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聶輝華推薦勞動經濟學

聶輝華推薦勞動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30 22:57:52

❶ 為什麼中國製造在美國更便宜(超強推薦) 詳細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聶輝華 2010 年11 月 我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從事一年博士後研究,現將所發現的問題敘述如下。 一、一樣的產品,不一樣的價格 最近幾年,中美兩國之間物價的差異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一個熱門問題是:同樣是在中國製造的產品,為什麼在美國賣得比在中國還便宜?例如,我自己在波士頓市中心的梅西商場買了一件哥倫比亞(Columbia)牌子的羽絨服,上面明確標示「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售價是69 美元,摺合人民幣大約470 元。但是,一模一樣的衣服在中國北京的王府井商場通常要賣 1000 元,比美國的兩倍還高。同樣是中國製造的蘋果手機 iPhone 3,在美國賣600 美元(約4000 元),在中國則高達6、7 千元。 最近流行的蘋果3G 版平板電腦iPad,我在哈佛大學電腦專賣店裡花 670 美元(含稅,大約4500 元)買了一個,而這款產品在中國市場已經炒到了6000 元以上。最廣為人知的案例應該是著名的Coach(寇馳)皮包了。在美國郊區的品牌直銷店(outlet),一個普通的Coach 包大概100 美元,但是在中國則售價高達1500 元左右,翻了一番。類似的產品還有耐克、阿迪達斯、銳步等中國製造的服裝和運動鞋品牌,它們在美國的售價往往不到中國的一半。 巨大的價格差必然導致大量的套利者。在美國 outlet,中國人采購隊伍往往蔚為壯觀,出手闊綽,橫掃各大品牌,簡直是如狼似虎。我就親眼目睹一堆中國人從一個華人旅遊大巴里出來,然後直接殺向Coach 店,以至於Coach 店門口立刻排起了長隊,而隊伍中有一半都是中國人。店裡的售貨小姐忙得不亦樂乎,此刻恨不得會說中文。因為Coach 包價差太大,又非常暢銷,所以往往一個中國人非得兩手都拎滿了包才出來。據說,一些地方的Coach 店不得不規定,每個人最多隻能買10 個!那一刻,我甚至懷疑中國還是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我們知道,產品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和銷售成本。按常識,中國製造的產品,在中國當地出售,其運輸成本和銷售成本肯定比在美國的成本要低,那麼價格自然是中國的更便宜。產品的輸出地居然比輸入地還貴,這是一種逆向的價格差。我們從未聽說過「北京烤鴨」在北京比外地還貴,也沒有聽說過「南豐蜜桔」在江西比在北京更貴。那為什麼一些在當地製造的產品在當地銷售反而比外地更貴呢?這的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 二、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交易費用 最近,《新京報》的一則報道[①]援引一些專家的觀點,認為是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導致了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這種逆向的價格差。 第一,品牌效應。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產品的價格等於成本加上行業平均利潤。因此,假如兩種商品成本相同,而價格不同,那麼一定是市場結構不同導致利潤不同。在供過於求的市場,產品的利潤相對微薄;在供不應求的市場,產品的利潤相對豐厚。這是最直接的一個解釋。以廣受中國女性歡迎的Coach 包為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消費潮流是跟著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有一句話說,西方國家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中國女性覺得Coach 包時尚、潮流,把擁有這種名牌包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因此導致中國國內的Coach 包奇貨可居,自然供不應求,從而使品牌擁有者獲得暴利。在市場經濟發達的美國,Coach 雖然是皮包名牌,但是最多總體上只能算二線品牌,真正的一線品牌是Gucci(古奇)和LV(路易威登)。Coach 是美國本土名牌,Gucci 是義大利名牌,而LV 是法國名牌。和大部分奢侈品一樣,真正領先潮流的產品還是在歐洲,而不是在美國。一個朋友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如果說 Gucci 是王府井大飯店,那麼 Coach 只能是人大西門旁邊的天使食府。美國人買 Coach 包, 就好比買家用電器。因此,Coach 包賺不到美國人的超額利潤,只能去賺中國人的。其實,即便是Coach 包,也分流行款式和普通款式。在outlet 這樣的打折直銷店銷售的,往往是普通款式,而流行的款式是不會立即打折出售的。這就造成一種錯覺,中國人以為在美國撿了大便宜,其實就是撿了便宜貨。耐克、阿迪達斯、銳步等運動類服裝和鞋子,也符合類似的邏輯。 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像Coach 包這樣的產品,怎麼說也算名牌,為什麼它們在美國就賺不到暴利呢?我認為,這個美國的產業結構有關。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一旦一個企業通過降低成本或者創新產品在競爭中勝出了,它就可以通過收購其他企業進行大規模擴張,因為其他企業根本不能生存下去。所謂「虧損卻不能退出,很多私營企業盈利但沒錢擴張,資源存在很大程度的誤置,從而難以形成大品牌、大擴張、低成本、低利潤的良性循環。因此,同樣是名牌產品,但是其在美國的品牌溢價低於在中國的品牌溢價。然而,如果一種中國製造的產品不是美國名牌,但在中國賣出比美國更高的價格,就需要有其他解釋。 第二,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決定交易費用。因此,同樣的產品,即便生產成本相同,在不同制度的國家也會有不同的交易費用,從而形成不同的總成本。假定品牌的溢價完全一樣,交易費用更高的國家就會有更高的產品售價。這里的交易費用主要指政府對市場的維護成本。假設廣東東莞一個工廠生產了一批襯衫,它可以選擇通過海運出口到美國,也可以選擇通過陸路輸送到北京。別看廣州到北京相對較近,但據說有人做過比較,發現大陸沿途的各種收費和行賄所帶來的運輸成本居然超過了出口到美國的費用!我相信這不是天方夜譚,只要想想一路有多少收費站就可以理解了。其實,運輸費用畢竟是確定性的,而更多的不確定性來自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後的交易費用。在關系橫行的中國市場,一個工廠要拿到國內企業的訂單,要花多少時間和財力去請客送禮?好不容易拿到訂單,又要花多少時間和財力去拿到貨款?相反,跟外國企業做生意,只要對方考察後確定了合作關系,一紙傳真往往就解決了問題。與國內企業打交道的這些「攻關費用」,其實都要算進生產成本里。因此,簡單地說同樣的產品有同樣的生產成本,這對國內銷售企業很不公平。正是國內市場的不透明、不規范、不合理導致了高昂的交易費用和制度運行成本,從而侵蝕了國內產品的利潤空間,價格只能水漲船高了。 像聯想公司出品的Thinkpad 筆記本電腦系列產品,被從IBM 公司手裡收購過來後,完全是在中國生產的,現在也不是美國名牌,但是其價格在美國還是相對便宜。品牌溢價不能完全解釋這個現象,因為中國消費者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多數會偏好惠普、戴爾、蘋合樓地下室有一個電腦專賣店,只有兩三個員工,周一到周五的白天上班,裡面的貨物大部分是展品,拿貨需要網上或電話預約。我想買一根Thinkpad 的電源線,他們都說沒有,讓我直接從網上訂購。中國消費者也許不習慣這種「非人性」的服務,但是對於廠家和銷售商來說,成本就大大地降低了。要知道,美國最貴的就是人力服務了,因為人少。 第三,知識產權。前面提到的交易費用都是看得見的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計入價格。但是有一類成本是無法直接計算卻必須包括在最終價格里的,這就是保護知識產權的成本。名牌產品之所以有溢價,主要是因為它品質更好。崇高的品質來自於企業持續不斷的創新和巨大的人力和物質投資。如果一個國家缺乏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企業就不敢冒險去創新,而只能去生產那些短平快的產品,獲取短期薄利,或者乾脆幫外國品牌代工,拱手讓出大部分利潤。美國有微軟這樣偉大的企業,是因為美國有保護知識產權的完善法律。微軟曾經和美國三十個州以及聯邦司法部對決公堂。要是在中國,按我一個大學班主任的話說,「一個派出所就可以把它滅了」。如果政府能保護好企業的知識產權,市場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假冒偽劣商品,優勢企業就可以實現市場擴張,從而像美國那樣形成規模化生產,並最終通過降價讓消費者得到好處。去年夏天我到蘇州出差,看到當地很多絲綢小店出售「手工刺綉」。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那些手工作品都是擺設,真正出售的全是機器生產的。大家都知道這是機 器生產的,想賣高價是很難的,因此幾塊錢就可以買一幅。當大規模的機器產品占據了市場時,企業即便想生產出高品質的手工產品,又有幾個消費者會相信呢?去年年底,我在日本東京成田機場轉機,發現機場商店出售一些日本人手工製作的刺綉,上面標有手工製作的官方認證,一塊手帕大概要賣幾百元人民幣。兩廂對比,令我感觸很深。這幾百元的價差,其實就是保護知識產權的成本。如果盛行,國人不以侵犯知識產權為恥,反以為榮,只顧短期利益,必然失去長期市場。是的,文化因素,這正是我要談的第四個原因。 第四,消費文化。中國人大概是窮怕了,所以一旦有錢,一定要炫富;即便沒錢,為了表現得有錢,也要花大代價去炫富,這是一種畸形的文化。據說,很多在校讀書的女生為了買一個LV 的皮包,可以忍痛挨餓吃幾個月的方便麵。很多公司的低階白領,領了工資就去買奢侈品,特別是皮包。想想看,假如一個普通職員有一天也買了一個Coach 包,那麼她的主管必定要扔掉以前的Coach 包去買一個更貴的Gucci 包,然後高層上司看到中層主管居然拿她一樣款式的皮包,就不得不去買更貴的高檔皮包了。這種盲目的、單一標準的攀比,正是收入不高的中國在奢侈品市場不成比例地大肆擴張的文化背景。去年由於金融危機,LV 在全球的市場都在萎縮,但是在中國的市場卻爆炸性地翻倍增長了。畢竟,有那麼多中國人要炫富,有那麼多中國人要送禮,真金白銀盆滿缽滿也就不奇了。美國人也攀比,但他們更喜歡比不同。你有這種東西,我非得有另一種東西。這種追求個性的文化,杜絕了「全民都買LV」的低俗文化。

❷ 求:西遊記經濟學(一)(二)(三)(聶輝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全文!謝謝!

讀秀文獻正在傳遞,不急的話明天再傳,下面是博客復制的。
西天取經的履約機制
——《西遊記》經濟學之一

聶輝華

唐僧奉唐太宗之命去西天取經,這是一個絕對艱難的使命。從東土大唐到西天靈山,有十萬八千里,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盡是妖魔鬼怪。最終,唐僧師徒四人以及白龍馬耗費了14年才從如來佛處取得大乘佛法真經。若是在今天,步行十萬里,沒汽車沒旅館,沒工資沒保險,生命有危險,花十四年去完成一個任務,誰會干這事?!在西天取經的團隊中,唐僧心軟體弱,孫悟空刁頑暴戾,豬八戒好吃懶做,沙和尚忠厚老實,白龍馬基本上只是腳力。中國有句古話,叫「行百里者半九十」。取經團隊中,為什麼大家一開始願意從事這一艱苦卓絕的職業?如果有人偷懶怎麼辦?如果有人中途退出又怎麼辦?在經濟學中,在上級和下級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時發生的這類難以監督的行為,被稱為「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問題。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即便是神仙也經常有凡心,也會開小差,也有人性的弱點,因此要完成西天取經這一艱巨的任務,光靠個人意志或道德肯定是不夠的。一定得有制度上的安排來約束人性的弱點,獎勤罰懶,相互制約,保證西天取經這一目標最終能夠成功。在現實生活中,當上級給下級安排了一項艱難的任務時,意味著上下級之間達成了一種契約關系,那麼就必須有巧妙設計的制度或機制來解決契約履行中的道德風險問題。這次我們就來聊聊西天取經的履約機制(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我們首先對取經團隊中的角色一一考察,然後討論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首先說唐僧,應該說他是取經團隊中意志最堅決的成員,也是團隊的領導。先看唐僧的背景。唐僧本名陳玄奘,在《西遊記》中是金蟬子轉世,又在金山寺長大,自幼研習佛法,因此天生就是佛教的人,對佛教忠貞不二,這是他的個人稟賦。接著看他的出身。外公殷開山是當朝丞相,正一品官職,相當於今天的正國級幹部。父親陳光蕊是科舉狀元,當時就官拜江州州主(從五品),復活後升至文淵殿大學士(從四品),在今天就是廳級幹部了。總而言之,外公和父親都是高幹,唐僧是標準的「官二代」,出身絕對是根正苗紅。再看他的地位。在唐太宗的水陸法會上,唐僧是主持人。唐太宗將從觀音那裡獲得的兩件禮物——價值五千兩銀子的錦襕袈裟、兩千兩銀子的九環錫杖賜予唐僧,讓唐僧在長安城裡風光無限。這還不算,最給面子的是,當唐僧自告奮勇要求前往西天取經時,唐太宗居然與他結拜兄弟,也因此唐僧有了「御弟」的名號。拜兄弟就等於是納了「投名狀」,唐僧就得竭盡全力去完成皇兄託付的任務。在博弈論的術語來說,唐太宗此舉等於讓唐僧做出了一項不可更改的承諾。如果取經不成,太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有多嚴重?唐僧自己說了:「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1] 這唐僧直接就發下了毒誓!歸納一下,唐僧出身高貴,地位尊崇,說話自然要算數,這是「聲譽」(reputation)的力量;他與太宗結為兄弟,又當眾立下毒誓,這是做出了可置信的承諾(commitment)。因此,即便前途險惡,性命攸關,唐僧也唯有萬死不辭,否則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有何顏面失敗而歸?
那也許有人問,萬一唐僧取經失敗、滯留國外呢?事實上,盡管唐僧意志堅決,但人性也有柔軟的時候。看過1986年央視版《西遊記》電視劇的人可能還記得,當唐僧師徒幾人經過女兒國時,女兒國王執意挽留唐僧留下來與她成親,共治江山。在女王的柔情蜜意下,唐僧似乎已經動情了,卻被趕來的蠍子精搞壞了情調。原著寫到這一段時,說唐僧「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第406頁)!沒有蠍子精搞鬼,說不定唐僧真的願意留在女兒國享受榮華富貴呢。可見,即便像唐僧這樣意志無比堅決的人,也不能保證在環境的改變下矢志不移。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我們不妨猜想一下,萬一唐僧留在女兒國當國王了,後果究竟有多嚴重?首先,按照他的毒誓(神話中的毒誓應該能應驗),他會墮入地獄。在講究因果報應的佛教徒看來,沒有比這更可怕的後果了。其次,他要是不回國,他老丈人和父親肯定會受到牽連。對皇帝說話不算數,這種欺君之罪在古代是可以滿門抄斬的!此外,還有其它機制制約著唐僧,下文再表。反過來,如果他堅持取經,即便失敗,最大的後果無非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但至少可以名垂青史。因此,對於唐僧而言,面對他和唐太宗的約定,由於爽約的成本遠高於履約的成本,他肯定會堅持履約。這告訴我們,在博弈論中,要看對手說話是不是算數,他的承諾是不是可信,關鍵不是他的態度、他的語言、他的人品,而是他說話不算數的成本是不是比收益更高。人性不足信,制度更可靠,因此要藉助制度安排來影響對手或下級的成本和收益,從而讓其選擇自己或上級想要的行為。
取經團隊的第二號人物當然是孫悟空了。和唐僧比,孫悟空取經的意志雖然不如他那樣磐石不移,但也足夠堅定,原因是孫悟空取經的機會成本很低,但收益卻很高。孫悟空因為大鬧天宮,被如來制服,在五指山下壓了五百年。這次慘敗讓孫悟空一無所有,不僅聲名掃地(以後碰到妖怪時還因此常被嘲笑),而且大本營花果山也被人侵佔,猴子猴孫都受牽連。跟花果山的逍遙日子比,五行山簡直就是地獄。孫悟空每天被壓在山下,風吹日曬,飢渴時只能靠土地神給他喂銅汁鐵丸。這日子哪裡是人過的!因此,當觀音菩薩經過五行山,勸說孫悟空加入佛門,做唐僧的徒弟,保護他去西天取經,事成之後「可得正果」時,孫悟空沒有任何理由不答應。想想看,一個一無所有的服刑人員,有什麼資格談條件?更重要的是,去西天取經的任務一旦完成,孫悟空不僅可以恢復名聲,而且還有望成仙成佛,在體制內得到一個「編制」,徹底擺脫「妖」的民間身份。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是最容易參加革命的,就是因為其機會成本太低。孫悟空的取經意志不必懷疑,而且他武藝高強,這都是他的優點。但孫悟空的缺點也很明顯,他喜歡自作主張,而且經常不尊重領導。唐僧是他的上級,但唐僧經常敵我不分。如果有著一雙火眼金睛的孫悟空看不起唐僧,或者與唐僧頂撞了,要退出他與觀音約定的契約,那該怎麼辦?這樣的事情在《西遊記》中不止一次發生過。經過女兒國之後,在楊家莊,孫悟空打死了幾個草寇,導致他和唐僧之間發生了最激烈的沖突,以至於唐僧和孫悟空分道揚鑣。顯然,這樣的沖突,光靠取經團隊自身是難以解決的,需要求助外部關系或者更高層次的制度安排。
接著說豬八戒。在取經團隊中,豬八戒是意志最薄弱的人,原因是他取經的機會成本最高。豬八戒本是天河裡的天蓬元帥,算是高級將領,只因調戲嫦娥,被玉皇大帝打了兩千錘,然後貶下凡塵,還錯投了豬胎。按說一個「刑滿釋放人員」,又長相醜陋,不應該有什麼既得利益。但豬八戒不同,他曾兩度做了人家的上門女婿,小日子過得滋潤快活。第一次做「倒插門」女婿,是跟了一個叫卵二姐的。卵二姐一死,豬八戒合法地繼承人家的遺產,佔了人家的雲棧洞,每日以吃人為樂。觀音在去往東土的路上,勸他歸入佛門,他也答應了,按說應該好好做人,靜候唐僧路過。但他基本不當回事,又跑到高老莊做了第二次「倒插門」女婿,繼續過他的快活日子。像豬八戒這樣的,本來就有家有業,日子逍遙快活,如何肯真心前往西天取經呢?因為對他來說,就算取經失敗,他還是可以回到高老莊繼續做他「倒插門」女婿。他甚至在臨走時,還叮囑老丈人:「你好生看待我渾家,只怕我們取不成經時,好來還俗,照舊與你做女婿快活。」(第141頁)反正豬八戒心裡早算計好了:取經成,他得正果;取經不成,他繼續過原來的日子。毫不奇怪,每次取經團隊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豬八戒總是第一個提出「散夥」。如果團隊中有這樣一個極端的機會主義者,要讓他死心塌地去完成團隊目標肯定是很困難的。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對於機會主義者,關鍵是消滅他的其它機會,從而讓他取經的機會成本降低。辦法之一就是斷了他的退路。孫悟空顯然懂這個道理,因此他要求豬八戒臨走時燒了他的雲棧洞,而豬八戒也照做了。但孫悟空卻沒法拆散了人家的事實婚姻,更不能沒收高太公的合法財產(這些財產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就是豬八戒),因此這招根本不夠用。吊詭的是,孫悟空自己卻不願燒了他的水簾洞,可見他也有點機會主義。顯然,要制約豬八戒這樣的機會主義者,光靠某個人是不行的,也必須有合適的制度安排。
然後說沙和尚。沙僧原是玉皇大帝身邊的卷簾大將,應該算是玉帝身邊的親信。他因為在蟠桃會上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盞,被玉帝打了八百下,然後貶到流沙河。這還不夠,玉帝竟然派人用飛劍刺穿沙僧胸肋,七天一次,每次一百下。同樣是「刑滿釋放人員」,但沙僧卻沒有豬八戒那樣的運氣。受著這樣的罪過,如果有一個解脫的機會,我想換誰都會答應的。因此,當觀音要沙僧入佛門上西天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更別提還有「功成免罪,復你本職」的獎勵了。總之,在西天取經這件事上,沙僧的品性沒有問題,意志也沒有問題,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武功不夠高強,頭腦比較簡單。要完成一件艱難的任務,光有人品是不夠的,能力有時也會成為短板,因此也需要特定的制度安排來彌補這個缺陷。
最後說一下白龍馬。白龍馬雖然基本上以「馬」的形式出現,但他也算一個成員,而且實際上他也是貴胄出身。他本是西海龍王熬閏之子,只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其父親告到玉帝那裡,打了三百下就算了,竟然要問斬!真不知道天朝的法律是如何規定的,燒明珠的白龍要問斬,打碎燈的沙僧要被劍刺,但調戲良家婦女的豬八戒卻只是貶職!看來玉帝老兒也是賞罰不公啊。(執法不公害死人啊,下回再表。)一個「死刑犯」,被觀音刑場救下,當然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報答觀音的救命之恩了。因此,白龍馬的取經態度那是最沒有問題的,因為他的機會成本最低,或者反過來說機會收益最高。看來,有時「惡人」有惡人的用處,用得好甚至比「好人」更有用。看到這里,我想讀者可能開始明白了為什麼如來要讓觀音去收服這些個「刑滿釋放人員」或「死刑犯」來充當取經團隊的成員了。



前面的分析說明,光看單個人,幾乎沒有誰能保證完成取經任務,因為人性都是有弱點的。因此,巧妙的制度安排就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西天取經團隊以及相關的人事安排,完全是一個精巧的機制設計。
我們首先從最薄弱的環節分析。豬八戒是取經團隊中最不靠譜的一個,貪戀紅塵,好吃懶做,經常開小差。唐僧雖然是領導,他其實是管不住豬八戒的,因為豬八戒沒戴緊箍咒,並不怕唐僧。但豬八戒有怕的人,那就是孫悟空。孫悟空武功比他強,點子也比他多,脾氣還不好,不聽話就可以揍他。高老莊一戰,豬八戒成了孫悟空的手下敗將。在《西遊記》中,每次豬八戒開小差,不是被孫悟空揪耳朵,就是被孫悟空捉弄。因此,有孫悟空在,豬八戒就不是問題,他至少還是一個幫手,一路上打打殺殺也可以幫點不大不小的忙。
最棘手的環節當然是孫悟空。他武功高強,偏又脾氣暴躁,且目無尊長,這樣的團隊成員是最難領導的。但孫悟空有他的致命弱點,就是受騙戴上了如來的緊箍咒,好比中了毒的人。很不幸的是,控制毒性發作的人恰恰是他的頂頭上司唐僧。因此,如果孫悟空想開溜,或者不聽話,唐僧有辦法擺平他。但如果唐僧受不了他,他也受不了唐僧了,這法子就沒用了。此時,觀音就以更高層領導的身份加以干預。在「真假美猴王」事件之後,觀音明確告誡唐僧,這一路上必須有孫悟空的保護才能取得真經,否則功虧一簣,切不可趕走孫悟空。表面上看,在楊家莊經歷了那次最激烈的師徒沖突之後,觀音作為更高層的領導,既沒有責罰孫悟空,也沒有批評唐僧,但實際上卻默認了孫悟空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在這個取經故事中,如來先和觀音簽約,觀音再和唐僧簽約,唐僧又和幾個徒弟簽約。換句話說,如來是觀音的上級,觀音是唐僧的上級,唐僧是孫悟空等人的上級。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集體。唐僧就算不喜歡孫悟空,但要完成任務還真不能少了他,更何況他的頂頭上司觀音發話了,他必須服從。
至於唐僧,雖然是領導,但也不能保證總是比成員的意志和品性更可靠,因為人都有弱點。畢竟,領導也有領導的難處。像唐僧那麼帥氣,出身又那麼高貴,因此很容易成為婚姻市場上的搶手貨。有時候,唐僧可能有點心猿意馬,此時作下屬的就會提醒一下。例如,在女兒國那回,當女王在城外想挽留唐僧時,豬八戒大耍本相,嚇退了眾人;沙僧趁機將唐僧搶出人群,扶其上馬;而孫悟空則准備施定身法穩住女兒國大眾。如果豬八戒也是一個帥哥,估計就和唐僧一起留下了,但他偏偏不是。可見,在一個團隊中,如果成員之間存在利益差異,有時也是好事,至少不容易合謀起來對付上級。
一個團隊中,搞定了最薄弱的環節和最棘手的環節,剩下的問題就好辦了,就是讓團隊成員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沙僧和白龍馬意志堅決,人品可靠,但能力不足。但這沒關系,因為孫悟空和豬八戒能力不錯。面對能力強、品性差的團隊成員,用奇招制服他;面對能力弱、品行好的成員,讓能力強的成員照應他。如此一來,團隊成員之間自然相得益彰,還有什麼任務是完不成的呢?不得不說,安排這個團隊的觀音菩薩才是高人!

❸ 聶輝華的學術活動

主持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作者專項課題「契約失靈的原因以及治理方式」(200903)
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科研基金項目「對不完全契約理論中投資效率悖論的解釋」(06XNB023)
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地區制度質量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12YJC790143)
2011年,主持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委託課題「物聯網及雲計算產業發展環境推動研究項目——移動互聯網和車聯網產業價值與制度研究」
2011年,主持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課題「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中央、地方和企業博弈」
2010年,參與姚洋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及其趨勢研究」(09&ZD020) 「The 1st Annual Xiame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conomic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May 18-19, 2013, Xiamen University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Cycle: Evidence from Coalmine Accidents in China」, Royal Economic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2 -5, April, 2013,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Grossman and Hart at 25」 conference, June 24-26, Brussels, Belgium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he Ownership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presented on CES China Conference, June 17-19, 2011, Beijing, China
「Does Contractual Incompleteness Necessarily Lead to Inefficient Specific Investment?」, presented on CES Changsha Annual Meeting, July 28-30th, 2007, Changsha , Hunan , China
The Collusion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Fi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Jinbo Li, presented on 2006 Far Eastern Meeting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July 9th-12th,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 Supplement to the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a, presented 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framarginal Analysis and Chinese Economy, by Fudan University and Macau University, 14-15th, July, 2002
2011年9月,參加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第十次代表大會並宣讀論文,遼寧大學
2011年7月,參加「可持續發展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並宣讀論文,中國人民大學
2010年4月,參加《哈佛中國評論》(Harvard China Review)年會並擔任經濟單元主持人,哈佛大學
2009年6月,主持第一次「微觀經濟理論論壇」,中國人民大學
2009年6月,參加第四屆中國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YES)並宣讀論文,中山大學2008年11月,參加首屆中國經濟金融和管理論壇並宣讀論文,深圳大學
2008年10月,參加「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高層國際論壇」並擔任嘉賓,北京大學(CCER)
2008年10月,參加第二屆中國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YES)並報告論文,復旦大學
2007年12月,參加第一屆中國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YES)並報告論文,南開大學
2005年10月,參加2005年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並報告論文,北京
2005年9月,參加第五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並報告論文,大連 2013年5月9日,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碩博連讀學生做講座「政企合謀與經濟增長:兩篇論文」。
2013年5月8日,在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為本科生做講座「從制度經濟學反思中國改革」
2013年4月23日,在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報告論文「政企合謀、周期性干預和行政管理體制」。
2013年4月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報告論文「The Impact of Political Cycle: Evidence from Coalmine Accidents in China」。
2013年3月22日,在北方工業大學為「產業經濟學前沿」課程講授「不完全契約理論的進展和應用」。
2012年12月21日,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報告論文「政企合謀、周期性干預和行政管理體制」。
2012年10月12日,在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報告論文「The Impact of Political Cycle: Evidence from Coalmine Accidents in China」。
2012年5月25日,在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為本科上做講座「從契約理論思考中國改革」,為教師及研究生報告論文「Decentralization, Collusion and Coalmine Deaths in China」。
2011年11月27日,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碩博連讀班講授「組織經濟學前沿——不完全契約理論的進展」。
2011年11月17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seminar報告論文「Decentralization, Collusion and Coalmine Deaths in China」
2011年5月25日,赴北京密雲縣為中航工業集團中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某幹部培訓班講授「博弈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最優薪酬設計」
2011年4月6日,赴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做講座「中國製造業企業生產率與資源誤置」
2011年3月23日,在人大財金學院「財稅論壇」報告論文「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he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2011年3月9日,赴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學院做講座「中國製造業企業生產率與資源誤置」
March 30, 2010, 「Hold-up, Property Rights, and Reputation」, Brow-bag semina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arvard University
2009年6月3日,赴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做講座「生動的經濟學和規范的經濟學論文」 2010年3月31日,「reputation, holp, and property rights」,哈佛大學經濟學系
2008年10月10日:「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與組織治理」,上海財經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
2008年7月:「不完全契約理論的進展」,「全國企業理論前沿與中國制度變遷」研究生暑期學校,中國人民大學
2008年3月18日:「直面現實的經濟學研究——談談如何寫作經濟學論文」,對外經貿大學
2007年6月13日:「政企合謀與經濟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2006年12月25日:「契約不完全一定導致投資無效率嗎?」。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契約理論及其在組織中的應用」,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2005年8月:「新制度經濟學」(短期課程),湖南湘潭大學商學院經濟學試驗班
2004年12月:「國有企業改革: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央國家機關工委
2003年11月:「企業理論與產權理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❹ 怎麼把工業企業資料庫弄成面板數據

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的使用現狀和潛在問題 聶輝華 江艇 楊汝岱  提要:在經驗研究中,企業級的微觀數據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中國工業企業數據 庫成為海內外學者研究中國企業行為和績效的主要資料庫之一。但是該資料庫存在樣本匹配 混亂、變數大小異常、測度誤差明顯和變數定義模糊等嚴重問題,忽視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 研究結果錯誤。本文介紹了該資料庫的基本情況和使用現狀,指出了該資料庫的若幹缺陷, 並根據現有研究提供了若干改進建議。 關鍵詞:企業數據 工業企業 微觀計量 製造業 生產率 JEL 分類號:C33 D24 L22 L60 一、引言 數據是經驗研究的細胞,因此數據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經驗研究的活力。最近十多 年來,國際經濟學界越來越重視使用微觀面板數據(longitudinal micro-level data)的研究。 相對於宏觀數據或行業數據,微觀的企業數據或個體數據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第一,微觀 面板數據包含了更多信息,例如企業的所有制、規模和出口等狀態,這些信息對於企業行為 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微觀面板數據同時包含了時間維度和個體維度,有助於解決計量 經濟學中的個體異質性問題,更容易保證估計的一致性;第三,微觀面板數據增加了觀測值 個數,使得估計更有效率。對於產業組織理論、企業理論、公司金融、國際貿易、收入分配 和勞動供給等研究領域來說,經驗研究的數據主要就是微觀數據。 伴隨微觀計量經濟學的引入和國內外微觀資料庫的開放,中國經濟學者越來越重視微 觀數據的開發和使用,並生產了很多基於微觀數據的研究成果。一些中國資料庫甚至被全世 界各國學者使用,這一方面表明中國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表明 中國數據的質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特別是,相當多海內外學者使用了「中國工業企業 資料庫」(Chinese instrial enterprises database) ① ,其研究成果廣泛發表在包括《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如Song等,2011)、《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如Hsieh和Klenow, 2009)和《經濟研究》等國際和國內著名學術期刊上。作為一個由中國國家統計局收集的 資料庫,它的優點是樣本大、指標多、時間長。但是,它畢竟不是一個由學術機構發布的數 據庫,因此在很多方面還不太符合學術研究的嚴格要求,其缺陷包括樣本匹配混亂、指標存 在缺失、指標大小異常、測度誤差明顯和變數定義模糊等嚴重問題。我們認為,如果研究者 沒有察覺到這些數據缺陷,並且採取有效的方法緩解或消除這些缺陷,那麼就會對經驗研究 的結果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錯誤的結果。而錯誤的結果對於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來說, 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而且可能會產生誤導作用。鑒於此,我們認為有必要詳細地、嚴謹 地討論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的基本情況、使用現狀,指出其存在的問題,並盡可能提供解決 問題的建議。我們希望,本文的分析不僅有助於潛在使用者了解該資料庫的研究現狀和未來  聶輝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人大企業與組織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872;email: [email protected]。 江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人大企業與組織研究中心,[email protected];楊汝岱,湘潭大學消費 研究院,[email protected]。作者感謝何帆對寫作本文提供的建議,感謝屠順傑提供的助研工作,同時 感謝兩位匿名審稿人提供的有益建議。本文的研究得到姚洋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中長期經 濟增長與結構變動趨勢研究(09&ZD020)」和聶輝華、楊汝岱分別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項目的資 助,特此鳴謝。文責自負。 ① 一些英文文章將該資料庫名稱翻譯為「China Annual Survey of Instrial Firms」或「China Annual Survey of Manufacturing Firms」。 1 本文發表於《世界經濟》2012 年第5 期 方向,而且有助於他們更准確地使用該資料庫,從而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當然,作為該數 據庫的使用者之一,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全面地熟悉了該資料庫,並且我們對問題的分析不 可避免地包含了一定的研究傾向。 二、資料庫基本信息 我們首先簡單地描述資料庫的基本情況。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由國家統計局建立,它 的數據主要來自於樣本企業提交給當地統計局的季報和年報匯總。該資料庫的全稱為「全部 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資料庫」,其樣本范圍為全部國有工業企業以及規模以上非 國有工業企業,其統計單位為企業法人。這里的「工業」統計口徑包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中的「採掘業」、「製造業」以及「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三個門類,主要是製造 業(占 90%以上)。這里的「規模以上」要求企業每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即銷售額)在 500 萬元及其以上,2011 年該標准改為2000 萬元及其以上。基於上述統計口徑的資料庫自1998 年開始採集,但多數學者使用的工業企業資料庫涉及的年份在1999-2007 年之間。由於該 資料庫的主要成份為製造業企業,在統計口徑上與其它國家的產業分類比較一致,而且一些 變數(例如資本、研發投入和出口交貨值)更容易度量,因此使用者通常析出該資料庫中的 製造業企業。製造業的統計口徑包括從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到工藝品及其它製造業、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等30 個大類(二位數行業),對應於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 碼(GB/T4754—2002)中的代碼 13-43(沒有 38)。為了保持企業樣本的完整性,同時與 現有研究具有可比性,我們以1999-2007 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作為我們 分析該資料庫的主要樣本。 1999-2007 年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包括了 200 多萬個觀測值,每年的樣本企業數量從 1999 年的大約16 萬家逐年遞增到2007 年的大約33 萬家。 ① 在9 年樣本期內,總共有大約 55 萬家企業出現,包括上市公司。顯然,這是一個巨大的非平衡面板數據。由於企業關閉、 改制、重組等各種原因,只有4 萬6 千多家企業(約占樣本企業總數的8%)連續出現在整 個樣本期間。該資料庫樣本占據了中國工業企業的絕大部分比例。根據具有可比性的 2004 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年報,當年工業企業銷售額為218442.81 億元。而中國工業企業數據 庫當年全部樣本企業的銷售額為195600 億元,約佔全國的89.5%。 ② 目前,除了經濟普查 資料庫,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是可獲得的最大的企業級資料庫。表1 描述了1999-2007 年 企業總數和國有、集體、民營、外資企業(含港澳台企業)的份額變化。可以看出,國有和 集體企業的比例在顯著減少,從1999 年的三分之二下降到2007 年的不足十分之一,而民營 企業的比例從不足 20%迅速增加到超過 70%。該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市場經濟結構的 劇烈變動。 表1 中國工業企業的類型、數目和比例 年份 國有 比例% 集體 比例% 民營 比例% 外資 比例% 總數 1999 52817 32.86 53507 33.29 27757 17.27 26652 16.58 160733 2000 44665 27.66 49383 30.58 39192 24.27 28240 17.49 161480 2001 36781 21.67 42528 25.06 59208 34.89 31178 18.37 169695 2002 31570 17.55 38237 21.25 75884 42.18 34208 19.02 179899 2003 25157 12.93 32334 16.62 98698 50.74 38318 19.70 194507 ① 學者們使用的該資料庫可能有幾個不同的來源,但是內容相差很小。 ② 經濟普查的工業企業銷售額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二號)》,工業 企業資料庫中的工業企業銷售額來自作者計算。 2 本文發表於《世界經濟》2012 年第5 期 2004 27403 9.89 26896 9.70 165864 59.85 56976 20.56 277139 2005 18520 6.86 23875 8.84 171603 63.53 56112 20.77 270110 2006 16209 5.40 20983 6.99 202417 67.43 60585 20.18 300194 2007 11724 3.50 19355 5.78 236823 70.68 67174 20.05 335076 來源:作者根據資料庫計算 事實上,工業企業資料庫也是最全面的企業資料庫。該資料庫包括企業的兩類信息, 一類是企業的基本情況,另一類是企業的財務數據。企業的基本情況包括:法人代碼、企業 名稱、法人代表、聯系電話、郵政編碼、具體地址、所屬行業、注冊類型(所有制)、隸屬 關系、開業年份和職工人數等指標。企業的財務數據包括:流動資產、應收賬款、長期投資、 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無形資產、流動負債、長期負債、實收資本、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 務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利潤、利稅總額、廣告費、研究開發費、工 資總額、福利費總額、增值稅、工業中間投入、工業總產值和出口交貨值等指標。全部指標 大約為 130 個。特別是,2004 年為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年,因此在資料庫中當年的企業指 標還包括了不同學歷(研究生、本科、大專、中專、高中、初中及以下)、不同職稱(技術 職稱和技師等)的男職工和女職工的相應數量,此外還包括了企業是否加入工會以及加入工 會的人數等其它年份所沒有的信息。 毋庸置疑,工業企業資料庫的優勢非常顯著。第一,它的樣本量非常大,涵蓋了全國 所有的國有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9 年的觀測值總數超過200 萬個。2006 年之後,每年的樣本企業數目已經超過了30 萬個。除了普查資料庫,還沒有哪個企業數據 庫在樣本量上能與之匹敵。從統計學或計量經濟學的角度講,大樣本的優勢是降低估計的近 似偏誤,提高估計的效率。第二,它的指標非常多,包括了企業的基本情況和企業的財務數 據,能夠從多個角度比較全面地反映企業的市場進入、投資、借貸、廣告、研發、出口等行 為和企業的短期與長期經營績效,並且企業加總數據能夠反映出企業所處行業或地區的市場 結構。從產業組織理論的角度講,一旦可以獲得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績效的數據,學者們 幾乎就可以進行任何主題的研究!公司金融、企業理論、國際貿易和產業集聚等相關領域的 研究者們也可以對該資料庫各取所需,包括進行跨專業研究。如果將該資料庫和其它資料庫 合並,那麼學者們將會發現更加豐富的研究視角。指標越多,在構建計量方程時解釋變數和 控制變數就越多,這樣可以減少遺漏變數問題。第三,它的時間序列比較長。工業企業數據 庫最早的建立年份是1998 年,目前已經更新到了2008 年,前後跨期11 年。這使得研究者 採用動態面板方法具有可行性,從而有助於反映歷史因素的作用,以及從動態的角度研究企 業和產業的演化過程。 相對而言,目前流行的其它幾個企業資料庫,例如萬得金融資料庫、色諾芬經濟金融 資料庫、國泰安上市公司資料庫,樣本企業都是上市公司,它們的指標更全面、准確,提供 指標的頻率也更高。比如,這些上市公司資料庫通常包括了主要股東持股情況、董事會成員 和高管的個人特徵以及職位變動,從而可以研究公司治理結構。另外,上市公司資料庫不僅 包含工業類上市公司,還包含了金融類和服務類上市公司,這也是工業企業資料庫所缺乏的。 此外,一些特定的調查項目也催生了企業資料庫。例如,2006 年世界銀行和國家統計局對 中國12 省的1200 多家企業進行了調查,內容涉及企業社會責任、內部管理、質量管理、勞 動管理、環境管理、市場競爭以及技術改造等方面。從1991 年到2006 年,中央統戰部和全 國工商聯陸續對全國民營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內容涉及企業基本情況、管理體 制、企業家背景以及勞資關系等方面。 ① ① 關於其它企業資料庫,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訪問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網站。 3 本文發表於《世界經濟》2012 年第5 期 三、資料庫使用現狀 由於工業企業資料庫的獨特優勢,近幾年來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經濟學者使用該數 據庫撰寫和發表論文,主題涵蓋產業組織理論、企業理論、公司金融、轉型經濟學、國際貿 易、勞動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等學科。下面,我們簡要介紹工業企業資料庫在上述經濟學分 支中的使用現狀。一方面,我們希望這有助於感興趣的研究人員了解人們在不同領域已經用 該資料庫做了什麼,還可以做什麼;另一方面,我們希望這有助於感興趣者了解現有研究者 是如何做這些研究的。當然,囿於篇幅和精力,我們不可能囊括所有使用該資料庫的文獻, 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國內外的主要學術期刊或者流傳較廣的英文文章。 1、生產率 在所有使用該資料庫的相關研究文獻中,企業生產率是最受關注的主題。因為生產率 是最重要的效率度量,正如克魯格曼(Krugman,1997)所言:「生產率不是一切,但是長 期來看生產率近似於一切。」而且,對於計算企業生產率而言,工業企業資料庫提供了加總 數據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利用工業企業資料庫中提供的銷售額或經濟增加值(表示Y)、 固定資產(表示K)和職工人數(表示L),採取相應的價格指數進行平減,可以計算出每個 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s proctivity,簡稱TFP)。鑒於勞動生產率 不能反映資本的效率,因此多數文獻以TFP作為生產率的度量。又因為製造業口徑與國際產 業分類更具可比性,所以現有文獻在計算TFP時幾乎都以製造業企業為樣本。在計算TFP時, 一些學者採取了傳統的索洛殘差法(Solow resial),例如謝千里等(2008)、Hsieh和Klenow (2009);一些學者採取了主流的OP方法(Olley和Pakes,1996),例如張傑等(2009)、余 淼傑(2010)、聶輝華和賈瑞雪(2011)、楊汝岱和熊瑞祥(2011)、Brandt等(2012);一些 學者採取了LP方法(Levinsohn和Petrin,2003),例如周黎安等(2007);一些學者採取了隨 機邊界方法(SFA),例如劉小玄和李雙傑(2008)。 ① 2、國際貿易 與生產率研究密切相關的是國際貿易,更具體地說,是考察企業出口與生產率的關系。 根據著名的企業異質性假說(Melitz,2003),生產率高的企業會傾向於選擇出口,即生產 率和出口是正相關的。工業企業資料庫包含了企業出口交貨值,但無法區分一般貿易和加工 貿易企業。利用工業企業資料庫,一些學者檢驗了這一假說對於中國企業是否成立。張傑等 (2009)利用1999-2003 年的製造業企業數據發現,出口有利於企業提高TFP,即存在出 口的「學習效應」。而李春頂(2010)利用1998-2007 年的樣本發現,出口企業的平均TFP 或勞動生產率低於內銷企業,他認為這是「生產率悖論」。此外,趙偉等(2011)發現勞動 生產率與出口選擇是負相關的,但 TFP 有時與出口選擇是正相關的。這似乎表明,利用該 資料庫文獻研究還沒有明確地支持企業異質性假說,但 Lu(2010)對此提供了一個理論解 釋。還有一些學者利用工業企業資料庫做了相關的研究。例如,余淼傑(2010)發現,貿易 自由化(降低關稅)會提高出口企業的TFP;包群等(2011)發現,製造業企業出口後對其 員工收入的改善並不明顯;楊汝岱和鄭辛迎(2011)發現行業的垂直專業化程度對企業員工 工資有差異化影響。 3、外商直接投資 中國加入 WTO 已經十周年了,外商直接投資(FDI)究竟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扮演了 什麼樣的角色?亓朋等(2008)利用1998-2001 年的製造業企業數據,考察了外資企業對 內資企業 TFP 的溢出效應,發現在行業內溢出效應不顯著,行業間和地區間均存在正的溢 出效應。羅雨澤等(2008)使用2000 年和2002 年的製造業企業數據,發現外商投資企業對 ① 聶輝華和賈瑞雪(2011)比較了計算TFP 的幾種方法的優劣。 4 本文發表於《世界經濟》2012 年第5 期 本行業和本地區的內資企業有顯著正的溢出效應。有趣的是,路江涌(2008)利用 1998- 2005 年的製造業企業數據,發現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溢出效應隨地理距離而遞減,在本 市內溢出效應為正,在全國范圍內為負,並且對國企為負,對民企為正。Du 等(2011)發 現,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溢出效應主要是通過前向或後向產業關聯實現的,橫向產業關聯 沒有產生顯著的溢出效應;而且,來自港澳台的外資企業和來自外國的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 的影響也不相同。Xu 和Sheng(2011)也得到了類似的發現。Sheng 等(2011)還發現,FDI 通過後向產業關聯提高了內資企業的出口價值,通過同行業的示範效應提高了內資企業的出 口傾向。Chen 等(2011)發現,外資企業具有明顯的工資溢價,並且對內資企業的工資有 抑製作用,從而加劇了企業之間的工資不平等現象。 4、研發 技術創新是企業生產率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企業的研究開發(R&D)行為也備受關 注。關於 R&D 的文獻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研究 R&D 或者企業創新的決定因素,主要 是檢驗「熊彼特假說」;第二類是研究企業的 R&D 對績效的影響。聶輝華等(2008)利用 2001-2005 年的製造業企業數據,分析了發現企業的研發密度(度量創新)與規模、市場 競爭之間均呈倒 U 型關系,而且盡管國有企業的研發密度比民營企業的更高,但是研發的 效率更低。Hu 等(2009)發現FDI 和企業改制對於促進企業研發密度有正面作用。陳林和 朱衛(2011)使用2005-2006 年的工業企業數據,根據國有經濟比重區分行政進入壁壘高 的行業和行政進入壁壘低的行業,發現在前一類行業中創新與市場結構之間是倒U 型關系, 「熊彼特假說」成立,但是在後一類行業中相反。Chesbrough 和Liang(2007)以製造業中 的半導體行業為例,發現市場導向會影響企業R&D 的投資回報,即全球市場導向的企業比 國內市場導向的企業能夠獲得更高的 R&D 回報。戴覓和余淼傑(2012)發現,出口前的 R&D 投資能夠促進企業在出口後的生產率提高。 5、民營化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成效之一,就是大量的國有企業進行了轉制,即從百分之百 的國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企業或者民營企業。這一點明顯地反映在國有工業企業的實收資 本成份變化上。Tong(2009)利用1998-2003 年的工業企業數據,發現市場競爭的加劇、 FDI 集中度的上升以及預算約束的硬化是國企民營化的主要動因,而且績效相對好的國企更 有可能民營化。Bai 等(2009)研究了國企民營化的影響,發現民營化增加了銷售額和勞動 生產率,而這主要是通過減少管理費用來實現的。Dougherty 等(2007)發現,民營化通過 提高企業的贏利能力和生產的地區專業化水平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率。Lu 等(2010)發現, 集體企業的私有化導致了銷售成本的上升,但是也導致了管理費用的下降。 6、公司金融 由於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包含了豐富的財務指標,因此很多學者用它研究企業的投資、 融資和避稅行為。Cai 和 Liu(2009)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競爭是否會加劇公司規避所 得稅?他們識別避稅程度的方式是,比較企業報告的利潤和根據會計規則計算的利潤之間的 差額。使用 2000-2005 的工業企業數據,他們發現競爭會加劇企業的避稅行為。Cull 等 (2009)認為,中國的銀行貸款(loan)和商業信用(trade credit)之間存在一種替代關系, 業績差的國企會通過商業信用將銀行貸款再配置給企業客戶,而業績好的民營企業比業績差 的民營企業更有可能擴展商業信用。餘明桂和潘紅波(2010)利用2004-2007 年的工業企 業數據發現,企業(特別是私有企業)會將授予客戶的商業信用作為產品市場競爭的手段, 這驗證了商業信用的競爭假說。Guariglia 等(2011)發現,民營企業的內部融資(現金流/ 總資產)是企業增長的重要約束條件,而國有企業則不受此類約束。 7、產業集聚 利用企業層面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到行業或地區層面的加總數據,這可以反映中國工業 5 本文發表於《世界經濟》2012 年第5 期 的產業集聚現象。使用1998-2005 年的製造業企業數據,Lu 和Tao(2009)考察了中國制 造業集聚(用EG 指數衡量)的決定因素,發現地方保護主義(國有企業的僱傭比例)是阻 礙產業地區集聚的主要因素。另外一些學者考察了產業集聚對企業的影響。Li 等(2011) 發現產業集聚對企業規模有顯著的正面影響。Lin 等(2011)發現,產業集聚和企業生產率 之間存在一種倒U 型關系。Yang 和He(2011)發現貿易通過信息和分工影 轉載僅供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祝你愉快,滿意請採納哦

❺ 聶輝華的介紹

聶輝華,字逸才,1978年出生,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人,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是契內約與組織容理論(契約理論、企業理論和制度經濟學),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導師為世界著名經濟學家Oliver Hart教授)。所授課程:初級、中級微觀經濟學(本科生),博弈論導論(本科生),契約理論(研究生),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生),微觀計量經濟學(研究生)。

❻ 聶輝華的個人作品

聶輝華、張雨瀟,2015,《 分權、集權與政企合謀》,《世界經濟》,第6期, Ruixue, Huihua Nie, 2015, 「Decentralization, Collusion and Coalmine Death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forthcoming
Zhang, Yuxiao, Mingyue Fang, Ting Jiang, and Huihua Nie, 2015, 「Contractual Hazard, Political Hazard and FDI Ownership Structure i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in China」,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forthcomingJiang, Ting, and Huihua Nie, 2014, 「The Stained China Miracle: Regulation, Corrup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Economics Letters,123(3): 366-369
Nie, Huihua, Minjie Jiang, and Xianghong Wang, 2013,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Cycle: Evidence from Coalmine Accidents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1(4): 995-1011
Nie, Huihua, and Jinbo Li, 2013, 「Coll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Perspective on China Mode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1(2): 18-39
楊瑞龍、王元和聶輝華,2013,《「准官員」的升遷機制——來自中國央企的證據》,《管理世界》,第3期,23-33
Li, Jinbo, Huihua Nie, 2012,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conomic Growth and Divergence among Civilization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33(4): 69-88
聶輝華,2012,《最優農業契約與中國農業產業化模式》,《經濟學季刊》,第12卷,第1期,313-330
聶輝華、江艇和楊汝岱,2012,《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的使用現狀和潛在問題》,《世界經濟》,第5期,142-158
李金波、聶輝華,2011,《儒家孝道、經濟增長與文明分岔》,《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41-55
聶輝華、賈瑞雪,2011,《中國製造業企業生產率與資源誤置》,《世界經濟》,第7期,27-42
聶輝華、蔣敏傑,2011,《政企合謀與礦難: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經濟研究》,第6期,146-156
Huihua Nie, Mingyue Fang and Tao Li, 2010, 「China』s Value-added Tax Reform, Firm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5(3): 445-463
方明月、聶輝華、江艇和譚松濤,2010,《中國工業企業就業彈性估計》,《世界經濟》,第8期,3-16
李金波、聶輝華和沈吉,2010,《團隊生產、集體聲譽和分享規則》,《經濟學(季刊)》,9(3): 941-960
聶輝華、方明月和李濤,2009,《增值稅轉型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以東北地區為例》,《管理世界》,第5期,17-24
聶輝華,2008,《制度均衡:一個博弈論的視角》,《管理世界》,第8期,158-167
聶輝華、譚松濤、王宇鋒,2008,《創新、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基於中國企業層面面板數據的證據》,《世界經濟》,第7期,57-66
楊其靜、聶輝華,2008,《保護市場的聯邦主義及其批判:基於文獻的一個思考》,《經濟研究》,第3期,43(3): 99-114
聶輝華,2008,《契約不完全一定導致投資無效率嗎?——一個帶有不對稱信息的敲竹杠模型》(博士論文Part II),《經濟研究》,第2期,43(2): 132-143
聶輝華、李金波,2006,《政企合謀與經濟發展》,《經濟學(季刊)》,6(1): 75-90
聶輝華,2006,《取消農業稅對鄉鎮政府行為的影響——一個多任務委託代理模型》,《世界經濟》,第8期,71-78
楊瑞龍、聶輝華,2006,《不完全契約理論:一個綜述》(博士論文Part I),《經濟研究》,第2期,41(2) : 104-114
聶輝華,2004,《交易費用經濟學:過去、現在和未來》,《管理世界》,第12期,146-153
聶輝華,2003,《企業:一種人力資本使用權交易的粘性組織》(碩士論文Part II),《經濟研究》,第8期,39(8): 64-69 聶輝華、李翹楚,2013,《中國高房價的新政治經濟學解釋——以「政企合謀」為視角》,《教學與研究》,第1期。
聶輝華、鄒肇芸,2012,《中國應從「人口紅利」轉向「制度紅利」》,《國際經濟評論》,第6期
Wang, Xianghong, and Huihua Nie, 2012,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Wage Agreements in China: A Firm Level Study」,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LERA), Proceedings of the 64th Annual Meeting, p92-102
尹振東、聶輝華、桂林,2011,《垂直管理與屬地管理的選擇:政企關系的視角》,《世界經濟文匯》,第6期
聶輝華,2011,《對中國深層次改革的思考:不完全契約的視角》,《國際經濟評論》,第1期
聶輝華,2011,《不完全契約理論的轉變》,《教學與研究》,第1期
方明月、聶輝華,2010,《中國工業企業規模分布的特徵事實》,《產業經濟評論》,第2輯
方明月、聶輝華,2008,《企業規模決定因素的經驗考察》,《南開經濟研究》,第6期
聶輝華、李金波,2008,《資產專用性、敲竹杠和縱向一體化——對費雪車身-通用案例的全面考察》,《經濟學家》,第4期
聶輝華等,2008,《競爭還是產權?——對國有企業激勵機制的經驗考察》,《教學與研究》,第1期
聶輝華、李文彬,2006,《什麼決定了企業的最佳規模?》,《河南社會科學》,第4期
聶輝華,2005,《企業布局腦體分離法》,《商界-中國商業評論》,第3期
聶輝華,2005,《新制度經濟學中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分歧與融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1期
李海艦、聶輝華,2004,《論企業與市場的相互融合》,《中國工業經濟》,第8期
聶輝華,2003,《企業的本質:一個前沿綜述》,《產業經濟評論》,第2卷第2期(12月),(碩士論文Part I)
李海艦、聶輝華,2003,《現代企業的腦體產業分離發展》,《中國經貿導刊》,第15期
李海艦、聶輝華,2002,《全球化時代的企業運營——從腦體合一走向腦體分離》,《中國工業經濟》,第12期
李海艦、聶輝華,2002,《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及其戰略選擇》,《中國工業經濟》,第9期
聶輝華,2002,《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與欠發達區域的分工抉擇》,《經濟科學》,第3期
聶輝華、李海艦,2002,《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觀點的評析》,《中國工業經濟》,第2期
聶輝華,2002,《與OECD比,我們還要走多遠?》,《改革與理論》,第1期
聶輝華,1999,《需求不足,責任不在百姓》(本科2年級),《經濟學家》,第3期 《 跟<西遊記>學創業》,聶輝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聶輝華,《政企合謀與經濟增長:反思「中國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參與編寫《中級微觀經濟學》之「寡頭廠商的策略行為」、「信息經濟學」和「企業理論附錄」三部分,劉鳳良、周業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聶輝華、毛學峰,《從流通體制透視農產品漲價現象》,收入《中國通貨膨脹新機制研究》,劉元春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聲譽、契約與組織》,聶輝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規制與發展》(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法]讓-雅克 拉豐著,聶輝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公司財務和治理機制:美國、日本和歐洲的比較》,[美]唐納德·H·邱主編,楊其靜、林妍英、聶輝華和林毅英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
《企業理論:現代觀點》之第二、三、四章,楊瑞龍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北京為什麼實行無效率的車牌搖號政策?》,與黨力、唐志伯合作,《經濟學家茶座》,2013年(總第60輯)
《大數據時代亟須建立小微企業資料庫》,與劉鷹、劉小玄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6月19日A06版
《如何管理豬八戒這樣的馬屁精?》,《經濟學家茶座》,2012年第4輯(總第58輯)
《唐僧為什麼不授權給孫悟空?》,《經濟學家茶座》,2012年第3輯(總第57輯)
《西天取經的履約機制》,《經濟學家茶座》,2012年第2輯(總第56輯)
《關於上訪的四個故事》,《經濟學家茶座》,2012年第1輯(總第55輯)
《大學校長和書記如何實現「黃金搭檔」?》,與張彧、蔣敏傑合作,《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第4輯(總第54輯)
《哈佛導師的武林大會》,《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第3輯(總第53輯)
《中國改革:從摸石頭過河到架橋梁過河》,《炎黃春秋》,2011年第11期
《不應對教師採取雙重標准》,《科學時報》,2011年9月8日A1版
《校長和書記:誰是大學的「一把手」?》,與蔣敏傑、張彧合作,《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第2輯(總第52輯)
《減少礦難的關鍵在於改革幹部績效考核制度》,與李金波合作,《中國紀檢監察報》,2011年7月14日第四版
《限購令難以遏制房價漲勢》,與李翹楚合作,《金融管理與研究》增刊《企業理財》,2011年7月
《復雜的理論也很有趣》,《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第一輯(總第51輯)
《國企應成為糾正市場失靈的良葯》,《國企》,2011年3月
《不完全契約理論的來龍去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2月24日,第11版
《產權不清,科斯不靈》,《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六輯(總第50輯)
《哈特: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哈佛教授》,《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五輯(總第49輯)
《為什麼「中國製造」在美國更便宜?》,《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四輯(總第48輯)
《沒有架子的哈佛教授》,《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三輯(總第47輯)
《在哈佛感受「以生為本」》,《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二輯(總第46輯) 《政府選擇性執法與公民被迫維權》,《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2月
《斬斷政企合謀的利益鏈條》,《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1月
《「釣魚執法」彰顯政府治理結構錯位》,《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0月
《中國版「常春藤聯盟」流於形式》,《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0月
《威廉姆森:「交易費用」如何可證偽》,《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0月
《如何避免對下屬賞無可賞?》,《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五輯(總第37輯)
《窮人和富人的競爭》,《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三輯(總第35輯)
《醫生比經濟學家更高尚嗎?》,《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二輯(總第34輯)
《權威教材會不會破壞學生的創造力?》,《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一輯(總第33輯)
《用明線規則完善勞動合同法》,《西部論叢》2007年第12期
《十年鄉村》,《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六輯(總第32輯)
《什麼才是和諧社會?》,《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五輯(總第31輯)
《誰在搞臭中國經濟學家?》,《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四輯(總第30輯)
《學好經濟學對研究生找工作有用嗎?》,《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三輯(總第29輯)
《姓什麼會影響你成為經濟學家嗎?》,《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二輯(總第28輯)
《為什麼中國人多經驗而少理論?》,《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一輯(總第27輯)
《交友的境界和博弈的均衡》,《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四輯(總第26輯)
《質疑央企市場化考核》,《人力資源》2006年12月(總第241期)
《大陸高校:沒有一流待遇,哪有一流水平?》,《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三輯(總第25輯)
《政府應從制度上為農民分散市場風險》,《中國改革報》2006年8月17日
《從人間消失的一億女性》,《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二輯(總第24輯)
《再論「三個和尚沒水喝」》,《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一輯(總第23輯)
《旅遊業越好,教育業越差?》,《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四輯(總第22輯)
《報紙為什麼不免費發送?》,《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三輯(總第21輯)
《挑戰所羅門國王的智慧》,《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二輯(總第20輯)
《道德:經濟學的「黑洞」》,《經濟學家茶座》2004年第4輯,總第18輯
《王小石事件:憑什麼讓證監會背黑鍋?》,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4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上海磁懸浮:將做秀進行到底》,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3期(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網站日文轉載)
《江南日記》,《經濟學消息報》2004年11月19日(No.620)第四版
《「劉翔讀博」與「李約瑟之謎」》,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2期(新華網、搜狐網轉載)
《「上海辦證」與傳媒造假》,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1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史美倫:制度先遣者的代價》,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0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理性看待「郎咸平事件」》,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9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統計與貓》,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8期
《定價的學問》,《經濟學消息報》2004年8月27日(總第608期)
《童年的夢》,《經濟學家茶座》2004年第3輯(卷首語),總第17輯
《一個大陸學生心中的楊小凱》,《經濟學家茶座》2004年第3輯,總第17輯
《德隆事件拷問學者良知》,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6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車牌拍賣:上海市叫板商務部的背後》,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3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質疑無償獻血制度》,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2期(被《南方周末》等重要媒體報道)
《發展經濟的關鍵是培育企業家》,《經濟晚報》2004年4月26日16版
《為何「自古紅顏多命薄」?》,《經濟學家茶座》2004年第1輯,總第15輯
《天妒英才楊小凱》,《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3年12月12日
《另類新經濟:不確定時代的逐利行為》,新華社《環球》2003年第22期(《讀者》2004年第3期轉載)
《如何創作經濟學論文?》,《經濟學家茶座》2003年第4輯,總第14輯
《南海目擊與假說》,《經濟學消息報》2003年5月30日7版
《楊小凱:華人經濟學界的「驕楊」》,《經濟學家茶座》,2003年第2輯,總第12輯,收入《經濟學家茶座》精華本
《校園愛情: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學家茶座》2002年第4輯,總第10輯,收入《婚姻愛情經濟學》
《虛弱的多數》,《改革與理論》2002年第7期
《轉移的財富》,《經濟學消息報》2002年4月26日頭版
《面對入世:中國經濟學家准備好了嗎?》,《經濟研究資料》2002年第3期
《重慶與普通話》,《經濟學消息報》 2001年11月16日 (NO.463)
《手機選號費:到底該不該取消?》,《改革與理論》2001年第11期
《並購浪潮影響深遠,寡佔時代悄然來臨》,《經濟學消息報》 2001年9月14日 (NO.454)
《從清華北大教育撥款談起》,《經濟學消息報》 1999年7月16日 (NO.341)

❼ 經濟學家茶座的經濟學家茶座合訂本

作者:金明善
ISBN:10位[7209044027]
13位[978-7-209-04402-8](第21-24輯合訂本)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1(第21-24輯合訂本)
定價:¥56.00 元 第21-24輯合訂本
【卷首語】
李文溥形似與神似
【國是我見】
史晉川 「吃狗屎」的國民生產總值?
周為民改革以來,社會平等程度是降低了,還是提高了?
吳思城鄉身份推算
李海艦產品的革命:產品是什麼?
柯華慶我們人民:科斯的國家主義視角
【學界萬象】
郭艷茹南北合作,促進法經濟學發展——法經濟學國內兩大陣營側記
孫德聖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簡介
重新西安聽經濟學巨俠熊秉元講課記
【學問聊齋】
王則柯設驗甄別有學問
楊臻黛意義與荒謬之間:替「創造性會計」說幾句
井田競聘的經濟學——從一次公開競聘看制度的擴展與演化
李麗純「交叉圓」構圖的經濟學涵義
羅仲偉虛擬企業組織管理的應用典範
【經濟評論】
張曙光生財聚財與疏財散財
李仁君消費模式:跨期轉移還是跨代轉移?
孫少青 EMBA的成本收益分析
葉楚華天安門城樓上的「炫耀性消費」
俞煒華長城的戰略價值
辛向陽關聯數據的戲劇
趙剛旅行社超低價競爭的背後
【經濟隨筆】
朱恆鵬為何把牛奶倒人大海
蒲勇健布吉之謎:油畫市場之經濟學詮釋
朱鐵臻從一座小鎮走近德國
熊秉元背古文側記
曹利群一個小山村的開放
【生活中的經濟學】
李增剛語言中的經濟學
聶輝華報紙為什麼不免費發送?
董志強美貌有價:關於漂亮的經濟學
【經濟學人】
陳瑞銘追思顧准
梁捷熊彼特與凱恩斯
【經濟史話】
梁小民走西口與晉商(三)
朱紹文早期兩岸經濟學家的交流一陳岱孫先生與蔣碩傑先生的幾封信
管清友牛頓和英國金本位的形成
【他山之石】
詹小洪韓流帶動的韓國文化產業
朱玲科倫坡印象
安玉發韓國漫談
劉福壽話說舊金山的流浪漢
《經濟學家茶座》改版了

閱讀全文

與聶輝華推薦勞動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