麼所謂的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就很好解釋了,一個喜歡喝可樂的人,他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可能會降低,顯然繼續買的話,他的滿足感繼續下降甚至會到反感可樂的地步。也就說,每多買一瓶,可樂的價格不變,但是他的邊際滿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實用性。假設你回家坐汽車正常的車票是50元,但是在汽車即將啟動時如果還有3個空位的話,最後上的一個人可以花40元坐車。因為最後一個人上車對汽車所有者的邊際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說帶上這個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邊際收益卻比較大(也就是相對不帶這個人,額外賺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個人想坐這個車的話,司機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了,他必須考慮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載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前面買票的顧客的不滿而導致的投訴等等。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所謂激勵,就是某種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勵存在,人們就會做出反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超市對商品打折,人們會爭先恐後的去買。汽油漲價,更多的人會選擇不開車或者購買小排量的車,汽車公司會研發節能汽車,而石油公司會選擇提高產量。經濟學家甚至宣稱,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而所有經濟學內容就是對此的解釋。
❽ 曼昆 經濟學原理 怎麼都說簡單啊
哈哈,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應該算是經濟學教材裡面最簡單的了,如果這本書都看不懂,想學更深入的經濟學就甭指望了。你耐心看吧,確實比較簡單的,沒涉及更復雜的內容。上冊應該是微觀經濟學吧,你有興趣的話,下一本你看看平狄克的,一個圖裡面得有十條線了(雖然不是都有用,哈哈),足夠你暈的。平狄克的應該算是入門的中級微觀經濟學,你再看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那本每一節的字數都很少,但每個字都經典,如果沒有扎實的經濟學原理做基礎的話很難看懂。不過也沒有那麼誇張啦,就是說曼昆的那本書跟其他的比起來真的是很簡單了。耐心看吧,曼昆的書例子很多,很有助於理解的。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hi我,加油!
❾ 如何學好曼昆經濟學原理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就是入門的必備書..講的很好..開始部分就通過一些實例專來講述經濟學十大原理屬...通過實例和相關概念的解釋你能夠很容易的看懂,十大理論可是基礎哈...對後面很有用,經濟學問題都是以十大原理為基礎組合起來的...有一本<<愛情經濟學>>也比較有意思...還有就是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有點難懂,建議還是看曼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