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研究基於哪些前提條件

經濟學研究基於哪些前提條件

發布時間:2020-12-28 06:38:41

1. 什麼是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研究以哪些假設條件為前提

微觀經濟學(復Microeconomics)(「微制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是以如下三個基本假設條件為前提的:
第一,市場出清。即堅信在價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升降的情況下,市場上一定會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equilibrium)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資源閑置或浪費問題。
第二,完全理性。即消費者和廠商都是以利已為目的的理性人(rational man),他們自覺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
第三,完全信息。即消費者和廠商可免費而迅速地獲得各種市場信息(information)。只有在這種條件下,微觀經濟學關於價格調節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才是正確的。

2.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為前提

1.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為前提的,其基本假設包括(ACD )。 A. 市場出專清 C. 完全信息 D. 完全理屬性 2. 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包括(ABCD )。 A. 消費者對商品的偏好或依賴程度 B. 商品可替代的程度 C. 商品用途的廣泛性、商品的使用壽命 D. 商品對消費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費支出在消費者預算支出中的比重 3. 影響商品需求的因素包括(ABCD )。 A. 商品本身的價格 B. 其他商品的價格 C. 人口結構與數量的變動 D. 消費者的偏好、廣告規模4. 以下屬於微觀經濟學內容的是(ABCD )。 A. 均衡價格理論 B. 消費者行為理論 C. 市場理論 D. 生產理論、分配理論 5. 根據價格彈性系數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價格彈性劃分為(ABCD )。 A. 完全無彈性 B. 缺乏彈性 C. 單位彈性 D. 富有彈性、完全彈性

3. 政治經濟學:社會總資產擴大再生產有哪些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

(v+m)>Ⅱc,是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首要前提條件。
m/x代表剩餘價值中資本家用於個專人消費的部分屬,m—m/x代表剩餘價值中用於積累的部分。

擴大再生產下社會總產品實下的基本條件為:
Ⅰ(v+△v+-)=Ⅱ(c+△c) 這是基本的實現條件,反映了在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平衡關系。

4. 經濟學有哪些基本假設

第一,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完全信息。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

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

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以上三個假設條件是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者承認,上述兩個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它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

(4)經濟學研究基於哪些前提條件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經濟學家看來,所謂經濟,就是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動,所謂經濟學就是教人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經世致用的學問。

但隨著後來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出現、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產生出商品經濟,發展出市場經濟,提升為知識市場經濟,衍生出虛擬經濟;經過西方古典-新古典-新興古典經濟學家與時俱進線性抽象的一路折騰一路演化,價值逐步異化為價格,異化為金錢,經濟活動逐步異化為賺錢。

經濟學也就逐步異化為教人怎樣賺錢,包括怎樣投機賺錢。隨著產品的邏輯逐步演變為貨幣的邏輯,衍生出金融的邏輯,最後產生出金融泡沫,虛擬經濟也就演變成虛幻經濟。當金融泡沫破滅,虛幻經濟就釀成金融危機。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以經濟為中心是以再生生產力為中心而非以錢為中心,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再生生產力的發展、中國人民創新能力的發展而非GDP數字增長。

從現象看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從本質看經濟發展是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不僅是高樓林立,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應落實為社會資源可再生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與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改革開放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進一步提高、再進一步提高「先進生產力」——再生生產力。

5. 經濟學三個重要的假設前提條件是什麼

經濟學有三個基本前提假設:
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內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容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

6. 在《微觀經濟學》中,總產量的定義中有一個前提條件「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什麼叫做「在一定技術條件下」

在經濟學中復 要研究一個經濟對象制 要先假定影響這個經濟對象的其他因素是不變的 再來分析你要研究的因素與你要研究的經濟對象的關系 技術條件的改變可以影響產品的 生產周期的長短 成本的大小等的改變進而影響產量 就無從比較在生產要素價格不變 勞動要素投入不變時產量的變化 這也是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使問題更簡潔易解

7. 簡述經濟學產生的兩個前提條件

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對稱,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即為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最早產生於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並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當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產生商品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偶然的交換;當發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後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
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以一定的經濟條件為前提的.這些經濟條件主要有:
1、社會分工
人們為了獲取不同的物質資料,就要從事各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這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一旦各自獨立,發展成為一個由屬、種、亞種、變種分類的多支體系,就表現為社會分工.在社會分工體系中,每個生產者固定地從事某一具體勞動,勞動具有單一性和獨立性;各自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自不同的產品.同時,每個生產者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為了滿足生產者各自的需要,彼此之間用自己的產品交換對方的產品,由此就產生了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各自勞動產品的必要性.
2、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不能無償地佔有對方的產品,彼此要取得對方的產品,必須通過等價交換,即把各自的產品作為商品來交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中,生產產品的勞動是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是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是作為商品互相對立的.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中,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的性質決定的.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種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實體,它們之間也必須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發生商品交換關系,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經濟條件,決定了勞動產品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其勞動的物質承擔者,決定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經濟交往關系的實現形式.

8. 政治經濟學。下列哪個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條件

正確答案:A.社會分工的出現。
【相關知識】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條件
①社會分工的出專現和屬存在。

如果沒有社會分工,大家都生產同樣的產品,你有的我也有,你沒有的我也沒有,就談不上商品交換。
②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你的東西我不能隨便拿走,我的東西你也不能隨便拿走;彼此需要對方的產品,就必須進行商品交換。

9. 西方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是什麼

1、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

2、完全信息假定: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

以上兩個假設條件是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者承認,上述兩個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它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

補充說明: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9)經濟學研究基於哪些前提條件擴展閱讀:

經濟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1、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2、宏觀經濟學: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10.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10)經濟學研究基於哪些前提條件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研究基於哪些前提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