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萬喆經濟學家簡介是什麼
萬喆,中國黃金集團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在金融界算是有名的任務,她開展過很多講座,發表了很多有關金融的觀點。
(1)經濟學領人獻玉的故事擴展閱讀
萬喆博士闡述了有關金融的觀點:金融要有態度;金融要有厚度;接著她從戰爭的本質引申到世界資源爭奪方式的變化——戰爭的本質即秩序的重建,資源分配,從一開始的軍事戰爭,經濟戰爭,到現在的金融戰爭。金融存在杠桿效應,即放大效應,這樣資源分配的作用就變強了,因此金融戰場成為國際的主戰場。兩次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將傳統意義上的指標作為金融安全的既定目標,印尼銀行業崩潰,國債急速上升,國有資產被控,正政治局勢失控,直到現在始終未能恢復;08年美國金融危機,美國無視傳統意義上的指標作為金融安全的既定目標。通過QE政策,最終歐元岌岌可危,新興體過山車,復甦內生性強,風險出清度高,美元強勢回歸。因此我們國家的金融要在戰略層面部署。
萬喆博士提到陰謀,談到最多的是中國的外匯儲備,08年金融危機,通過組織趁火打劫,斯諾登「棱鏡門」事件。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這些也是陽謀。金融戰略體系實施,無所謂陰謀陽謀,始終應該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萬喆博士進而闡明了金融的本質:從宏觀角度,金融可載舟亦可覆舟;從微觀角度,國家治理與金融互相交融;從戰略角度,金融是決定性的戰略權力;從戰術角度,金融是工具也是武器;從歷史角度,金融面臨巨大挑戰和機遇;從顯示角度,金融戰略應建立全面的體系。
萬喆博士介紹了如何才能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先分析全球的金融形勢,全球金融戰略的基礎,了解最大的戰略的攻守手段和狀態並分析世界頭號強手,作為崛起借鑒,而這一切都指向了美國。 美國金融霸權帶來的好處包括鑄幣稅、負債消費收益、超額投資收益、極大政策自由。實現美國全球金融戰略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強大的經濟是美國全球金融戰略的基石,貨幣霸權是美國全球金融戰略的關鍵,主導國際金融業是美國金融戰略的路徑,國際金融組織控制權是美國全球金融戰略的手段,美國大宗商品金融定價權是美國全球金融戰略的保障,信息控制權是美國全球金融戰略的利器。
萬喆博士從金融與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網路安全、外交安全六個維度分別介紹了當前現狀,以及如何應對:構建中國國家金融戰略,從戰略層面,國家利益,主權實力,立體動態四個方面出發,鞏固提高黨的執政地位,積極穩妥改革社會的治理方式,創新有效預防國家安全體系。
② 歷史名人簡短小故事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大嫂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後來有一個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3、漢文帝親嘗湯葯
有一次漢文帝母親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不分曰夜盡心照顧母親,把侍奉母親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漢文帝服侍母親的病,總是很殷勤,看護得精心周到。
夜間睡的時候,眼睛沒有閉好過,衣帶沒有解開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的覺。對於母親的湯葯,必定親自嘗嘗,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親服用。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親的身體才好轉過來。
4、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把持朝政,不但獨攬大權,更想進一步登上帝位。他為了試探朝中的大臣是否服從他,便想出一條計策來當眾檢驗。
他叫人牽了一頭鹿來獻給秦二世,並在群臣面前指著鹿說:「這是我獻給您的馬。」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開玩笑吧?明明是一頭鹿,怎麼說成是一匹馬呢?」
趙高於是問左右的大臣:「這究竟是鹿還是馬?」大臣們大都害怕趙高,所以有的人默不作聲,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就說獻上的是馬,只有小部分正直的大臣堅持說是鹿。趙高暗中記下了那些正直大臣的名字,後來就借故把他們殺害了。
5、蘇軾之房梁掛錢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6、范仲淹斷齏劃粥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學,10歲時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裡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鹹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後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