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發展史哈耶克

經濟學發展史哈耶克

發布時間:2020-12-29 12:47:54

1. 指出哈耶克的經濟思想和凱恩斯主義的不同

哈耶克:奧地利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凱恩斯經濟學派
由於題設只說到凱恩斯主義,於哈耶克那麼就不繼續分析第二代、和新凱恩斯主義以及新奧國學派等。
最簡單說明:哈耶克倡導經濟自由,最低限度ZF介入;凱恩斯則非之
學派簡單注釋:

奧地利學派——自由!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研究方式和英國的古典經濟學相同。也因此,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研究方法可以視為是延續了15世紀以來的經濟思想,包含了大衛·休謨、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等主要的經濟學家。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只有在邏輯上出自於人類行為原則的經濟理論才是真實的。這種理論的正式名稱是人類行為學(praxeology),而奧地利經濟學派長期以來便提倡一種從這種理論所衍生的解釋方式。人類行為學的方法使得經濟學家們能以此探索適用於所有人類的經濟規律,而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解釋方式則可以用於針對特定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與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等人,認為奧地制學派在研究方法上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是他們的特點。
奧地利經濟學派所採用的亞里斯多德派/邏輯實證主義研究方式,與目前主流的新古典主義所採用的柏拉圖主義/理性主義不同,也與德國的經濟歷史學派所採用的歷史決定論(Historicism)不同。[2][3],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往往極具爭議性,而且也與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理論不同,同時奧地利經濟學派也徹底反對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影響力相當廣泛,他們強調經濟的生產階段,並且質疑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行為理論基礎。
由於許多奧地利經濟學派所主張的政策都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體制的經濟學(幾乎大部分的宏觀經濟學教材都以凱恩斯經濟學為基礎,也許我們都是凱恩斯的學生吧)
凱恩斯經濟學(英語:Keynesian economics),或凱恩斯主義(英語:Keynesianism),凱恩斯理論(英語:Keynesian theory),是根據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與以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自動機制。

2. 哈耶克生平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成名,提出貨幣投資過度理論。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於信貸變動引起的投資變動。銀行信貸的擴大刺激了投資,一旦銀行停止信貸擴張,經濟就會由於缺乏資本而爆發危機。他相信資本主義經濟本身有一種自行趨於穩定的機能,反對國家對於經濟生活的干預。他把70年代資本主義滯脹的出現歸罪於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對社會主義,反對計劃經濟,認為社會目標是個人目標的總和,社會目標不能抑制個人目標。而社會主義貶低人的個人目標,而遵從於社會的目標,限制了利己的動力,計劃經濟中的集中決策沒有市場經濟中的分散決策靈活,所以社會主義不可能有高效率 ;而且社會主義違背人性 ,計劃經濟導致政府集權,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還反對西歐社會民主黨和英國工黨的社會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義思想在西方國家學術界有重要影響。1974年他與瑞典經濟學家繆達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著有 《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物價與生產》、《資本純理論》、《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與自由》、《貨幣的非國家化:共存貨幣理論與實踐的分析》等。 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Hayek)於1992年3月23日去世,享年92歲。他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自由主義學者。雖然他1974年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的學術貢獻卻遠遠超出經濟學范圍。他畢生發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專著,涵蓋的范圍從純粹的經濟學到理論心理學,從政治哲學到法律人類學,從科學哲學到思想史。在這方方面面,哈耶克絕不是玩票,而是見解卓著。他對我們至少關於三個領域的理解作出了重大貢獻:政府幹預、社會主義的經濟後果及社會結構的發展。我們恐怕再也看不到如此對人類科學興致廣泛的學人了。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在維也納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博士學位也是從維也納大學獲得的(1921-1923)。20世紀初由門格爾的《經濟學原理》所開創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已經由波姆、威塞爾及米塞斯等人發揚光大。哈耶克在維也納大學就讀時,曾聽過米塞斯的課,他發現米塞斯的反社會主義的觀點深合他的胃口。威塞爾是一位費邊社會主義者,他的思路一度深深吸引哈耶克,哈耶克成了他的學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米塞斯1922年出版的徹底批判社會主義的著作最終把哈耶克從費邊社會主義思潮中拉了出來。 理解哈耶克對經濟學和古典自由主義的巨大貢獻的最好辦法是從米塞斯的社會協作研究範式的角度來分析。米塞斯是一位偉大的理論體系構造者,是他給哈耶克提供了研究範式。哈耶克成了偉大的解剖家和分析家。他畢生的努力,其實都可以看作是把米塞斯未明言的思想清楚地表達出來,把米塞斯勾畫的輪廓變得豐滿,以及回答米塞斯未及回答的問題。哈耶克是如此評價米塞斯的:「對我知識影響最大者莫過於米塞斯。」哈耶克與米塞斯的這種關系在哈耶克關於社會主義問題的著作中表現的最明顯。其實得自分析社會主義的洞察力滲透在他的全部學術思想中,從商業周期理論到社會協作思想。 哈耶克在維也納大學期間並未與米塞斯謀面。在畢業後才由他的老師威塞爾把他引介給米塞斯。從此開始了哈耶克與米塞斯的合作。在一個政府機構中,哈耶克在米塞斯手下幹了五年。1927年,哈耶克成為他們二人共同組建的經濟周期研究所所長,該所旨在從理論和經驗角度探討經濟周期。 根據米塞斯的《貨幣和信用理論》(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1912),哈耶克詳盡地分析了資本合作的技術問題及信貸政策的制度性細節,在隨後的研究課程中則研究了貨幣理論和商業周期理論。哈耶克的第一本著作是《貨幣理論與商業周期》(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 ,1929), 分析了信貸擴張對於一給定經濟體資本結構的影響。這本書出版後,Lionel Robbins就要求他到倫敦經濟學院舉辦講座。這次講座最後就結集出版為他的第二本著作《奧地利學派的商業周期、價格與生產理論》(Austrian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 Prices and Proction ,1931),1974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就提到了這本書。1930年到1931年間在倫敦經濟學院的這個講座大受歡迎,32歲那年,他被倫敦大學看中,任命他為Tooke經濟科學與統計學教授,至此,哈耶克已達到經濟學職業生涯中的頂峰。 米塞斯-哈耶克的商業周期理論廓清了關於商業周期的「無數錯誤」。 很可能由人為的維持低利率造成的信貸擴張會誤導商人,使他們熱衷於冒險,而不管是否能夠贏利。信貸擴張給出的錯誤的信號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生產和消費計劃的失調。這種失調首先會表現為某種"繁榮", 緊接著就由於生產的節奏(time pattern)要適應經濟中儲蓄和消費實際的節奏而發生 "泡沫破裂"。 他繼承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以個人主義出發, 強調維護人的自主。這種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經濟自由。其中,經濟自由是自由的基礎。實現經濟自由的途徑是實行市場經濟,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調節作用,讓人們在市場上進行自由競爭。因此,市場經濟就是一種由個人主義出發而形成的,能保證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種最符合人性的經濟制度。 哈耶克認為經濟研究的主題還是這種「自然秩序」。其間,哈耶克用消費者主權的概念來說明了市場經濟的完善性。同時,他又認為,協調問題是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協調的失敗能使市場經濟達到更高程度的協調,而在實際不協調問題上,哈耶克則表示,在不同時間各種活動的協調比在同一時期各種活動的協調,困難更大。而且,他還把「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價格體系,理解為通信網路。 在避免注入效應的貨幣政策和避免價格收縮的貨幣政策的選擇上。哈耶克心情始終是矛盾的,為了防止==出於政治利益,利用貨幣的發行來擾亂經濟,哈耶克建議實現貨幣「非國家化」,即貨幣發行權歸競爭的私人所有。 哈耶克將經濟知識分為兩類:一是經濟學家們掌握的經濟理論知識,一是由社會上所有個體所擁有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條件下的知識。 長期以來,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都是哈耶克批評的目標。 哈耶克認為,判斷一個社會好壞的標准不是經濟福利,而是人的自由程度。哈耶克特別反對把經濟福利作為理想社會的目標。他認為追求經濟福利的目標必然導致國家干預經濟。理想社會是通過法治實現的。理想社會要通過法治才能實現,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實現思想解放,把人的思想從崇尚國家的現代蒙昧主義下解放出來,自覺地為實現這種理想而奮斗。

3. 凱恩斯為什麼打敗哈耶克變成主流經濟學

因為凱恩斯所處的時代正好是遇到經濟大蕭條
而凱恩斯所提出的政府幹預為人類解除了這一場危機
所以凱恩斯就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

哈耶克則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的投資過度造成的,認為政府幹預只會損害市場發展運行的機制,因而堅決捍衛自由市場秩序的理念。凱恩斯認為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赤字和公債,擴大政府支出,增加國家投資和消費,變相主張「貨幣國有化」;哈耶克則認為應把貨幣的發行權交給私營銀行,私營銀行基於自身利益而提供健全的、穩定的貨幣,主張「貨幣非國有化」。

4. 亞當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凱恩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經濟學理論與可持續性發展的聯系

亞當斯密提出看不見的手,指出市場會進行自我調節的理論,是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自我調節;∴可持續發展;
李嘉圖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理論,認為限制政府活動范圍,減少稅收是發展經濟的最好辦法。減稅→更好地調節→可持續發展;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是有產者和無產者的矛盾,兩者不可調和,所以提出了共產主義理論。只有共產主義才是可持續發展的;
凱恩斯認為政府適當干預有利於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但凱恩斯無法解決「滯漲」問題。
哈耶克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奧地利學派與倫敦學派的代表。提出的是相對理想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型。哈耶克從人的自身需求出發,得出只有足夠自由才可持續,但卻忽略了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矛盾會對政策產生影響。

與空氣污染的聯系……我好想呵呵。

5. 哈耶克到底是政治哲學家還是經濟學家

小傳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於1899年出生在一個教授家庭,年輕時領略過古老的多瑙河君主國所剩下的最後一點魅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奧匈帝國陸軍里的一名青年 軍官。戰後,他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於1921年和1923年先後獲得法學和政治學博士學位。他在法學和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是更好地理解他的經濟學和

6. 如何看待經濟學家哈耶克對共產主義理論的看法,他與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看法,誰的看法更正確

在《貨幣的非國家化》一書中,哈耶克有一個非常給力的看法,他說:「經濟理論家或政治哲學家的首要任務應當是影響公眾意見,使得今天在政治上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具有政治上的可能性。」在他看來,經濟學家的使命是通過「理論想像」,把政治上不可能的變成可能,而不是把給定的政治作為約束條件,在這個約束下追求最優。

因此,經濟學家考慮的「現實」並非是否滿足當下政治的條件,而是理論上是否具有現實可能性。所以,他才會說「因而,如果有人反駁我的建議現在是不現實的,那也終究不能阻止我繼續發展這些建議」。據此,他也區分了經濟學和政治家的不同「任務」,指出「決定此時此刻應當做什麼是政治家而不是經濟學家的任務」。

一、「理論想像」不同於「理性建構」

「理論想像」不同於他一直反對的「理性建構」。後者是構建烏托邦,把自己主觀臆斷的「好」強加給社會,要求社會按照自己認為的「好」去做,比如計劃經濟。相反,前者建立在確切的經濟學理論之上,主張通過一種「否定」的方式去除不合理的制度,實現改善。

強調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體現哈耶克作為自由主義者的一面,這也是他說自己「不是保守主義者」的一個證據。為什麼「不可能」能夠變成「可能」呢?這是因為,雖然人的理性是不足的,但人還是具有通過學習,認識真相與原則的能力,這也是人類仍然可以對自由抱有信心的原因。實際上,也正是「理論想像」使經濟學脫離於「政治算術」,與「政治哲學」攜手。

哈耶克的「理論想像」與他的演化觀不僅不矛盾,而且是他演化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哈耶克認為,制度是個體在模仿那些對自己有利的行為方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制度演化過程中,經濟學家其實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因為某些制度,類似貨幣和相當多的法律在演化過程中受到了權力的桎梏,已經被扭曲了。對此,普通人可能沒有認識到,他們仍然會把這些制度視為對自己有利的制度接受下來,這樣就會強化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這時,就需要經

7. 哈耶克vs凱恩斯 誰才是終極經濟學家

都不是。他們都在經濟學領域里頗有建樹,但都受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所以不可能解決宏觀基本面改變以後的全球經濟沖突理論,假設條件也徹底顛覆,例如最大經濟體領導人特朗普居然可以很快出而反而、不講商業信譽、隨意使用關稅懲罰手段,這樣都遠遠超出了哈耶克和凱恩斯所能假設的宏觀經濟分析決策條件,因此,他們都不是終極經濟學家。換句話說,或許永遠都不可能有什麼終極經濟學家了。

8. 本人以往對經濟毫無深入了解,能看得懂哈耶克的著作嘛

哈耶克的一般的著作是政治學理論

其實不會經濟學也能明白他的經濟學提專議

就是自由市場無需政府的管制屬 和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一脈相承

哈耶克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強勢才被迫從經濟學轉向政治學的研究

所以並非純粹的數理經濟學家所以一般觀點都能大致看懂的

9. 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六次革命具有哪些重要含義

西方經濟學從16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六次理論突破,即所說的六次革命,其中前二次發生在古典經濟學說中,後四次為現代經濟學說史中。
西方經濟學是從重商主義開始的。時代背景為海盜式帝國主義,貿易與殖民相聯系,它作為一個體系,從宏觀角度考慮問題,基本內容為出口壟斷,外匯管制和貿易順差,核心思想君主掌握最高權力,統治經濟和鑄造貨幣,控制對外貿易,主張國家干預和參預經濟,並對經濟進行調節,認為國家財富就是金銀,輸入金銀可以潤滑工商業的齒輪,所以鼓勵出口,實行補帖,限制進口,以此擴大貿易順差,換回金銀,金銀的積累導致國家財富的增長。但實際執行中卻無美妙前景,最終出現了生產力的危機。如法國出口製成品越多,換回金銀越多,結果越窮;而英國,反而民富國強。重商主義重點在商品流通領域。
現代經濟學只是在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才開始。時代背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擺脫封建和國家的干預。1776年《國富論》第一次劃時代革命。其矛頭指向重商主義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斯密繼承和發展了以前經濟研究成果,特別是重農主義對供給和微觀重視,第一次創立比較完備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他認為重商主義犧牲了消費者而利於生產者,帶來經濟效益差的後果。因此,斯密提出,要增加國民財富,一靠勞動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二靠資本積累,增加儲蓄,形成投資,擴大市場。為增加生產,積累財富,反對國家干預,放任經濟自由,經濟「受看不見的手的指導」,發揮市場自由競爭、自由調節作用,國家只需保衛人民和國家的安全,社會秩序公平等。任何一個生產部門的勞動都是國家財富的來源,勞動創造價值,利潤來自剩餘勞動,反對重商主義只有貿易、重農義義只有農業勞動才是創造財富的觀點。還提出了一些微觀經濟的分析方法。其片面性在,對需求重視不足,分析方法上不夠精細,勞動價值論有利於工人而不利於資本家等。
1870年,發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現三名學者:法國的瓦爾拉斯、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他們三個人,住在不同地方,長在不同國家,但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強調供給和生產轉變為強調需求和消費。提出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勞動的消耗量,而是取決於主觀評價,進行邊際主義分析。西方常把1871年稱為」邊際革命「年,直到馬歇爾最後形成的所謂的」新古典學派「。完全用邊際分析方法,利用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力的概念分析經濟問題,提出存在競爭市場上的產品、勞務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都是決定於邊際供求的關系。強調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定價與資源的稀少性有關。由於稀少有關,因此,對各種產品用途的估價帶來效用遞減,人和廠商都受著理性行為原則的支配。如個人怎樣用有限錢得到最大效用的滿足,而廠商利用有限資源設備來得到最大的利潤,這種方法就是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古典學學派關心的是整個經濟的長期發展,關心剩餘產品在各個集團之間的分配問題,而邊際主義者關心的是微觀經濟問題。所以,從邊際主義者到馬歇爾,才建立起微觀經濟學體系。邊際概念成為關鍵性工具,效用與消費者需求成為出發點和推動力,關心的是在資源稀少情況下來進行生產、分配,消費。同時他們認為,只要自由競爭,通過市場力量,經濟就能達充分就業均衡,不會發生生產過剩或經濟危機。總之,他們以主觀根據供求而決定價格的價值理論來代替勞動價值論;以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來代替古典學派由社會力量決定收入的分配理論;用和諧經濟體系代替階級沖突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比古典經濟學更合理、更精緻,為現代微觀經濟學奠定理論基礎。但面對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新舊古典經濟學偏重於微觀方面的研究。
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第三次革命。其背景 :社會化大生產進一步發展,政治上國家壟斷資本的產生。資本主義處於自由競爭時期,社會對宏觀需求不強,國家也沒有掌握足夠大的資本實現這種控制,而當它進入國家壟斷之後,這種要求和可能都具備了。理論、方法和政策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上反對薩伊定律。薩伊定律就是供給本身就能創造需求,需求是供給的函數,因此,經濟自身能夠達到充分就業、均衡,沒有生產過剩的危機。凱恩斯認為,供給是需求的函數,拋棄「儲蓄會自動轉化為投資」傳統觀點,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存在自動調節的性質,因而沒有充分就業的可能,往往是小於充分就業狀態。由於三大心理規律(消費傾向規律、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作用,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必然會產生大規模失業、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方法上,回到重商主義研究的宏觀經濟問題,開創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即總量分析。關心經濟總量行為活動,特別是總支出(投資支行、消費支出和政府支出)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強調決定經濟活動水平的是投資部分。只有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增加,才能刺激生產,增加生產。還將實物經濟與貨幣經濟密切結合為一體,現在宏觀經濟分析都取自於《通論》的開創,這是凱恩斯在方法論上的革命。在政策上,凱恩斯反對「自由放任」,強調國家干預、參預經濟調節。所以,有人說凱恩斯又回到重商主義,因為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獎勵出口,與重商主義相同。三個最重要政策:1、政府預算的平衡應聯系經濟中需求狀況來加以評價。如存在大規模失業,預算應增加赤字。2、降低實際工資不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可能會相反
;3、貸幣政策如不藉助於財政措施,則不可能終止大規模失業。二戰後,特別是50、60年代,凱恩斯理論成為西方正統。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跳了價格分析的限制,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具有劃時代意義。
上世紀50,特別是60年代後期,出現反對「凱恩斯革命的革命」,貨幣學派崛起。其背景是,當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進入」滯脹「,奉行已久的凱恩斯主義遭到質疑,因為按凱恩斯理論,低增長與高通脹不可能同時出現,貨幣學派自由主義理念抬頭。以弗里德曼為代表,其內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所以不穩定,主要原因不是凱恩斯所說的三大定律影響的總需求不足,而是由於貨幣方面受到干擾。核心是貨幣,貨幣是支配資本主義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動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貨幣政策最重要,財政政策除了起負作用,不可能影響產出率和就業率。其主張貨幣穩定、有節制增長,即長期貨幣政策,除此之外,國家減少支出,不幹預私人經濟,市場完全、充分發揮作用。現在西方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接收貨幣主義向凱恩斯挑戰的兩個思想:1,貨幣供應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源;2、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對產出量具有更大的效應。
1960年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出版。書只有100頁,便很精煉,思想深刻。書中把生產看作同樣商品既表現為生產資料又表現為最終產品的一種循環過程,是從基礎理論上進行革命。主要影響:1、商品價格反對邊際分析,回到李嘉圖,再生產周期性循環過程中,用成本價格和平均利潤的方法計算商品價格。2、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聯立方程完全有可能計算出每種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而不是馬克思抽象的社會必要勞動,補充發展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3、斯拉法的商品價格決定理論,解決了馬克思商品價值轉形商品生產價格的問題。
在反對凱恩斯主義思潮中,出現了理性預期理論,為第六次革命。理性預期假說由美國經濟學者約翰穆斯於1960--1961年首創,70年代盧卡斯把理性預期理念結合到貨幣主義模型中,應用於穩定性經濟政策的研究。他們認為無論凱恩斯主義,或是貨幣主義,都把理性預期排除在模型之外,財政金融政策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為公眾勢必預料到這些政策的後果。如政府試圖加快貨幣增長經濟,人們就料到通貨膨脹而抬高價格,於是額外的貨幣更加抬高昂貴的物價而不是導向經濟增長,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帶有欺騙性,但是,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欺騙所有人,決不能在長期中欺騙所有人。以前人都以過去經驗來推測預期,理性的是綜合更多因素來進行預期,過去僅是一部分因子。
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歷程的圖示
發展階段
時間
時代背景
代表人物
理論觀點
政策主張
著作
重商主義
15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下半葉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安徒萬·德·蒙克來田
財富就是金銀,金銀就是財富,財富的真正來源是對外貿易的順差。
從流通領域研究財富的增長
國家積極干預經濟,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統統歸結為攫取金銀

古典經濟學

重農主義
17世紀下半葉
資本主義上升時期
英國 法國
威廉·配第 阿吉爾貝爾
亞當·斯密 西斯蒙第
大衛·李嘉圖
魁奈
從生產領域研究財富的增長
看不見的手
勞動價值理論
把對經濟制度本質的分析與對既定製度下資源配置過程及其變數分析相結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經濟學
18世紀末至19世紀70年代
(1830年)
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32年英國通過議會改革案)
薩伊(法)
馬爾薩斯(英)、詹姆斯·穆勒、麥克庫洛赫、西尼耳、巴師夏、凱里
薩伊定律: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於既定製度下資源配置過程及其變數的研究

邊際革命
19世紀70年代(1870年)
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門格爾(奧地利 奧地利學派)
傑文斯(英 英國學派)
瓦爾拉斯(瑞士 洛桑學派)
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與勞動價值論相抗衡

新古典經濟學(微觀)
19世紀末期
馬歇爾(英 劍橋學派)

瓦爾拉斯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產成本價值論
供求理論
邊際效用論
節欲論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優

自由放任、國家不幹預經濟
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1890年

1933年

張伯倫、羅賓遜
壟斷問題

1939年

希克斯
價值論(提出了序數效用論,馬歇爾的是基數效用論)
一般均衡論:起到推廣與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價值與資本》1939年
凱恩斯革命(宏觀)
20世紀30年代
經濟大危機
凱恩斯
失業和經濟的周期波動是因為全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
國家干預經濟
凱恩斯
《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1936年
對凱恩斯的解釋與補充
新古典綜合派→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10版)→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新綜合(12版)
二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
二戰後凱恩斯主義的流行使得整個西方經濟學的體系出現了顯著的漏洞,產生了干預和反干預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種矛盾和不調和之處
薩繆爾森
庫茨涅茨、托賓、哈羅德、索洛
漢森(20世紀40年代理論和政策建議方面進行補充和發展,奠定新古典綜合派的某些基礎)
傳統西方經濟學——微觀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宏觀

薩繆爾森
《經濟學》1948年
新劍橋學派
20世紀50-60年代

瓊·羅賓遜(英)

非均衡學派
(又稱新凱恩斯學派)
20世紀60年代後期

克洛沃(美)萊榮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劍橋學派、洛桑學派的 相結合,形成一個獨特的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貨幣主義
20世紀50年代中期
20世紀70年代西方世界出現滯漲

弗里德曼

反對國家過多干預經濟生活,主張不同程度上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

理性預期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
盧卡斯、薩金特、華萊士

供給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
拉弗、費爾德斯坦、萬尼斯基

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體系

哈耶克

弗萊堡學派(德國)

公共選擇學派
20世紀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經濟學派

科斯、威廉姆斯、諾斯

新左派

非主流經濟學派
瑞典學派

創新理論

熊彼特

經濟成長階段論

羅斯托(美)

新制度學派

加爾布雷恩(美)

激進經濟學派

10. 1947年哈耶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由。

1974年兩位得主:
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瑞典)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英國)

得獎原因: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領域: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發展史哈耶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