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曼昆的經濟學書籍有什麼區別
Pindick在國內的書有一本中級微觀經濟學和計量模型與預測,個人覺得偏向應用,比較適合做MBA的教材。
Friedman的教材好像有本價格理論的講義,可惜沒有拜讀過。他在國內比較容易見的通俗著作是《資本主義與自由》和《自由選擇》。特點是假設,邏輯超級清晰,沒有絲毫含混之處。可惜的是,隨著西方學術的進步,也由於西方經濟學後起之秀們不迷信權威,他的很多核心觀點今天看來是不對的。
Samuelson有本傳奇的初級經濟學教材(當然了,他本人更傳奇),寫得很大氣,適合初學。另外有本隨筆《中間道路的經濟學》,充分體現了他折中,睿智的風格。此外還有本《經濟分析基礎》,我認為有些過時了。
Mankiw最引以為傲的是他的《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地球人都知道,Mankiw是Neo-Keynesian,不過我覺得他們的觀點與其說更接近凱恩斯不如說更接近新古典。Mankiw清晰的英語表達能力無出其右。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Ⅱ 曼昆《經濟學原理》與薩繆爾森《經濟學》的區別
1、主要特點: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看上去更加行文簡單、說理淺顯,即便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也可以閱讀;
但薩氏《經濟學》全書結構宏偉,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可謂在經濟學中蘊涵著哲學氣息,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的認識框架。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對經濟學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技術經濟學都有專門的論述,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看到他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從生產到消費,從經濟思想史到經濟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創見。
這部著作在內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謂匠心獨具,他在每一章的開頭加上歷代名人的警句,言簡意賅地概括全章的主題,使讀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讀一部有文學色彩的史書。
2、薩氏《經濟學》全書總共34章,前23章是微觀部分,後11章是宏觀部分,該書第一章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以此作為全書的中心。在全書中,曼昆盡可能地經常回到應用與政策方面的問題上,大多數的章節也包括了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的案例研究。
Ⅲ 曼昆經濟學原理與曼昆宏觀經濟有什麼區別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發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
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微觀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的生產者、單個的消費者、單個市場的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同時,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 ——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微觀經濟學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進行的供給和收入分配。
「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一個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Pareto) 有效的。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2)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當然也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Ⅳ 曼昆 經濟學原理 怎麼都說簡單啊
哈哈,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應該算是經濟學教材裡面最簡單的了,如果這本書都看不懂,想學更深入的經濟學就甭指望了。你耐心看吧,確實比較簡單的,沒涉及更復雜的內容。上冊應該是微觀經濟學吧,你有興趣的話,下一本你看看平狄克的,一個圖裡面得有十條線了(雖然不是都有用,哈哈),足夠你暈的。平狄克的應該算是入門的中級微觀經濟學,你再看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那本每一節的字數都很少,但每個字都經典,如果沒有扎實的經濟學原理做基礎的話很難看懂。不過也沒有那麼誇張啦,就是說曼昆的那本書跟其他的比起來真的是很簡單了。耐心看吧,曼昆的書例子很多,很有助於理解的。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hi我,加油!
Ⅳ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權衡取捨的定義
具體有以下幾點:
1、人們面對權衡取捨,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顧公平與內效率。
2、所得的成本就容是放棄的東西,真正的成本不是會計成本,而是機會成本。
3、增量大小的比較決定選擇,邊際分析是經濟學分析的關鍵。
4、人們根據刺激做出決策,並隨刺激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5、交換可以使有關各方都得到好處。
6、市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率。
7、政府可以彌補市場的局限,如市場失靈、外部性和壟斷等。
8、一國生產能力的大小決定國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9、貨幣發行過多可能造成通貨膨脹。
10、短期中,失業和通脹之間有替代關系。
Ⅵ 關於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與曼昆宏微觀經濟學區別
一、定位不同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入門級讀物,屬於初級經濟學范疇。
2、曼昆宏微觀經濟學:屬於中級經濟學范疇。
二、內容不同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曼昆通過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事例、故事經歷、政策分析、新聞摘錄這些素材來介紹經濟學,這就讓讀者在有趣的閱讀中輕松地了解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經濟學的趣味化是許多經濟學家追求的目標,曼昆是成功者,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影響遠遠超出學術界的原因。
2、曼昆宏微觀經濟學:在繼續保持條理清晰、易於理解的寫作風格基礎上,曼昆教授在第5版中對全書36章都做了精心修訂;同時也更新了大部分「新聞摘錄」和部分「案例研究」;此外,為幫助教師進行課堂設計和課堂講解,本版還極大地豐富了教輔資源。
三、影響不同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書還沒有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250萬美元買下版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吉尼斯世界記錄;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當年銷售量就達到了20萬冊。其暢銷速度和暢銷數量又創下吉尼斯世界記錄。
2、曼昆宏微觀經濟學: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經濟學教材,其英文原版現已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美國600餘所大學用作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迄今為止它已被翻譯成20種語言在全世界銷售100多萬冊,本書前四版的中譯本自1999年出版以來也一直是國內選用最多、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材。
Ⅶ 關於曼昆的《經濟學基礎》中的幾個問題
第一個我就不說了 需要多讀一下書的其他內容,就能了解
第二個 機會成本就是為得到某種東西而放棄的東西(可以理解為最大的放棄)。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就是 本來可以去做職業運動員,每年賺個幾百萬 而因為你在讀大學 這些錢賺不到了 。因此,考慮到讀大學機會成本太高,就放棄學業 轉入職業化了。
Ⅷ 曼昆的經濟學十大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也就是說人們為了或得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那麼所謂的決策,就是在這兩件東西中進行選擇最後有所取捨。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因為人們之間都面臨著交替關系,所以,在作決策時人們就要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問題是一項行動的成本往往並不是很容易就可計算出來的。
原理三:理性考慮邊際量。作者認為生活中有很多決策都與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小的增量調整有關,這些調整就是所謂的「邊際變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作出決策是在對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之後進行的,當成本和收益變化時,人們的決策及行為也就會發生變動。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的。這種激勵既可以是認為的,也可能是自然變化的結果。
第二個大問題是人們如何相互交易,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在貿易中往往存在著競爭,貿易和體育競賽不同,不一定是一方勝利而另一方必然失敗,它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競爭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如何分析資源這一問題上,一向有兩種方法,一是中央計劃,二是市場機制,前者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後者實行的是市場經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作者指出,市場經濟雖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有市場失靈等,所謂市場失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壞,污染就是一個不良的表現。
第三個大問題就是整體經濟如何運行,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動的能力。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原因在於生產率的差別。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好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這是一個貨幣理論,指的是通貨膨脹這一現象,所謂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量的增加,在大多數嚴重或者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都是由於這個原因。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雖然有害於經濟的發展,但政府卻很難徹底地去消滅它,原因在於降低它時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這就是一個二難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線上反映出來。
(8)曼昆對於經濟學的定義擴展閱讀:
按照傳統的觀點,儲蓄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消費和儲蓄,從而和生產又是一對矛盾,要想經濟高速增長,就不得不壓低現期消費,增加儲蓄。許多人在講到儲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往往以日本為例來論證這一觀點。日本的儲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許多人認為:日本的高增長是因為它的高儲蓄帶來的,因此,「一個落後國家要想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就要像日本那樣實行高儲蓄的政策」,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對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