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貿易赤字為什麼會時國外部門的儲蓄增加並算在投資當中——宏觀經濟學四部門經濟均衡
因為從兩部門的投資—儲蓄恆等式出發,三部門和四部門的宏觀經濟均衡的恆等關系均表版示為權
投資=儲蓄。
在四部門情況下:I=S+(T-G)+(M-X)
這個是由總供給=總需求的情況推導出來的,由於(M-X)表示的是對外貿易逆差,只有逆差時才相當於國外部門在本國有收入盈餘,也就是有儲蓄。對外貿易逆差的值本身是負的,所以加上就可以了。如果要減去的話,就不能減負值了,就得減去順差了,那公式就應該是-(X-M),那樣從經濟學意義上就沒法解釋了。因為順差代表本國在外國的有經濟收入盈餘,是本國在外國的儲蓄。這樣公式的左右邏輯不通了。
Ⅱ 宏觀經濟學中,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里,國民收入的...
簡單地講復,因為本國居民的制消費或企業的投資在購買時既有本國生產的商品也有國外生產的商品,而計算國民收入時僅包括國內生產商品,所以要把國外生產商品減去,所以在計算時只有凈出口。換言之,國外生產的商品對本國是沒有貢獻的,只能包括凈出口的部分。
Ⅲ 宏觀經濟學支出法核算總產出時中用「C+I+G+(X-M)」,為何四部門經濟時總支出為「C+I+G+X」
同學你好。
不能光看式子就認為二者不相等,因為兩個式子里的字母其版實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權你就懂了:
假設一國一年內的消費C=$100,投資I=$100,進口M=$50,出口X=$100,按支出法,GDP=C+I+X-M=¥250。考慮收入法,GDP=C+I+X=300。為什麼兩種方法不等?
因為這里收入法的計算是錯誤的。
我們在計算GDP的時候,C 和 I 中既包含了國內的產品,也包含了國外的產品。實際上 C=Cd+Cf,I= Id+If,d 和 f 分別代表國內生產的和國外生產的。
在本題中,設Cd=Id=$75,Cf=If=$25,因此,進口 M=Cf+If=$50。
照這樣的意思,收入法應該這樣算 GDP = Cd + Id + X = $75 + $75 + $100= $250。
Ⅳ 宏觀經濟學二、三、四部門、經濟總流程是指什麼
二部門是最簡單經濟關系,即不考慮利率和產量的變動.家戶和廠商,簡稱二部門經濟回.
表達式答y=c+i y=c+s 均衡條件s=i
三部門經濟收入決定理論.加上政府的財政行為有:y=c+i+g=c+s+t 均衡條件i+g=s+t
四部門,即考慮家戶,廠商,政府,對外貿易即y=c+i+g+nx(凈出口)(nx=x-m export import)
Ⅳ 宏觀經濟學,求四部門經濟乘數的一道題
(1)試求消費函數
2000=a+bYd+50+0.05*2000+200=a+b(2000-100-400)+350
得a+1500b=1650
2200=a+bYd+50+0.05*2200+200+314-220=a+b(2200-100-440)+454
得a+1660b=1746
聯立2式解得a=750,b=0.6
因此消費函數C=750+0.6Yd
(2)求開放之前的消費乘數、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稅收乘數
KC = KI = KG = 1/1-b(1-t)=1/1-0.6(1-0.2)=1/0.52=1.92
Kg = b/1-b(1-t)=0.6/1-0.6(1-0.2)=0.6/0.52=1.15
KT = -b/1-b(1-t)=-0.6/1-0.6(1-0.2)=-0.6/0.52=-1.15
(3)求開放之後的消費乘數、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稅收乘數
KC = KI = KG = 1/1-b(1-t)=1/1-0.6(1-0.2)+0.1=1/0.62=1.61
Kg = b/1-b(1-t)=0.6/1-0.6(1-0.2)+0.1=0.6/0.62=0.97
KT = -b/1-b(1-t)=-0.6/1-0.6(1-0.2)+0.1=-0.6/0.62=-0.97
Ⅵ 宏觀經濟學 四部門經濟收入構成
首先,你沒理解它書里的意思,也就是你沒明白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出發點是哪裡。支出回法,定義你可答以自己在書里找,通俗點說,就是你這個社會生產了最終產品,這些東西就是GDP,我花錢來買,花的錢的多少就是GDP的衡量。而收入法,就是你說那個式子,等式右邊各個項不是指各部門的收入,這點你一定要明白,比如C不是指居民的收入,它是指收入花在哪了,所以公式右邊是指收入花在哪些方面了,四部門中,我的收入一部分用來消費,一部分用來存著,一部分用來交稅,還有些給外國捐款了,所有加起來就是我的收入,這些收入等於我的GDP。「這樣的話那豈不是算的是支出而不是收入?」你這句問的,是收入怎麼來的而不是怎麼花的,照你的意思,那這公式就不是這樣了,應該是Y=工資+利息+利潤+……。希望說的這些能讓你理解
Ⅶ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中,為什麼四部門經濟中的投資成數小於三部門的
四部門的乘數為1/1-B m,
B為邊際消費傾向 m為邊際進口傾向,
三部門中 1/1-B,
從乘數來看四部門小於三部門 因為投資增加引起的收入增加 在四部門中有一部門用於進口了。
Ⅷ 求救:宏觀經濟學中怎樣求四部門經濟的IS-LM曲線
IS-LM模型詳解
IS-LM模型是宏觀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
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X-M加合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響,利率則由貨幣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
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這又是產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可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才能決定.
描述和分析這兩個市場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就稱為IS—LM.
該模型要求同時達到下面的兩個條件:
(1) I(i)=S(Y) 即IS, Investment - Saving
(2) M/P=L1(r)+L2(Y) 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
其中,I為投資,S為儲蓄,M為名義貨幣量,P為物價水平,M/P為實際貨幣量,Y為總產出,r為利率。
兩條曲線交點處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
IS-LM模型是宏觀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
IS模型是描述產品市場均衡的模型,根據封閉經濟中的等式:
Y(國民收入)=C(消費)+I(投資)+G(政府購買,經常被視為恆值)
其中C=C(Y),消費水平隨收入正向變化;
I=I(i),i為利率
則可獲得收入Y與利率i在產品市場均衡時的圖像,斜率為負,斜率大小受投資與利率敏感度及投資乘數影響,曲線位置受自主性支出決定
LM曲線是描述貨幣市場均衡的模型,根據等式:
M/P=L1(i)+L2(Y),其中,I為投資,S為儲蓄,M為名義貨幣量,P為物價水平,M/P為實際貨幣量,Y為總產出,i為利率。
通常將M/P視為由中央銀行確定的定值,利率和貨幣量呈反向關系,而收入和貨幣量呈正向關系,從而得出一條收入Y與利率i,斜率為正的直線,斜率大小由貨幣供應量對利率和收入分別的敏感度決定,而位置由貨幣供應量決定。
將IS-LM移至同一圖上,二者交點便反應了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對於分析宏觀經濟問題很有意義。
Ⅸ 宏觀經濟學中,兩部門經濟和多市場結構區別
一、什麼來叫兩部門經濟
兩部門源經濟就是假設社會生產中只有企業和居民兩個部門,從而以此推導出國民收入的均衡決定,即I=S,社會中投資等於儲蓄時,國民收入達到均衡。
此外還有三部門經濟和四部門經濟五部門經濟,就是將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國外部門等因素的經濟。
二、什麼叫多市場結構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結構共有四種。市場被劃分為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四種市場結構。
劃分這不同市場結構的依據如下:
依照市場上廠商的數量、廠商所提供產品的差異、對價格的影響程度以及進入障礙等特匯。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