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全文在哪可以找到
共三稿。
第一手稿
工資
資本的利潤
資本
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和資本家的動機
資本的積累和資本家之間的競爭
地租
教化與勞動
等
等
傳送門: http://www.doc88.com/p-205939540028.html
2. 如何理解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
異化在德國古典哲學以前指權利的轉讓、關系的疏遠和精神錯亂,到了德國古典專哲學時代,它被擴展為分析人與整屬個外部世界的主客體關系,即主體活動後果成了主體的異己力量,並反過來危害和支配主體自身.
馬克思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生產勞動.勞動是人的「類生活」,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異化了.
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行為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
3.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講述了什麼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第一個成果,雖然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某些命題作了非常重要的論述,如通過對人的勞動分析進而說明人們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是從黑格爾對人的勞動分析人手的。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經濟學家的立場上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自我確證的本質,但是黑格爾並沒有看到勞動的消極方面,即沒有看到勞動所受到的來自客體的制約;更為重要的是,黑格爾從整體上輕視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他「唯一知道並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的積極方面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改造,其消極方面則表現為人從屬於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無法維持生命的延續。人正是通過不斷改造自然的活動才培養了人的本質特徵和人的本質力量。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人的勞動是自覺的、有意識的並能夠從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是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統一。馬克思還改造和吸收了費爾巴哈的「類」的概念,認為只有勞動才使人形成為「類」。這就為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因為人的「類生活本身即社會」,而「國家是由人們組成的」,也是一種類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會存在物。這一系列的新觀點,都指明要探尋歷史的奧秘,必須從人出發,從人的勞動出發。人的勞動才是蘊含著歷史之謎的關鍵范疇。這樣,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類歷史的最終的決定力量即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的發展使勞動產生了異化,通過勞動異化的分析,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所以有必要對異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來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異化勞動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表現在勞動者的勞動與勞動產品的異化上。
這就是說,勞動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作為一種異化的存在物和勞動者相對立的。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的某種概括: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就越貧困。這種異化勞動為工人帶來的是災難。勞動建造了宮殿,但工人卻住進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工人卻變成了畸形。
第二,勞動自身的異化。
這就是說,勞動對勞動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勞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摧殘,精神受到折磨。這種勞動不是自願的而是強制的,不是屬於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第三,異化勞動表現為勞動者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
這種表現是上面的異化合乎邏輯的結果。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勞動產品,從外部強加給勞動者,也就從人那裡奪走了他作為人的類生活。人類自己的本質變成了僅僅是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這樣人的類本質也就和人自身相異化了。
第四,人與人相異化。
這是馬克思關於異化勞動的分析最為重要的結論。如果一個人的勞動都不是屬於他自身的,那麼他的產品、他的活動屬於誰?這樣,異化勞動的根源就找到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必然通過生產關系和財產關系來加以說明。這正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的觀點之所在。馬克思指出:「通過異化的、外在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僱主起個別的什麼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只是在人類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上出現的現象,它的發展必定會導致自身的否定,從而消滅異化,恢復正常的勞動樂趣。他甚至把共產主義理解為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用過的「異化」的概念來批判私有財產的。這種批判雖然包含著深刻的思想,但還不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聯系出發的。馬克思所由以出發的感性具體是這樣的客觀經濟事實:工人創造的財富越多,他越貧困;工人勞動的產品彷彿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和權力與他對立著。不僅如此,就連勞動自身也成為一種外在於他的東西和他對立著,不屬於他,而屬於另一個人。勞動的異化使他對自己的族類也異化了。這種異化的實質在於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創造了不屬於他的產品,同時也就創造了非生產者佔有生產資料和產品的權力。可以說,這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和勞動對抗的較為抽象的概括。這個結論已經撇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許多關於自由、平等的虛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對抗現象的某種共同的東西。但是這種抽象仍然沒有涉及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層結構。這正好反映了這樣的狀況,唯物史觀仍在開創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初步的輪廓,許多細節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的進一步研究。
4.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各種版本
1932年,蘇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院長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編輯出版的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國民經濟學批判》為題全文發表了這部手稿。幾乎在同一天,兩位德國社會民主黨作家(齊·朗茲胡特和J·P·邁爾)在他們編輯出版的《歷史唯物主義:卡爾·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爾弗勒德·克勒訥出版社萊比錫版)中發表了手稿的另一個德文版本。這兩個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後,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視。
法文本和義大利文本先後於1932年和1937年出版。
中文有兩個《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單行本共有三個,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丕坤譯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據《全集》第1版第42卷譯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據《全集》第2版第3卷譯文排印的版本。
5.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幾個版本
《1844年經抄濟學哲學手稿》亦稱《巴黎手稿》簡稱《手稿》,是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國巴黎寫的一部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即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該著作標志著馬克思已最終地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並開始了向辯證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接近。
6.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作者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7.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核心核心內容是
那核心的種類什麼都還別簡單,通過不斷的咨詢就可以知道了,產品的核心內容那種。
8. 如何評價《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的地位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學習心得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由三個未完成的手稿組成,反映了當時馬克思在經濟學和哲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從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批判性考察,對自己的新的哲學、經濟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作綜合性闡述.所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形成階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勞動異化問題.以往的國民經濟學主要考察產品的流通、消費等宏觀方面的問題,卻往往忽視工人同產品的直接關系,從而就掩蓋了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論:「按照國民經濟學的規律,工人在他的對象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1].於是勞動對於工人來說就成為了外在的東西,而不是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不覺得舒暢」[2].總之,歸納起來就是,工人在勞動中不是進行的是自願勞動,而是在被迫的強制勞動,「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3].
既然人和勞動,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質力量相背離,在勞動中品嘗痛苦的話,在什麼時候人們會感到快樂呢?「結果,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性行為,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4].於是,「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5].
德國哲學向來以體系嚴密、邏輯嚴謹著稱;而馬克思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這樣來羅列難免有枯燥之感.下面讓我們來看一個事例.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牛奶滯銷.農場主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裡,還有的在牛奶上灑上農葯;相反卻有大批的失業工人領不到麵包,掙扎在飢餓與死亡的邊緣上.現實生活中另一個悖論是,煤礦工人整天挖煤,妻子兒女卻在家中受凍受冷.這兩個事例充分說明,勞動已經不是一個人類本質力量的確證過程,而是變成否定人類本質力量的過程.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感到的不是創造性活動的愉悅,相反是一種痛苦的夢魘.「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已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得勞動」「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於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別人」[6].
在很長一段時間,學界對社會主義是否也存在人的勞動異化這點爭論紛紛,意見不一.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一個人實現全面解放的制度;社會主義按勞分配,人與勞動是合一的,就不應該出現勞動異化問題.但是,從現在看,至少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勞動異化不僅存在著,而且還相當嚴重地威脅人類本身.人們並不是把勞動當作自己本質的內在要求,而是當作一種主要的生存手段.換句話說,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立物的現象,依然存在.
比如,當代女作家鐵凝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誰能讓我害羞》.作品裡最直接層面上的對立是物與人的沖突.送水少年面臨的一個最明顯困境是,送水而喝不到水.這正是在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背景下,社會里一部分階層可以憑借自己的優勢地位佔有或享受更多的勞動產品或服務,而真正創造社會財富的人卻常常被漠視,甚至是被歧視的真實寫照.因此,少年打扮自己,執意要喝口礦泉水的舉動,正是他想要突破勞動異化的怪圈的表現,即由人的本質力量創造出來的反過來卻成為否定人的本質力量的力量.誠然,水本身沒有價值,可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水成為上層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人本質力量的對立物,其價值就超過了人的尊嚴,這就是物對人的異化.這樣,少年和水不再是勞動的主客體關系,而變得勢同水火;少年為對抗物的壓迫所做的努力就顯得幼稚、狂熱和滑稽.
這里舉出的例子只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生活里隨處可見.另一個較典型的例子是農民工進城.他們在為城市現代化貢獻力量的同時,自身的價值卻沒有得到城裡人的相應尊重.經常是貢獻著最大的力量,卻拿著最少的工資,吃著最大的苦,自身卻又沒有任何保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勞動異化問題應當值得我們充分重視起來.因為勞動異化總是否定著人類的本質力量.只有讓勞動成為人的本質需求,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實現共產主義.[完]
9.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體現了哪些寶貴的唯物主義思想
1,行動的主體思想。
2,階級分析。
3,勞動本體論。
4,揭開存在的秘密。
5,以人為本。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
總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說明了馬克思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唯物主義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可以說是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對於人類的生產實踐本質進行的哲學分析。唯物辯證法不僅是馬克思分析人類生產實踐本質的一種方法,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生產實踐在本質上就呈現為一種辯證性。人類的生產實踐是一種自由的、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它通過自然中介把人類的生命本質對象化為現實活動。這種生存實踐是在有限的現實提供的條件基礎上進行的,但是這種有限的現實基礎承載的卻是人類對於無限的、絕對的自由本性的生命訴求。因此,人類的生產實踐既是一種具有特殊性、個體性和時間性的現實活動,同時又蘊含著對於普遍性、共同性和無限性的生命訴求和自由精神。人類生產實踐的真實本性既是個體利益的表達,同時具有與他者利益的共同性,人類社會的本質是超越階級、政黨和派別的狹隘界限的社會共同體。因此,人類生產實踐具有的有限性、特殊性和個體性與無限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之間並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一種辯證關系,人類正是在有限的生命活動中實踐著無限的自由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