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商品」英文縮寫是W,「貨幣」的英文縮寫是G,他們是哪兩個單詞的縮寫
我感覺如下:
商品是ware這個單詞.因為它有」交易中的物品」的意思
而貨幣,一定是gold了,這個不用解釋,金幣...
『貳』 關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W是ware的首字母,ware有商品的含義
G大概是gold的意思吧,我猜的,呵呵
『叄』 馬克思社會經濟學
這個來太難答了。全對恐怕很自難。1、承認經濟規律意味著,(B不選,其餘全選)。2、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依靠擴大生產規模,(A、B不選,其餘全選)。3、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的關系,(B不選,其餘全選。利潤率,應該是資本平均利潤率)。4、構成社會再生產基本環節是,(B不選,其餘全選)。5、屬於勞動對象的,(D不選出,其餘全選)。6、彌補固定資產無形磨損,(E不選,其餘全選)。7、平均利潤率分割,(E不選,其餘全選)。8、經濟規律,(D不選,其餘全選)。9、商品價目,(E不選,其餘全選)。10、社會生產力,(C不選,其餘全選)。僅供參考。及格沒問題,但滿分也不太可能。
『肆』 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異同
相同的地方:(1)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產生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2)目前,西方還有很多經濟學家在研究馬克思經濟學。(3)都注重研究價值。(4)馬克思經濟學注重研究制度,而西方經濟學也有一門制度經濟學。
不同的地方:(1)馬克思經濟學用到的定量分析和數學模型很少;而西方經濟學大量用到數學模型。(2)馬克思經濟學認為剩餘價值是工人創造的,而西方經濟學認為超額利潤是企業家創造的。
『伍』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包含哪些內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應當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國國內市場與經濟運行方式的國民經濟學,二是研究世界市場與世界經濟運行方式的世界經濟學。《資本論》所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我們說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通常是就這一部分而言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世界經濟學部分是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的,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論稱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不論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來看,或者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需要來看,新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都應該包括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研究世界市場經濟的世界經濟學部分。 一、馬克思計劃寫作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理論體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把用馬克思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成果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而這一部分又往往被當作是對馬克思經濟學的延伸和發展。 編寫新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在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完整體系是什麼,二是如何隨著歷史的發展,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當代經濟問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對於馬克思眼中的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其實許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在《資本論》開始寫作之前,馬克思對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寫作有一個「六冊計劃」。 《資本論》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始於19世紀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導言」第3節「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即「五篇計劃」。 他寫道:「顯然,應當這樣來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於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闡述的意義上。(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並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疇。資本、僱傭勞動、土地所有制。它們的相互關系。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它們之間的交換。流通。信用事業(私人信用)。(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階級。稅。國債。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國移民。(4)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5)世界市場和危機。」① 這是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寫作計劃。顯然,第四篇「生產的國際關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場和危機」明確地表明了馬克思將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納入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五篇」計劃雖然前後三次進行了細節的修改,但是,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作為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這一點始終不變。 1858年2月,馬克思在寫給拉薩爾的信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他的政治經濟學寫作的「六冊計劃」:「全部著作分為六冊:(1)資本(包括一些緒論性的章節);(2)地產;(3)僱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② 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眾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冊計劃」。他寫道:「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瞭然的。」③ 很顯然,「六冊計劃」是以嚴密的邏輯聯結而成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體系中,馬克思是以「資本」這一最為抽象也是最為本質的經濟范疇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遵循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並且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和從簡單上升到復雜的分析方法來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的考察。必須注意到,馬克思用分號將這六冊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冊「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考察的重點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階級即資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階級之間的社會關系及其賴以存在的經濟范疇,後三冊「國家、對外貿易與世界市場」考察的重點則是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因此,馬克思始終都把對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考察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前三冊與後三冊之間的邏輯關系。馬克思「六冊計劃」中的後三冊分別是《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四冊《國家》研究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內的總和,或稱為「生產者國家」。④在這里,前三冊所研究的三大階級結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國家」概括起來。同時,第四冊《國家》又是研究第五冊《對外貿易》和第六冊《世界市場》的邏輯起點。在《對外貿易》中,邏輯的發展上升了一個層次,研究作為各個行為主體的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生產者國家」跨出一國國界所發生的對外經濟關系,包括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資本輸入與輸出、匯率等內容。接著,在《世界市場》中,邏輯進一步發展,各個資本主義國家聯結成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在世界市場上,各國國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發展成為「生產者國家的關系」。⑤因此,在後三冊中,馬克思也是根據邏輯與歷史的發展行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過對外貿易而實現的在世界市場上的總體發展。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世界市場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邏輯結果。 同時必須看到,馬克思對於這六冊前後兩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別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給拉薩爾的信中寫道:「整個著作將分為六冊,不過我並不準備每一冊都探討得同樣詳盡;相反,在最後三冊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而前三冊專門闡述基本經濟原理,有時可能不免要作詳細的解釋。」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資本」、「土地所有制」和「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礎和本質特徵,這些經濟范疇的內涵及其相互聯系是政治經濟學的「精髓」,必須詳細地論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這些最本質、最抽象的經濟范疇,才能在此基礎上去研究較為具體和復雜的「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等其他經濟范疇。此外,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總和的世界市場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還未最終形成,內在的各種矛盾尚未充分展開,因此,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但是,他認為,這樣「別人就容易在已經打好的基礎上去探討了。」⑦ 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以及後來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資本論》第二、三卷,從總體上看只是「六冊計劃」中的第一冊第一篇《資本一般》三章的內容演變而來的,但是,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論述了「六冊計劃」中其他各冊的內容。 馬克思始終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理論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把它作為《資本論》的一個「可能的續篇」。⑧他認為「世界市場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場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⑩遺憾的是,馬克思本人來不及完成其宏偉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與寫作計劃,無法親自建立其所設想的世界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二、國際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 在馬克思的「六冊計劃」中,前三冊是以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而後三冊則突破國家界限來考察各國在世界市場上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因此,可以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以研究一國經濟運行為主要內容的國民經濟學,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場為主要內容的世界經濟學。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當然,這里所說的國民經濟學不僅僅指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學,也應該包括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 毫無疑問,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其理論基石是馬克思在繼承和批判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勞動價值論。沒有勞動價值論,就不可能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因此,我們把勞動價值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一基石。 那麼,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完整理論體系的另一個組成部分的世界經濟學,它的基石是什麼呢?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理論,應該是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基礎之上的。國際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運用與發展,是分析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和國際利益分配等理論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由於資本的本性,當國內狹小的市場限制了資本追逐利潤的慾望時,資本就會跨越國界,在世界市場上尋求自己的增殖空間。他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只有市場發展為世界市場,才使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抽象財富、價值、貨幣、從而抽象勞動的發展程度怎樣,要看具體勞動發展為包括世界市場的各種不同勞動方式的總體的程度怎樣。」⑿因此,在世界市場上,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表現為總體,才能獲得自身性質的充分發展。這里隱藏著一個深層的含義,即只有在「世界總體」或世界市場這一更普遍、更高層次的商品社會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現為人類無差異的抽象勞動的凝結,價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純粹的表現並具有普遍意義,國際價值是價值實體運行的最高層次。也就是說,價值作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在一國相對有限的市場范圍內和一國相對有限的產品系列中,並沒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開,只有到了世界市場這一層次,商品內含的抽象勞動才真正表現為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這種人類抽象勞動就構成了國際價值的實體。 與國際價值這一概念隱含的內容相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所使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形成的社會價值可以稱之為國民價值。與國民價值相比,國際價值是一個更抽象的概念,它不僅抽象掉了生產者個體之間的勞動差異,而且還進一步抽象掉國家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價值真正地體現為人類社會的一般的、無差異的抽象勞動。各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在世界范圍內經過再抽象,就轉化為世界勞動。這種世界范圍內的抽象勞動構成國際價值的實體。誠然,與國民價值的實現相比,商品的國際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的實現還受到諸多因素的阻礙,如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壁壘、國際金融制度、各國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這些因素並不能否定商品的國際價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響國際價值的實現。國際價值仍然是在國際分工的背景下,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質的社會屬性。 「價值」從個別價值,經過國民價值,最終到國際價值的邏輯演繹過程,始終遵循著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從復雜中的簡單入手,再從簡單到復雜的分析方法和敘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場為研究對象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自然就應該建立在世界市場層次上的「價值」即國際價值基礎之上。我們認為,國際價值論在本質上屬於勞動價值論在最高層次上的概括,它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具體表現。馬克思來不及寫作完成的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後三冊」,即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理論大廈,應該也只能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理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 三、關於新編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問題 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直是我國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一直是政治經濟學教材建設中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高校都在致力於政治經濟學教材的改革,出現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體系,例如將原來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與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合並,把側重點放在探討市場經濟一般,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特徵來探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規律等等。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也使理論更加接近於現實。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同時考慮到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時代要求,我們將發現對政治經濟學教材的這種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體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也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和理論本質。因此,我們認為,應該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結合當代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的理論成果,建立包括國民經濟學與世界經濟學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按照我們的理解,新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體系可以這樣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分析)。國民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論,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共性到個性的邏輯過程,研究一國國內的生產方式、市場運行機制及其內在規律。「國民經濟分析」部分可分為三篇: 第一篇,政治經濟學一般理論,包括商品、貨幣、資本和剩餘價值、資本積累、資本循環與周轉、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平均利潤和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等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結合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以及當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發展與結果,探討一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運行機制、運行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研究一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生產方式、商品流通方式與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內容。 第二部分: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分析)。世界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國際價值理論為基礎,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充分發展」及其運動方式,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等具體內容,從而揭示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以及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世界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 「世界經濟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場經濟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分工的變化、商品的國際價值、決定商品國際價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形成及其表現形式等世界經濟學的基本范疇。 第二篇,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主要研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金融等等理論。 第三篇,世界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在對經濟全球化現象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經濟運動的內在規律,包括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場運行中產生的國際經濟矛盾及其協調機制等內容。 四、國際價值論的兩個基本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的國際價值理論,其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於國際價值量的規定問題,二是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問題。 第一,關於商品國際價值量的規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資的國民差異」中說明勞動強度對工資國民差異產生的影響時較明確地談到了國際價值的量的規定問題。馬克思寫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以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價值尺度。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⒀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了商品的國際價值的量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商品的國民價值是由一國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而商品的國際價值是「……由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⒁但是,具體地說,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又是如何平均而來的呢?是各國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算術平均,抑或是加權平均?如果是加權平均,如何確定各國的權數?尤其考慮到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蓬勃發展,區域集團內是否存在商品區域性的國際價值,它會對世界范圍的國際價值產生何種影響?最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戰略要求將一個商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分布於各個國家,然後將各個零部件進行組裝,那麼,這種全球一體化生產格局又會如何影響商品的國際價值?因此,研究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到馬克思的本意,同時要結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對影響商品國際價值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關於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變化。馬克思在談到國際價值的作用時,曾經寫道:「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⒂在這里,馬克思強調,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上,價值規律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如此,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表現出新的特徵。這種「更大的變化」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把它主要歸結為「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國內市場上,市場供求狀況和市場結構是使得市場價格背離價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場上,除了供求關系和市場結構之外,國家利益的獨立性與各國主權的神聖性也是影響國際價值規律自發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的利益分配。從全球福利增進的角度看,應致力於消除限制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因素,促進全球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從各國的角度看,任憑國際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對於本國卻未必有利,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 因此,國際價值量的規定性與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既是國際價值論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也是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探討包括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利益分配的內在機制及其相互聯系,建立能夠正確反映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學理論體系。 注: ①④⑤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頁。 ②③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頁。 ⑧《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頁。 ⑨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頁。 ⑩⒀⒂《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頁。 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頁。
『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v,△c是什麼意思
在簡單再生產中,我們知道,產品的價值可以劃分成三個部分,即c,v,m.分別被分配為成本,工資,利潤。我們假設,生產規模不會擴大,v,m全部用於消費,而c則用於補償生產耗費。同時,由於第一部類不能滿足自己的消費資料,第二部類也只能向第一部類購買生產資料,兩者之間就形成了交換關系。為了保證生產和消費的順利進行,必須滿足公式I(v+m)=II(c),也就是兩方保持合適的產量比例。
再簡單再生產中,所有產品剛好全被用與生產和消費所需,沒有積累,生產不能擴大。為了擴大生產,就要有多出來的產品,需要更多的生產資料,發更多的工資,這一部分的投資來自於利潤,也就是m被分成兩部分,m/x用於消費,X表示一個不確定的比例,m表示利潤,可以用來投資和消費,m/x表示第二部類中的產品用於擴大消費的那一部分,m-m/x用於擴大投資, x可以是任何數,表示幾分之幾m。於是就被劃分為c,△c,v,△v,m-m/x,m/x。
△v,△c分別是增加的用於擴大生產的工資和成本。
同樣的,兩方要保持一個等量關系,於是就形成新的等式I(v+△v+m/x)==II(c+△c)
『柒』 求大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考題
政治經濟學模擬題三
一、 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在後面括弧內填上所選的字母(每小題2分,共30分)
1、壟斷形成的物質基礎是 B
A、資本積聚
B、生產某中(集中)
C、資本積累
D、生產專業化
2、作為商品的計算機軟體,其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 B )
A、軟體磁碟本身
B、軟體的有用性;
C、購買軟體的貨幣
D、應用軟體的計算機
3、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劃化」 B
A、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B、使生產無政府狀態得到一定的緩解
C、導致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
D、可以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4、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它是在( A )
A、同一行業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B、不同行業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C、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D、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5、相等重量的黃金和生鐵,黃金的價值大於生鐵,從根本上說是因為( B )
A、黃金的使用價值比生鐵的使用價值大
B、生產黃金的勞動耗費比生產生鐵的勞動耗費大
C、黃金的體積小於生鐵
D、黃金可以充當貨幣,而生鐵則不能
6、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其完備的外在表現形式是 B
A、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對立
B、商品與貨幣之間的對立
C、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對立
D、商品與商品之間的對立
7、貨幣的基本職能是 A
A、價值手段與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與世界貨幣
C、儲藏手段與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與儲藏手段
8、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 D
A、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
B、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
C、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
D、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9、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商品所創造的新價值是 B
A、剩餘價值
B、商品價值
C、勞動力自身價值
D、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之和
10、從整個社會來講,在不延長工作日且實際工資還有所提高的情況下 B
A、工人所受剝削就會有所減輕
B、剩餘價值率仍會提高
C、資本家攫取的剩餘價值量不會增加
D、剩餘價值量仍可增加
1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 B )
A、社會生產力
B、社會生產關系
C、經濟基礎
D、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的生產方式
12、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占統治地位的資本是 D
A、工業資本
B、商業資本
C、銀行資本
D、金融資本
13、 某個商品生產者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商品按價值量出售後,他的勞動耗費就( A )
A、得到部分補償
B、得到完全補償
C、得不到補償
D、得到超額補償
14、社會生產關系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 B
A、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B、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C、勞動人民選擇的結果
D、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發展的結束
1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是D
A、我圖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
B、我圖已經是杜會主義社會
C、我國正在向社會主義邁進
D、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
E、現在應當向社會主義的高級成熟價段過渡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個至五個正確的答案,請在後面括弧內填上所選的字母,正確答案未選全或有選錯的,該小題無分。每小題2分,共20分)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 ABCDE)。
A、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的科學
B、揭示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
C、科學性和階級性的統一
D、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科學
E、反映客觀真理的科學
2、根據資本的不同部分在生產剩餘價值過程的不同作用,資本可分為( AB )
A、不變資本;
B、可變資本;
C、流動資本;
D、產業資本;
E、商業資本。
3、相對剩餘價值是( BE )
A、延長工作日產生的剩餘價值;
B、工作日長度不變,必要勞動時間縮短所產生的剩餘價值;
C、工作日長度不變,延長剩餘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剩餘價值;
D、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E、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 DE
A、可實現社會公平
B、可實現經濟結構的平衡
C、能確保經濟總量的平衡
D、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E、是價值規律作用的具體形式
5、產業資本的循環包括( CDE )
A、生息資本的循環;
B、借貸資本的循環;
C、貨幣資本的循環;
D、生產資本的循環;
E、商品資本的循環。
6、二戰後,西方國家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的原因是 ABCDE
A、爭奪國際壟斷地位的需要
B、生產社會化的需要
C、資本輸出的需要
D、攫取壟斷高額利潤的需要
E、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需要
7、壟斷高價與低價並不否定價值規律,因為 ACD
A、壟斷價格的形成只是使價值規律改變了表現形式
B、壟斷高價的買賣行為仍然是等價交換
C、從整個社會看,商品的價格總額與價值總額趨於一致
D、它不能完全脫離價值
E、壟斷價格的出現是違反價值規律的
8、剩餘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 BD
A、可變本量的大小
B、剩餘價值率的高低
C、不變資本的大小
D、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
E、勞動生產率的大小
9、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 AB
A、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B、資本積累規律作用的結果
C、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結果
D、資本絕對過剩
E、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調整的
10、提高產品質量對於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有 ABCE
A、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客觀要求
B、可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需要
C、保護我國出口產品信譽
D、是我們企業效益好壞的睛雨表
E、可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辨析題(要求對所給命題或觀點進行辨別、分析,觀點正確,言之有理。每小題5分,共10分)
1、 社會資本的運動與個別資本的運動既相聯系又相區別。
答題要點:
(1) 是否正確
(2) 社會資本運動與個別資本運動的共同之處
(3) 兩者區別
2、 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轉化形式,商品價值越大,生產價格就越大。
答題要點:
(1) 是否正確
(2) 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是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
(3) 生產價格與價值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4) 但是,生產價格並沒有脫離價值,它是以價值為基礎,由價值轉化而來,具體表現在
四、問答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 相對剩餘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答題要點:
(1) 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
(2) 要獲得相對剩餘價值,前提是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
2、 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麼?
答題要點:
(1) 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
(2) 商品的使用價值
(3) 商品的價值
3、 價值規律的內容和作用表現形式是什麼?
答題要點:
(1) 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要求
(2) 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3) 商品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並不違背價值規律,不表明價值規律失去作用
4、 產業資本循環經歷哪些階段?
答題要點:
(1) 產業資本的循環運動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相應地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
(2) 購買階段
(3) 生產階段
(4) 銷售階段
政治經濟學模擬題四
一、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在後面括弧內填上所選的字母(每小題2分,共30分)
1、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一般物品的使用價值的區別在於 D
A、前者是勞動生產出來的,後者是天然具有的
B、前者是他人生產的,後者是為自己生產的
C、前者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後者不是社會財富
D、商品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2、馬克思指出:「如果物沒有用,那麼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這句話說明 B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價值
B、價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為前提
C、價值的存在與物的有用性互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價值
3、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決定性條件是 C
A、勞動產品成為商品
B、生產資料成為商品
C、勞動力成為商品
D、資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它是在 A
A、同類商品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實現的
B、不同商品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C、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D、商品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5、復雜勞動可以摺合為倍加的簡單勞動,這種摺合比例 C
A、參加交換的商品生產者自覺協商出來的
B、由經紀人規定並取得買賣雙方同意的
C、在無數次交易中自發形成的
D、由社會職能部門自覺計算出來的
6、決定我國現階段多種所有制形多菏存的根本原因是 D
A、商品經濟的存在
B、物質利益的差別
C、勞動就業的需要
D、社會生產力的多層次性
7、社會主義企業的產品成果是。 A
A、產品的生產費用的總和
B、產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C、企業的固定資產的被耗費部分
D、企業實際支出的流動資金
8、社會主義企業的盈利(利潤)是 D
A、商品的銷售收入
B、賤買貴賣的所得
C、商品銷售扣除工資的盈餘
D、社會主義企業的勞動者的利余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表現
9、經濟核算是 D
A、商品經濟所特有的
B、資本主義所特有的
C、社會化生產的需要,與社會制度無關
D、具有二重性
10、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程度的重要綜合指標是 A
A、人均國民收入量
B、國民收入總量
C、國民收入結構
D、國民收入增幅
11、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實質,是因為 C
A、剩餘價值被視為不變資本的產物
B、剩餘價值被視為所費資本的產物
C、剩餘價值被視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
D、剩餘價值被視為超過成本價格的部分
12、商業利潤來源於 D
A、商業銷售人員創造的剩餘價值
B、商品購銷價格的差額
C、資本在流通領域的增值
D、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13、同一生產部門內部的競爭形成商品的 A
A、社會價值
B、平均利潤
C、生產價格
D、成本價格
14、平均利潤形成後,商品價格上下波動圍繞的中心是 B
A、成本價格
B、生產價格
C、同一部門商品的平均價格
D、同一部門商品的平均成本
15、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 A
A、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
B、土地私有權的壟斷
C、對同一塊土地連續追加投資的收益不同
D、土地的優劣等級差別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個至五個正確的答案,請在後面括弧內填上所選的字母,正確答案未選全或有選錯的,該小題無分。每小題2分,共20分)
1、社會主義企業加速流通資金周轉的主要辦法是 ABCDE
A、壓縮儲備資金
B、捉高生產效益以節片流動資金
C、減少商品資金的積壓
D、縮短生產和流通周期
E、加強和完善流動資金管理
2、社會主義企業進行經濟核算的宏觀必然性在於ABCDE
A、這是節約勞動時間規祥的宏觀要求
B、這是公有制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要求
C、這是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的要求
D、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E、這是社會化生產的容觀要求
3、我國全民所有制企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分解為ABC
A、職工收入
B、企業基金
C、國家集中的純收入
D、社會後備基金
E、社會保證基企
4、我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的特點是 CDE
A、實行傾銷政策
B、以服從外交工作需要為目的
C、在國家統一政策指導下進行
D、以平等互利為原則
E、採取宏觀的計劃調控與微觀市場經濟調節相結合
5、我國當前要使產業結構合理化和優化的途徑或方針是 ABE
A、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B、加快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建設
C、積極發展第一產業
D、積極發展第二產業
E、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6、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ADE )。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B、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
C、生產力反作用於生產關系
D、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
E、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狀況
7、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是(ACE )。
A、二者的共同本質在於都是提高對工人剝削程度的方法
B、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
C、絕對剩餘價值生產以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
D、絕對剩餘價值生產以生產技術變革為條件,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則不是
E、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以生產技術變革為條件,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則不是
8、利潤向平均利潤轉化的過程同時就是(AD )。
A、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過程
B、剩餘價值轉化為利率的過程
C、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的過程
D、各部門資本家重新瓜分剩餘價值的過程
E、勞動力轉化為商品的過程
9、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計劃管理(ACE )
A、是生產社會化的客觀要求
B、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趨同的現象之一
C、對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D、徹底克服了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
E、使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得到一定緩解
10、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並存著兩種趨勢,即(CE )。
A、「滯脹」趨勢
B、腐朽趨勢
C、生產和技術迅速發展趨勢
D、完全停頓趨勢
E、生產和技術停滯趨勢
三、辨析題(要求對所給命題或觀點進行辨別、分析,觀點正確,言之有理。每小題5分,共10分)
1、 市場能保證社會生產各部門的持續協調發展和經濟的穩定增長。
答題要點:
(1) 是否正確
(2) 通過價格、供求、競爭機制的作用,把資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環節中去,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使經濟富有效率和活力,是市場機制的長處
(3) 但市場也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的弱點,因而單靠市場的作用並不能保證社會生產各部門的持續協調發展和經濟的穩定增長,而必須有國家對市場活動的正確指導和有效的宏觀調控
2、 注重效率就必然損害公平。
答題要點:
(1) 是否正確
(2) 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才能為實現社會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而維護社會公平有利於社會穩定,從而為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創造了條件
(3) 為了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需要拉開收入差距,引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這就有可能影響到社會公平。反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片面強調社會公平,也可能會影響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功能,從而損害經濟活動的效率
(4) 總之,效率與公平之間不是絕對對立的關系,而是既存在著相互矛盾的一面,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面
四、問答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答題要點:
(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
(2) 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形成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方面經濟關系的總和,也就是社會生產關系體系
(3) 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揭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客觀經濟規律。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2、怎樣理解勞動二重性?
答題要點:
(1) 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2) 具體勞動是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
(3) 抽象勞動是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3、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是什麼?
答題要點:
(1) 什麼是勞動力
(2)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
4、 為什麼說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和企業利潤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
答題要點:
(1) 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和企業利潤,使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被進一步掩蓋,似乎利息和企業利潤都不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
(2) 利息在現象上表現為資本所有權的收入,它似乎是由資本自身所產生的果實
(3) 企業利潤在現象上表現為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收入,它似乎是監督勞動或指揮勞動所獲得的報酬
(4) 這樣一來,利息和企業利潤本來都是剩餘價值轉化形態的這個共同的本質規定,就被掩蓋了,從而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的本質關系
『捌』 馬克思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前者是個人理論為主,後者是以馬克思的理論作為基石和指導,後面不斷有人傳承、補充和發揚光大。
用武俠來比喻,前者可能是獨孤求敗(個人),後者應該可以算是少林武當(名門大派)。
『玖』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原理分別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
物質資料生產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離開了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也就不存在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更不會產生反映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客觀經濟規律,因此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人們要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維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這些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才能獲得。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從事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因此物質資料生產又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和因素,人們為了實現物質資料的生產而進行的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簡單的生產要素:勞動者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就是生產資料,它是任何社會中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必備的物質條件。生產要素的內容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
生產力
生產力的構成,概括地說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並實現著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物的因素是生產資料,即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勞動資料重要構成部分的生產工具對於生產力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勞動對象作為生產力中勞動加工的對象,它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進程,而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科學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越是廣泛的應用於生產,就越能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科學技術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
生產關系
在社會生產中,人們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就形成了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也叫經濟關系。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所形成的,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
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辨證關系。在這個辨證關系中,生產居於首要地位,起著主導的決定的作用,一定的生產決定著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並不是單純消極地由生產所決定,它們又積極影響和反作用於生產,促進或制約著生產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而生產關系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它決定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發展,一種舊的生產關系向另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的過渡。關於這點分工和協作便是一種有形體現。一般來說,分工和協作是勞動過程的兩個側面,有分工就有協作,分工越是發展,生產專業化程度越高,協作也就越加發展和密切。分工協作的產生和發展,可以使生產資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節約,促進生產力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結合;意味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強,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而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經濟規律的特點和類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制度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發展演變。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五種基本社會經濟制度,即五種社會生產關系,包括原始社會經濟制度、奴隸制經濟制度、封建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在五種經濟制度的更迭中,人們總結出一些特點及規律。
經濟規律的特點:
(1)經濟規律是人們的生產關系運動的規律,和人們的經濟活動相聯系。
(2)經濟規律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當這種經濟條件消失時,這些經濟規律也就隨之消失。
(3)經濟規律作為生產關系運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程度和態度是不相同的。
經濟規律的類型:
(1)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所共有的規律。
(2)幾個社會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
(3)某個社會形態所特有的經濟規律。
在一定社會形態中存在和發生作用的各種經濟規律,組成該社會的經濟規律體系。基本經濟規律在一個社會形態的經濟規律體系中,是起主導作用的經濟規律,它對該社會生產總過程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都起著決定的作用。
『拾』 馬克思的經濟學的C V M 的全寫是什麼
C =constantly
V =changeably
M = maxs
C :轉化為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 V: 轉化為可變資本的價值部分. m: 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