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利經濟學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一、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調節作用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發生危機時,職工的失業率就會上升,個人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這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對失業職工經濟上給予補助,有助於提高社會購買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復甦;當經濟發展高漲時,職工失業率下降,不僅個人收入增加,社會購買力增強,而且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基金規模增大,能夠減少社會總需求的膨脹,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因此,社會保障以支出為手段,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有效抑制經濟過熱或過冷現象,促進和保持國民經濟良性發展。二是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基金長期積累,在保證基金安全的情況下,實行多渠道投資營運,不僅能使基金保值增值,而且有助於資本市場的繁榮。三是社會保障把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給予資助,在維持其基本生活的同時,還通過生育保險、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適應市場用人需求。因此,國家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會保障措施,不僅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達到熨平經濟周期的目的,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二、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通常情況下,我們稱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1.化解市場經濟中的人生風險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風險,如生、老、病、死、失業、傷殘和意外傷害等等,這些風險有的是我們一生不可避免要經歷的或必須面對的,有的是不可預測的。這些風險對個人是一種困難或災難,如果集中到社會上,則會成為諸多的社會問題,長期積累則可能引起社會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人們遇到的風險、遭遇的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可以起到化解作用。2.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一般來說,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貧困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使廣大老百姓在年老或發生困難時能獲得救助,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減少或降低了承擔各種意外、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消除後顧之憂、危難之憂,民心相對穩定,社會也就比較穩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民能有飯吃,生活有保障,不至於因為生計鋌而走險,危害社會,則天下安定。3.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以濱海縣在本世紀初全面實施企業改制為例。當時,全縣有200多家企業申請破產,導致3萬多名職工下崗失業,2萬多名退休人員拿不到養老金,長期積存的社會矛盾激化,曾有六七百名職工集體上訪,圍堵了縣域境內的204國道,使企業改制舉步維艱。縣委縣政府加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法規,並多方籌集資金,將下崗失業職工全部納入失業保險,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2005年又將所有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醫療保險,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使企業改制順利進行。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保障,我縣的企業改制是無法進行的,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沒有保障,必然激化社會矛盾。因此,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是推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可以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三、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消費是整個經濟鏈條上最後一個環節。有經濟學家研究表明,投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2%,而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8%,是投資的4倍。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收入,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社會購買力。因為,低收入人群是公共消費的主體,對低收入人群實施救助,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消費,擴大公共消費,以致拉動經濟增長。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適當提高社會保險支付標准,發揮其拉動消費的作用。正常情況下,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取決於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和支付標准。根據大數法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積累,不僅增強社會保障抗風險能力,而且能適當提高支付標准,使之與當地經濟發展、收入增長、消費水平、財政能力、物價水平等相適應,使保障對象的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可以增強他們的消費信心,提高購買力,促進消費需求。三是政府增加財政投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增強群眾的消費信心。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政府應根據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適當提高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標准,增加群眾收入,滿足其消費需求。比如,我國已連續十一年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發放標准,縮小了企業退休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收入差距,對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四、促進再就業失業保險制度不僅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而且對再就業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一是預防失業,有效化解市場經濟條件下引發的階段性風險。近年來,隨著失業保險基金積累較多,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對征繳費率進行調整,而且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緩繳失業保險費,或採取集中減征的法,幫助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還對困難企業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有效預防職工失業。二是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失業者再就業能力。隨著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企業用工要求也在不斷上升,以致缺乏專業技能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十分困難。而失業保險可以提供失業者免費培訓的機會,承擔了再教育成本,避免因失業者能力水平低下造成「就業障礙」,減少勞動力留滯,促進其盡快實現再就業。三是扶持鼓勵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運用失業保險基金對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支持,實行創業帶動就業崗位補貼、創業者社會保險補貼、小額貸款貼息、創業培訓補貼等,以此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從而實現收入分配公平。鑒於社會保障制度的這些功能和作用,我們應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公平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㈡ 論述福利經濟學的基本主張,它對世界各國的社會福利建設有何影響
福利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帕累托最優狀態概念和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概念是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
利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已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為基礎,建立福利概念;以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依據,制定經濟政策方案。 庇古是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他把福利經濟學的對象規定為對增進世界或一個國家經濟福利的研究。庇古認為福利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福利有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之分,社會福利中只有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才是經濟福利。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 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㈢ 經濟學中社會福利是如何解釋的
就是效用水平
效用函數抄曲線就是經濟學對福利的量化
經濟學認為國家經濟增長和福利呈正相關,但是實際上兩者的關聯性並不強。因為沒有人是理性人,而且心理學上的福利和經濟學上的福利不一樣,而實際中人們對福利的理解更傾向於心理學上的判斷標准。
㈣ 經濟學中的市場福利是什麼意思
西方經濟學中的市場福利,涉及到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西方經濟學家著重對福利經濟學的以下領域進行了討論: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相對福利學說,公平和效率交替學說,宏觀福利理論。這些「新」理論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可以通過政府幹預調節價格和產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的分配製度雖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變,則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為的改善分配狀況和增進福利的措施都是無效的。
在計劃經濟時期,社會福利都是由政府或集體供應。在農村的各種社會福利是由公社供應,如醫療、職業與養老等。在城市內則由國營企業保證職工固定的工作,供給他們醫療服務和退休後的生活費用。
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以後,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公社的組織解散了,赤腳醫生從事私人營業,農民失去了醫療服務和老年的生活保障。有人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後人民生活最大的損失是農民失去醫療的供應。城市內的國營企業獲得自主權後,工人的鐵飯碗被打破,有些工人失業,需要自己找工作。
市場經濟開始建立後,政府一方面深化經濟改革,建立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另一方面開始建立重要的社會福利項目,包括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農村醫療制度和年企業職工的醫療保險等。
關於福利的范圍,如果福利是由私營企業供應的,福利的種類和價格便會像其他消費品一樣由市場決定。如果是由政府供應的,政府在決定福利范圍時可用各種方式徵求人民的意見,還應讓私營企業參加供應以獲知社會的需要。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醫療、養老和失業的費用及相關的保險經費大部分由個人和家庭負擔。如果政府決定承擔這些社會福利,也應讓私營企業同時參與,以增加供應的競爭與效率。各種社會福利可由政府與私營企業同時供應,以擴大福利的范圍和提高福利的質量。
如果社會福利是由私營企業供應的,所需的費用便是福利的價值,有如一般貨物的價值由市場決定。如果是由政府供應的,政府同時需要決定福利的范圍和支付福利費用的方案。這是政府決定收支問題之一。還有很多其他項目也需要政府決定它的供應與經費來源,包括基礎設施。有些基礎設施,政府也可以讓私營企業承包,從香港到廣州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就是由私營企業建造的。
㈤ 價格管制對社會福利有什麼影響 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解釋
完全競爭條件下,價格充分反映了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即P=MC=MR。所以是不需要管版制的權,管制部門也不可能比市場了解的多。現實中,即使沒有壟斷,也有外部性、公共品,那價格就不等於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啦,價格不能充分反映個人和企業的決策。但管制過多會破壞市場的正常運行,因此,並不是所有不完全的市場都需要管制的
㈥ 如何看待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對社會保障政策選擇的影響
社會保障的產生始終受到經濟學理論影響和滲透。歷史上很多經濟學大師都對社會保障進行過深刻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啟示。
1.庇古——收入均等化
1920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賽西爾·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在其邊際效用價值學說基礎上,出版了最著名代表作《福利經濟學》,第一次建立起福利經濟學理論體系。根據邊際效用遞減的作用,如果一個人的慾望不變,他所持有的某種商品越多,那麼他對增加單位所獲得的效用就越少,因而他對增加的單位願意支付的貨幣量(單位價格)也就越少。給窮人增加一單位貨幣收入和給富人增加一單位貨幣收入相比,前者的滿足程度一般大於後者。國家可以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調節,給低收入階層進行各種補助和救濟,向窮人提供免費教育、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公共交通、降低房價及房租等社會服務,讓社會上一切人的收入的邊際效用都趨於相當,實現社會成員「收入均等化」,使社會滿足總量增加,社會福利隨之增大。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英國經濟學家,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認為,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決定於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存在的資本相對過剩和嚴重的失業問題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單單依靠私營經濟的市場自動調節,不可能保證社會資源的使用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而必須依靠國家干預經濟來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和加強投資引誘,以擴大社會有效需求,注重財政政策的作用,採取「普遍福利」政策,增加國家投資和國家消費,甚至通過赤字財政政策,達到抑制經濟危機和充分就業的目的。
3.艾哈德——《大眾的福利》
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1897—1977)在德國實施經濟改革時,提出了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社會保障觀。在其所著《大眾的福利》一書中,比較完整的闡述了其社會保障思想:社會保障必須以經濟效率、經濟激勵為前提;社會保障必須依靠勞動者自己的力量,只有當個人負責還嫌不足或者必須停止時,國家和社會的義務才能發揮作用;現代社會保障不能涵蓋所有的群眾,必須要有限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公民由於地位和職業的因素完全可以自立;福利國家的路走不通,主張全體公民的自主選擇及自擔責任和風險。
4.奧肯——把「餡餅做大些」
亞瑟·奧肯(Arthur Okum,1928—1980)在分析了美國社會存在的貧富懸殊現象後,認為以機會均等促進經濟,在有效率的經濟中增進平等,當經濟「平等」與「效率」雙方發生沖突的情況下,無論哪一方犧牲都必須以公平為前提。主張依靠國家對大企業的支持,提高效率,加速經濟增長,擴大收入;通過累進所得稅、轉移支付等措施,由國家對收入再分配過程加以調節,以緩和貧富之間的對立。在這整個經濟戰略中,提高效率以促進經濟增長,乃是全局關鍵。否則,即使把經濟餡餅切得再均等,社會各階層到時也會為分割這一塊小「餡餅」而激化矛盾。
5.貝弗里奇——《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報告》
1942年12月,英國社會保險和聯合事業部際委員會主席、著名經濟學家W·H·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1879—1963)勛爵,從英國獲得長久的安全考慮,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名為《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報告》(又稱《貝弗里奇報告》)。報告提出了社會保障有三種主要途徑, 1945年8月,英國工黨執政,貝弗里奇的設計報告得以實施,不僅為英國福利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也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㈦ 從福利經濟學角度,談談價格限制以及征稅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
管理學不比經濟學,它會因人所處的文化氛圍的不同,被人們描述出不同的內涵來。相對比,經濟學則因其描述的行為效益的最大化,而在任何社會環境中表現出同一的結果來。只是如果環境條件不存在,則經濟規律隱匿不現身(如壟斷和行政干預等),此時經濟學則無用處。而管理學則是在研究已然存在於發生過程中的事物,在傳統管理學學者看來,則是既存的組織的存在方式,決策以及協調等。現在的管理學以基督教文化圈為其發生地,處處體現出他們的生活理念,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直到行為科學的引入和生硬地引入源於東方的「企業文化」。其發展軌跡雖清晰,但他們(西方人)始終不以為自己已為某種思維定勢所左右,以至管理學的學科建立一百年來的發展大大落後於別的學科。由於管理總是離不開一個排除不掉的行為人——管理者,而這個管理者與研究者又同屬一個文化氛圍,就使得他們看不到自己已經被約束在一個理性天地中。這種不覺知,使得他們未能從管理的源由來看問題。所有的問題都已在一個既定存在的系統(或組織)中。如一說到科學管理,就已有了個流水線,有了工序和節拍,有了工藝流程……。我們東方人如果從此處躋身進來,像是一個插班生。流水線在哪?線上的工人怎麼在我們身邊找不到?從這一點開始,東方人也就糊里糊塗地呆望著西方管理學學者的指手劃腳,似懂不懂時又插不上嘴,怕讓人看出我們不懂而不敢質疑。管理不是從企業管理進入到科學管理之後才發生,而是從此時開始,管理進入了科學化階段。就是在市場的巨大壓力下,企業內部的各種有效的行為實行了標准化和定量化,壓縮了無效(操作)動作,給各種操作方法定出了合規的和違規的,把人的動作融入流水線的節拍。在此以前,則是管理者只看操作者的效果,驗收只在事後進行,當管理行為發生時,操作者還有些自主性——自主決定怎樣操作。其實從14世紀以後,地中海沿岸的商貿發展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行會走向分化,在威尼斯、熱諾阿(熱那亞)、比薩等地開始形成現代意義上的企業雛型。1378年佛羅倫薩爆發的數以萬計的梳毛工人起義證實當時的羊毛粗加工小作坊已被成規模的毛條廠所取代。從那時起,企業已存在了500多年,它的合理性是什麼?西方人不會想到這一點,而東方學者在沒有企業時不應當先想到跟在西方人身後去唱管理的幾個階段,而應當思考一下管理行為為何而發生,或換個角度講,在東方條件下管理理念應當是個什麼東西;更白一點講,沒有企業哪裡有企業的管理,沒有西方意義上的企業,也就沒有緣於西方社會環境的那種管理理論的存在基礎。我們不是因為沒有純粹西方意義的企業而要否定西方管理學,而是應當老老實實地從西方人認為不需要費精力說明問題的地方補起,這就是上面所說的,需要研究管理行為因何而發生。這樣一溯源,就抓到一個機會:西方管理學從半道上研究管理——從所謂「科學管理」階段開始,才使得現在的管理學沒有了綱領,至使近百年來管理學陷入困境。其間的發展變化無一不是在實踐的脅迫下發生的,如霍桑實驗的理論和行為科學的滲入沒有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這顯然是理論本身有問題。包括現在的MBA教學,也是在事後找補,沒有理論深度和廣泛涵蓋實踐的氣魄。如果一個東方人(沒有西方文化背景又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另類人」)在認真聆聽泰勒講科學管理時能執著地問一句(不是如所有東方人一樣那樣不懂裝懂):「泰勒先生,你的管理行為發生的基礎是什麼?」泰勒可能會有幾種反映,其中一種是「廢話!還用問嗎?當然要有一個現成的企業才行。」如果那個學生還不怕老師發怒繼續問道:「您說的那種企業我們東方沒有怎麼?」泰勒先生可能又有兩種反映:其一:「我是研究管理,教授管理學的,你們那裡有沒有企業關我什麼事?」——這是一個不耐煩的泰勒,他太忙了,面對來自東方的這個學生不願多花時間。其二:(面對所有拜倒在自己面前的學生)「嗯,對,這個東方學生向我傳遞一個信息,他在提醒我,暗示我的理論是個半道叉出來的一串不完全的理論,我們的理論太實用化了,能給企業造成了利潤就以為達到了目標。其實作為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目標是達到了,用『泰勒制』使利潤實現最大化就算達到了管理的目的。但是作為學者,則應當把研究對象——『管理』研究完整了。謝謝你,東方的小機靈鬼兒!」——這是一個學者型的思維縝密並善於抓住疑點的泰勒。
㈧ 微觀經濟學:論述無論補貼還是收稅都會降低社會福利總水平(畫圖並說明)。
賦稅無謂損失的含義
一種物品的稅收使該物品買者與賣者的福利減少了,而且,消費者剩回余和生產答者剩餘的減少常常超過了政府籌集到的收入。無謂損失指稅收(或其他某種政策)扭曲了市場結果時所引起的總剩餘的減少。如圖5所示:征稅後,征稅減少了消費者剩餘(用面積B+C代表)和生產者剩餘(用面積D+E代表)。由於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的減少量大於稅收收入(面積B+D),所以,稅收引起了無謂損失(面積C+E)。
㈨ 微觀經濟學:對企業免稅或征稅對社會福利的影響
一、如果企業的經來濟活動不具有外自部性,對企業的生產或銷售征稅會引起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減少,兩個減少量之和大於政府的征稅額,即引起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二、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外部經濟性,為鼓勵企業生產而給予免稅,可以增加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兩個增加量之和大於政府免稅額,即引起社會福利的凈增加。
三、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外部不經濟性,為限制企業生產而征稅,可以使企業的邊際私人成本等於邊際社會成本,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
㈩ 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這一經濟現象,並分析政府稅收對社會福利帶來的影響(要求作圖)
這源於高檔消費品的抄性質:襲奢飾品。對於奢飾品,其需求的價格彈性較高,也就是說其需求量對價格變動比較敏感。徵收消費稅意味著價格提高,因此需求量會大幅下降,因此富人納稅總額增加不多或者沒有增加很正常,但是需求量的下降導致很多生產廠商不得不削減產量,因此生產這些高檔消費品的工人大量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