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gossen經濟學

gossen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29 10:07:30

1. 邊際主義的興起在經濟思想史上的作用和意義

經濟學中,邊際復主義指由邊際效制用和邊際成本發展而來的經濟學理論。邊際效用理論是在1870年左右,是由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他們最終使邊際主義廣泛流傳,但是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HH Gossen)早就指出了交換價值和邊際效用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思想的這次變革被稱作新古典主義革命或邊際革命。邊際革命是經濟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這次變革使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所堅持的勞動—生產成本價值論,促成了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根本轉變。

2. 邊際主義的代表人物

邊際主義的先驅屠能、杜布衣和戈森

在古典經濟學派之後與新古典經濟學派崛起之前,有三個開始使用微積分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學理論問題的邊際學派開始出現。關於這三個邊際學派的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其一是奧地利的邊際學派;其二是英國與法國的數理學派;其三是美國的邊際學派。也有一說,認為其二應是指單獨的英國邊際學派,因為傑文斯對邊際學說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而其三應是指單獨的具有法國傳統的洛桑學派,該學派的創始人小瓦爾拉斯被認為是集邊際學派之大成的兩個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美國的邊際學派相對形成的比較晚,美國現代經濟學研究最早一代的經濟學家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 1847-1938)其實是在其留學歐洲的過程中繼承了奧地利和英國傳統的邊際學說而已。

邊際主義的先驅包括德國的屠能和戈森以及法國的杜布衣。

屠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onen, 1783-1840)是德國早期經濟學家中在理論方面最具有貢獻的學者,被一代宗師馬歇爾稱為是一位「勝過其他大師」的經濟學家,甚至有近代學者認為在純理論方面他的貢獻應在李嘉圖之上。

首先,他是第一個使用微積分來作為經濟推理的學者;第二,他花費了10年時間(1810-1820),從浩瀚的數字資料中推導出一些經濟學原則,並根據這些原則為自己的農庄擬定一個詳細的會計計劃;第三,他創立了一個能補足李嘉圖地租理論的學說;第四,首先提出了邊際的概念以及一些計算實例。

杜布衣(Arsne Jules Etienne Juvenal Dupuit, 1803-1866)則是法國的一位工程師,自由放任經濟理論的狂熱鼓吹者。工程方面的經歷使他在公用事業方面的研究有所建樹,1844年出版的《公共工程的效用衡量》中開始使用總效用和邊際效用來衡量社會福利的增減。這是在經濟學體系之外有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提出效用和邊際效用的第一次。

德國的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 1810-1858)生於德國的都閏(Düren),終生從事於普通公務員職務而一事無成。直到1847年退休之後才開始專心於經濟學著作的寫作,在邊際效用學說方面,他是一位重要的先行者。但是,由於他是以母語寫作,而且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圖形、圖表、字母和公式,所以在當時的經濟學界幾乎無人能看懂。再加之在書中他自比是經濟學界的哥白尼,因此,他花了20年時間所寫出的經濟學專著《人們間交換規律的發展》(Entwicklung der Gesetze des Menschlichen Werkehrs),在1854年出版之後幾乎沒有銷路,不得不在臨死之前自行收回。

這本劃時代的著作直到其出版20年後的70年代才被有識之士發現,勒翁·瓦爾拉斯在給傑文斯的信中提到說:戈森在許多方面其實都走到了我們前面,我認為有許多規律性的東西應該屬於戈森。這就是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的來由

奧地利邊際學派的創始人門格爾

戈森在當時的經濟學界中也許是由於數學知識太好而顯得鶴立雞群,這是造成他窮困潦倒一生的重要原因。而作為後起之秀的門格爾(Carl Menger, 1840-1921)卻由於其數學知識太不好,反而卻紅極一時。這在100多年前的經濟學界是不難理解的,事實上如果看一看10年前中國的現實情況,恐怕也是這樣一種情形,目前情況正在逐漸改變,畢竟是大勢所趨。

卡爾·門格爾出生於奧地利的加拉喜亞(Galicia),曾在布拉格、維也納等地求學,於1873年開始擔任維也納大學的經濟學講座教授,但是其經濟學著述的成名之作《國民經濟學原理》(Grunds a tze der Volkswirtschaftstehre)卻是於1871年發表的,並且自譯英文本,書中行文流暢、言辭華麗,取得較大反響,並由此奠定了他奧地利學派創始人的地位。

雖然他在書中認為是他發現了許多原則可以作為計算各種邊際效用的方法,但是後來隨著經濟學界越來越多的學者都熟悉了微積分之後,人們才發現:那些所謂由門格爾所「創造」的「邊際分析法」其實就是牛頓和萊布尼茲在門格爾之前200年就早已發明出來的各種導數的運演算法則。

1900年起,門格爾被任命為奧地利上議院的終身議員,還曾擔任過多夫王子的私人導師,所蒙受的恩寵由此可見一斑。

英國邊際學派的創始人傑文斯

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 1835-1882)是英國邊際學派的創始人,既早熟又早天。他15歲就入倫敦大學攻讀化學及植物學,因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家道淪落,而被迫於18歲時輟學,並轉赴澳洲色德勒造幣廠做化驗師。1859年,傑文斯24歲時才有條件辭職返校復學,改學邏輯學與倫理學,一口氣在三年內拿下了文學學士和碩士。畢業後於1863年開始擔任曼徹斯特的歐文學院講師、教授,講授邏輯學、倫理學,直到1876年才開始進入倫敦大學任政治經濟學的教授,此前於1870年,開始擔任英國科學促進會會長。1871年出版了他那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原理》(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此後又再版過多次。1882年,傑文斯46歲時死於海水浴。

在一代宗師短短的一生中,著作頗豐,除了上述的著作外,還曾出版過《通貨和金融研究》(Investigation in Currency and Finance, 1863-1884)、《煤炭問題》(The Coal Question, 1865)等幾本著作及數十篇論文。

傑文斯是個天才橫溢的學者,其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是邊際效用論的創始人之一之外,早期的英國經濟學說史著作還把他列為第一流的統計學家。他也是早期的數理經濟學家,此外還發表過不少通俗邏輯學的著作,還是目錄學的先驅者,甚至曾用自己的經驗進行過肌肉疲勞狀態的研究。

傑文斯的價值理論的基本內容其實是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初即已完成,他於1862年曾寫過一篇闡述其概要的論文送交大不列顛學會,直到1866年才得以發表,並且沒有得到重視。此時他也在忙於其他問題的研究,直到1868年愛J·堡大學的一位工程學教授佛里明·金肯(Fleeming Jenkin, 1833-1885)發表了一篇經濟學論文《供求定律的圖形表述》(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ws of Supply and Demand),批評傑文斯在早期認定效用無法度量而將供求分析建立在市場活動之上的作法,才引起傑文斯的注意,並以所完成的理論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作為回答。

由於傑文斯早年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因此,他發誓要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以圖為社會做出貢獻。他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涉及在國民財富的創造中如何使窮人的數目盡可能地減少、使勞動者獲得適當的報酬,以及如何使財富作為最好的消費,從而將消費理論放置於生產理論和分配理論之前,這就背離了古典的傳統。

他藉助邊際效用的概念所提出的交換方程式,雖然與後來人埃奇沃斯的純交換理論相比還嫌粗淺,但卻是後者的基礎。他除了對邊際效用、勞動理論、資本與利息等均有所建樹之外,其堅實的統計學知識使他在研究金融和經濟周期時也獲益匪淺。他在大學畢業後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其實是《金融統計學》(Financial Statistics, 1861),由於是自費出版,因而沒有引起什麼注意。關於經濟周期的研究,他在大量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太陽黑子說」,雖然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但是在農業生產占很大成份的當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後,還有兩位邊際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的瓦爾拉斯和美國的克拉克

3. 經濟學中邊際分析法的形成過程

邊際分析方法是西方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是一個比較科學的分析方法。西方專邊際分析屬方法的起源可追溯到馬爾薩斯。他在1814年曾指出微分法對經濟分析所可能具有的用途。1824年,湯普遜首次將微分法運用於經濟分析,研究政府的商品和勞務采購獲得最大利益的條件。功利主義創始人邊沁在其最大快樂和最小痛苦為人生追求目標的信條中,首次採用最大和最小術語,並且提出了邊際效應遞減的原理。
邊際分析法形成的同時,形成了經濟學的邊際效用學派,代表人物有瓦爾拉(L. Walras)、傑文斯(W.S. Jevons)、戈森(H.H. Gossen)、門格爾(C. Menger)、埃奇沃思(F.Y. Edgeworth)、馬歇爾(A. Marshall)、費希爾(I. Fisher)、克拉克(J.B. Clark)以及龐巴維克(E. von Bohm-Bawerk)等人。邊際效用學派對邊際概念作出了解釋和定義,當時瓦爾拉斯把邊際效用叫做稀缺性, 傑文斯把它叫做最後效用,但不管叫法如何,說的都是微積分中的「導數」和「偏導數」。

4. 邊際主義是什麼意思

邊際主義(marginalism)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其理論基礎的經濟學流派,起源於李嘉圖的地租理論,主要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其奠基者是三位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的經濟學家: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
根據目前可獲得的文獻資料顯示,邊際效用價值論最早由比方道爾夫在1675年發表的《人與市民的義務》中提出,後來被比爾拉馬基所轉述,發表在他死後才出版的《自然法的基本原理》(1754)一書中,並由此影響到瓦爾拉有關邊際分析的思想。
1738年,瑞士數學家伯努里在《測定風險新理論之解說》中也提出了邊際效用的概念,此後還有義大利經濟學家加利阿尼和傑諾維西、法國哲學家孔狄亞克、德國經濟學家杜能以及愛爾蘭經濟學家朗菲爾德、英國經濟學家西尼爾和勞埃德、法國數學家古諾、法國工程師杜布依和德國經濟學家戈森等邊際分析的先驅者。
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分析基礎,在瓦爾拉、傑文斯、門格爾之後,對邊際主義做出重要貢獻的還有維塞爾、龐巴維克、埃奇沃思、威克斯蒂德、帕累托、巴羅尼、克拉克、費雪、陶西格、奈特等人。

邊際效用價值論與邊際分析
邊際主義學派在方法論上反對德國歷史學派,他們主張抽象演繹法,認為經濟生活反映人們無限的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及其選擇關系。認為人在經濟方面的行為及其後果是由需求決定的,並假定每個人行為的最高目標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滿足。
邊際主義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從個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出發,就能夠解釋整個社會經濟現象。個人為了追求需求的滿足,就要適當地處理同周圍有限資源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主觀心理活動和行為,就成為該學派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學論證的依據和典型模式。
邊際效用學派的理論基礎是邊際效用價值論。根據這個理論,商品的價值是一種表示人對商品的感覺和評價的主觀心理,主要關注於商品給人帶來的滿足程度。商品首先要能給人帶來效用,否則沒有人會需要;同時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否則就沒有必要用其他物品來進行交換。
價值的尺度是邊際效用,即使是不能直接帶來效用的生產資料,其價值也由其參與生產的最終消費產品的邊際效用來決定。價格則是買賣雙方對物品的效用進行主觀評價、彼此競爭和均衡的結果。因此,各種商品的價格之比就應該等於他們的邊際效用之比。

邊際生產力論與分配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系統地闡述了邊際生產力論,為現代經濟學中的分配理論奠定了基礎。他還提出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差別,這一區分大大豐富了現代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克拉克以邊際生產力論來分析和論證工資與利息,他的邊際生產力論是「生產要素論」、「邊際效用論」和「報酬遞減規律」理論的混合。克拉克斷言:不僅土地報酬是遞減的,而且勞動力和資本的報酬也是遞減的。並且強調「最後生產力」決定工資和利息。
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論可簡略概括為三點:(1)在靜態條件下,自由競爭(生產要素無阻礙地流動)將使工資趨向勞動力要素的邊際生產力(他稱之為「最後生產力」),利息則趨向於資本要素的生產力;(2)由於資本和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遞減,因此當勞動力(或資本)在資本(或勞動力)不變時逐漸增加,導致工資(或利息)的下降;(3)在靜態條件下,資本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利息乘以資本要素的總收入,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工資乘勞動量等於勞動力要素的總收入,兩種要素收入之和等於兩種要素在一起所生產的收入總和。
克拉克還認為,產品的價值是由社會來決定的,因此,財富的分配狀況自然也會影響商品的價值,而商品的價值和價格是沒有區別的。克拉克認為,價值裡面完全沒有勞動的因素,價值是市場上雙方競爭並達到均衡時的結果。換言之,克拉克認為價值並不是自然的或者先定的,而是隨著市場上買賣雙方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由於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我們又無法直接去觀察或者測量到價值,那麼只能將商品的價格作為價值。
邊際主義對新古典經濟學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力論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英國劍橋學派的理論支柱之一,又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凱恩斯接受了包括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在內的邊際分析原理和方法,並將它推廣應用到宏觀經濟分析范疇,從而使邊際分析原理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工具之一。

推薦閱讀書目:
(1)《經濟學中的邊際主義》晏智傑,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邊際革命與新古典經濟學》晏智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1870年以來的西方經濟學說》胡寄窗,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5. 淺談經濟理論的演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從勞動密集型的手工業開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意味著資本密集,當相關產業通過不斷創新提高生產率後,能夠迅速增加社會財富,繼而持續推動本領域和其它領域的工業化革新和生產。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中國清朝當時閉關鎖國沒有趕上這個潮流,於1860年被英國打開國門。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60年代後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資源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這也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由於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爭斗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此期間爆發。中國在此期間開展了「西學東漸」的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其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縱觀前三次工業革命,可以發現他們對世界發展的共同影響有:

①都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布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日益緊密。

第四次工業革命

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技術力量不斷推動人類創造新的世界。智能科技,正以改變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圍掀起一場影響人類所有層面的深刻變革,人類正站在一個新的時代到來的前沿。智能科技可以說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來勢洶涌,銳不可當。

這一次工業革命不再局限於某一特定領域。無論是移動網路和感測器,還是納米技術、大腦研究、3D列印技術、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處理……甚至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輔助效用均是此次工業革命涉足的領域,而這樣的組合勢必產生強大的聯動力量。此外,此次工業革命不再是某一個產品或服務的革新,它是整個系統的創新。這場革命將對社會、經濟、金融,包括個人帶來巨大的影響。

四次經濟學革命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對於經濟學的認識也需要變化。這也可以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理解。

在農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跟農民。

工業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資本、機器(機器是固化的資本)、流水線上被異化了的人。工業時代早期考慮最多的是異化的人,因為人也被當作機器在處理。人只是流水線當中的螺絲釘。

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最核心的資源,一個是數據,一個是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就是德魯克在上個世紀末講的。企業的管理也會從傳統的多層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網路、更加生態的方式。讓知識工作者真正能夠創造價值,變成任何一個組織和整個社會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到了智能科技時代,技術特徵正在影響我們周圍的商業邏輯。

這意味著,

農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貧瘠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Poverty);農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整體的分子;

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稀缺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Scarcity),工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有形的原子;

互聯網時代是豐饒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又名富足經濟學),構成互聯網世界的基本介質是無形的比特;

而智能時代則是共享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Sharing),構成智能時代經濟體系是具備智能屬性的節點。

這是我們理解的經濟學變遷,具體到主流經濟學,也經歷了經濟學的四次革命與四次綜合。

第一次革命與第一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一次革命,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1776)為標志,突破了自古希臘和中世紀以來只注重財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經濟學研究範式,確立了以財富生產分析為主要目的的古典經濟學研究範式。

經濟學的第一次綜合,以約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為標志,對前古典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範式進行了理論綜合,把財富的管理和財富的生產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為經濟學並行不悖、相互補充的兩大研究範式。

第二次革命與第二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謂的「邊際革命」,其標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別包括赫爾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類交換規律與人類行為准則的發展》(1854)、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的《國民經濟學原理》(1871)、利昂·瓦爾拉斯(LeonWalra)的《純粹經濟學要義》(1874)和威廉·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邊際革命」突破了古典經濟學此前以生產投入(包括勞動投入)作為分析對象的客觀價值理論,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為分析對象的主觀價值理論,即邊際效用理論。

經濟學的第二次綜合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創立,以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1890)為標志,將古典經濟學的客觀價值論和邊際革命的主觀價值論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第三次革命與第三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納德·凱恩斯(Maynard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為標志,被世人稱為「凱恩斯革命」。凱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經濟分析的基點立足於個人與廠商的微觀分析範式,第一次確立了以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對象的宏觀分析範式。

經濟學的第三次綜合,以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經濟學分析基礎》(1947)為標志,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分析範式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分析範式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第四次革命與第四次綜合

經濟學第四次革命是指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並一直延續至今的、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或「理性人假設」的挑戰與批判,以及以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計算經濟學(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Neo-Economics)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於傳統經濟理論的假設與範式。這次革命發生的時間,基本與人類社會進入以「信息文明」為標志的後工業時代相契合。這一範式革命與轉換,具有後現代主義反理性、反分工的鮮明色彩,反映了當代科學技術跨學科融合與跨學科發展的趨勢,是人類對啟蒙運動以來所謂「科學理性」和「科學分工」進行全面反思在經濟學領域的體現。

目前,主流經濟學正在面臨全面的理論危機。以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計算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在經驗實證的基礎上對「理性人假設」的置疑與批判,預示著經濟學基礎理論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與重大創新。預計未來5-10年之內,一個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顛覆性的、超越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或將展現於世人眼前。

這就是經濟學第四次革命與第四次綜合的前景。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經濟學的第四次革命,我們將如何應對?又該有何種作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6. 經濟學 效用的三個角度

西方經濟學效用理論的思想淵源也許可以追溯到以邊沁(Bentham,1789)和密爾(Mill,1848)為代表的英國功利主義哲學1,但其直接奠基卻是產生於19世紀50~70年代的「邊際革命」。在此期間,德國的戈森(Gossen,1854)、英國的傑文斯(Jevons,1871)、奧地利的門格爾(Menger,1871)以及法國的瓦爾拉斯(Walras,1974年)等人差不多同時但又都各自獨立地發現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用學說建立在效用可以直接計量的假設之上,因此也被稱為「基數效用論」。邊際效用學說對西方經濟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它是馬歇爾創立新古典經濟學一個重要的理論來源,而現代西方經濟學則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基礎上的;第二,它通過邊際方法把微積分引入經濟分析,從而為現代西方經濟理論成功地運用數學工具奠定了基礎。

7. 經濟學效用誰最先提出來的

西方經濟學效用理論的思想淵源也許可以追溯到以邊沁(Bentham,1789)和密爾(Mill,1848)為代回表的英國功答利主義哲學1,但其直接奠基卻是產生於19世紀50~70年代的「邊際革命」。在此期間,德國的戈森(Gossen,1854)、英國的傑文斯(Jevons,1871)、奧地利的門格爾(Menger,1871)以及法國的瓦爾拉斯(Walras,1974年)等人差不多同時但又都各自獨立地發現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用學說建立在效用可以直接計量的假設之上,因此也被稱為「基數效用論」。邊際效用學說對西方經濟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它是馬歇爾創立新古典經濟學一個重要的理論來源,而現代西方經濟學則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基礎上的;第二,它通過邊際方法把微積分引入經濟分析,從而為現代西方經濟理論成功地運用數學工具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gossen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