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不想上班的人算不算失業人口
首先我想問一下你「不想上班」這個想法同時存在的狀態:正在上班,還是已經待業在家了。
如果正在上班但是不「想」上班,這個不算失業人口;如果沒有上班,那還要看關於失業人口的概念,根據你實際情況判斷。
失業人口(unemployed population)在一定年齡以上(一般16周歲以上),有勞動能力,在調查期間無工作,當前有就業的可能並以某種方式尋找工作的人員。
吃不得生活的苦,那就吃點學習的苦,或許能找到另一個出路。
是否想上班,這是一個人內心的活動,其他人是不知道的,旁人只能直接從你目前是否在上班來判斷和得出結論,是否沒找到工作單位,也即是是否失業了。
所以,只要是屬於能工作的成年人年齡了,沒上班就應該算作是失業人口。
以下內容均基於(廣義上學經濟,也就是稍微和經濟沾點邊的學生)都需要去學習的西方經濟學思想。因為非經濟學專業(狹義的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已經不會再修習政治經濟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了,我並不了解。
你如果是經濟學的問題,那麼可以明確回答:不想上班的人當然不算失業人口。《經濟學導論》上寫得清清楚楚,從定義上來說是不算的。
贊同昵稱「XWYQDH99」的網友在6月12日的回答。經濟學導論(經濟學基礎等)中有關失業率等問題的討論中,都明確定義了,如果是主觀上不想上班而導致的待業情況,不屬於失業人口。另外補充一點,勞動力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放棄找工作意願的人不屬於就業者也不屬於失業者,自然就不是勞動力人口了,在計算勞動參與率等時要剔除…
❷ 自考 勞動經濟學教材是什麼
課程名稱:勞動經濟學,課程代碼:03323,學分:8,大綱名稱:勞動經濟學自學考試大綱,教材名稱:勞動經濟學,主編:王守志,出版社: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版次:2005年版
可以到 我用戶名的網校 首頁右上方--【教材表】欄目,查詢自考相關教材。並且網校也提供了 很多、免費的自考學習資料、歷年真題和免費視聽課程,學習起來是很方便的。
❸ 經濟學專業課本有哪些
主要包括以下專業: 1.經 濟 學專業 主幹課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西方微觀經濟學,西方宏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概況,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國際經濟學,中國經濟思想史,外國經濟學說史,《資本論》與當代經濟,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 2.經 濟 學(數 量 經 濟)專 業 主幹課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西方微觀經濟學,西方宏觀經濟學,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數理統計,數理經濟學,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原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 3.經 濟 學(世 界 經 濟)專業 主幹課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西方微觀經濟學,西方宏觀經濟學,世界經濟概論,跨國公司與直接投資,發展經濟學,國別與地區經濟學,比較經濟學等。 4.經 濟 學(勞 動 經 濟)專業 主幹課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西方微觀經濟學,西方宏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概況,西方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行政法規,社會保障學,企業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中國經濟思想史,外國經濟學說史,計量經濟學,國際貿易等。 5.稅務專業 主幹課程:稅收概論、稅法、基礎會計、稅收相關法律、企業財務會計、稅務代理實務、企業財務管理、稅務籌劃、審計學、西方經濟學等。 6.金融管理與實務 主幹課程:保險學概論、貨幣銀行學、證券市場與投資、保險經營與管理、商品期貨學、國際金融、外匯投資實務、期貨市場與投資、投資銀行學、信託投資管理與實務、風險投資技術分析等。 7.國際商務 主幹課程:經貿英語、外貿英語函電、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國際運輸、國際保險、海關原理與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國際投資、國際商法、國際商務談判技巧、跨國公司經營管理、涉外會計等。
❹ 關於宏觀經濟學的幾個問題(課本《宏觀經濟學》) 1.為什麼住宅屬於生產性資本
1.因為住宅屬於固定資產而固定資產是生產性資本,故住宅是生產性資本內
2.根據93年的SNA解釋,容因為住宅使用期限長,單位價值高,完全符合固定資產的一般標准,在這一點上它與其他房屋建築物沒有什麼不同。如果將其作為消費品就違背了統一的固定資產標准。所以將住房當成固定資產是為了統計管理的便利而不是根據人們的生活習慣或是基於什麼經濟學原理。
3.都是正確的,只是劃分依據不同,一種是依據總人口是否可以勞動劃分;一種是依據年齡段來劃分,然後在該年齡段下劃分是否可以勞動
4.消費增量小於收入增量是因為收入會有一部分轉化為儲蓄,剩下的才是消費。
5.這是一個機會成本的概念。假如你現在手上有一萬元拿去投資股票,那你投資股票的成本不僅僅是一萬元,而是你將一萬元不投資股票而拿去放貸所能收到的本息和,這個利息就是依據實際利率產生的,所以實際利率就相當於成本。
❺ 上海財經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本人是一名14級上海財經大學的本科學生,很開心地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對於一所財經院校,大家潛意識里會覺得更多的優秀課程是和財經相關的課程,沒錯,但是財大的專業還是比較齊全的,試著想像一下財大學子在上《紅樓夢與傳統文化》的場景,是的沒錯,就是柳岳梅老師開設的這門課讓我愛上了紅樓夢,雖然身為財經院校的學子,但我也依舊有一顆熱愛文學,提升文學素養的跳躍的心。看到此條答案的財大小夥伴可以考慮一下這門課哦,超級推薦!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❻ 大一,經濟學教授要求我們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根據課本原理分析,做成ppt
一、剩餘價值是個什麼東西?
我學習,思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很久,一個問題始終在我腦海中沒有得到解答,那是一個馬克思在解釋「剩餘價值」的時候的一個內在矛盾:為什麼商品的所有價值都僅僅是,而且只能是工人創造的?既然全部是工人創造的,那麼為什麼工人不遠離資本本身,獨立地生產和製造呢,按照「剩餘價值」的理論,無論如何他所得到的報酬,也會比工資高。因為他自己佔有全部「剩餘價值」。但是,這種情況基本上不存在,因為任何工人脫離了由資本所支撐的大規模生產,他自己的勞動力連他工資的零頭的產品也生產不出來,這點馬克思也承認:
「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與許多人手同時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舉重、轉絞車、清除道路上的障礙物等)所發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差別。在這里,結合勞動的效果要末是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末只能在長得多的時間內,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規模上達到。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因此,12個人在一個144小時的共同工作日中提供的總產品,比12個單乾的勞動者每人勞動12小時或者一個勞動者連續勞動12天所提供的產品要多得多。」(《資本論》,第362至363頁)
於是這里就產生了一個我不能接受的邏輯,既然這種所謂的生產力是由資本和勞動力結合實現的,那麼單純地把生產力歸因於勞動力毫無道理。這就好像宣稱:「人類的繁衍是男(女)人的功勞。盡管如果男(女)人不和女(男)人結合就不能實現人類繁衍,但歸根結底還是,而且只是男(女)人的功勞。」一樣令人難以接受。
當然這也有解釋的方法,我們在考察商品交換的時候,都認為,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一般等價物,是一個媒介,實質上貨幣代表的是勞動,商品交換是勞動和勞動交換的過程。資本最初是貨幣,然後從貨幣轉換成機器,廠房等。換言之,資本最初也是勞動,不過是變形的勞動。事實上,在生產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看成是資本家的勞動(我們暫時先不研究這資本是偷來的搶來的還是做了人家女婿繼承來的),變形成為機械和廠房和工人共同勞動生產商品的結果。那麼這么一來,產品的價值本來就應該由資本所有者和工人分割,盡管分割的是否公平還有待進一步查證,但是宣稱資本所有者擁有的一切利潤都是從工人搶占過來的「剩餘價值」則絕對沒有道理。
問題到這里結束了么?我不那麼認為。我們幹嘛要繞這么大一個圈子,從而不得不陷入「補丁理論」的泥沼呢?我請大家回憶一下「柏拉圖的雞」的故事,柏拉圖把人定義為「沒有羽毛,直立行走的兩足動物。」於是就有人把雞拔光了羽毛然後對他說:「這就是你所說的人」。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事情就不那麼好笑了。請大家注意這個句型:人是一種()的雞。然後把所有人和雞的差別都填進去,包括翅膀,卵生……,這句話的邏輯就成立了。當然有人說:這個結論盡管符合邏輯,但是什麼用處也沒有。對!我們遭遇的問題就是這樣,理論解釋來解釋去,當然能夠自恰,但是變得越來越沒有用處。想詳細了解這點的請看張五常的經濟解釋之三:世上沒有不可代替的理論。
既然資本和100工人的結合能創造出200個單純工人的生產力,而且100個工人在不合資本結合的情況下,無論如何也創造不出來200個工人的生產能力。我們幹嘛不老老實實承認資本能夠產生100個工人的生產力就好了呢?還要兜那麼大的圈子?
這個結論,肯定會有很多人感情上難以接受。那麼我給大家另外一個例子讓大家思考:
一個人養了一隻雞下了蛋賣了錢,這個例子可以解釋為人的「養」是勞動,雞蛋賣的錢是對人的勞動的報酬。
一個工匠,僱主提供一切材料還給他解決一切生活問題。所有的價值就變成了工匠創造的,還受了剝削?這是什麼道理?
要解釋上面這個邏輯矛盾,只能承認一個結論:雞也能生產價值!只不過由於所有權歸屬,雞所生產的價值被人無償佔有了。而僱主提供的材料和環境也是能產生價值的,所以利潤歸兩者所分配。僱主由於和僱工是平等主體。出錢購買了僱工的勞動力,和他本身佔有生產資料的生產力結合起來形成的價值,當然歸僱主所有。如果情況倒過來,工匠向材料提供者購買材料,那他也當然地具有產品的所有權。大家一定可以看到馬經理論的一個荒誕結論,如果工匠向材料提供者購買材料,這叫做交易。如果工匠還是給錢換回材料,只不過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合同,就變成了僱傭和剝削?
進一步思考一下,農民種莊稼其實也有日光,土壤等「自然生產力」,不過他們沒有獨立人格和所有權,所以被農民所佔有。
我們回想一下,既然「科學技術」這么一種抽象的東西可以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為什麼資本就沒有資格成為一種生產力了?而且從資本主義誕生到今天,馬克思承認,資本主義在這一段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比過去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總和還要大。可是資本卻被剝奪了「生產力」的資格,你說是不是不公平?
所以,歸根結底,剩餘價值是存在的(或者可以用另一個詞來代替),但是這個價值並不是100%工人創造然後由資本家佔有的,在根本上,其實是資本和勞動力結合起來,通過分工協作和技術革新,實現比單純的獨立生產,又或者相對落後的「分工協作和技術革新」多創造出來的價值,並且最終由資本和勞動力瓜分。
那麼,既然馬經的關於剩餘價值的論斷既然是有問題的,它是怎麼得出來的呢?我們要回到價值論的源頭去探尋了。
❼ 勞動經濟學 誰的課本好
這類書一般選高教版的或者人大版的都不錯。
❽ 自考《政治經濟學》好難過啊,想要看書,但是沒帶,求各位大蝦發個電子版教材
整本的沒有,這是我當初自己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好像不是自考的教材,但問題不大。
自考是有規律的,研究一下往年考題,找找規律吧。縮小范圍,重點復習。
導論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人類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過程,其間單要素包括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
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經濟現象之間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是經濟規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它的理論來源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是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唯物辯證法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商品與貨幣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決定的。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在私有制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了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
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
貨幣的本質是通過它的職能體現的。
貨幣有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使貨幣的基本職能。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其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按等價原則進行。
其實現形式是: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自發地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其作用是: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配置,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
第二章 剩餘價值的生產
資本總公式(G—W—G')的矛盾是:按照價值規律,加之不可能再流通中增殖,但從資本流通的結果看,卻發生了價值增殖,產生了剩餘價值。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反映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關系。
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根據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預付資本化氛圍不變資本可可變資本。
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其基本形式是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
剩餘價值率准確地反映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是擴大再生產。
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不斷地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
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積累的必然產物。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深刻地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對抗性。
貨幣與資本的區別
簡單的商品流通 資本的流通
流通形式 商品-貨幣-商品(W—G—W) 貨幣-商品-貨幣(G—W—G)
流通媒介 貨幣(G) 商品(W)
流通目的 為買而賣,為了使用價值 為賣而買,為了更大的價值
流通內容 不同使用價值之間的交換 價值的增殖
流通限度 有限 無限
第三章 剩餘價值的實現與分配
產業資本在運動過程中,順次經過購買、生產、售賣三個階段,並相應地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
產業資本循環既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又是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和商品資本循環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
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資本的周轉時間;二是生產資本的構成。
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社會資本運動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
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式上分為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餘價值(m)三個部分,從實物形式上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個部分。
與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式相適應,社會生產分為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類(Ⅰ)和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Ⅱ)。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
與作為資本具體形式的商業資本、借貸資本和農業資本相對應,剩餘價值也分別採取了商業利潤、利息和資本主義地租等形式。
剩餘價值在各類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
第四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自由競爭和壟斷兩個階段。
隨著壟斷組織在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統治地位的確立,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使得一般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壟斷統治的確立是壟斷資本主義最根本的經濟特徵;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形成及其統治、壟斷資本的國際化是壟斷資本主義的重要經濟特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有:國家直接掌握的壟斷資本,國家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國家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外部結合。
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綜合採用了經濟、計劃、法律和行政等手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是:壟斷資本家控制國家,並利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來保證自己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它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此同時也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積累和發展,從而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將被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所取代。
第五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
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
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方式。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
鼓勵一部分地區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第六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經濟採取商品經濟的形式,是由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完善市場機制,大力培育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宏觀調控,並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七章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儲蓄、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經濟增長並不一定就帶來經濟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21世紀頭20年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必須實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正確處理速度、比例、效益之間的關系,必須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必須促進區域經濟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信息與工業化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務密集型產業的關系、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