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曼昆的經濟學十大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也就是說人們為了或得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那麼所謂的決策,就是在這兩件東西中進行選擇最後有所取捨。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因為人們之間都面臨著交替關系,所以,在作決策時人們就要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問題是一項行動的成本往往並不是很容易就可計算出來的。
原理三:理性考慮邊際量。作者認為生活中有很多決策都與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小的增量調整有關,這些調整就是所謂的「邊際變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作出決策是在對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之後進行的,當成本和收益變化時,人們的決策及行為也就會發生變動。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的。這種激勵既可以是認為的,也可能是自然變化的結果。
第二個大問題是人們如何相互交易,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在貿易中往往存在著競爭,貿易和體育競賽不同,不一定是一方勝利而另一方必然失敗,它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競爭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如何分析資源這一問題上,一向有兩種方法,一是中央計劃,二是市場機制,前者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後者實行的是市場經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作者指出,市場經濟雖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有市場失靈等,所謂市場失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壞,污染就是一個不良的表現。
第三個大問題就是整體經濟如何運行,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動的能力。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原因在於生產率的差別。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好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這是一個貨幣理論,指的是通貨膨脹這一現象,所謂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量的增加,在大多數嚴重或者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都是由於這個原因。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雖然有害於經濟的發展,但政府卻很難徹底地去消滅它,原因在於降低它時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這就是一個二難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線上反映出來。
(1)破窗謬論曼昆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按照傳統的觀點,儲蓄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消費和儲蓄,從而和生產又是一對矛盾,要想經濟高速增長,就不得不壓低現期消費,增加儲蓄。許多人在講到儲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往往以日本為例來論證這一觀點。日本的儲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許多人認為:日本的高增長是因為它的高儲蓄帶來的,因此,「一個落後國家要想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就要像日本那樣實行高儲蓄的政策」,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對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論述。
『貳』 曼昆經濟學原理問題!
所謂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自發調節價格,某商品價格高於價值時,生產者增加,供應量增加,價格回歸價值。反之亦然。
市場本身有自發調節價格的功能,這正是市場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但市場自發調節也有先天不足:價格反饋的滯後、生產過程時滯導致市場調節滯後,使價格波動頻繁,幅度較大;完全的市場經濟必然形成壟斷,而市場無法調節壟斷商品的價格等等。
政府阻止價格自發調整有兩種情況:1、政府引導價格回歸價值,這是對市場機制的校正,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價格調節。但做到這一點很難,需要有系統的理論研究還要有及時的信息支持。2、政府想引導價格回歸價值,但方法不對,導致價格調節機制紊亂,不利於經濟發展和價格調節。
稅收對資源配置具有計劃性,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看不見得手只能調節同一時間的價格,不具有前瞻性和計劃性。假如完全依靠市場調節資源產品價格,資源會以很低的價格(略高於開發成本)賣出,但資源貧乏時,價格又會很高,高到等同於經濟生產的所有收益。當然稅收有一個合理性,這需要系統的經濟理論指導。根本的是不能違背價值規律。
租金控制這類直接控制價格的政策是不對的,會扭曲價格調節。租金是租用房產、設備所附帶費用。而房產設備是不能創造價值的,知識一種資本得利。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資產公有來剔除租金這一塊,經濟發展會更健康。
現在還談不上共產主義的失敗,因為還沒有出現過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失敗是由於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詳盡的價格信息以及人人自覺遵循價值規律的意識。
當前的經濟發展中既需要看不見得手,也需要看的見的手,但要用好看到見的手,不使其違背價值規律,使看不見得手和看的見的手相得益彰。
『叄』 曼昆經濟學原理
假如你要坐長途公共汽車回家,車票的價格是100元,而你不巧在買車票的時候專發現錢包掉了,身上只剩屬50元。而此時車也到了要開的時間,車上還有空坐位。如果你這時向車站說明了你的情況並告訴車站里的負責人說你只有50元了,他們如果同意以50元的價格載你:
他們的邊際成本就是0,而邊際利潤是50元。因為他們的車是按時必須開出的,沒載你也沒損失什麼,載上你就多賺50元。與長途汽車相同的是,航空公司多載一名等退票的乘客就多賺300美元(邊際利潤)。不同的是,航空公司在飛機飛行的過程中要提供軟飲料糕點等服務(這些服務即是邊際成本),而汽車不需要其他服務,所以汽車的邊際成本是0元,利潤是50元。
『肆』 關於曼昆《經濟學原理》中的一個問題
是供求機制。正如原文所說的,第一句相當於一個引起句,然後作者內舉出一些例子用以說明,最容後得出一些結論,誠然,最後一句相當於對前面所說的一個總結,所以並不存在什麼前面已經強調過,後面就沒有必要再強調了的問題,因為他講的就是同一個問題。
『伍』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上幾個問題
問題1:市場均衡時的價格代表了完成交易的消費者中對該商品的最低評價,也代表了廠商在均衡產量下生產最後一單位的邊際成本。事實上你可以將供求達到均衡看作一個消費者和廠商相互談判出價的過程,廠商會首先將產品賣給評價最高的消費者,而消費者會首先選擇生產成本最低(也即可以賣出最低價格)的廠商。考慮到生產的邊際成本遞增和消費者評價逐漸降低,市場將最終達到一個穩定狀態,即最後一個完成交易的消費者對商品的評價恰好等於廠商售出這最後一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這就達到了均衡,產生了均衡價格。所以在均衡價格下,除了最後一個消費者和生產者外,其他完成交易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有剩餘,總剩餘不為0。問題2:如問題1所述,總剩餘最大化只是表示在這個市場中所有可能進行的交易所達到的剩餘總和最大,不管買者評價和賣者成本如何,只要最高的消費者評價不低於最低的賣者成本,均衡總能達到。問題3:數量大於均衡數量時,你可以在供求兩條線之間畫出四個直角三角形,即作出斜向上的供給線、斜向下的需求線、水平的均衡價格線和豎直的數量線(是完成交易的數量,不是均衡數量)。消費者剩餘等於左上方的三角形面積減去右下方的三角形面積,生產者剩餘等於左下方的三角形面積減去右上方的三角形面積,那麼總剩餘就是左側兩個三角形面積和減去右側兩個三角形面積和。之所以要減去右邊是因為超過均衡數量的部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剩餘都是負的。
『陸』 怎麼理解曼昆經濟學原理的這句話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Translation: Choices are bad 解釋: 選擇是錯誤的
The reasoning behind this translation is obvious. For example, imagine that somebody comes up to you and offers you a choice between a Snickers bar and some M&Ms. You now have a tradeoff, meaning that you have to choose one or the other. And having to trade one thing off against another is bad; President Truman supposedly asked for a one-armed economics advisor because his two-armed economics advisors were always saying, 「On the one hand...but on the other hand...」
這種解釋的原因其實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想像一下,某個人讓你在士力架巧克力棒與M&Ms的巧克力產品之間做個選擇。現在你面臨著權衡取捨,意味著你只能選擇其中一個。這種須放棄其一的不得已選擇是痛苦的; 想必杜魯門總統很需要一位獨臂的經濟學顧問因為他的雙臂經濟學顧問經常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
People who have not received any economics ecation might be tempted to think that choices are good. They aren't. The (mistaken) idea that choices are good perhaps stems from the (equally mistaken) idea that lack of choices is bad. This is simply not true, as Mancur Olson points out in his book,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To say situation is 『lost』 or hopeless is in one sense equivalent to saying it is perfect, for in both cases efforts at improvement can bring no positive results.」
沒有學過經濟學知識的人可能會認為選擇是快樂的。實則不然,之所以有認為選擇是快樂的(誤解的)想法,也許是因為他們誤認為缺乏選擇才是痛苦的。這種絕對是正確的,如曼瑟爾
『柒』 曼昆經濟學原理上的一個問題
a.是公共物品,因為大家都可以使用
b。應該租 3部 因為第三部的總邊際效應還大於內8,而第四部就小容於8了
c。第一個人剩餘 12
第二個人 6
第三個人 0
第四個人 -3
d。可見分攤成本不能讓每個人都獲益。反映的實際問題就是,公共物品的分配實際也是不平等的。
e。他有說實話的意願,已經確定平均分攤了,他表現出積極意願就能爭取多租一點錄像帶
f。公共物品的供應其實應該按使用分陪,但是操作有難度,難以保證公平。
其實這時候可以規定,因為第一個人喜歡看,所以就讓第一個人去租去還,這樣能保證一些事實公平
題外話,此外,還可以從博弈論的角度考慮。呵呵。
『捌』 曼昆經濟學原理中文版
http://emuch.net/html/200608/300288.html
這個要注冊
http://blog.zenme.org/?action=show&id=218
這個可以直接下,還有其他很多教材書
『玖』 曼昆,《經濟學原理》的一個問題..求教高人..
《經濟學抄原理》 我是前年看襲的
《經濟學》現在正在看,還有最後幾章沒看完。
覺得兩本書的共同點是:
原本就是普及類經濟學著作,都稱得上通俗易懂;
都是名家名作,觀點較為客觀。
不同點:
《經濟學原理》:十大基本原理貫穿始終,看起來主線很明朗;
行文簡潔,有趣味;
正因為精煉,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多想一下才會明白。
《經濟學》:涵蓋主要經濟學領域,內容豐富充實,大部頭;
對經濟學史上重要學派和人物的主要觀點均有涉獵;
文中時有發人深省觀點,需仔細閱讀方得其中味道。
個人是覺得前者可能更好一些,觀點鮮明,也容易記住。
另,我這有電子版的《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以及自己做的《經濟學》筆記(因為還沒看完,後面幾章暫缺),需要的話可以留個郵箱,我給你發過去。
多看點這種專業書總是好事。不僅可以少被磚家忽悠,還可以偶爾忽悠下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