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以及人們對金融異常現象研究的日益重視,標准金融理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一批力圖解釋金融市場實際行為的全新金融理論逐漸興起,行為金融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行為金融學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本特徵的理論體系。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已經總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一些心理特點和其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徵:
1、投資者的心理特徵
對於投資者心理特徵主要有四個觀點:①自信情結(overconfidence):高估自己的判斷力,過分自信。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稱對某事抱有90%的把握時,成功的概率大約只有70%。②迴避損失(loss-aversion):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在經濟活動中,人們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馬科維茨首先注意到了人類的這種行為方式,後來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其內心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③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位置消費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相對經濟地位的追求在空間上表現為與他人相比。可見,人們的相互影響對各人決策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而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金融投資領域,金融學家已經開始將這一特點作為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素加以考慮。④後悔與謹慎:這種心理狀態普遍存在於人們的經濟活動中。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仍然優於其它決策方式。
2、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徵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徵。到目前為止,一些決策行為特徵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並將它們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①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②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③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方案。
盡管這些對於決策特徵的研究還處於嘗試性階段,而且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並不十分明確。但一些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徵與市場中的有關投資特性是相關的: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對風險的高估;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投資者對現金股利的不同偏好;對時間性分散投資組合(通過不同期限的投資組合來分散風險)的不同態度;等等。
行為金融學揭示了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一個根本性缺陷——完全理性假設,這使得行為金融學得到高度關注。與標准金融學不同,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中的參與者不是完全理性的,他們只是准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他們在進行風險決策時並不依照貝葉斯規則進行,而是採用簡單而有效的直觀推斷法。在多數情況下,這些直觀推斷法是有效的,但其中往往包含一些系統性誤差,這些誤差在有些情況下,成為影響全局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選擇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其機制常常會失靈,非理性交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場中生存下來。
行為金融學與標准金融學在分析方法上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行為心理決策分析法和風險度量方法上。行為金融學將人類的一些心理學特性如人類行為的易感性、認知缺陷、風險偏好的變動、遺憾厭惡、自控缺陷以及理性趨利特性和投資者情緒等價值感受引入到資產定價理論體系中,認為決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易變的,這種偏好常常只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決策者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通過對投資者行為心理決策的分析,行為金融學成功地解釋了資產價格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動量效應、季節效應、小公司現象等一些標准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
行為金融學用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以馬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基礎,針對其缺陷提出了修正模型,即行為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
Shefrin與Statman(2000)提出了行為組合理論來替代傳統的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在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中投資者具有恆定不變的風險厭惡程度,他們將資產組合看成一個整體,並且在構建資產組合時只考慮不同證券之間的協方差。而行為組合理論中的投資者則投資於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結構的資產組合。資產組合金字塔的每一層都對應著投資者特定的投資目的和風險,一些資金投資於最底層以規避風險,一些資金則被投資於更高層來爭取更大的收益。行為組合理論確立了以預期財富E(W)和Prob(W≤S)≤a來進行組合與投資選擇的方法基礎。與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相比,行為組合理論和目前十分流行的以VAR(value-at-risk)構築資產組合的方法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則是對現代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擴展(Barberisetal.,1998;Danieletal.,1998;Thaler,1999)。BAPM將投資者分為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兩種類型。信息交易者為按照CAPM模型進行投資的投資者,他們從不犯認知錯誤,而且不同個體之間表現有良好的統計均方差性;雜訊交易者則是那些處於CAPM框架之外的投資者,他們時常犯認知錯誤,不同個體之間具有顯著的異方差性。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當信息交易者佔主導地位時,市場表現為有效率,當噪音交易者成為代表性交易者時,市場表現為無效率。將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以及兩者在市場上的相互作用同時納入資產定價框架是BAPM的一大創舉。BAPM中證券的預期收益決定於均值方差有效組合的切線斜率,即β值。因為雜訊交易者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均方差有效組合不同於CAPM中的市場組合。 傳統的有效市場假說(EMH)是金融學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模型。EMH認為金融市場中的價格包含了一切信息,同時在任何時間證券價格可以看作投資價值的最優估計。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EMH存在兩個有關投資者行為方面的假設前提:一是投資者在使他們所擁有的證券組合價值最大化時所採取的行為模式是沒有偏差的。二是投資者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行為金融學認為EMH本身並沒有保證這兩個前提一定成立。相反,行為金融學根據對實際情況的分析,對這兩個假設前提的正確與合理性產生了質疑,認為投資主體因為心理因素的影響會經常出現違反這兩個假設前提的情況。傳統理論中未能考慮到基金經理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觀錯誤與投資失誤是較明顯的缺陷,心理因素影響應該成為選擇基金進行投資與選擇基金經理時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貳』 為什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備受爭議
這屆諾獎可謂是看點頗多。不僅巴納吉和迪弗洛的夫妻雙雙獲獎足以大抓人們的眼球,迪弗洛以47歲的年齡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得主也頗具話題性。而除了這些八卦之外,這三位得主所倡導的實驗方法更是備受爭議。有人認為這是洞察貧困本質的有力工具,但也有人斥之為無用的游戲。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有以上所述的各種缺陷,但瑕不掩瑜,RCT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依然是值得重視和推廣的。另外,先實驗,看看效果,再逐步推開的思路本身,對於我們避免盲目出台政策也是大有借鑒的。
當然,RCT只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只能幫助我們發現一些涉及貧困的面上問題,至於更深層次的問題,則需要更為直接的傾聽與調查。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貧困的成因是復雜的,為了根治貧困,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叄』 行為經濟學幾大效應
這些有很多的效應,行為經濟學要看你自己喜歡什麼經濟學,然後去選擇一下去更改什麼的,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肆』 申請經濟學博士寫研究計劃比較偏向與行為經濟學 求具體題目建議
基於羊群效應的腐敗行為經濟學研究
『伍』 科學家怪誕的行為作文兒。
我這個人有個偏好,喜歡看書,而且看完書之後,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前天呢,又看到一本好書,於是昨天抓緊的把它看完了,就想和你們說說對這本書的感想。其實以前一直都在看書,因為我以看書為樂趣,很多人覺得我活得很累,因為我的生活一大半都和書有關,以前女朋友也經常說,乾脆把自習室娶回家去算了,聽到這話,我也只是笑而不語,但這是真我。之所以以前沒寫讀後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因為不想寫,是看完每一本好書,都有寫的沖動,往往還列出了提綱,但到了最後,還是沒有寫,完全是因為拖得太久,一方面失去了興趣,另一方面對書的思想把握有點模糊,怕寫出來誤導大家,這樣就不好了,呵呵。
但是這次,出乎意外的,我真的動手寫了,書的名字叫《怪誕行為學》寫它是因為兩個原因,首先是它顛覆了我們行為經濟學中關於「人的整體理性」的觀點,並且用實例來人們作出的決策往往是非理性的。其次,它修正了我們關於個體決策獨立性的觀點,充分論證了在有關聯關系的兩個行為中,前一個行為往往會成為後一個行為的錨點,這一點,我後面會寫到。
下面簡單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中給我影響最深的幾個觀點。
錨點。這本書中的錨點,主要是指價格錨點,大概的意思是說,第一個納入我們考慮范圍之內的特定物的價格會成為我們以後判斷這個特定物價值或可購買性的原點。舉個很小的例子,葵花籽和開心果,葵花籽的標價是9元每斤,而開心果的標價是39元每斤,當我們第一次去超市的時候,看到這個價格並且考慮過買的時候,對這兩個物的價格就已經設定錨點為9元每斤和39元每斤,當葵花籽的價格上漲到12元每斤的時候,你再去買這個葵花籽,會覺得它太貴了,和設想的價格存在價差,這個時候,你會重新衡量自己的購買力,或者壓制自我的購買欲。而當開心果的價格下降到37元每斤的時候,你會覺得開心果的價格很實惠,這種降價行為可能會激發你的購買欲,讓你買的更多。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第一次考慮的價格成為了我們下次買同一種東西時的價格衡量標准,這就是價格錨點。但如果我們對漲價或跌價之前的價格毫無知曉,我們最初看到的葵花籽的價格是12元每斤,開心果的價格是37元每斤,我們會很容易的接受這個價格,並且把它設定為我們下次購買此物的錨點。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開心果定價39元每公斤,葵花籽定價9元每公斤這個價格真的合理嗎?我們無從知曉,在購買的時候也不會考慮。關於錨點的原理對其他的事物往往也可以適用。拿我來說,當我第一次想要通過網購的方式買書的時候,身邊的同學給我推薦了當當,後來我一直在當當買書。有一天,有同學給我推薦了卓越,說卓越也不錯,發貨速度更快,但我還是更喜歡當當,因為當我去審視卓越的時候,不自覺的把當當和卓越進行了對比,以當當為錨點,或許這就是錨點的威力。
星巴克與羊群效應。或許很多人都聽過羊群效應,就是當大家看到某個店前面有很多人排隊的時候,會覺得那個店肯定很好,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排隊呢,於是也跟著上去排隊,再後面的人也抱著這種心理,於是排隊的人越來越多,就像羊群的集群一樣,此為羊群效應。但是星巴克與羊群效應在怪誕行為學中還有另一層含義,即非理性的行為會讓人一次次的排在自己的後面。本人見識比較短淺,沒去過星巴克,用星巴克舉例子或許會比較吃勁,所以呢,還是以我們慣常見到的東西舉例子會更貼切些。拿我們學校的奶茶店避風塘和星飲為例,在奶茶還沒有在本校盛行的時候,即只有很少的幾家奶茶店的時候,很多同學喝奶茶傾向於去避風塘,就像我喝奶茶也一般都是去避風塘的。但是突然有一個時間段,學校的奶茶行業突然火起來,接連開了很多奶茶店,這樣同學們的選擇范圍更廣泛了,基於剛才上面談到了錨點理論,可能很多同學會認為這是對錨點理論的駁斥,其實不然,錨點理論基於的是一個設定的價格或衡量標准,如果兩種類似的事物,衡量標准沒有太大變化,此種選擇的替換不是錨點的更改。某一天,因為某種原因(可能是星飲簡約大方的裝修風格,可能是星飲的可愛飲料單,也可能是星飲的美女效應曾經一度和女朋友去星飲喝奶茶,看到星飲相對於其他的奶茶店來說,顧客要多得多,我兩一直覺得是星飲的美女效應在發揮作用),你走過星飲門口的時候,突然想嘗一下星飲的奶茶是什麼味的,於是你點了一杯菠蘿甜潤,發現味道還不錯,價格也適中,更重要的是,這里的服務員態度很好。那麼下次當你再次走到星飲門口的時候,你又會不自覺的走進去而不會選擇去避風塘。這時,你已經排在自己後面了,再下一次,你還會選擇去星飲,這個時候,你又排在了自己的後面,這就是傳說中的星巴克與羊群效應。
社會規范及市場規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及其分工。在社會規范與市場規范的關繫上,怪誕行為學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概括,即:當社會性規范與市場性規范發生競合時,社會性規范會自動退出,當我們發現市場性規范並不適合調整所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時候,市場性規范的退出卻並不能讓社會性規范復入,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規范,也就是說,社會性規范一旦失去,將很難重構。這里選用一個書中舉過的例子,幼兒日托中心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在某地有一個日托中心,在日托結束後,總是有很多家長在接孩子的時候會遲到,以前對於這種遲到現象,日托中心只是和家長溝通,但是溝通過後,似乎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還是會有家長遲到。後來,日托中心決定用市場性規范的方式,解決這種遲到問題(以前日托中心和家長之間是社會性規范的關系,家長和日托中心的行為用社會規范即世俗社會的道德准則或行為操守來調整),每次家長遲到不再是溝通,而是罰款,這樣就引入了市場性規范,同時,社會性規范就退出了。那麼適用這種罰款的方式來解決家長遲到的問題是否起到效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家長遲到的現象反而更加嚴重,究其原因在於,用社會性規范來調整家長和日托中心的關系的時候,家長遲到內心會有愧疚感,這種愧疚感是社會性規范所特有的效果,可以讓家長增加准時接孩子的念想。但是如今用市場性規范來調整家長和日托中心的關系,家長遲到反而心安理得,因為自己的這種遲到行為有了相應的對待給付。後來日托中心取消了這種罰款的方式,家長的遲到行為絲毫沒有減少,這就驗證了上面的市場性規范與社會性規范之間的關系,當社會性規范與市場性規范發生競合時,社會性規范會自動退出,當我們發現市場性規范並不適合調整所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時候,市場規范退出卻並不能讓社會性規范復入,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規范。相反,當我們從市場性規范通過努力轉變成社會性規范的時候,往往能帶來更好的效果,如工人與老闆之間的關系,在最初的僱工關系中,僱傭者和被僱傭者之間只有市場性規范,所有的關系靠薪酬維持,被僱傭者對僱傭者沒有任何忠誠度可言,但是發展到後來的公司,僱傭者對被僱傭者運用了更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增加福利制度,沒有嚴格的工作時間限制等措施,在僱傭者和被僱傭者之間的建立了一種社會性規范,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增強了,忠誠度增加了,創造的利潤也增加了。由此給我們一個啟示,社會性規范適用在人與人之間,往往能夠使人際關系更為和諧,起到優於市場性規范的作用。
『陸』 如何利用行為金融改變投資者短期投資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學兩部分。[編輯] 套利限制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理性交易者(也稱為套利者)會很迅速的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稱為雜訊交易者)引起的證券價格對其價值的偏離。行為金融學認為即使當一種資產被廣泛的誤價時,糾正這種誤價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風險。[編輯] 心理學 行為金融學融匯了心理學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現在信仰(過度自信、 樂觀主義和如意算盤、代表性、保守主義、確認偏誤、 定位、記憶偏誤)以及偏好( 展望理論、模糊規避)在行為金融學的應用。行為金融學理論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中,「有限理性」與「有限套利」是其兩大支柱。它用「前景理論」描述人的真實性,認為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者是不具有長期理性行為的,至多擁有「有限理性」。短期來看,在某個具體的決策上,投資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確的;但從長期來看,投資者不具有統籌的、連續性的最優投資決策,不能嚴格按照「貝葉斯規則」行事,其投資行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錯誤的。 (一)理論基礎 1.期望理論。期望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理論基礎。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過實驗對比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非是標准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不總是理性的,也並不總是風險迴避的。期望理論認為投資者對收益的效用函數是凹函數,而對損失的效用函數是凸函數,表現為投資者在投資帳面值損失時更加厭惡風險,而在投資帳面值盈利時,隨著收益的增加,其滿足程度速度減緩。期望理論成為行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學說,利用期望理論解釋了不少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象:如阿萊悖論、股價溢價之迷(equitypremiumpuzzle)以及期權微笑(optionsmile)等,然而由於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論中並沒有給出如何確定價值函數的關鍵--參考點以及價值函數的具體形式,在理論上存在很大缺陷,從而極大阻礙了期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2.行為組合理論(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BPT)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ehavioralAssetPricingModel,BAPM)。一些行為金融理論研究者認為將行為金融理論與現代金融理論完全對立起來並不恰當。將二者結合起來,對現代金融理論進行完善,正成為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AP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MAPT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組合,最優的組合配置處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認為現實中的投資者無法作到這一點,他們實際構建的資產組合是基於對不同資產的風險程度的認識以及投資目的所形成的一種金字塔式的行為資產組合,位於金字塔各層的資產都與特定的目標和風險態度相聯系,而各層之間的相關性被忽略了。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擴展。與CAPM不同,BAPM中的投資者被分為兩類: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會出現系統偏差;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行事,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事實上,在BAPM中,資本市場組合的問題仍然存在,因為均值方差有效組合會隨時間而改變。 (二)投資行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Vishny,1998)。BSV模型認為,人們進行投資決策時存在兩種錯誤範式:其一是選擇性偏差(representativebias),即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數據的變化模式,而對產生這些數據的總體特徵重視不夠,這種偏差導致股價對收益變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種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資者不能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修正自己的預測模型,導致股價過度反應(over-reaction)。BSV模型是從這兩種偏差出發,解釋投資者決策模型如何導致證券的市場價格變化偏離效率市場假說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andSubramanyam,1998)。該模型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和無信息兩類。無信息的投資者不存在判斷偏差,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著過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歸因(serf-contribution)。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誇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准確性;有偏的自我歸因則使他們低估關於股票價值的公開信號。隨著公共信息最終戰勝行為偏差,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就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連續性和長期反轉。所以Fama(1998)認為DHS模型和BSV模型雖然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但二者的結論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andStein,1999),又稱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theorymodel)。統一理論模型區別於BSV和DHS模型之處在於:它把研究重點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機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認知偏差方面。該模型把作用者分為「觀察消息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觀察消息者根據獲得的關於未來價值的信息進行預測,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賴於當前或過去的價格;「動量交易者」則完全依賴於過去的價格變化,其局限是他們的預測必須是過去價格歷史的簡單函數,在上述假設下,該模型將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統一歸結為關於基本價值信息的逐漸擴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對投資者情感刺激和流動性交易的需要。模型認為最初由於"觀察消息者"對私人信息反應不足的傾向,使得「動量交易者」力圖通過套期策略來利用這一點,而這樣做的結果恰好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反應。 4.羊群效應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三)實證檢驗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現代金融理論相矛盾的實證研究不斷涌現,主要體現在投資策略的改變上。下面介紹幾種典型的行為金融策略: 1.小公司效應。小公司效應是指小盤股比大盤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發現股票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發現了公司規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據CAPM模型預測的理論收益率高出18%。最近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於公司的規模和1月份的到來都是市場已知信息,這一現象明顯地違反了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設。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發現,高市凈盈率的股票風險更大,在大盤下跌和經濟衰退時,業績特別差。市盈率與收益率的反向關系對EMH形成嚴峻的挑戰,因為這時已知的信息對於收益率有明顯的預測作用。 2.反向投資策略(contraryinvestmentstrategy)。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一些研究顯示,如選擇低市盈率(PE)的股票;選擇股票市值與帳面價值比值低、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預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這種收益是一種"長期異常收益"(1ong-termanomalies)。Desia、Jain (1997),Ikenberry、RankineStice (1996)也發現公司股票分割前後都存在著正的長期異常收益。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過度反應的一種糾正,是一種簡單外推的方法。 3.動量交易策略(momentumtradingstrategy)。即首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准則,當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滿足過濾准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定義的動量交易策略源於對股市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Jegadeeshkg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現,以3至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連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的動量效應。事實上,美國價值線排名(valuelinerankings)就是動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證。動量交易策略的應用其實就是對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購買股票,以防不測時攤低成本的策略,而時間分散化指根據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隨著投資者年齡的增長而將股票的比例逐步減少的策略。這兩個策略被認為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則明顯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為金融中的期望理論、認知錯誤傾向、厭惡悔恨等觀點對兩個策略進行了解釋,指出了加強自我控制的改進建議。 (四)行為金融的發展前景 行為金融學起源於對金融市場「異象」的解釋。Kuhn(1970)指出,歷史地看,對於顯著的異象存在三種回應。第一,一開始出現的異象可以隨即在原有的理論框架下解釋。第二,認為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留給未來的研究者去解決。第三,理論基礎發生改變,使得異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釋。顯而易見,行為金融的研究努力就是第三種回應。行為金融在試圖解釋異象的時候,藉助於心理學研究中的人類心理和行為模式,從而使得其理論的前提假設逼近現實,即是改變了現代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 目前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鑒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由於人類決策心理是多樣化的,僅僅根據某一或某幾種心理效應來解釋特定的市場現象是遠遠不夠的。Frankfurter and McGoun(2002)認為,行為金融的反駁是無力的,最終要被現代金融吸收同化。筆者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目前行為金融研究雖然比較鬆散,但這是最終建立具有系統解釋能力的統一的行為金融理論所不可逾越的階段,只有經過這一階段的積累才可能最終建立統一體系。目前已經鑒別的具有潛在公理地位的心理決策屬性包括:決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對變化是開放的,並且常常形成於決策期間本身;決策者是適應性的,決策的性質和環境影響決策過程和決策技術的選擇;決策者追求滿意的而非最優的解,等等。因此,繼續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個統一的、系統的決策心理框架,根據這個框架發展出完整的行為金融理論,這將是行為金融研究的一般過程和發展方向。並且,隨著這一過程的終結,行為金融將自然而然地取代現代金融理論而成為金融理論的主流。 現代經濟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理論的微觀基礎,越來越注重對個體行為的研究,如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企業理論的發展所揭示的那樣。行為金融學打開了傳統金融理論中所忽視的決策黑箱,從人類真實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入手,對於傳統金融理論而言優勢是明顯的。並且由於它是一門邊緣學科,隨著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決策理論等其他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其發展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
『柒』 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現象
1、打開冰箱時,為啥冷藏室會亮而冷凍室卻不會亮——「成本效益原則」原理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只有當改後效益大於改進的成本時,才應該改進這個產品。
對於題目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比相關成本與效益。不管是在冷凍室還是在冷藏室,安一盞打開門就會自動亮的燈,成本差不多是一樣的。
這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固定成本」,在這里指的是,它不隨你開關冰箱門次數的多寡而發生變化。
從效益方面來看,冰箱里有一盞燈,你找東西更方便。由於大多數人打開冷藏室的次數比打開冷凍室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顯然,在冷藏室安裝一盞燈的效益更大。
所以,既然加裝一盞燈的成本相同,那麼,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冷藏室安燈就比在冷凍室安燈更劃算。
2、為什麼破舊的錢幣總是被先花出去——「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這種現象可類比經濟學一個很著名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
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里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
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里,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原本是說: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很大,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良幣」收藏起來,
並試圖將那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這樣市場上就同時流通著劣幣和良幣,且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懲罰,
如此循環,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3、為什麼富者更富,窮者更窮——「馬太效應」原理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其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往往會選擇生意比較好的飯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也不願意去一個客人寥寥的飯店。
到醫院就診,我們寧願在一個有名望的醫生那裡排長隊,也不願意到同一個科室醫術平平的醫生那裡就診。
於是,人多的飯店客人越來越多,老闆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飯店人越來越少,最終門可羅雀,最好關門大吉,這就是馬太效應。
『捌』 關於國外讀關於行為經濟學研究生的問題
行為經濟學我不懂,但是猜測的大概意思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行為的一種規律性的探討;大概類似於管理學中組織行為學對於管理學的意義。這個學科研究的主要應該是,在經濟活動中,或者說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因素有哪些,這些會導致人們什麼樣的購買行為。比如,股市中的羊群效應,比如經濟學中的博弈論相關的內容等等都應該屬於其研究的范疇。從你列舉的這些課程來看,大概與這個的關系都不是很大,不過追根溯源,一些基礎性的學科,對你以後的造詣是有很深遠的影響。譬如,國內很多著名的經濟學家,就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看了六七遍。所以,誠以為,你們在大學期間,可以學習諸多知識,拋棄功利性,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有紅利可言的,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生也是這樣,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