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中的信用
本主義信用制度是股份公司產生的主要基礎。
馬克思在分析信用對資本主義生產的作用時,指出「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而資本主義股份公司又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在規模和形式上「生產規模驚人地擴大了,個別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出現了。同時,這種以前由政府經營的企業,成了公司的企業」。其次,在企業的性質和內容上「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 的形式,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再次,在企業的管理上,資本所有權和執行職能的分離, 「實行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的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基於以上的分析,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股份公司的高度發展無論是從生產資料佔有形式還是從它的使用上,都構成了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基礎,他說:「資本主義生產積極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這些分析,對後來壟斷資本主義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對於我國的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有一定指導意義。
4、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會助長過度投機的產生,加速資本主義危機的到來。
信用在促進資本主義生產規模擴大和加速流通運動的同時,也顯示了它的消極作用。人們早就認識到,在信用活動上,「一切便利營業的事情都會便利投機。營業和投機在很多情況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馬克思充分注意到信用對投機的作用,他指出,「信用又使買和賣的行為可以互相分離較長的時間,因而成為投機的基礎。」馬克思還分析了信用導致投機的基本條件,即「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資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因此,「進行投機的批發商人是拿社會的財產,而不是拿自己的財產來進行冒險的。」銀行資本家更具備投機的條件,因為「銀行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 、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 構成」。「這種虛擬的銀行家資本,大部分並不是代表他自己的資本,而是代表公眾在他那裡存入的資本(不論有利息或者沒有利息)」。銀行資本就是靠這些虛擬資本和少量代表現實價值的資本,來反復進行投機和欺詐活動。同時,對於借方來說,也不惜拿著別人的貨幣去冒險。結果,信用制度就表現為生產規模過度擴張、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在分析信用導致投機的同時,馬克思還指出信用加速了資本主義矛盾的爆發,促使了資本主義危機的到來,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最後,馬克思指出了信用制度二重屬性:「一方面,把資本主義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並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又是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
❷ 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與日常生活和道德規范里的「信用」有沒有關系是什麼關系
有關系,道德范疇中的「信用」指的是誠信,是經濟主體通過誠實履行自己承諾而取得他人的信任。從經濟意義上看,信用的含義就轉化和延伸為以借貸為特徵的經濟行為,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體現著特定的經濟關系。
它既區別於般商品貨幣交換的價值運動形式,又區別於財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價值運動形式,是不發生所有權變化的價值單方面的暫時讓渡或轉移。這兩個范疇的信用密切相關。誠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
借貸活動是以收回為條件的付出,或以歸還為義務的取得;而且貨者之所以貸出,是因為有權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為承擔了支付利息的義務。如果沒有當事人之間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會發生借貸活動。
誠信是借貸活動的基礎。如果失信成為信用行為中的主導方面,借貸活動就會萎縮甚至中斷。而借貸活動的發展,使得經濟活動參與者日益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進而使誠信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准則之一。
(2)信用的經濟學概念擴展閱讀:
信用經濟
信用關系無處不在。現代經濟關系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都打著債權債務的信用關系的烙印,商品貨幣關系覆蓋整個社會。信用貨幣代表著央行對貨幣持有者的負債,而持有貨幣就是擁有債權,貨幣從金屬貨幣發展為信用貨幣也就意味著信用關系覆蓋著整個社會。
不僅在發達工業化國家,就是在發展中國家,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都是極其普遍的現象。對於企業經營單位來說,借債與放債,也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國內的經濟聯系中是這樣,在國際經濟聯系中更是這樣。政府幾乎沒有不發行債券的,而各國政府對外國政府,往往是既借債又放債,銀行通過辦理個人儲蓄,吸收企業、政府存款,發放貸款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個人依靠分期付款購買耐用消費品及房屋。
在經濟不發達的過去,負債是不光彩的事情,現在則相反,若能獲取信貸,正說明有較高信譽。
❸ 經濟學信用方向
1.經濟學里的信用可以用貨幣價值來衡量,這區別於社會學里的信用(信譽)。版2.賣方向買權方提供信用這在經濟領域里很常見,就是賒銷。3.(不甚理解背景)買賣雙方均為主體,不能單獨存在。但對於授信來講,賣方肯定具有主動權。(賣方有權決定是否賒銷商品或服務)個人見解,供參考。
❹ 經濟學中的信用的定義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
信用是以償還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如賒銷商品、貸出貨幣,專買方和借方要按約定日期屬償還貨款並支付利息。
信用的本質是一種借貸行為,是有條件的商品或貨幣的轉讓行為。
信用在商品經濟中具有雙重作用(信用的雙重作用):
1.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信用制度加速了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使許多大型企業得以建立和發展;信用制度節省了流通費用,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使非現金結算發展起來,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現金支付,既節省了流通中的現金貨幣量,也加速了貨幣投放和回籠的速度;信用制度促進了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
2.信用又加深了商品經濟社會的矛盾
首先,信用的發展有可能造成虛假繁榮,加深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加速了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
其次,信用還會引發貨幣信用危機。當信用造成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尖銳化並發生生產過剩危機時,貨幣流通與信用關系也會發生混亂。因為生產過剩、商品銷售困難,使商業信用引發的債務得不到償還,商業信用急劇減縮,銀行貸款難以收回,勢必造成貨幣流通和信用的嚴重混亂,發生貨幣信用危機。
❺ 在經濟學中,信用是____的總稱
在經濟學中:信用是信貸行為的總稱,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價值單方面的讓渡和轉移。
信用是以償還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如賒銷商品、貸出貨幣,買方和借方要按約定日期償還貨款並支付利息。
馬克思說:「這個運動——以償還為條件的付出——一般地說是貸和借的運動,即貨幣或商品的只是有條件的讓渡的這種獨特形式的運動。」。信用與商品買賣不同,商品買賣是商品價值與貨幣價值雙向等量轉讓運動,信用是定期的單方面轉讓有價值物,到期再償還。
❻ 經濟學角度的信用是指
經濟學角度的信用是指:
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
信用: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這種借貸行為一般表現為以償還為條件的商品或貨幣的讓渡形式,並且由於商品或貨幣的所有者暫時轉讓其對商品或貨幣的使用權,承借著因此要付給一定利息作為補償。
❼ 如何理解經濟學中,信用的本質及其特徵
特徵:①信用具有社會性;②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③償還和付息是經濟版和金融范疇權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徵。
本質:①信用代表的是一種具有償還性和增殖性的社會價值量的再分配關系;②信用是使用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的特殊價值運動形式。
❽ 信用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貸兩層含義,分為社會學和經濟學范疇,決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1、信用具有社會性
首先,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於受信人的資信,取決於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2、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
信用屬於倫理學范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准則。信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關系,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易方式,它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價值觀。
誠實守信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當人們都認同並遵守這種價值觀和道德准則的時候,社會信用環境就會優化,失信的行為就會減少。
(8)信用的經濟學概念擴展閱讀:
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貸兩層含義,分為社會學和經濟學范疇,信用的這一本質內涵,決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信用具有社會性:
1、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於受信人的資信,取決於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2、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系。信用不僅是個體行為,而是發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千上萬的授信人和受信人發生信用關系,行為主體時而是授信人,時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斷變換。如銀行在吸收存款時,是受信人,與存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系。
3、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則為授信人,與貸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系。這充分體現信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隨著信用的發展,信用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愈加豐富,信用作為一種社會關系也愈加復雜。
❾ 在經濟學中,信用建設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大學本科的經濟學專業,是屬於理論經濟學的唯一一個專業。因此,其有「理論研究」的特性或傾向。
一些大學的經濟學,會注重綜合經濟學理論素質,發展路子主要是考研、,然後就業可選擇經濟預測、分析人員等崗位;一些高校,則會在經濟學下面分方向,如經濟學(金融)、經濟學()、經濟學(保險)等,其就業方向經濟學(金融)可和金保險方向和保險學類似等。融學類似。
此外,公務員考試中,招收經濟學專業的崗位是最多的專業之一。
❿ 信用經濟學中的道德風險是什麼
道德抄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