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供給側改革 拉弗曲線蘊含的經濟學含義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新一屆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把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同中國經濟新階段特徵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徵認識的一次重大飛躍。2014年,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和「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徵,我省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延續了「高於全國、中部靠前」的發展勢頭。這一份成績單,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良好開端,來之不易、難能可貴。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湖北做好今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基本前提。要准確把握新常態的必然性。新常態之「常」,不是平常之「常」,而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之「常」。新常態不僅是經濟運行從高速增長轉到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其實質是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過程,是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節能環保的更高要求。從生產要素供給的自然規律和中等收入水平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經濟在創造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紀錄之後,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持續的。現在,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國際競爭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條件難以承受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如果硬性推進高速增長,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就是自殺式發展,是自然規律所不允許的。從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我們已經從建國初期一個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體系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追求新的目標,構建更高的發展形態,必須通過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提高產業科技含量,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關系。從世界發展形勢來看,全球經濟已經一體化,中國不是經濟孤島,一個省更不是經濟孤島。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穩固。與此同時,世界經濟與政治、軍事等因素也交織互動、相互影響。順應經濟規律之「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是必然要求。要高度重視新常態的決定性。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總體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正處在與上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時相似的發展階段。如果仍然追求過去的粗放型增長,就既不能在成本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不能在高科技上與發達國家競爭,經濟發展就會失去競爭力,就會陷入困境。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真正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屈指可數。經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新常態是一道坎、一座高山,如果邁不過、越不過,我們「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實現。因此,適應新常態、應對新常態,具有決定性意義,是經濟發展的攻堅戰,必須決戰決勝。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我們曾經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英雄,能不能在新常態下繼續爭當英雄,保證中國經濟的航船行穩致遠,這是對我們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領導經濟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驗。要清醒認識新常態的過程性。經濟發展轉型是一個動態運行的過程,不可能像電腦操作、機械操作那樣,通過一項指令,一步完成、一瞬間實現;經濟發展轉型也不可能在經濟停頓的狀態下進行,它是一個在行進中完成的過程,這就是新常態的過程性。對於湖北而言,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性特徵更加明顯。發展總量不足、規模不大,是湖北最大的省情;要素成本、資源環境、交通區位、科教人才是湖北的比較優勢。所以,我們既要強調科學發展一步到位,突出「三維綱要」,又要做大經濟總量、夯實發展底盤;既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又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既要引進聯想集團這樣的高新技術產業,又要在鄂東鄂西等地發展雖然技術含量不高、但符合綠色環保標准並有市場前景的產業,以此彌補經濟總量的不足;既要調結構、轉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又要促進企業贏利,擴大就業規模,增加財政收入,保障改善民生。適應新常態的過程,就是我們面對雙重任務、奮力雙重應對的過程。
⑵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請用通俗的話講講,別太專業
供給就是提供,供給側就是 提供產品的一方,消費者就是需求的一方 叫做「需求側」。
「供給側改革」的意思是什麼呢,做個最簡單的比喻吧, 康師傅這家企業都知道,在前十幾年 他是怎麼壯大的呢,產品是單一的,就幾種水,通過搞營銷,先賣台灣人,慢慢發現在台灣越來越賣不動了,他就開發大陸市場,誒,賣了好幾年,大陸也發現賣不動了,這就怪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消費者也就是需求端是沒有問題的,人沒有大規模減少,人素質還有所提高,還賣不動了。問題出在「供給側」 ,供給出現了問題啊,說明公司的產品是有問題的,沒有注重產品本身。
所以企業 實業要轉型升級啊,不轉型不升級就得被市場淘汰,徹底淘汰,所以作為企業你得 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的投入;你得提高員工的技術,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管理能力;通過教育培訓體系,發展壯大研發團隊,技術隊伍;
政府在這方面的改革包括,給予減稅、簡政放權等、通過扶持一些有優勢的企業,有創新的企業促使市場加快淘汰落後的產能。
(2)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法解讀擴展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⑶ 從經濟生活分析供給側改革的原因措施意義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回供給側改答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⑷ 如何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理解現在的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是相對於需求側,涉及供給的各個方面。上世紀70年代發軔於美國的供應學派是「供給側」經濟研究的先聲,並在大約10年時間里成為日後有名的「里根經濟學」的基礎之一。
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
供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給經濟學解釋為:「提供一套基於個人和企業刺激的分析結構。人們隨著刺激而改變行為,為積極性刺激所吸引,見消極性刺激就迴避。政府在這一結構中的任務在於使用其職能去改變刺激以影響社會行為」。
⑸ 供給側改革經濟學依據
供給和需求都描述了數量和價格的關系,其中供給是指在價格和供給者願意版並且能夠提供的權數量之間的關系;需求是指在價格和需求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事實上,供給和需求都能影響產品的均衡價格和數量。舉個例子,當大量的廠商供給饅頭時,最終成交的饅頭價格會下降,數量會上升。供給側改革就是通過改變供給者的供給行為,進行市場上的數量和價格調節。
⑹ 怎樣用西方經濟學解釋中國供給側改革
中國政府近期圍繞經濟發展做出了兩項重要決策。一是提出十三五計劃期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6.5%以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二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二項決策非常好。中國之前把重點放在需求側,但不管從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看,還是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來看,這裡面都存在問題。如果把重點放到供給側,決策者就要精確計算實現6.5%的經濟增長需要多少投入,然後就可以制定更加明確的政策。
要想從供給側分析經濟,有兩大基礎理論體系:
• 索羅經濟增長模型:這是西方經濟學框架內的基礎理論模型,通過資產、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效率來分析供給。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這是中國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通過資本、勞動力和剩餘價值來分析經濟。
就中國目前需求來看,索羅模型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分析供給問題上方法近似,可以合二為一進行討論。
經濟數據顯示,供給側的投入產出權重不同。要想計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多少供給,我們不只要做簡單加減,還要考慮加權。既然中國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那我們就要以全球目前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作為標桿來進行分析,看看中國要想進一步發展經濟還需要制定哪些政策。
⑺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
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7)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法解讀擴展閱讀:
重要性: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中央不失時機的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針,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努力,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使供給側和需求側得以合理匹配,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二
急迫性:「觀察問題,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影響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有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
主要矛盾就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側,已在供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