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最高限制論文

經濟學最高限制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29 20:46:19

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產業鏈競爭力理論研究

2、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3、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演化相互作用機制研究

4、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以成都市為例

5、城鎮住房分類供應與保障制度研究

6、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轉型的互動研究

7、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研究

8、促進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

10、低碳經濟範式下的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監管研究

12、東北地區區域城市空間重構機制與路徑研究

13、東北亞區域能源安全與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遊發展與政府職能研究

15、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研究

❷ 求一篇性價比高的經濟學論文。

個人覺得學位論文網的不錯,總之我用的是學位論文網的,你要是喜歡也可以推薦給其他人。

❸ 經濟學論文怎麼寫

一、優秀經濟學論文的特點
(a)選題
選題應該能夠解釋關系較多人利益的現實活動,如用激勵理論研究中國農業問題。
解釋范圍太狹隘的選題寫作意義也不大,但可以作為小品文……(b)內容
利用簡單而深刻的經濟學模型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利用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
內容的好壞主要取決於(1)用同行通用的規范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2)語言清晰准確表達要表達的意思;(3)模型對現實的解釋能力。
(c)寫作形式
形式規范,內容才能規范。如必須有理論綜述部分,就要求確實要了解該領域目前的研究進度。必須有模型的假設,就必須設計出有意義的假設。必須有規范的實證檢驗,就不能隨便……
二、經濟學論文寫作的思維方式
一切從個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構造主要主體的利潤函數和約束條件,求最大化解。 三、典型的三段式經濟學論文
(a)基礎理論,包括理論綜述、現實意義
手段:具體鑽研某一特定領域。
(b)模型,包括假設、界定函數式、求解均衡解、模型的推廣如何提高模型:經典模型,了解其思想精髓。
手段:《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博弈論》
(c)實證分析
手段:《計量經濟學》……
四、寫作建議
(a)選題:知道現實的問題,然後給以經濟解釋。建議了解實際,最好工作兩年;或者了解學術前沿未解決的問題或者加工完美那些已經存在但還粗的模型。建議修博士學位。並且要具體鑽研某一特定領域,個人認為至少需要3年時間,樊綱認為需要10年。注意不要選 錯了領域,人生可沒有太多的3年可用於「試錯」。
(b)學透《高級微觀經濟學》、《博弈論》、《計量經濟學》三門課程,估計要花3年時間。
(c)一個工具只用於解決一個目標(丁伯根法則),保持文章的主線。一篇論文只要解決 一個問題就可以了,如果要解決所有問題,就不會有論證力度,也不會有學術性。
1、論文格式的論文題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論文格式的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論文格式的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論文格式的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格式的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6、論文格式的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❹ 求經濟學論文,2000字以上,最好原創,不是原創也行,不過不要太明顯,不要容易搜到的那種 發我QQ11754075

一共四篇,鏈接兩篇,下面文字兩篇

http://..com/question/210589924.html?an=0&si=5&wtp=wk

http://..com/question/94138026.html?an=0&si=2&wtp=wk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政策取向

2003年工業生產增長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居民消費繼續擴大;外貿進出口大幅增長,利用外資保持較高水平。各項改革也有序推進,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上可能好於2003年。主要國際經濟組織普遍調高了對2004年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4.1%,世界貿易增長5.5%,經合組織預計世界貿易增長7.8%,均高於2003年。國際經濟的這些新變化,對於我國加快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也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回升。

一、2003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去的顯著成績

2003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容應對,果斷決策,適時調控,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克服各種困難,贏得了抗擊非典的階段性重大勝利,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初步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速度達到8.5%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改善,全年財政收入增收較多。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大幅度增長。

工業生產增長加快,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重工業增長繼續快於輕工業,電子信息、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等技術含量較高的製造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原煤和電力生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工業產銷銜接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優質化、區域化、產業化不斷推進,畜牧業和養殖業較快發展。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六小」工程、農村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居民消費繼續擴大。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增長23%。國債投資進一步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啟動公共衛生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推動技術進步等重點領域傾斜。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積極性繼續提高,民間投資更趨活躍,投資自主性增長因素有所增強。居民消費受「非典」沖擊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過後很快恢復,預計全年增長9%。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居民用於汽車、通訊、住房等方面的消費支出大幅度增加。

外貿進出口大幅增長,利用外資保持較高水平。預計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將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出口所佔比重超過50%,高新技術產品和服裝、鞋類等傳統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原油、成品油、鋼材和汽車等進口增加較多。全年貿易順差比上年減少。通過進一步拓寬外商投資領域和改善投資環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新進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擴大。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增加。

各項改革有序推進,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金融分業監管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得到加強。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的改革穩步實施。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西部開發工作取得新進展,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開始啟動。

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增加國債投入,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技發展在一些領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年新增城鎮就業800萬人以上。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

二、2004年經濟發展環境和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

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上可能好於2003年。主要國際經濟組織普遍調高了對2004年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4.1%,世界貿易增長5.5%,經合組織預計世界貿易增長7.8%,均高於2003年。國際經濟的這些新變化,對於我國加快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也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回升。

從國內來看,國民經濟仍具備較快發展的條件:(1)擴大內需政策效應會進一步顯現,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增強,有效供給能力顯著提高;(2)對外開放繼續擴大,使我們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經濟發展空間和迴旋餘地不斷拓寬;(3)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貫徹實施,將使一些多年阻礙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逐步消除,各種所有制企業發展的潛力將得到更好地發揮,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4)經過多年的實踐,國家宏觀調控的經驗更加豐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但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和純農戶增收困難,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糧食產量連續下降,一些地方忽視農業、忽視糧食生產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新增就業崗位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就業需要,社會保障面臨較大壓力。三是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的傾向比較明顯,一些地方盲目興辦開發區的問題比較突出,能耗高、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粗放經營的狀況比較嚴重,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貸投放偏快,貸款投向的行業結構不盡合理。五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公共服務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六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增大了我國擴大出口的難度,利用外資也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為鞏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形勢,著力解決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做好各項工作。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三、2004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

200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實現「十五」計劃目標的關鍵一年,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強化經濟監測預警和經濟運行調節,積極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堅持宏觀調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確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點。2004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根據形勢的變化,區別情況,適時適度地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方面,考慮到保持穩定、促進發展、推進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建設的要求,應繼續發行一定數量的長期建設國債,重點發揮國債資金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對「六小」工程等農村基礎設施、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基礎教育和基層政權建設、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證在建重大國債項目的建設。加大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的力度,重點向「三農」、公共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傾斜。對一般性支出繼續實行零增長,遏制一些地方建設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投資機制,形成穩定的、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政府公共投資資金來源,逐步解決多年來國家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欠帳過多的問題。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職能,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注重「預調」和「微調」,促進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增加對促進結構調整、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加強金融監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基礎上的基本穩定。

(二)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統籌城鄉發展,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1)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全國性的基本農田保護執法大檢查,制止亂占濫用耕地。(2)堅決糾正忽視糧食生產的傾向,增加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和提高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中低產田改造和現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等建設的投入,對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要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主銷區也要保護基本農田和保持必要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產品優質化和區域化的步伐,加強農業科技儲備、良種繁育和科技推廣,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積極發展畜牧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的發展。(4)努力增加農民現金收入。重點做好對農民外出務工的服務,加大對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檢查和處罰力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國家支持的農村項目建設投資中要專門列支農民報酬一項。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除煙草稅外,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力爭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稅費負擔比上年有所減輕。

(三)加強引導和調控,遏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更加註重運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導,經濟手段加以調節,法律手段加以規范,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鋼鐵、汽車、電解鋁、水泥等行業健康發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完善並嚴格執行行業准入標准,建立行業信息發布制度,引導地方和企業的投資方向。(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作用,推進企業實施聯合重組,加快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優勢企業發展,淘汰落後生產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用地管理,對不符合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達不到行業准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繼續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4)加強金融機構與宏觀調控部門的協調配合,引導商業銀行依據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對有市場、有效益、符合環境和生態保護要求的生產企業和建設項目,積極予以支持;對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問題比較突出的領域的建設項目,要嚴格審貸。

(四)將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切實落實中央已確定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把就業再就業工作抓緊抓實。(1)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責任制,加大對再就業的扶持力度。完善就業和失業統計制度。(2)在稅收、融資和市場准入等方面創造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充分挖掘和發揮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潛力。(3)加大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業非主業資產、閑置資產和關閉破產企業的有效資產,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安置下崗分流職工。(4)深化勞動管理、戶籍制度和社保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國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和培訓體系,鼓勵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

(五)促進和擴大居民消費,繼續增強國內需求增長。要積極創造條件,進一步發揮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潛力,為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一是增強中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既要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並嚴格執行不同地區的最低工資標准,加大對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力度和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費環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流通設施、商業網點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用電同網同價。繼續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推行醫療服務價格、非義務教育收費決策聽證制度,合理確定價格和收費標准。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活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三是培育和擴大消費熱點,滿足不同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動存量住房交易。鼓勵居民汽車消費。推行電信普遍服務,促進農村和邊遠地區電信消費。繼續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發展體育和文化產業,鼓勵居民擴大旅遊、體育健身和文化消費。

(六)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繼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引導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經濟發展中單純追求速度、急於求成、過度消耗資源的傾向,切實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1)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2)努力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加快電源電網建設,做好電力調度,增加電力供應;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大重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合理調配運輸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線和樞紐的建設。(3)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紙等重點行業節水、節能技術改造。

統籌區域發展,逐步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格局。完善西部開發的政策措施,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發展。繼續加大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力度,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積極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地區、重點優勢產業以及重點行業和企業的調整改造。大力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科教文衛事業。(1)抓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等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2)將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農村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加大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力度。推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快緊缺人才培養。(3)做好中長期科技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國家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4)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鼓勵多渠道資金投入,引導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5)做好人口和資源、環境保護工作。

(八)努力擴大外貿出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年。統籌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1)進一步做好進出口宏觀調控。培育國內優勢品牌,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改革進出口商會體制,完善對企業的服務。加強重要商品進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繼續嚴厲打擊走私、販私活動。健全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加強對外談判工作,有效地應對國際貿易摩擦。(2)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注重提高引資質量,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及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研究規范開發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開發區健康發展。(3)加強對境外投資合作的規劃指導,推動我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積極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全面落實並逐步完善內地與我國港澳地區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九)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會會的部署,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利用當前經濟增長較快、發展環境比較寬松的有利時機,抓緊研究解決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問題。要協調好改革進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各項改革。(1)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繼續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推進國有企業規范的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和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完善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郵政、鐵路等行業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步伐。(2)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資體制改革工作,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3)穩步推進財稅、金融和價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改革出口退稅機制。健全金融企業監管機制,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建立健全內控機制。選擇有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進一步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出台電價改革配套辦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4)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探索機關和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十)關心群眾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千方百計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1)繼續鞏固「兩個確保」,規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決城市困難家庭在子女入學、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2)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擴大以工代賑規模,規范農村社會救濟制度。做好災區和貧困戶的稅費減免,切實解決好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3)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堅決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4)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

第二篇: 關於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及政策的討論述評

[摘要]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問題的爭論,自2003年第2季度開始就一直不絕於耳,媒體炒作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來,隨著2003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著2004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再度「熱」起來。由於這種討論對於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問題的爭論,自2003年第2季度開始就一直不絕於耳,媒體炒作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來,隨著2003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著2004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再度「熱」起來。由於這種討論對於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一、關於經濟是否過熱的不同判斷

大多數爭論不休的問題,多半與問題的含義或邊界不清晰有關。這次關於是否「經濟過熱」問題的爭論也是這樣。從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看,宏觀經濟是「過熱」還是「不過熱」,即總需求(增長)是不是超過總供給(增長),只能有兩種不同的判斷。但是,當前對這個問題卻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觀點可概述如下:

1.認為經濟存在著過熱的趨勢或苗頭

最初引起對經濟過熱問題爭論的,就是有些經濟學家提出了這種觀點。提出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經濟增長速度過快,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其背後則是貨幣供應和貸款增加偏多。如到2003年7月底,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同比增長23.2%,均達到了偏高水平。對此,連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於2003年7月15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明確提出,中國需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以避免出現通貨膨脹。同時,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國外經濟學家也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出現過熱的兆頭。

2.認為經濟只出現局部過熱

另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只是出現了局部過熱,而不能說是全面「過熱」或總體過熱。局部過熱的主要表現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增長速度超過了30%);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建材、汽車等)投資和發展過熱;很多地區的開發區建設(圈地)過熱;地方政府主導性投資過熱。這種觀點可能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大多數國外報刊和國外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評論也傾向於這種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的過熱主要是一種投資性過熱。

局部過熱論的另一種看法是過量供應的貨幣流向了資產市場,導致以房地產為首的資產市場過熱和價格上漲,而消費品市場則不出現過熱和價格上漲問題。

3.認為當前的經濟過熱是一種「非典型」過熱

有些學者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過熱狀態,但這種過熱與過去不同,與世界多數國家的過熱也不同,是一種無通脹的經濟過熱。

這種觀點提出,不要籠統地講經濟過熱,要將經濟過熱區分為合理性經濟「過熱」和非理性經濟過熱;要弄清究竟是合理性經濟「過熱」占上風,還是非理性經濟過熱占上風。並且,從目前經濟「過熱」的微觀機理看,內生性的市場推動型是主要的,外生性的政府推動型是次要的,這是此次經濟過熱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從總體上看,目前出現的經濟「過熱」既有合理性也有非理性,但前者超過了後者;它既屬於內生性的市場推動型的經濟過熱,又屬於外生性的政府推動型的經濟過熱,但前者超過了後者;它既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很大不同,又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某些相同,但前者超過了後者;因此,是一種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較大區別的非典型性的經濟過熱。

不過,這種看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將「經濟過熱」問題這種對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增長的客觀現象的判斷,轉變為一種主觀的、微觀的分析,似乎已經偏離了宏觀經濟學的分析軌道,不完全是在討論同一個問題。

4.認為經濟不存在過熱問題

不同意或堅決否定經濟存在過熱問題的,也有一大批經濟學家。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依據如下:

----現在說經濟過熱不符合實際。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上漲水平,根本不存在著過熱的問題。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和投資空間,開發西部現在只是起步階段,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也才剛剛開始,如此廣闊的市場完全可以使投資增長持續下去,中國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的這一輪擴張,與10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2003年與1992年經濟擴張的機理不同;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尚未達到改革開放以來9.4%的年均水平,不能對當前經濟運行總體上做出「過熱」的簡單判斷。炒作經濟「過熱」對經濟的運行非常有害。

----判斷經濟過熱的依據不存在。如:經濟增長速度低於潛在增長能力;價格上漲水平仍然較低;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處於低迷狀態,股票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資料價格的短期內上漲屬於恢復性上漲;最終消費增長乏力,居民消費傾向較弱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資金供給沒有出現緊張,利率仍處於歷史最低水平;貸款增長快是前幾年因惜貸而導致的存貸差太大的結果,是貸款緊縮後的恢復性增長,而貨幣供應(從M0到M2)的變化離開貸款的變化並不能說明我國經濟運行的實際問題;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沒有引起投資價格的明顯上漲;國民經濟運行整體的供求格局仍是供大於求;除了電力、鋼鐵等供應相對較緊張外,沒有出現明顯的「瓶頸」制約;經濟運行領域沒有出現明顯的「泡沫」;處於高增長期的房地產、汽車、鋼鐵等產業供求協調增長,發展速度雖高但沒有出現過熱,更沒有引起經濟運行的過熱;個別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短期內大幅度上漲有特定的原因,更多的是結構問題,而不是經濟過熱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過程本身否定「經濟過熱論」。理由是:我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相對於前幾年增長速度的連續下降,現在的反彈是經濟自身發展規律性的表現,不能人為地迴避甚至違背這種勢頭;看宏觀經濟形勢不能只盯著一年、一個季度,不能對短時間的變化妄下結論,而應看到長期趨勢;要在今後20年實現全面小康,必須保持年平均7.2%的增長速度,而有些年份高速增長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能拿我國經濟的增長同國外簡單類比,我們的經濟增長中有水份,有重復計算的問題;目前的經濟增長中存在著五個同步現象,包括: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同步、與經濟效益提高同步、與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同步、與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同步,以及國內經濟增長與涉外經濟增長同步。

❺ 經濟學論文的撰寫要求

據學術堂了解,關於經濟學論文的撰寫有以下幾個要求:

一、題目

題目應簡短、明確、有概括性,題目應能體現論文的核心內容。字數不宜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以另加副標題。

二、摘要

畢業設計要扼要敘述說明書的主要內容、特點,文字要精練;畢業論文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有中、英文對照,中文摘要約300個漢字;英文摘要為中文摘要的譯文。

三、關鍵詞

關鍵詞是供檢索用的主要詞條,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關鍵詞一般為3—5個,按詞條的外延層次從大到小排列,並譯成英文。

四、目錄

目錄按三級標題編寫(即1 ……,1.1……,1.1.1……),要求標題層次清晰,各級標題各佔一行並在右邊標起始頁碼。目錄中的標題及頁碼應與正文中的一致。

五、正文

畢業設計(論文)正文包括前言(緒論或序言)、正文主體及結論,其內容分別如下:

1、前言應說明本題目的目的、意義、研究范圍及要達到的技術要求;簡述本題目在國內外的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說明本題目的指導思想;闡述本項目應解決的主要問題。

2、正文主體是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其內容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設和條件;模型的建立,實驗方案的擬定;相關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設計計算的主要方法和內容;實驗方法、內容及其分析;理論論證及應用,題目得出的結果,以及對結果的討論等。學生根據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的性質,一般僅涉及上述一部分內容。

3、結論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歸納和綜合,對所得結果與已有結果的比較和題目尚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開展的見解和建議。

六、謝辭

謝辭是作者對設計(論文)的形式作過貢獻的組織或個人的書面感謝。謝辭語言要誠懇、恰當,內容要實在、簡短。

七、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畢業設計(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畢業設計(論文)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應按規范列出正文中以標注形式引用或參考的有關著作和論文。一篇論著在論文中多處引用時,序號以第一次出現的位置為准。

參考文獻列出的,一般應限於作者直接閱讀過的、畢業設計(論文)利用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未公開發表的資料應採用注釋的方式。

八、注釋

在畢業設計(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闡述和說明。

九、附錄

對於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附錄中,例如篇幅較大的圖紙、數據表格、計算機程序、原始數據、公式的推演、編寫的演算法、語言程序等材料等。(有兩個以上附錄的,分別標出附錄一、附錄二等)

❻ 關於網路游戲經濟學的論文 哪裡有啊

虛擬交易:網路游戲經濟學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目前沒有對游戲中的虛擬交易進行明確的定義。玩家和廠商對此的態度也各自不同,多數玩家都不會深究交易的正確性和規范性,僅僅是因為需要,就進行一次簡單地交易;大多數的廠商卻認為游戲虛擬物品不具有價值,限制虛擬交易。最近網路游戲領頭羊的盛大公司選擇了與易趣合作,將其作為官方推薦的虛擬裝備交易網站,縱向合作把盛大對網游虛擬產業的影響力拔高。同時目前網路上已經出現數家比較有影響的網路游戲交易網站,每天不斷地進行著交易,網路之下的私人交易更是多如牛毛。種種跡象表明,廠商一度限制的虛擬交易已經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小小的產業,網路游戲中的虛擬交易,已經不是個別問題了,使得我們不能不考慮虛擬交易的基石――虛擬交易有沒有經濟利益?
對不同的人來說,「虛擬交易」肯定刺激不同的聯想。有的人想到天堂和傳奇,有的人想到美元和ebay,有的人想到木馬和復制。對我來說,一段時間以來,「虛擬交易」更多地和一個人名聯系在一起--Edward Castronova。
Castronova現在是Indiana大學Telecommunications Dep的副教授。不過,如果沒有EQ,沒有EQ衍生出來的虛擬交易,他肯定永遠也不會得到現在的這個教職(他現在所在的系是美國比較強的電子傳播研究機構之一,里頭有不少牛人),也不會成為一個媒體明星、公共知識分子,在CNN、NPR和一干報紙雜志上露臉。
從他的主頁(http: //mypage.iu.e/~castro/home.html)上可以知道:他本科是在Georgetown大學上的,專業是國際事務,後來又在 Wisconsin Madison拿了一個經濟學的博士學位(期間跑到德國的曼海姆、法蘭克福和柏林等地研究德國的戰後重建)。博士畢業之後,他到大學教書。在他的主頁上,關於這一段的描述,是空白。為啥?我猜是因為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說,或者,不願意去回憶--他在加州州立大學一個叫Fullerton的學院搞福利和公共政策,而這個學院連個博士點都沒有。更慘的是,這位老兄還跟老婆兩地分居著,一到晚上就只能看月亮數星星,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失敗吖失敗,在兩個大牛校拿了學位,卻屈尊於小破學校的小破專業,龜縮在荒涼的鄉下小寓所里,幾年間只發表了屈指可數的論文,「沒有影響一個人」。作為一個曾經夢想著成為主流經濟學家的有為青年來說,到了2001年,38歲高齡了,眼瞅就四十不惑了,能讓他唯一不惑的事情卻是:他一輩子可能就這樣交待了,「一個州立學校的二百五」。
看到這里你們應該能大致猜到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了。對頭,就在我們這位留著小鬍子戴著小眼鏡的 Castronova老師快被事業和生活折磨得變態的時候,他開始沉迷於網路游戲了!每月交10個美國錢(多便宜吖),每天晚上玩n個小時,我們的Cas 老師開始在EQ里頭開荒了。他在游戲里頭是啥職業咱不知道,看他照片上胖墩墩的樣子倒像個warrior。他在游戲里頭打怪,扒皮,跟在老手屁股後頭做任務,再當奸商賣給新人東西,反正無非就是這些勾當。到底是科班出身吖,Cas老師邊玩邊琢磨:這里頭有買有賣,這是經濟嘛!再接著琢磨下去,Cas老師又發現了一個更明顯的經濟現象:有人跑到ebay上賣號賣錢賣裝備。作為一個老眉喀鑔眼的RP玩家(按中國話說是「人品」玩家,按鬼子話說是「Role Play」玩家,反正就是正統玩家啦),Cas老師在發現這一點的時候肯定是很憤怒的--怎麼可以有人在EQ這樣一個人人生而平等、成就個人奮斗的自由市場的烏托邦里搞資本主義的那套東西呢?
於是,Cas老師把憤怒發泄在算帳上。他要給搞這些金錢勾當的人算一筆總帳。不算則已,一算嚇人吖。Cas老師是這樣來算他的帳的:通過計算當時ebay上拍賣成交的各種EQ金幣和裝備的價格,得出一個EQ白金幣(platinum,玩過CEQ的應該都知道)平均等於一美分還多,比一塊日元或一塊義大利里拉都貴,而按照當時EQ玩家們的普遍游戲經驗計算,一個玩家在一小時內能生產大約319個白金幣,這樣算下來就是3.42個dollar。不得了,Cas老師一查書,發現這比大多數國家的最低小時工資都高。
Cas老師繼續算他的帳--EQ這款游戲在一年內的國民生產總值(GNP)。關於他的詳細演算法,可以去看讓Cas老師一舉成名但又至今未能在任何正式的經濟學刊上發表的論文《虛擬世界:對電子邊疆市場與社會的直接統計》(Virtual Worlds:A First-Hand Account of Market and Society on the Cyberian Frontier)。這個論文可以在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上下到,地址是http: //papers.ssrn.com/sol3/Delivery.cfm/SSRN_ID294828_code020114590.pdf?abstractid =294828&mirid=1。他的演算法現在看來應該是既被普遍爭議又被普遍認可的。計算的結果就是,EQ這個游戲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 2266美元--比咱們國家高。
Cas他把自己寫的這篇論文發表到SSRN網站之後,並沒有預見到自己的研究生涯會因此發生什麼轉變,雖然他已經明白,和很多經濟學家成功是從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系統開始一樣,他也找到了自己的那個「國家」。他最初的期望是,能夠有75個人來閱讀這篇論文就「很棒」了。
但是他錯了。他的文章掀起了一個沖擊波,起初是玩家們蜂擁而至,在論壇和Blog上討論;接著是經濟學家們蜂擁而至。他的論文的下載量,在SSRN上,包括我貢獻的那一次在內,到現在一共有27195次,在他發表三年之後的今天,依然排在SSRN Top Papers的第三名,據說被他踩在腳底下的那些論文里有些出自諾貝爾得主之手。

就像好萊塢電影的情節一樣,Cas老師一夜成名。虛擬交易也由他開始,成為一個學術概念。雖然主流經濟學至今仍然不接納他,但社會學和傳播學顯然接納了他。什麼是美國夢?這就是美國夢。在中國,一個XX鐵道學院教政治的老師永遠不可能眨眼間變成清華北大的傳播學教授,但在美國,Castronova卻活生生地這么飆了一把。IT作家 Clive Thompson發表在Walrus雜志上的《Game Theories》在對虛擬交易做出客觀精闢的長篇論述的同時,也對Edward Castronova本人的傳奇成功做了精彩的講述(PS.插一句話,thompson的blog Collision Detection是一個非常棒的關於技術與文化的blog)。我上面關於Cas老師大器晚成故事的演繹就主要依據thompson的這篇文章。在 Clive看來,Cas老師的論文之所以有學術價值,就在於他尋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模型,來研究基本的經濟學行為和基本的經濟學假設,而現代經濟學家們(至少是一部分)苦惱的源頭之一恰恰是很難在被控制的現實社會中尋找到合適的模型。
當然,我在這里要漫談的還是虛擬交易,而不是經濟學。前者是太形而下的東西,比如UO的歷次財產風波、天堂系列游戲的設定、IGE的壓價、中國GM乃至程序員們的作弊啦,等等等等,這才是玩家和同行們飯桌上津津樂道的東西。說到底,大家感興趣的還是Cas老師和Thompson等人所研究的對象--虛擬交易,而不是他們的研究本身。
那麼,在Cas老師發表第一篇關於虛擬交易的論文之後,整個世界(其實就是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的虛擬交易,在這三年當中,又出現了哪些有意思的人物、故事、組織呢?
2003年3月11日,一個叫Julian Dibbell的人在他印第安納州South Bend市的家裡,通過ebay賣了一本UO裡面的runebook(咱們這邊翻譯成符石書)。價格是1.99美元。買主是個婦女,住在佛羅里達。扣完 ebay和paypal的手續費後,這筆生意的凈收入是1.05美元。
OK,這是一個開始。既是Julian Dibbell長達一年之久的虛擬交易實驗--偶更願意把這看作一次漂亮的行為藝術--的開始,也是偶這篇八卦的開始。
他要做一個什麼實驗呢?到了六月份,Dibbell的paypal帳號上有了38塊9毛5分美國錢,而他在UO的帳號里的裝備和錢幣摺合成當時市價的話,也達到了527美元。兜里有了錢,膽兒就壯了,於是他在他的blog上庄嚴宣告:
在2004年4月15日,偶要如實告訴美國國稅局: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銷售各種虛構的物品。通過干這行,偶一個月掙的錢比偶當職業作家時的月收入都要高。
列位看官,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在《Edward Castronova--為EQ計算GNP的人》一文中,提到過Castronova對EQ的定義:一個在世界上排第79位的經濟體。他的這種觀念正是通過Wired這樣著名的技術與文化雜志廣泛傳播的,而Julian Dibbell就是Wired的長期作者。他在2002年的Wired上發表了Unreal Estate Boom, or, The 79th Richest Nation on Earth Doesn』t Exist,介紹新興的虛擬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參與者--那些通過販賣虛擬物品來掙錢甚至謀生的人。正是這篇文章的寫作引發了Dibbell的思考:一個將虛擬物品售賣作為正常職業的人,到底能達到什麼樣的收入狀況,年薪幾何?
不要小看這個Julian Dibbell。他雖然不是什麼大人物,但也絕非等閑之輩。他畢業於耶魯大學,早在1993年,他就發表了著名的A Rape in Cyberspace。賽博文化(Cyber Culture)在九十年代中期一度是美國社會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顯學,性別問題更是研究熱點,而Dibbell在這篇文章里講述的發生在虛擬社區 LambdaMoo里的虛擬強暴故事,成為之後很多專家學者在做論文時不斷引用的經典,有台灣學者稱「LambdaMoo事件在網路文化與規范的研究上,早已成就其歷史地位」,甚至「朔造了網路規范研究者的集體歷史記憶」。到了1999年,Dibbell出版了My Tiny Life這本書,被譽為研究在線生活的最好著作,同樣是賽搏文化研究的經典。
就是這樣一個有相當成就的賽搏文化研究者,在2002 年,將研究目光轉向了網路游戲,並且身體力行,選擇了悄無聲息地跑到UO和ebay上當販子這樣一種方式,來零距離地觀察和體驗虛擬經濟的,以期為之後的研究人員提供最真實的數據和一手資料。鬼子的學術發達,一部分原因就是鬼子們愛較真兒。比起咱們這嘎嗒老拿著一些概念炒來炒去沽名釣譽的所謂專家來說, Dibbell可真是個脫離了低級趣味、把一切獻給學術的好勞模吖!
回過頭來,接著說Dibbell的實驗。從2003年3月到 2004年4月,在一年多的時間里,Dibbell沒有寫作,也沒有做其他的工作,除了正常的生活必要步驟之外,他每天就是做在電腦前面,在UO或者 ebay上尋找低價的虛擬財產,買下,然後再伺機高價賣出,直到他老婆把網線給拔了。要知道,他基本沒有往販賣這項工作中投入錢(網費電費和月費除外),從零開始--最開始的生涯極為艱難,就是賣自己的財產,然後用有限的收入來從事低成本的投機倒把活動。他的blog每月更新幾次,比較規范地記錄自己的生意歷程和每月的市場情況統計,包括他自己的收支和帳目情況。可以想像,在有了一定的資本以後,他每月的收入越來越多。當然,也有運氣問題。從他的blog 來看,他的收入有兩次飛躍,一次是在2003年夏天,一次是在2004年初。其實自從他的profits到了1000美元之後,職業掮客的感覺就徹底找到了,路也平坦多了。
在2003年的將近10個月中,Dibbell通過販賣UO裝備和物品,一共盈利是3131美元。
在2004年的第一個季度中(包括了4月份的前兩個星期),Dibbell就通過販賣UO裝備和物品,盈利8225美元。
在他一年多的UO販子生涯中,他一共掙了11356.70美元--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經過一年的努力之後,已經將月收入提高到了3917美元。
事實上,他差點就成功了。在他當職業作家的時候,他月收入的最高點是4600美元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Dibbell一年的販子生涯到底證明了什麼:按月收入3917美元(事實上如果他繼續做下去,這個數字肯定還會有可觀的增長)計算,UO一個普通掮客的年收入是47000美元。Edward Castronova迅速向他表示祝賀,祝賀這位執著的朋友結束了自己的實驗,並且在terra nova(在大陸的哥們需要用海外代理才能上blogs的網站,因為它們通通被咱們great的great wall給block了)上列出了這樣一個表:

GDP per capita in both China and India: Below $700

Average earnings of short-order cooks: 7,000

US poverty line for a family of 4: 8,400

Average earnings of dancers: $27,000

Average earnings of drug abuse counselors: $32,000

Average earnings of firefighters: $38,000

Average earnings of museum curators: $40,000

Average earning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46,000

Trader Dibbell: $47,000

Average earnings of insurance salesmen: $54,000

Average earnings of computer programmers: $63,000

Average earnings of economists: $76,000

Average earnings of lawyers: 08,000

就這樣簡單--販子Dibbell的年收入將會超過中學老師和博物館員。而如果他願意繼續做下去,他有可能超過保險推銷員、程序員甚至經濟學家的普遍收入水平。
4月15日,Dibbell按照自己的承諾,來到South Bend市的稅務機關,來為自己過去一年的虛擬販賣收入納稅(不太明白他到底是按照什麼條文來納這個稅的)。
OK,現在讓我們叉掉Windows自帶的計算器,向販子Julian Dibbell脫帽致敬--一個拖家帶口的男人,願意付出一年時間來驗證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本身就值得尊重。更何況,當他從稅務局裡走出來的時候,他已經用行動解決了一個法律問題,他的收入是合法收入,他的虛擬財產也都是合法財產。
(這里多插一段,SOE對EQ的財產交易並不贊成,雖然現在態度再轉變,NcSoft更是曾經試圖讓國會立法來禁止虛擬交易,但也有對虛擬交易持積極態度的游戲,比如There和Second Life。UO的開發人員曾經是虛擬交易的堅定反對者,他們一度認為他們只是提供一個環境和玩具來供用戶消遣,但這些環境和玩具歸根結底屬於開發商,但在 Dibbell的實驗之後,我們從媒體上聽到的聲音卻是,UO樂於見到這樣的案例。)
還是用Castronova的一段話來結束吧: 「曾經有這樣的爭論:人們真的可以通過虛擬交易掙錢么?回答是:當然啦。但Dibbell的實驗太棒了,以後再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就可以說得更多,而不只是簡單地點個頭。對於真正想研究虛擬交易的人來說,Dibbell的實驗是個偉大的貢獻。」

❼ 高分跪求經濟學論文一篇 有能力者進

論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及其指導意義
實行對外開放是鄧小平經濟理論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在科學總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順應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與構想。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思想,不僅是我國近20年對外開放的指導思想,而且對於我國在新世紀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確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4頁。)這是鄧小平同志對當代世界開放性特徵的高度的理論概括。當代世界就其經濟內容而言是開放的世界或開放的經濟,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在自給自足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中,經濟交往的規模和程度十分有限,交換在經濟生活中還不佔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之後,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出現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商品經濟才居於統治地位。資本主義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的擴大,進而形成突破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國際分工;國際分工又加深國際間的經濟聯系,從而形成了世界市場;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資本的國際化。如同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形成了世界性的經濟聯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社會化大生產的規模空前擴張,生產要素的配置擴大到整個世界范圍,世界各國的經濟獲得了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難以想像的大飛躍和大發展,世界進入了一個以國際經濟活動為舞台的發展階段。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社會背景下,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興衰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能否面向國際市場,能否積極地發展同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無論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的、與世隔絕的狀態下求得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要受到本國的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和資金技術等條件的約束。即使是一個資源豐富,實力強大的國家或地區,也不可能擁有本國和本地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國際間的商品流動、資本流動、技術流動和勞務流動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整個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將自己置身於國際經濟格局中來加快發展本國經濟。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把握這一歷史潮流,明確指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0頁。)對外開放是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鄧小平在總結我國歷史上及建國後前30年的閉關自守導致落後的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實現現代化,要趕超發達國家,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必須通過對外開放,獲取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各種資源,利用好國內外市場,形成自己的優勢,確立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才能加快我們的發展速度。他說:「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註:《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3頁。)他還說;「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7頁。)
實行對外開放首先在於利用國外資金,以彌補我國現代化建設資金之不足。我國的現代化是趕超型的現代化,具有明顯的高起點、高速度、高目標的特徵,引進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並加以消化吸收是我國現代化成功的關鍵,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來保證。而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資金除了依靠國內的積累之外,還需要利用國際市場進行積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僅在引進國外資金方面邁開很大的步伐,通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間接投資以及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等形式,引進巨額的外國資金和海外資金,同時還通過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品,獲得了巨額的外匯,為現代化積累了大量的資金。
其次是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加快培植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高低,取決於技術水平的高低和產業結構的高度。作為趕超型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加以消化吸收,並以較快的速度趕上世界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購買技術專利、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以及允許外資獨資經營等方式,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培植起許多高新技術產業,增強了這些產業及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可見,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節省了時間和資源,加速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
再次是利用國際間的交往以獲得更多的經濟信息。當今時代是信息的時代,誰掌握了豐富的信息,誰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誰就能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政治的走勢。鄧小平同志指出:「實行關閉政策的做法對我們極為不利,連信息都不靈通。現在不是講信息重要嗎?確實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沒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靈。」(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06-307頁。)對於政府決策者和企業管理者來說,做出一項重大決策,都必須掌握充分的信息,並以此來判斷國際市場的變動和競爭對手的動向。因此,應該通過對外開放,在國際交往中積累、收集和整理世界經濟的信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服務。
二、根據經濟體制創新的需要,大力推進對外開放
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發達的商品經濟,它不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中建立,只能在開放的環境中形成。它不僅要求有統一的國內市場,而且還要求同國際市場相聯系,從而使商品、資金、技術、勞務和信息等要素在國際間流動,參與國際分工,並利用國際分工以節約社會勞動,提高經濟效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客觀上要求我們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政策。
我國是在經濟社會比較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的,沒有經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市場的發育程度很低,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要改造我們傳統的經濟體制並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市場體系。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了解和掌握資本主義市場機制運行的規律,規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弊端,趨利避害,逐步建設比較完善的國內市場體系。對外開放為我們了解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機制運行的規律,盡快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提供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吸取世界各國培育市場體系的經驗和教訓,初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包括比較完善的商品市場和勞務市場,逐步建立包括金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並逐步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任務是按照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革企業的財產制度和組織形式,從而以規范化的公司制形式對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根本性的改造,使之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企業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為實現企業改革的這一目標,我們必須通過對內對外開放,逐步地拆除地區間和國際間的各種市場藩籬和貿易壁壘,促使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擴大,促進企業進入市場尤其是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市場的競爭,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與此同時,改革開放還使我國的很多企業了解和學會了利用國際通用的規則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利用國際上通行的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種國際標准來確立企業的形象,提高企業的信譽,促進了企業的成長和壯大。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學習和借鑒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管理國民經濟、調控市場機制方面的經驗,從而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市場經濟發源於資本主義國家,且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西方國家在對市場機制的作用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全面的了解的基礎上,結合各國的國情來建立政府的宏觀調控體系,以緩和市場機制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的破壞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平穩有效運行。自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特大經濟危機之後,為了緩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及其破壞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建立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系,採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他多種經濟政策在內的宏觀調控手段,調節國民經濟運行,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後保持了長達1/4世紀的經濟長期繁榮。資本主義國家調控市場的各種嚴密的法規、宏觀經濟調控方法以及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的各種配套措施,對於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並從實際出發,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經濟管理方法。實施了一系列以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得明顯的成效,不僅保證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同時還保持了國民經濟的高增長。
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努力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政策,逐步形成大開放格局。就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指導思想而言,鄧小平同志在一開始就十分明確地提出我們的對外開放是大開放。所謂大開放,就經濟方面來說,不僅東部地區要開放,而且中、西部地區也要對外開放;不僅第一產業要對外開放,而且第二、第三產業也要對外開放;不僅要採取貿易的形式,而且要採取技術交流、資金往來以及其他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不僅要在經濟上向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開放,而且要向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開放。總之,我們要把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把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放到世界經濟的大格局和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之下,納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之中。這是因為,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不管是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還是落後的國家,都各有所長,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東西。在鄧小平大開放思想指導下,我們不僅能夠汲取各國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短處,加快我們的經濟發展,而且還可避免國民經濟受一個或某幾個國家支配、擺布,確保我們的對外開放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得以繼續,保持對外開放政策的長期性。
三、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開放型經濟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實行一系列更為開放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國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面臨著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產品出口等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我們要繼續以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為指導,以積極的態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開放型經濟,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一是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利用外資,合理引導外資投向,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利用外資是實行對外開放、加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途徑。鄧小平同志說:「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註:《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56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為改善外商投資環境作了許多努力,為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並制定實行了一系列為外商投資提供法律保障的法規和政策,利用外資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自1993年以來,我國已連續6年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在新世紀到來的新條件下,我們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還要作進一步調整,擴大利用外資的重點是吸引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含量高、規模大、管理先進的項目,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對外資的優惠政策要由原來的以地區性差別優惠為主轉變為以產業差別性優惠為主,重點引導外資流向交通運輸、能源、原材料、通信設施、農業開發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部門,流向汽車、航空、電子、機械、通信設備等支柱產業,流向商貿、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旅遊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是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出口貿易戰略。首先是以質取勝戰略。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不足的國家,人口眾多,技術已具一定實力,因此,我們不能長期依賴「價廉質低」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而是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牢牢把握好提高經濟效益這一中心環節,下大力氣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檔次,從而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和科技發展水平較高兩方面的優勢。要重視科技興貿,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努力擴大機電產品和服務領域的出口規模,增加國內急需的技術裝備和重要資源的出口,盡快實現出口貿易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其次是市場多元化戰略。90年代初,我國出口產品市場90%以上集中於西方發達國家和港澳地區。市場過分集中,不僅會增加市場風險,而且還可能導致進出口貿易受西方發達國家所控制。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其基本要求是在繼續鞏固西方國家和港澳市場的同時,加快開拓發展中國家、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市場,力爭對這些國家市場的出口產品比重逐步有所提高,避免對同一市場的過分依賴,增強防範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通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還有利於緩解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三是實行均衡開放政策,保障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優越地理區位及良好的經濟基礎,在對外開放中率先起步,進而由沿海到內地,逐步形成梯度開放格局。這種非均衡對外開放戰略,在從封閉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初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伴隨著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步伐,我們的經濟政策傾斜重點應該向中西部地區擴大和轉移,從而實現我國的對外開放從「傾斜開放」向「均衡開放」的戰略轉變。在加強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的同時,根據中西部地區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有別東部地區的政策,加快中西部對外開放步伐,擴大開放區域,進一步加強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扶持力度,擴大審批許可權,優化投資環境,增強內地對外資的吸引力。實行均衡開放還要實現對外開放由區域模式向產業模式的轉變。原先的區域優惠政策容易造成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及資源配置的扭曲。而實施產業優惠政策,通過政策引導,使外資流向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流向支柱產業,流向第三產業,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此外,我們還要實現從淺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向深層次參與轉變,要更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循環,使經濟循環過程覆蓋和輻射各個部門和更加廣闊的地域,實現縱深循環,從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外向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實力的提高。
四、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質量的提高。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是我國今後相當長時期里的戰略任務。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及亞洲「四小龍」等後起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已經實現高度的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並且在生產、資本、技術、信息等各方面都趨向國際化和全球化。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現代化,改變生產力落後狀況,是我們所面臨的長期性問題。我們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和發展開放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體系,其中包括以製成品出口為主的出口生產體系,對外經濟體系、技術引進和推廣體系、外經服務和監督體系以及社會信息體系,還包括為它服務的金融、保險、信息、生活、娛樂等第三產業的比重最終應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要實施「走出去」的戰略,要多方面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帶動國內出口或合作開發資源;特別是通過推進投資、貿易一體化,組建工、貿、技、銀相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進軍國際市場,如果我們有十幾個或幾十個真正的企業集團稱雄於國外,我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就會大大提高,外向型經濟目標就能更快地達到。
此外,還要加快推進我國貿易自由化進程,應當根據開放型經濟的要求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貿易政策指導思想,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體機制。我們應當盡早實現從外貿企業的審核制度向登記制度的轉軌,讓國內具有實力的企業盡早進入國際市場。適應貿易自由化的要求,應當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分步驟地把進口關稅降低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進一步放寬外匯管制,逐步開放外匯市場,把我國經濟逐步融入當代世界經濟體系。

❽ 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范圍不要太大 好寫一點最好。




要 一份

❾ 求一篇經濟學導論的論文,字數1500-3000 論文最好不要是在網上很容易就能搜到的,在線等

產權經濟學:浮躁背後應是客觀的評析———讀《產權經濟學導論》黃桂田自專80年代初期以來,在中屬國經濟學界,掀起了一股產權經濟學(有的稱之為新制度經濟學)熱。對於產權、交易費用、制度變遷等概念,在中國大陸的經濟學文獻中,早已是屬於出現頻率極高的范疇。相當多...
黃桂田;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

❿ 急求一份關於經濟學的論文。 要求字數在4000-5000字之間。

通貨膨脹問題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這個定義也是在如今世界上被廣泛認可的。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這與貨幣的流通有很大的關系。中文「通貨膨脹」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並未廣獲使用
一: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
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
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凱恩斯主義
(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二通貨膨脹的歷史
(一)古羅馬的通貨膨脹:鑄幣成色下降的惡果
公元138-301年,古羅馬軍服的價格上漲了166倍,自2世紀中葉至3世紀末,小麥價格——物價水平的主要標志——漲了200倍。這一次通貨膨脹,無論如何也不能歸罪於紙幣,因為紙幣要到其後1000年才出現。
古羅馬實行的是金屬貨幣制度,包括金、銀、銅和青銅。政府財政基本上採用現金形式。帝國的皇帝們為了強化他們對資源的控制,相繼削減鑄幣尺寸或在鑄幣中添加賤金屬。同時卻希望憑這自己的權威保持其價值不變——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行為在羅馬帝國時代代代相傳,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鑄幣貶值,物價上漲。公元235-284年,古羅馬政治陷入無政府狀態,通貨膨脹臻於極致,鑄幣急劇貶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間,銀幣的含銀量還不到5%。
(二)黑死病與價格行為
14世紀中葉,歐洲普遍出現了溫和的通貨膨脹。在3年的時間里,物價至少翻了一番。作為通貨膨脹,這一時期並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視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這是一種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當時,此病奪取了2000萬人的生命,是當時整個歐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間,商品的價格出現了突然的、短暫的下降。原因很明顯,人口銳減導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貨幣及商品存量卻基本不變,但倖存者的需求卻是有限的。而隨著疫情的過去,物價又回升了。原因是儲存消耗殆盡,同時由於人口減少,產量隨之下降——因為生產者的生活條件惡劣,因而生產人員減少的數量遠大於有穩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銀與價格革命
16世紀,西班牙物價上漲4倍多,年上漲率1.5%,貴金屬過剩是這次通貨膨脹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魯神話般的礦山產出的1700萬公斤純銀和18.1萬公斤純金湧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數量估計相當於官方進口的10%,相對於已有的儲存,來自新世界的金銀可謂數額巨大。無論如何,貴金屬的湧入掀起了一場價格革命。這次通貨膨脹價格上漲緩慢,沒有對西班牙的各個經濟部門產生什麼影響。想想年增長率1.5%,這在目前來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再合適莫過的數字了。但在當時,它至少證明了這樣一些觀點: 1. 貨幣不等於財富; 2. 和緩的通貨膨脹可以和經濟增長兼容; 3. 白銀減緩了制度變革的壓力; 4. 以貴金屬為保證的貨幣制度並不能預防通貨膨脹; 5. 西班牙最終沒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屬; 6. 始於西班牙的通貨膨脹擴散到其貿易對象; 7. 對經濟規律的懵懂無知並不妨礙人們自行其事; 8. 貨幣幻覺盡管充滿了神秘,但如果人們警惕周圍的變化,其迷惑性必將大大降低。
(四)德國:經典的通貨膨脹
1923年間德國的經濟狀況——惡性通貨膨脹,迄今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國出其右。如果1922年1月的物價指數為1,那麼1923年11月的物價指數則為100億。如果一個人在1922年初持有3億馬克債券,兩年後,這些債券的票面價值早就買不到一片口香糖了。沃倫教授和皮爾遜教授曾將德國的通貨膨脹數字繪成書本大小的直觀柱狀圖,可是限於紙張大小,未能給出1923年的數據柱,結果不得不在腳注中加以說明:如果將該年度的數據畫出,其長度將達到200萬英里。
德國在一戰敗北之後,喪失了1/7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各種商行及工業產品均減少,同時按1921年金馬克賠償1320億賠款。在操作中,德國不得不靠發行紙幣來度過難關,結果是陷入災難的深淵。當時政府以極低的利率向工商業者貸款,同時投放巨額紙幣,它們又很快貶值,從而債務人得以有廉價的馬克償還貸款。「新富」們在通貨膨脹中發了大財,「舊富」們面臨崩潰。各個經濟部門和各個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擊。
(五)前蘇聯戰時共產主義的通貨膨脹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國就已走上了通貨膨脹之路。革命後,為了保障政權,必須控制國家資源。因此,前蘇聯印發紙幣,維持龐大的預算開支。在1918-1920年間,反動力量很快聚集,發起反撲,此時前蘇聯開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產品總量短缺,再加上連年戰爭,使生產得不到恢復,戰時共產主義的分配物品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於是黑市猖獗,物價飛漲。
通過這種種例子表明,自從有了經濟通貨膨脹便不絕於耳。
通貨膨脹的影響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而中國為什麼會出現通貨膨脹呢?
目前存在很多價格上漲因素,通貨膨脹危險不可等閑視之,通貨膨脹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成本推動通脹壓力。本世紀以來,我國上游產品價格漲幅一直高於下游產品價格。由於各種原因,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傳導受到阻礙。但當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累積到一定程度,傳導必然發生,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7月份一些上游產品價格上漲雖然較CPI低,但企業商品價格漲幅仍高於CPI因此仍需關註上游產品價格變化,防止成本推動價格全面上漲。

第二,需求拉動通脹壓力。我國的流動性過剩一直得不到緩解。貨幣供給過多,必然產生需求拉動型通脹。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均超過經濟增速,雖然是好事,但在當前CPI漲幅加速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增長超過經濟增長,也會成為形成需求拉動型通脹的因素。

第三,經濟增速過高導致價格上漲。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速一直在10%以上,但這種增長是通過投資高速增長實現的。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問題卻趨於惡化。在這樣的狀態下,過高的經濟增長和過快的投資增長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動因。近20年來,我國曾兩度出現這樣的高通貨膨脹。

第四,節能減排造成成本價格上升。「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單位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產成本上升。

第五,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影晌。近期,世界市場上在石油、穀物等重要商品價格呈上漲趨勢的同時,美國次級債問題爆發,使得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進一步增強。這些因素,特別是某些重要商品的價格上漲趨勢,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我國國內市場價格水平產生影響。

以上通脹壓力已在過去幾年積累起來,必然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即使豬肉價格平穩了,通脹也會找到其他表現途徑。加上明年奧運會還會加強外部需求對國內價格的影晌,未來一段時間,總體價格水平必然升高。對於2008年可能出現的價格上漲,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寧可防其有,不可賭其無。
中國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壞性作用,因此,一旦發生了通貨膨脹,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於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症下葯。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於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採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採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於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4)醫治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採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症下葯。這種對症下葯,並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症下葯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最高限制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