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制度經濟學主要講什麼,意義何在
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
這學派是在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對經濟現象喪失解釋力之後興起的。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㈡ 新制度經濟學的他人觀點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們看到解釋交易成本這個概念是多麼重要。但在簡單討論它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略微提一下阿爾欽和德姆塞茨(1972)的觀點,就是隊生產問題。阿爾欽和德姆塞茨不認同科斯,認為根本不存在一個企業內的「權威」(authority)的問題,企業內的僱主與雇員和雜貨店的老闆與顧客之間的關系並無二致,企業之所以出現,全是因為隊生產的需要。完成一件工作,由於分工的原因不可能不合作,而合作通常會面臨對努力的計量和監督兩個問題。對於許多工作來說,計量問題幾乎無法解決,因為努力程度有的時候很難觀察,這需要一個監督人,而且我們還要給這個人以剩餘的收入權,使他有動力防止人們的偷懶而不是合謀。於是,企業家出現了,企業也因之產生。在他們1972年文章里,他們還討論了諸種企業的類型,並得出了企業作為市場上的信息搜集場所的結論。對於這個觀點,張五常一直無法認同(1991),他認為他們二人的分析在假設上就是不必要的,偷懶和理性是重復,本著奧卡姆剃刀的原則,張五常認為這一分析全無必要。這中不用交易成本範式所進行的分析骨子裡並沒有脫離開,計量和監督問題,本身就是信息成本問題,而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二人只從生產的角度談論企業,似乎並不足以解釋企業的存在。
我們現在開始討論交易成本。老實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極難理清。羅賓斯說:「一個定義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通常要從該定義的實際運用中尋找。」但是,在交易成本的運用中各人的理解也全然不一致。科斯在他對張五常1991年文章的評論中寫道:「如果在個人之間交換的可能性被引進這種伊甸園,一系列新的活動將不得不接受。購買者和出售者將彼此尋找:購買者想知道供應商所能提供的,而供應商想知道購買者想購買的;雙方都想知道另一方做生意的價格,對此要進行談判,簽訂契約,確定他們觀察到的條款是否無誤,等等。市場將會建立起來,專業的代銷商和經紀人將出現以助於交易過程。所有這些活動的成本就是我叫做交易成本的東西。」在科斯的文章中,他的這個定義是合適的。但張五常並不這么認為,在他的《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嗎?》一書中,他認為交易成本應該是魯濱遜世界裡不存在的一切費用,他更樂於稱之為制度成本。這樣以來,在他看來,文革中的背語錄,表忠心,跳忠字舞都是交易成本。這樣的定義顯然和科斯的定義相去甚遠。威廉姆森則從有限理性和投機出發來論述交易成本的意義,人們由於有限理性,常常難以確切知道未來及他人的決策,因此需要測量成本和簽定契約的成本,同時,人們又是會欺詐的,狡猾的,有投機行為,因此還需要監督,這幾乎和阿爾欽與德姆塞茨的觀點有些類似。此外還有阿羅「經濟系統運行的成本」以及巴澤爾「產權換手的成本」之類的概念,無不是出於自己的運用方便來定義之。由此,我們可以略微知道,在當今的新制度經濟學中,對交易成本還有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至少不存在一個大家廣泛接受的交易成本概念,這或許就是威廉姆森(2000)所稱的多元化。大家都是從自己的應用角度出發來談論這一概念,莫衷一是。 對此,我認為,交易成本其實是人們為了使他人的行為可預期而付出的一種費用。仔細分析一下,以上的所有定義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科斯的發現價格的成本,無非也是人們為確定下次交易對方的行為、地點時間等而付出的費用,張五常所眼的歐洲的教堂和中國的忠孝禮儀制度等是交易成本,也是為了使人們的行為在大家能共知的軌道運行,大家形成共識,使得我們彼此的計劃一致,這樣我們的交易就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如果對方常常欺騙,行為不可預期,我們就必須制定出一系列的或明或暗的規則來限制和懲罰這種行為,所有的這些花費都是交易成本。
總之,我覺得不存在交易成本增或減的問題,只存在能否使得大家的預期相互確定一致的這樣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們評價哪個交易成本高或低必須基於這樣的基礎。 我至今無法確切的知道社會成本的含義,也許這是一個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命題。我們開宗明義,一開始就來入手討論科斯的那篇宏文《社會成本問題》。其實,這篇文章遠不如《聯邦通訊委員會》好讀,而且思想大體上已在後者中披露,其所舉的例子也遠比牛與麥子更為適當,因為空中的電波是很難觀察到是誰侵犯了誰,法官在這點上往往和經濟學家一樣也清醒不了多少,但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仍然來舉牛和麥子的例子。
簡短地說,不論牛或麥子的產權歸誰所有,只要在私有產權之下,自由交易在無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總是得以實行,那麼由牛吃麥子,而非扎籬笆總可以使得雙方的利益增進,分析的方法仍然是邊際分析。只不過比庇古要明白的多,庇古借用外部性這樣的概念得到的結論倫理上的含義太過濃厚,恐怕在借用這一概念之先,庇古先生心中早已經有了答案。 的確,在《聯邦通訊委員會》一文中,科斯尤其強調產權的重要性,他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產權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必要前提。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點,因為在波段這樣的市場上,產權無法清楚的界定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即使產權界定不明確,如果交易成本為0,大家也是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的(張五常,1982),但真實世界從來不會有交易成本為0這樣的情況出現,因此,權利的界定顯得異常重要。之後斯帝格勒的那個科斯定理的定義,顯然與此有些差別。那個定理的一個經典的表達是:無論產權誰屬,只要交易成本為零,帕累托條件總是可以達到的。這樣以來,常常誤導經濟學家認為重要交易成本為零,產權不重要,這正好是南轅北轍。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上述科斯定理的反命題也是正確的呢:只要產權清晰,不論交易成本為何,帕累托最優總可以實現。直覺告訴我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清晰的產權如果面臨巨大的交易成本,福利不一定能夠最大化。
如果我們跟著去討論權利和交易成本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是誤入泥潭,空泛的討論無助於任何實際問題的解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交易成本從來都不可能為0,因為其他人和我們的認識建立在相同的可預期的基礎之上從是不免費的,所以這一點根本無須討論。要討論的,在我看來正是張五常認為的比成本更抽象的權利,但我認為,權利的結構的確定應該是社會成本問題的核心。如果這一結構確定的話,交易的實現總是可能的,因為我們總可以通過交易確定彼此的權利邊界。在這里,我還是很贊同張五常的這句話:「科斯的工作促使我們拓展了制度分析的約束條件。他的貢獻並不在於什麼定理,相反,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一種新的角度,能在不同的視角下,透視各種經濟現象。那些認為科斯的論點是同義反復的人,必定是忘記了絕大多數重要的科學發現是從某些同義反復開始的。一種邏輯必定只是一種定義,但它也只是從一種角度看問題的。科斯所理解的世界總是現實的世界,而且直到他知道了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才知道它是這樣的有趣。」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際的案例,也許它揭示給我們的信息遠比那個所謂的定理跟多的多。
《青年時報》 2003年6月12號 星期四 民間調查版
紹興縣馬鞍鎮湖安村橋下夫自然村,自從2000年12月以來村民就飽受湖山石料場的炮聲之苦,許多村民的房子都因此出現了裂痕,有的時候石頭被崩出來也讓村民受盡了驚嚇,甚至村民傅華婷的兒子要結婚,對方父母認為這樣的環境無法讓女兒居住而不讓自己的女兒過門。嚴重影響了該村村民的生活。但湖山石料場的場長韓軍也是頗感委屈,他有一堆各類證件,有合法的手續保證自己的權利是合法的,他對生產的安全也非常重視。他本人也承認對村民造成了傷害,決定給自然村村民每人1000元的補償,但只有8戶人家收了錢,大家對價格可能不太滿意。這件事情向縣鎮有關機關反映過,石料場亦遵從了意見書,作出了很多犧牲,受到了不少損失。但問題並為解決,該自然村24名婦女從5月29日起開始,在石料場門口攔車,他們意欲阻止石料場施工。6月2日,雙方發生了爭執和打鬥,各有受傷和損失。盡管當地的多個石料場和老百姓有矛盾,但一直無法得到解決,因為馬鞍鎮地靠杭州灣,濱海工業區以及圍海造田,都需要大量石料,所以雙方矛盾雖多,但石料場的生意依然紅火。
如何來分析這一案例?應該說,石料場的產權是界定清晰了的,鎮政府和該石料場簽訂的五年合同,五年內石料場有權開采山石,那麼,村民呢?村民也有享受安靜的居家生活的權利,雙方的權利界定的十分清楚。如果按照庇古的分析,我們應該罰石料場,但這根本無濟於事,首先政府也需要石料場的石料供給,村民的權利應該保護,但為了正常的生產和工程開發,石料場的權利也應該保護啊?所以,外部性的概念在這里就遇到了困境,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那麼,按照科斯的方法又會如何呢?按道理,只要雙方就價格達成一致是完全可以由牛和麥子的例子中得到相類似的結論的。但是,我們要看到與村民就價格的訂約成本實在很高,很可能高過石料場的底線,因為,談判是要一家一家的進行的,很可能有的人對平靜生活的要價很高才肯放棄,而所有的人又都會按這一高價成交,所以,交易成本可謂極高,因為預期要一致實在要付出更高的代價。使村民遷徙的成本也很高,石料場遷徙更不可能,他幾乎得不到補償,因為村民是不可能補償給石料場的。這也是個悖論。這個案例是我們認識到,在產權的背後,在交易成本的背後,應該還隱藏著其他的因素,對權利的保障所受到的影響往往並非雙方的,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原因。 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和第二部分有重合之處,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契約理論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並非偶然,早我看來這一變化是權利的選擇和治理問題逐步走到前台的結果。
科斯早在1937年的文章里就曾提到,他認為企業作為一個契約替代了市場上的一系列契約。張五常根據計件契約(1983)的考察,認識到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並非完全可分,因此認為要素契約替代了產品契約的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張五常的困境。他主張認真研究可觀察的契約和制度安排,並且說:「這就是什麼是重要的;在我們的社會中,生產和交易活動通過契約組織起來,在沒有考慮到契約安排的情況下,總的來說,這些活動在我們的分析中被忽視了。當契約或制度安排改變以後,生產和交易活動也要變化。因此,如果制度或契約安排被忽略,經濟分析的預測力就會下降。」但他同時又說:「然而,契約或制度安排,是經濟行為的一部分。它們自己也需要說明。」「對制度研究興趣的迅速增長,是最受歡迎的。然而,就我的觀點來看,許多著作許諾的多,履行的少,所採用的某些方法並沒有什麼成效,這令人失望的主要原因肯定有賴於付出巨大努力去探索制度安排的具體形式。如果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我們就不可能很好地解釋它。對於制度安排或契約安排的觀察並不像數據那樣簡單,世界太復雜了。」(張五常,1991)這一聲嘆息並不能抹去問題的依然存在。
如果我們僅只看到一堆堆的契約的存在,我們很可能會完全看不到企業到底在哪兒,在張五常的《經濟解釋·卷三》中張五常堅持企業並不確實存在的觀點,而科斯乃至阿爾欽都不同意他的這個判斷。我們還記得他1983年文章的結尾所寫的他在香港擦皮鞋的故事,的確在這里我們看不到企業的影子,只看到兩個小孩之間的契約。微微觀的分析方法在這里成了這樣的一幅圖景,一個試圖描繪藍鯨的整體特徵的科學家騎在藍鯨的背上拿一個放大鏡來觀察藍鯨。這樣的預測我們同樣無法相信。 企業的契約理論發展十分迅速,這實在不是這篇簡短而寬泛的文章所能介紹的。最值得注意的也許還是哈特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但這同樣不能輕松的寫明白,只好暫時打住。
總之,我認為研究微觀層次上的企業,我們的尺度應該拿捏准確,統計也許總不真實,但有助於我們獲取整體的印象,增強理論的預測力,而如果總是解釋特定的契約形成,我實在不能清楚的確信它的預測能力。是啊,世界太復雜了,因為你總是從沙粒看起的。
㈢ 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
(一)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二)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三)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四)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http://202.116.24.205/blog/more.asp?name=bally&id=1318
㈣ 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是什麼
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 (一)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二)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㈤ 如何看待新制度經濟學的學術地位
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經濟學界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其代表人物科斯、諾斯於1991、1993年相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大大提高了新制度經濟學在西方的學術地位
㈥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學派評價
(一)對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評價
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以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批判者」的面目出現,試圖在否定和批判主流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構造出一種新的理論體系。他的一系列理論和政策主張表明這是一個積極的政府幹預學派。
從研究對象上看,這一學派主要研究「經濟制度」的產生、發展及作用,把社會心理、行為動機和思維方式等看成是「制度」的表現,否認生產關系是決定性的,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表明它們是完全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主張用風俗習慣說明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形成,用心理現象解釋經濟范疇的產生和發展。但這一研究對象擴大了傳統經濟學研究的范圍,主張不孤立的研究經濟問題,這一點是有可取之處的。
從研究方法上看,這一學派反對個人主義、靜止的研究方法,強調整體的、演進的方法,用制度分析或結構分析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制度。這一方法的局限性在於將分析建立在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理論基礎之上,主張現實地描述過程,沒有對過程的實質進行分析;主張發展的研究經濟問題,但只承認天性、習慣、風俗的演進,否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革命飛躍;它標榜「質」的分析方法,反對數量分析方法,這會使得很多問題不能得到充分的論證。
(二)對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評價
以科斯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派把制度作為內生變數引入到經濟分析之中,並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制度問題,但是這不是一種簡單的、照搬式的應用,而是一種修正的、發展的運用。他修改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人」的假設,代之以「現實人」的假設。這種行為假設的修正具有重要的意義,即對實際人的行為分析能更好地解釋和描述人的本性和人的經濟活動,使經濟學更具有了「解釋力」。
這一學派的產權理論主要是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下的組織制度的產權變化,把公有產權制度排除在研究領域范圍之外。其理論研究是具體的,缺乏普遍的意義。其次,他們雖然認識到產權、法律制度、意識形態與市場交易的聯系,但他們沒有用整套的市場經濟范疇來反映其中之間的聯系。雖然這一學派的理論只針對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然而,他們對於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交易成本和企業產權問題的地研究,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如,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產權安排、制度對「價格矯正」和「技術創新」等的重要作用。
㈦ 什麼事新制度經濟學基本觀點是什麼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制度變遷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 新制度經濟學
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㈧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學派簡介
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
20世紀50年代,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登上了學術舞台。他承襲了凡伯倫為代表的舊制度經濟學派的傳統,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發展了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派在研究對象上與舊制度經濟學派沒有多大差別,沒有擺脫舊制度經濟學的心理因素、法律因素對經濟生活起決定作用的思想,但他們不是像舊制度學派那樣研究由人們的心理活動和社會習慣所決定的制度演進過程,而是更多地分析單一制度本身的功能。
在研究方法上,新制度經濟學派比舊制度經濟學派更徹底地主張制度演進、整體方法,反對新古典經濟學抽象演繹法,認為把個人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出發點是不科學的,認為這種方法以其均衡的、靜止的分析去研究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外表,沒有考慮到社會各個經濟利益集團間的矛盾沖突。新制度學派的學者主張從根本上更新現代經濟理論的方法論基礎。他們認為,由於技術不斷變革,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結構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是個動態的因果過程,所以經濟學必須研究變化、研究過程。也就是說,對經濟問題的研究要採用演進的方法。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演進方法是與整體方法相聯系的,強調在經濟研究中,應把注意力集中在作為演進過程的整個社會,而不是個人和企業。這里所說的整體,不只是經濟概念,往往不能用數字來表述。他們反對正統經濟學所採取的數量分析方法,而應該採取制度因素的分析方法。新制度經濟學派的這種分析方法被概括為制度分析法或結構分析法。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整體研究是與價值研究方法相聯系的,這實際屬於規范的研究方法。
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
以科斯理論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是由威廉姆森最先提出來的。它既有別於舊的制度經濟學,又有別於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其主要代表人物為科斯、威廉姆森、阿爾奇安、德姆塞茨、諾斯及張五常等人。這一學派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邏輯和方法去分析制度的構成和運行,並發現這些制度在經濟體系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自身的理論視為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使新制度經濟學成為「本來就應該是的那種經濟學」(科斯,1994)。新制度經濟學對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於人的行為假設。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人的行為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而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則主張經濟學應該研究現實中的人,應該從現實的組織體制出發,從人的實際出發來研究人。新制度經濟學派從兩個方面修正了新古典經濟學:(1)人的行為是有限理性的。(2)人都具有為自己謀最大利益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
關於研究領域的拓展。新制度主義經濟學派把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方法運用於研究制度結構,包括法律、企業組織、社會文化等,並引入了交易費用、產權等理論。他們修正了新古典經濟學的零交易費用的假定,認為如果所有的交易成本為零,那麼,不論生產和交換活動怎樣安排,資源的使用都相同。這種從零交易費用假定到正交易費用假定的修正,使經濟學的研究更接近於現實。這種應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制度問題,拓展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除此之外,新制度經濟學在研究經濟組織制度的時候保留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三個基本要素:穩定性偏好、理性選擇模型和均衡分析方法。不過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保護作了修正:即主體的環境約束問題、主體所擁有的信息問題和主體與客體問相互作用的方式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引入新的變數,如信息、交易成本、產權約束和政府行為干預等,從而形成了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的方法論基礎。原有的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在這里得到了一般化的應用。
㈨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主義有何區別
新制度經濟需與新制度主義的區別有以下幾個:
1.新制度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是一個側重於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研究領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過程中,沒有被易主考慮到而損耗掉的成本,譬如討價還價花去的精力與時間,為防止受騙而採取的保險措施等,這些舉動花費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為其范圍涵蓋太廣泛,至今具體的定義仍有很多說法。
2.新制度主義:
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社會科學領域「重新發現」了制度分析在解釋現實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形成了新制度主義分析範式。
制度一直是政治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但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受科學主義思潮和反理性思潮的影響,傳統政治學開始向現代政治學轉變。行為主義逐漸成為政治學的主流理論。制度被排除在主流政治學研究視野之外。
㈩ 談談學習新制度經濟學的感想
新制度經濟學(英語: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一個側重於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研究領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過程中,沒有被易主考慮到而損耗掉的成本,譬如討價還價花去的精力與時間,為防止受騙而採取的保險措施等,這些舉動花費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為其范圍涵蓋太廣泛,至今具體的定義仍有很多說法。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