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增長具體指什麼增長呢
什麼是經濟?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被定義為「有效的利用有限資源的學科」。時間也是資源,它也是有限的。但在日本,經濟學又比西方的定義多了政府的參與。而國人大多認為,經濟學是關於錢的。總的來說,西方經濟學的定義基礎,不同多國度又有些差別。
什麼是經濟增長,以及它的標准?
經濟增長簡單的說,是國家和國民真實收入的增加。衡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可以用國民生產總值(GDP)和國內生產總值(GNP),還有他們的人均值來衡量(GDP per capita & GNP per capita),以及抵消了通貨膨脹以後的數值,即真實增長(Real ...) 。就是因為有很多方法可以衡量經濟增長,所以在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時,要表明所採用的方法,不然答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為什麼經濟增長快反而不好?
簡單的說,經濟增長過快會導致通貨膨脹,而搞得紅火膨脹,會降低人們的實際收入。而且要考慮到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是什麼。比如說,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增長有比部分是來自於重復性建設。這種做法醋精了增長,但浪費了資源,我覺得是得不償失。辯證的想,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經濟增長也如是,。過猶不及
2. 西方經濟學恩格爾無差異曲線
無差異曲線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這樣一條曲線,在它上面的每一點,商品的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們從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卻是相同的.
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兩種商品或兩組商品的不同數量的組合對消費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無差異曲線符合這樣一個要求:如果聽任消費者對曲線上的點作選擇,那麼,所有的點對他都是同樣可取的,因為任一點所代表的組合給他所帶來的滿足都是無差異的。
無差異曲線的概述
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在香港譯為等優曲線,在台灣譯為無異曲線,它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參見右圖),其斜率一般為負值(注意坐標軸表示的含義),這在經濟學中表明在收入與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為了獲得同樣的滿足程度,增加一種商品的消費就必須減少另一種商品,兩種商品在消費者偏好不變的條件下,不能同時減少或增多。
定義
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是一條表示線上所有各點兩種物品不同數量組合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程度相同的線。[1]IC={(y1,y2)~(x1,x2)}。
是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或者說它是表示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相同的效用水平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
股市用語
無差異曲線是對一個特定的投資者而言,根據他對期望收益率和風險的厭惡程度,按照期望收益率對風險補償的要求,得到一條曲線。此線上的無差異表現在對不同組合對於投資者來說都是具有同等吸引力的。高風險高期望,低風險低期望,但是吸引力是相同的。因此曲線上每個投資組合的效用值相等。
曲線描述
所謂無差異曲線就是表示能給消費者帶來同等程度滿足的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的點的軌跡。
因為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每一個點所代表的商品組合所提供的總效用是相等的,所以無差異曲線也叫做等效用線。
不同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圖,反映著他們不同的偏好。如果消費者A的無差異曲線相對於消費者B的無差異曲線來說比較陡峭,這意味著
若同樣減少一單位商品x,要保持原來的滿足程度不變,消費者A需要增加的商品y的數量要大於消費者B。從這一點來看,相對於商品x而言
商品y對於消費者A不如對於消費者B重要,或者說,在x與y兩種商品之間,消費者A比消費者B更偏愛商品x,消費者B比消費者A更偏愛商品y.
基本性質
無差異曲線具有以下四個基本性質:
(1)由於通常假定效用函數是連續的,所以,在同一坐標平面上的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之間,可以有無數條無差異曲線。所有這些無差異曲線之間的相互關系是: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離原點越近的無差異曲線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2)在同一坐標平面圖上的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會相交。兩條無差異曲線相交於a點,這種畫法是錯誤的。其理由在於:根據無差異曲線的定義,由無差異曲線1,可得a、b兩點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由無差異曲線2,可得a、c兩點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於是,根據偏好可傳遞性的假定,必定有b和c這兩點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但是,觀察和比較圖中b和C這兩點的商品組合,可以發現C組合中的每一種商品的數量都多於b組合,於是,根據偏好的非飽和性假定,必定有 C點效用水平大於b點的效用水平。這樣一來,矛盾產生了:該消費者在認為b點和C點無差異的同時,又認為c點要優於b點,這就違背了偏好的完全性假定。由此證明:對於任何一個消費者來說,兩條無差異曲線相交的畫法是錯誤的。
(3)無差異曲線是凸向原點的。這就是說,無差異曲線不僅向右下方傾斜,即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為負值,而且,無差異曲線是以凸向原點的形狀向右下方傾斜的,即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是遞減的。這取決於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1]
(4)在收入與價格既定的條件下,為了獲得同樣的效用程度,不能同時增加或者減少某一種商品的需求。
曲線特徵
第一,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斜率是負的,因為這條線是往下的。表明為實現同樣的滿足程度,增加一種商品的消費,必須減少另一種商品的消費。 假定每個商品都被限定為多了比少了好,那麼無差異曲線一定向右下方傾斜,就是說,其斜率一定為負。只是在特殊情況下,即當某種商品為中性物品或令人討厭的物品時,無差異曲線才表現為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甚至是向右上方傾斜,即斜率為正。
第二,在每種商品都不被限定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無差異曲線圖中位置越高或距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消費者的滿足程度越高。由於通常假定效用函數是連續的,所以在同一個坐標平面上的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之間,可以有無數條無差異曲線。同一條曲線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線代表不同的效用。
換句話說,較高無差異曲線上所有商品組合的效用高於較低的無差異曲線上所有商品組合的效用。
第三,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這是因為兩條無差異曲線如果相交,就會產生矛盾。只要消費者的偏好是可傳遞的,無差異曲線就不可能相交。
第四,無差異曲線通常是凸向原點的,這就是說,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是遞減的。這是由於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所決定的。 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類似於生產者的等產量曲線。
特殊曲線
1、完全替代品的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為負的常數。完全替代品是指兩種商品之間的替代比率的固定不變的情況。在完全替代情況下,兩商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是一個常數,相應的無差異曲線是一條斜率不變的直線。
2、完全互補品的無差異曲線斜率不存在。完全互補品指兩種商品必須按照固定的比例同時被使用的情況。因此,在完全互補情況下,相應的無差異曲線為直角形。
3、厭惡品(兩種商品中一種)無差異曲線斜率為正數,若兩種商品都是厭惡品則無差異曲線為負數(與一般的無差異曲線類似)。
4、中性商品的無差異曲線斜率為0或者不存在。
5、柯布-道格拉斯U(X1,X2)=X1X2無差異曲線斜率為-cX2/dX1
[2]
6、厭足偏好:一個消費者對兩種產品會產生厭足偏好,指的是在第一象限出現一個合意點,無差異曲線則會圍繞這個厭足點,出現封閉曲線。體現「過猶不及」及「欠猶不及」的偏好性特徵。(也就是圍繞著一個效用最大點,分散開有很多圈,每個圈從里往外效用逐漸遞減)
3. 是什麼導致現在的經濟不理想
1、現在世界經濟仍然是以歐美經濟為主體的經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沒有歐美經濟的需求拉動,我們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趨緩是很正常的,畢竟作為發展中國家本國內消費能力有限,需求不足。那為什麼歐美經濟陷入低迷了呢?
2、從表面上看歐洲經濟低迷是因為歐債危機蔓延,國家面臨破產,而美國是政策失誤,房地產市場過度發展,次級貸款破產,金融危機爆發。一直以來這也是經濟學家尋找政策措施的基點,他們認為需求不足,應該對症下葯,激發或者創造需求,使經濟重振雄風。可是,他們都錯了,經濟陷入衰退的原因根本不是這些,這些只是表面原因,甚至可以說是衰退的表面現象,拿現象當原因豈不緣木求魚,怎能成功?經濟衰退的真正原因在於供應不足,資源短缺。歐洲的福利制度太好,明明沒有那麼多的錢進行福利支出,硬著頭皮借錢消費。經濟景氣,銀行不急著要錢,一旦缺錢或者有缺錢的跡象就逼著你要,而且這些債務大多是連環的,一旦到來就是排山倒海。美國明明沒有那麼多積蓄消費,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硬是通過釋放大量流動性來創造那麼多消費能力,製造假需求。這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資源不足,需求沒有相應的供給支撐發展不起來,經濟增長乏力,為了刺激經濟,用紙幣人為地創造人們的消費能力,但是沒有真正的供給作為支撐的需求最終是要破滅。現在的經濟學家們採用凱恩斯經濟學從需求不足的角度來解決經濟危機已經不合時宜了,要想解決經濟危機必須從經濟增長理論入手,找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發掘它們,增加供給,從而保證需求,實現經濟增長。正如薩伊所說,供給創造需求,他和亞當斯密一樣,都是最明智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最終要靠生產能力的提高,即供給能力的增加,這才是經濟增長的王道,而不是再從需求角度入手,那隻是在大蕭條那種需求嚴重不足的情形才適用的,目前的經濟是供給不足導致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們用貨幣虛擬地製造假供給來滿足需求的做法是畸形的,肯定會破產。
3、中國的經濟本來形勢一片大好,07年的次貸危機嚇壞了中國政府,推出了臭名昭著的四萬億。其實中國當時的經濟困境的確是可以用凱恩斯經濟學解決的,可是過猶不及呀,四萬億在乘數的作用下要創造多少流動性呀,結果10年到現在的通脹,高房價,中小企業融資難,一大堆問題都來了,一下子投放那麼多錢,很多都流向了不該去的地方,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又一次加強,經濟發展積重難返。不得已又採取降准、打壓房價的緊縮措施來調控物價房價,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受傷的總是弱小者,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接踵而來。國內緊縮,國外低迷,經濟發展能理想嗎?真是內憂外患。
嘮嘮叨叨說了這么多,也不知自己說得對不對,總之是自己對現在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的思考,寫下來與大家分享討論也不枉自己的大學專業(經濟學)了。
4. 經濟學中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若是由於流動性過剩引起的話,就像郎咸平教授說的「錢太多了」,內錢多了買房子,房子漲容了,買股票,股票漲了,買東西,通貨膨脹了……導致經濟過熱了。但是所謂的經濟過熱,是一種表面的現象,不是國家經濟發展了,而是發燒了,生病了,是過猶不及的。
導致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或者是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熱錢流入等等,最終導致政府對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關注,採取央行提高存款利率,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及發行票據限制放貸等手段緊縮銀根。
5. 在現階段大力發展經濟的背景之下,什麼沒有跟上經濟增長的步伐
1、現在世界經濟仍然是以歐美經濟為主體的經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沒有歐美經濟的需求拉動,我們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趨緩是很正常的,畢竟作為發展中國家本國內消費能力有限,需求不足。那為什麼歐美經濟陷入低迷了呢?2、從表面上看歐洲經濟低迷是因為歐債危機蔓延,國家面臨破產,而美國是政策失誤,房地產市場過度發展,次級貸款破產,金融危機爆發。一直以來這也是經濟學家尋找政策措施的基點,他們認為需求不足,應該對症下葯,激發或者創造需求,使經濟重振雄風。可是,他們都錯了,經濟陷入衰退的原因根本不是這些,這些只是表面原因,甚至可以說是衰退的表面現象,拿現象當原因豈不緣木求魚,怎能成功?經濟衰退的真正原因在於供應不足,資源短缺。歐洲的福利制度太好,明明沒有那麼多的錢進行福利支出,硬著頭皮借錢消費。經濟景氣,銀行不急著要錢,一旦缺錢或者有缺錢的跡象就逼著你要,而且這些債務大多是連環的,一旦到來就是排山倒海。美國明明沒有那麼多積蓄消費,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硬是通過釋放大量流動性來創造那麼多消費能力,製造假需求。這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資源不足,需求沒有相應的供給支撐發展不起來,經濟增長乏力,為了刺激經濟,用紙幣人為地創造人們的消費能力,但是沒有真正的供給作為支撐的需求最終是要破滅。現在的經濟學家們採用凱恩斯經濟學從需求不足的角度來解決經濟危機已經不合時宜了,要想解決經濟危機必須從經濟增長理論入手,找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發掘它們,增加供給,從而保證需求,實現經濟增長。正如薩伊所說,供給創造需求,他和亞當斯密一樣,都是最明智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最終要靠生產能力的提高,即供給能力的增加,這才是經濟增長的王道,而不是再從需求角度入手,那隻是在大蕭條那種需求嚴重不足的情形才適用的,目前的經濟是供給不足導致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們用貨幣虛擬地製造假供給來滿足需求的做法是畸形的,肯定會破產。3、中國的經濟本來形勢一片大好,07年的次貸危機嚇壞了中國政府,推出了臭名昭著的四萬億。其實中國當時的經濟困境的確是可以用凱恩斯經濟學解決的,可是過猶不及呀,四萬億在乘數的作用下要創造多少流動性呀,結果10年到現在的通脹,高房價,中小企業融資難,一大堆問題都來了,一下子投放那麼多錢,很多都流向了不該去的地方,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又一次加強,經濟發展積重難返。不得已又採取降准、打壓房價的緊縮措施來調控物價房價,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受傷的總是弱小者,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接踵而來。國內緊縮,國外低迷,經濟發展能理想嗎?真是內憂外患。嘮嘮叨叨說了這么多,也不知自己說得對不對,總之是自己對現在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的思考,寫下來與大家分享討論也不枉自己的大學專業(經濟學)了。
6. 請介紹一下《資本論》受到了哪些「學術攻擊」
坦率地說,這是一篇小學生作業,是黃教逼著「小學生」來完成,用心固然「險惡」,但結局可能皆大歡喜的,就不妨試著做一下。。。。
黃教授認為:寫書應該「打擂台」,
請介紹一下《資本論》受到了哪些「學術攻擊」
(原題為:請許光偉介紹一下《資本論》受到了哪些「學術攻擊」)
即採用:攻擊——還擊——攻擊——還擊——攻擊——還擊——攻擊——還擊。。。。模式!!
不幸的是,《保衛資本論》沒有採用那樣的款式,這可能令黃教授大為不滿!!
《保衛資本論》針對的不是你批我斗,——在這方面《保衛資本論》倡導「資本主義批判」和「社會主義批判」,《保衛資本論》,強調批判路徑的「建設」。
因循這樣的路徑:
中國將要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體系
《保衛資本論》:中國政治經濟學和《資本論》研究。這樣說法簡明一些。
教科書體系。中國政治經濟學。和《資本論》的為什麼分立,等等問題。
這些是黃教所無法考慮的事體,但關乎中國學術的現狀和發展。
如何寫中國政治經濟學,關鍵是「分析史」有否落實的問題。現在的中國史,中國經濟史,價值學說史,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都有很多。但是缺少中國范疇。
我們認為:所謂中國分析史,就是把中國整史作為一個既成和運動的對象來看待,找到可分析運用的范疇。
為了打破打破「理論經濟學」現有的中國二分法,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保衛資本論》採用了看起來是「另類」的做法。以至於,遭到「黃教授」等等的攻訐與搗蛋。但這些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學術團結,求同存異。我們衷心感謝黃教等人的努力,其不遺餘力的「搗蛋」「攻訐」致使國學遠播,讓青年學生現場看到了」什麼是過猶不及「以及「述而不作」。
7. 自黑式營銷運用了什麼經濟學原理
自黑也是一種營銷境界
出道以來一向頗受爭議的楊冪近日又被黑,有網友根據她與多位演員的合影推算其官方身高造假,再度引發熱議風潮,該話題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熱門話題榜。對此,楊冪則秉承一貫的自黑自嘲,通過微博回應:「黑我兩米又細又美大長腿,我開心。」該微博一經發出迅速迎來25萬多個贊。
在微營銷縱橫的時代,自黑已成為一種獨特的營銷手段。越是負面的新聞、話題傳播得越快,而越是傳統的、正經的話題卻應者寥寥。這恐怕與中國人千年來喜歡圍觀、看熱鬧的心態脫不了干係,越是惡趣味、越反常越能吸引眼球。對藝人們而言,自黑不僅僅可以提高知名度,還更好地提升了自己親切,幽默,接地氣的形象。否則男神女神長時間的高高在上,難免會讓粉絲產生距離感。
「自黑」不僅能炒作,也能幫助品牌化解公關危機。Smart汽車的袖珍一直被詬病,而這個品牌的「自黑」精神毫不亞於其「賣萌」能力。曾有用戶在Twitter上發表推文嘲笑Smart也就抵得上一坨鴿子糞的大小。該推文引起了網民們的熱議,Smart一時之間似乎陷入了一場營銷危機。豈料,Smart竟順著「鴿子糞」的笑話將錯就錯,在Twitter上發表了一張圖表,並配以說明「一坨鴿子糞哪裡夠?我們的安全車體結構實際能容下0.45千萬坨普通體積的鴿子糞,這可是經過精密計算得出的結論哦!」圖文一經貼出即在24小時內成為各大網站的焦點。Smart通過自黑迅速化解了網民的負面評論,並樹立了可親的品牌形象。可見,在這個娛樂精神當道的時代,無論個人還是企業若沒有點自「黑」自樂的精神,恐怕是混不下去的。
「自黑」其實是一種營銷境界,它傳達的其實是一種態度:敢於自黑就不怕他人的惡意的抹黑。當然,自黑也得把握好度,過猶不及就可能一黑到底,再難洗白了。
8. 用經濟學角度解釋過猶不及的例子
中國有句來成語,叫「過猶不及」,自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說,這其實反應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邊際效應。
用簡單的例子說明這個概念:比如你肚子很餓了,但你只有錢可以買5個饅頭吃。這個時候,第一個饅頭的邊際效益最大,因為此時你最餓,最需要吃東西,所以即使讓你多花一點錢你也願意買;第二個饅頭的邊際效益就遞減了,因為已經有1個饅頭進肚了,你的感覺不是那麼餓了。……第五個的邊際效益最小,因為這個時候你幾乎已經快飽了,饅頭如果賣的貴的話,你一定不會買了。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每支出1個饅頭的價錢產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覺花錢買來的價值。你會發現這種價值是從第一個向最後一個遞減的!這就是邊際效益了。邊際效應遞減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昆曼告訴我們:理性的人都會考慮邊際量的存在。
商家們深諳邊際效用遞減原理的奧秘,他們從不停止創新的腳步,不斷地生產不同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以減少和阻礙邊際效用遞減對消費者的影響。
9. 誰來講講經濟學上倒u型理論的後半段為何會發生
您所說的倒U形假說來源
倒U形假說是美國學者威廉遜(.G.Williamson)提出的。該假說認為,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初期,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將不可避免地擴大;而當國家的經濟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時,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擴大趨勢就會停止,並轉變為不斷縮小的趨勢。這個變化過程就好像倒寫的U字,所以,人們把它稱之為倒U字假說,也有人把它叫做鈴形假說。
您所說的後半段是指當發展水平較高時,區域之間經濟差異趨於縮小的情況。
這是因為,發展水平較高時,經濟已經接近充分的利用了各種資源,基本達到了當時科學技術水平所限的最佳情況。而通過市場競爭,各區域的情況當然應該逐漸向最優配置靠攏。所以他們就趨於相同了。例如發達國家美、日、歐之間經濟差異較小。
當然,理論只是理論,現實則復雜得多。例如資源稟賦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差異,還是有著強大的力量。就算是美國,好地方和爛地方也有天壤之別。
適用於其他領域。
「倒U形假說」亦稱「貝克爾境界」,指當一個人處於輕度興奮時,能把工作做得最好。當一個人一點兒興奮都沒有時,也就沒有做好工作的動力了;相應地,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能會使他完不成本該完成的工作。
其實也就是老話說的「過猶不及」、「凡事要有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