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習商務英語都要掌握哪些知識
作為一個英語專業的學生,我覺得商務英語培養的是「商務+英語」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具備如下的的知識技能:
1.熟悉計算機技術並能熟練地使用計算機。具有較強的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
2.具有較好的漢英表達能力、互譯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3.具有運用英語進行國際商務交際的能力。
4.具有熟練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和堅實的英語語言基礎。
5.掌握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理論和方法,能用統計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其中商務英語考試對應試者的要求如下:
三、學商務英語,還需要更多地實踐和練習。大家可以多看點商務方面的美劇,通過美劇學英語。想想在同樣的場景下,你是如何表達的。下面為大家推薦幾部適合提高商務英語的美劇與電影:
② 西方經濟學,舉例說明什麼是實證分析,什麼是規范分析
比如:論述CPI與M2(貨幣發行量)的關系,如果你論證了M2對CPI的具體影響,例如M2上升一個版百權分點,cpi上升2個百分點,那麼就算實證分析,當然你沒給出具體數據,但是在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得到籠統的結論,也算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就是:打個比方,你寫一篇論文:題目是:中國開放式基金發展現狀。沒什麼要實證的,就叫規范分析。教材上面講的比較難晦澀。
③ 西方經濟學中的規范分析是什麼樣的方法,旨在研究什麼問題
西方經濟學,就是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 1776 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歷經了 200 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斯密、李加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西方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西方經濟學 它主要介紹流行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大膽解說政府日益加碼的經濟調控。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的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 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觀經濟 -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收入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從方法上看,西方經濟學運用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梁中方法。實證分析企圖超脫於一切價值判斷,只研究經濟本身的內在規律,並據此分析和預測人們的經濟行為效果,著重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實證分析的步驟。定義 ---- 對經濟學所研究的各種變數規定明確的含義;這里的變數有內生變數和外生變數、流量和存量;內生變數是一種理論內所要解釋的變數,外生變數是一種在理論內影響其他變數而他本身則由理論外的因素來決定的變數;存量是通常在一定時點上才能有效測定的變數,流量是指通常在一定時期內才能有效測定的變數;假設 ---- 某一理論所適用的條件,在假設條件下得出結論,就象自然科學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分析自然現象一樣,事實上整個社會即使天然的實驗室;假說 ---- 未經證明的各個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預測 ---- 根據假說對未來進行預期規范分析通過設定一些價值判斷和好與壞的標准,作為經濟理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據,並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准,著重回答「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西方經濟學德發展可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古典經濟學 —從 17 世紀中期開始到 19 世紀 70 年代為止 — 包括英國經濟學家斯密、李嘉圖、西尼爾、穆勒、馬爾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 — 以斯密為代表,其 1776 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他標志著經濟學的誕生 — 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 20 年。新古典經濟學 —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 20 世紀 30 年代為止 — 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 — 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 1890 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現代經濟學 — 開始於 20 世紀 30 年代凱恩史主義的產生 --- 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史、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 — 其中凱恩斯在 1936 年出版的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著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而薩繆爾森的 1948 年開始發行的《經濟學》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書
④ 實證分析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和規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相對應的概念。後者一般翻譯做規范分析。
而兩者之間的區別,用老凱恩斯(那個更有名的凱恩斯的老爸)和弗里德曼(就是那個弗里德曼)的話說,就是前者研究「what is」的問題,而後者研究「what ought to be」的問題。
換句話說,所謂Positive Analysis就是將經濟學當成一門自然科學,完全以旁觀者的身份,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完全客觀地描述經濟問題,解釋經濟現象。
而Normative Analysis則不同,要回答「what ought to be」,就必須有事先的標准存在,而這個標准很多時候是由個人或社會偏好這些經濟學以外的因素決定的。
比如「火車票漲價可以緩解買票難問題」,這就是個Positive Analysis的結論。要反駁這個結論,就需要在邏輯上證明火車票漲價無法緩解買票難。
而「應當通過火車票漲價來緩解買票難問題」,這就是Normative Analysis了。 這句話是否成立, 還取決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心目中的火車票理想分配方案標准。
順便說一句,當前很多人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反感可能都源於無法區分這兩者。
⑤ 西方經濟學中的「規范分析」什麼意思
涉及到個人世界觀與價值觀的經濟學應用分析,分析的是「應該是什麼」。
⑥ 經濟學中實證分析法和規范分析法的區別是什麼
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
是指描述、解釋、預測經濟行為的經濟理論部分,是經濟學的一種重要運用方式。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是獨立於任何特殊的倫理觀念的,不涉及價值判斷,旨在回答「是什麼」、「能不能做到」之類的實證問題。它的任務是提供一種一般化的理論體系,用來對有關環境變化對人類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做出正確的預測。對這種理論的解釋力,可以通過它所取得的預測與實際情況相對照的精確度、一致性等指標來加以考察。簡言之,實證經濟學是或者說可以是「客觀的」科學。實證經濟學是客觀的科學,可以通過經驗的評價,對它的假設做理性的討論。它撇開或迴避一切價值判斷(即判斷某一經濟事物是好是壞,對社會有無價值),在作出與經濟行為有關的假定前提後,研究現實經濟事物運行的規律,並分析和預測這些規律下人們經濟行為的後果。它力求說明「是什麼」的問題,或回答如果作出某種選擇,將會帶來什麼後果的問題,而不回答是否應該做出某種選擇的問題。研究的內容具有客觀實在性。
規范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
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並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對其多種用途上就必然面臨選擇問題,選擇就存在一個選擇標准,選擇標准就是經濟活動的規范。可以看出,規范經濟學要解決的是 「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⑦ 西方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兩個判斷。謝謝了
前兩來個命題中,第源二是規范分析。規范分析是以一定的社會價值評判標准回答「應該是什麼」的問題的經濟學。而實證分析只是回答「是什麼」。很明顯第一個命題是一個事實陳述,是實證分析。而第二個是出於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去評判應不應該的問題。
同理,王老師的命題是一個判斷句,是一個對事實進行陳述的命題。是實證性的。
李老師的就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是規范的
⑧ 解釋經濟學中的「實際分析與規范分析」
第三、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在經濟科學中;不僅需要一定的理論假設、推
論、定義,而且更需要有足夠的實際材料(既包括數字材料,也包括文字的過程
的描述材料)的實證。只有通過對理論假設、推論、定義的有效的實際誰證,經
濟理論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科學理論,否則理論只能停留在假設、定義的基礎上。
實證分析或者實證研究是經濟學的一種分析方法,相應的經濟學叫「實證經濟學」,英文為「positive economics」。論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兩個誤區:一是經常把「實證」與「理論」對應起來。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論文題目:《關於×××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其實,實證分析可以是很理論的,甚至是純理論;實證分析也可能是經驗的。這類題目的作者沒有搞清楚「理論」「實證」「經驗」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理論」與「實踐」或「經驗」相對,「實證」與「規范」相對。上述題目應該改為《關於×××的理論與經驗分析》。二是把實證與規范分析「兩分」。其實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純實證科學」和「純規范研究」,除非是宗教。
概念是否需要討論?是否需要實證?我想這是個不需要在這里回答的問題。因為這是常識。
那麼,究竟什麼是實證分析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國人通常理解的實證分析是指:用統計計量方法對經濟數據進行處理的分析方法。實際上這只是經濟學計量分析方法,它只是實證分析方法的其中一種方式,不是實證分析的全部。如果把這當實證分析,當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相對這方面不足,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需要改進的地方。
但是,實證分析不止於此。我們看看《新帕爾格雷夫大詞典》的解釋:斯坦利·旺 (Stanley Wong}所寫的詞條的解釋是「實證經濟學是經濟學中對經濟現象進行描述與解釋的一個分支,而規范經濟學的內容則致力於對實證經濟學的應用,其目的是就實際問題,包括公共政策問題而提出建議。經濟學這兩個分枝間的區別,往往從它們各自提出的問題中而得到反映。實證經濟學的問題是「是怎樣?「;而規范經濟學的問題是「應該怎樣?」。
也就是說,對經濟現象進行客觀描述和解釋方法就是實證分析,而採用什麼手段進行描述和解釋則與此無關。它與規范分析都是經濟學研究不可缺少甚至是不可分割的方法。任何一個經濟學理論都是這兩個分析方法結合的結果。但是,薩謬而森由於其所處的特殊政治環境,為避免招致「麥卡錫主義」迫害,聰明地把經濟學「一分為二」: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作為分析方法,不是薩的發明),然後把涉及政治內容的部分扔給所謂的「規范經濟學」。
由於薩謬爾森名聲太大,他的「兩分法」影響很深,尤其在中國還在向學生傳授他在特殊情況下的兩分法。梁小民在《經濟學是什麼》還說:「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客觀的,可以用事實進行檢驗;規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主觀的,無法進行檢驗。」
關於實證科學與規范科學的科學性問題,「兩分法」論者認為規范分析是主觀的、任意的、超出理性認知的,而實證分析是客觀的,所以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的區分是經濟學科學性與非科學性的區分。
這種做法即使在西方經濟學界也有很大爭議。這種兩分法的不科學性已經得到經濟學界的認識。在《新帕爾格雷夫大詞典》的同一詞條,有這樣的描述:「一些有意義的理論發展削弱了區分實證與規范經濟學的合理性,對價值判斷作理性的討論已被表明是可能的。最好的例子是阿羅(Arrow, 1951年)的所謂不可能理論。…….濟理論發展的基礎—薩繆爾森C1938年)的消費者行為的顯示偏好理論就是例子之—正被表明是難以實現的(旺,1973年)。一些經濟學基本而簡單的概念,如價格和數量,下不具備可觀察性,而實際上是理論性的。 ……..事實與價值間的區分是重要的。然而這並不是應當遵循的唯一的方法論規則。」也就是說,把它們分開既不可能,也不是科學的態度原來認為的只有「實證經濟學」能進行理性分析的論斷是錯誤的。
至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實證分析的關系問題,如果把實證研究理解為用統計和計量工具對經濟數據進行處理的話,則這正是當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弱項,是需要向其它經濟體系學習以豐富自己分析工具的地方之一。但傳統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是解決不同問題的,在解決傳統問題時,馬克思經濟學不一定要用計量實證方法;但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需要解決一些「靜態問題」,借鑒計量實證分析是必要的。
問題是,計量方法只是實證分析的方式之一,換言之,實證不一定需要計量。用實證的本來意義分析,馬克思經濟學主張的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分析方法,實乃規范與實證有機結合的方法。也就是說,實證與規范分析是不能分開的。馬克思的歷史分析方法乃最大的「實證」,是擺脫了「靜態」局限的「動態實證」。
⑨ 會計哪種類別的會計好 工作好找
成本會計是指為了求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產費用的會計。成本會計的中心內容為成本核算。
成本會計是成本會計人員協助管理計劃及控制公司的經營,並制定長期性或策略性的決策,並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與改良品質。成本會計是一個估算,跟蹤和控制產品和服務成本的流程。成本會計的職能,是指成本會計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活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由於現代成本會計與管理緊密結合,因此,它實際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現代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職能,沒有成本核算就沒有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是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並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在全過程中發揮作用。
財務會計指通過對企業已經完成的資金運動全面系統的核算與監督,以為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財務會計是現代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通過一系列會計程序,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並積極參與經營管理決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於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財務會計主要是對企業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信息事項。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程序進行加工處理,並藉助於以財務報表為主要內容的財務報告形式,向企業外部的利益集團提供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這種信息是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尺度並結合文字說明來表述的,反映了企業過去的資金運動或經濟活動歷史。 其特點是比較真實和可以驗證。財務會計對外提供的信息反映了企業與投資者、債權人等有關方面的利益關系,受到這些信息使用者的普遍關注;他們往要以為主要依據,作出有關經濟決策。以財務報告是經營者領導下的會計部門提供的,即信息的提供者與使用者是分離的。為的信賴,就需要對信息的加工、形成和傳遞的全過程進行嚴格的規范。會計原則、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等財務會計的規范形式便應運而生。(1)會計目標,即財務報告的目標,是指會計處理系統應達到的境地和標准。它主要涉及向哪些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以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什麼樣的信息兩個方面。 (2) 企業財務會計的目標 企業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向政府機構、企業外部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單位和個人及企業管理當局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於做出投資、信貸決策及其他有關決策的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變動的各種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主要包括關於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狀況、現金流動或其他資金流動等能夠反映企業財務實力、變現能力和償債能力的信息;關於收入、利潤形成及其分配等能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獲利能力、支付現金股利能力及重新投資能力的信息。 (3) 20世紀60年代以來,會計目標已經逐步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4) 主流會計目標理論介紹: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四門課程的獨立性分析
從產生歷史分析,財務會計的產生歷史比較悠久,自從帕喬利復式記賬法產生以來,具有500多年歷史發展過程。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從財務會計分離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還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情。在1952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1FAC)年會上正式採用了「管理會計」這一專門詞彙,由此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根據1986年美國會計師協會下屬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管理會計公告1A》的定義:「管理會計是向管理當局提供用於企業內部計劃、評價、控制以及確保企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經營責任的履行所需財務信息的確認、計量、歸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遞的過程。」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較為權威的對管理會計的界定。 一般認為,西方財務理論的獨立是以美國著名財務學者CREEN於1897年出版的《公司財務》為標志的。西方財務以股份公司為研究對象,著眼於不斷發達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組織的變遷對企業財務的演進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產生與發展歷程分析,財會理論與學科的發展受到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委託代理理論的直接影響。但是財務會計主要受到理論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理論的影響;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主要受到各種數學模型、管理理論、組織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的影響;財務管理學與金融學、數理經濟學的關系密切。 從目前中國財會教育來說,教育部將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學並列列示在管理學中的工商管理學科下,可以理解為財務管理學與會計學並列在同一學科層次。會計學是一門經濟信息的計量、確認和報告的學科,會計所從事的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匯總報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關者提供據以作出投資決策的信息;財務管理學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直接對企業價值運動及其所體現的財務關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資預算、資本結構、股利政策的決策管理。 從四門課程所討論的內容以及目標上看均有所不同。財務管理與財務會計、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區別很明顯,在此不詳細討論,本文主要討論下面兩個方面的區別。 1,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差異。 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這兩門課程的「交叉」、「重復」現象特別嚴重。從目前教學現狀分析,兩者的重復集中在:①資金時間價值與長期投資決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與經營杠桿分析;③存貨控制(EOQ模型)。 在處理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重復問題上,我們認為基本原則應該是管理會計側重於「技術」與「方法」,財務管理側重於決策時對技術與方法的「應用」。比如貨幣時間價值原理、資本預算的方法(如凈現值法、內涵報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貨控制模型這類知識應該列入管理會計課程中不變。在這些原理和方法基礎上,財務管理學來闡述證券估價、價值分析、資本預算的具體決策、財務風險分析和存貨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財務管理課程主要講授這些方法的財務上應用。 2.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的差異。 這兩門課程的「交叉」最為嚴重,以至於有的西方專業教材中把它們合並在一起,統稱「成本管理會計」。中國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中也是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合並在一起,統稱「財務成本管理」科目。我們的觀點是成本會計的內容應該是闡述各種成本計算方法,至於成本控制與分析則由管理會計課程完成。所以,我們也就主張成本會計必須與管理會計分離。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是明顯的,但是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在內容、標准、功能、信息流程上應該都是以成本會計為基礎,或者說,成本會計必須同時使用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兩套標准與原則,並進行適當協調。比如產品成本計算中品種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為財務會計編制損益表,其結果也會制約資產負債表的結果。而變動成本法、標准成本法、定額成本法、作業成本法主要是作為管理會計的內部報表的基礎。當然變動成本、標准成本、作業成本最好要與財務會計的成本數據在分離的同時,還要關注它們的銜接。在同一資料庫中可以生成多種成本數據資料是成本會計的主要任務之一。
四門課程的關聯性分析
這四門學科可以認為是財務管理和會計的總和。也就是說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都是會計的范疇;而財務管理由於在本質、對象上均不同於會計,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組成會計學的兩大分支,兩者分別負責對內、對外發布會計信息,同時兩者也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屬於第二層次。成本會計屬於第三層次,它作為會計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記錄、計量和報告有關部門成本的多項信息,這些信息既為財務會計提供資料,又為:管理會計提供資料。 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與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