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貸銀行經濟學家艾姆倫·羅伊計算,由於勞動力萎縮,日本過去回13年裡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答減少了0.6個百分點,未來四年內每年還將損失一個百分點的增長。德國和美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分別因此損失0.5和0.7個百分點。哈佛大學三名經濟學家分析43個富有國家勞動力構成發現,1965年至2005年期間,這些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延遲了6個月,而同期男性平均壽命延長了9年。進入21世紀以來,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今,65歲以上的美國人有20%仍在工作,而2000年只有13%。近半數60歲出頭的德國人還在工作,而10年前同一比例僅為25%。這一現象與各國財政狀況有關。延遲退休年齡可以推遲發放退休金,為債務纏身的政府爭得喘息之機。近年來,義大利、西班牙和荷蘭等歐洲國家根據人均壽命適當延長了法定退休年齡。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這一趨勢益發明顯。
2. 如何面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老齡化問題 宏觀經濟學答案
經濟增長的源泉可被歸結為勞動力和資本的增長以及技術進步。資內本可以分為物質資本容與人力資本。其中,物質資本又稱為有形資本,指設備、廠房、存貨等的存量。人力資本又稱為無形資本,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投資,如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健康狀況等。 勞動指勞動力的增加。勞動力的增加可以分為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與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可以有三個來源,一是人口的增加,二是人口中就業率的增加,三是勞動時間的增加。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是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技術進步主要包括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經濟和知識的發展。資源配置的改善主要指人力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經濟是指由於企業規模擴大而引起的成本下降與收益增加,知識的進展包括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運用,新工藝的發明與採用等。
3. 中國當前社會已出現人口老齡化,是不是意味著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了
觀點一、至少還有20年紅利期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佳鵬認為,每百名勞動人口供養非勞動人口的人數越低,就越有利於低成本開發豐富的人力資源,從而實現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這就是人口紅利。
我國從1987年開始,這種勞動人口供養比持續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到2012年達到了最低點30%,但這個比例的升高也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根據他的研究,2011年至2030年,將是我國勞動力最為豐富的時期,人口紅利至少要到2034年才消失殆盡。
觀點二、還在局部地區存在
中國人口學會理事、安徽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馬芒認為,「人口紅利」的消失有一個過程,至少對於安徽、四川等勞務輸出大省來說,在2020年前,仍處於「人口紅利期」。這些省份應該利用這個窗口期加快發展,為老齡化社會到來積累財富、儲備人才。
觀點三、紅利已經消失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人口紅利不是人口結構的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這兩年宏觀經濟發展降速已無可辯駁地說明,廉價勞動力資源已不會再源源不斷地供給了。他說,事實上,我國人口紅利已於2011年就消失了。
(3)中國老齡化經濟學論文擴展閱讀:
蔡昉認為,中國應該研究適當調整人口政策,將二胎生育交由家庭決定,但是生育政策的調整,與人口紅利關系不大。一方面由於撫養成本較高、低生育思維慣性等原因,並不會帶來人口大幅度增長;另一方面,新生兒成長為勞動力,至少還得需要15年的時間,難以改變勞動年齡人口不斷下降趨勢。
陳佳鵬說,根據百年人口預測成果,如果「十二五」期間放開「單獨二胎」,到2050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14.14億,人口數量仍在可承受范圍之內,但因為新生兒數量增多,只會增加社會供養人口比例,不僅不會延長紅利期,還會加速人口紅利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