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微觀經濟學里的外部影響
所謂來外部影響也就是Externality. 分正面和負面自的影響。如果買賣方在做決定的時候不考慮行為產生的外部性影響,就會使市場的均衡點偏離,不能使整體利益最大化,這樣就導致資源配置的失效。比如一個企業不考慮往河水裡排泄污水是對環境有傷害,忽略了環境惡化對社會危害所造成的損失,政府則會出面懲處,那麼他們的供應成本就會增加,就會減少供給,這樣供需平衡點就會偏離原來的位置,反之,如果如果一個企業發明了新技術,產生了技術外溢效應,整個社會受益,那麼政府會給予一定的產權保護或者補助,這樣就相當於降低了成本,使供應增加,也會產生均衡點移動。
糾正外部性影響,一般是說擴大正面,減少負面。私人方法可以是用道德或者法律約束,再者就是建立慈善機構。公共政策的話,可以由政府出面樹立條例約束,或者征稅等等。
❷ 微觀經濟學 外部影響 市場失靈
你先想來想工廠排污的問題,源根據理性人的假設,工廠都是自利者,他是不會管別人的死活,只求自己的利潤最大化,所以由於外部不經濟的存在,他的自利行為給別人(或社會)帶來了損失但是並沒有計算在其成本裡面,社會成本就是相當於把外在成本內部化,說以在一定的產量的情況下SMC是大於MC的,在一定的成本下廠商生產比社會的需求更多,所以SMC是在MC之上的。
❸ 用圖形解釋外部性的對市場的不利影響 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正外部性的私人邊際收益小於社會邊際收益,產量小於社會邊際收益等於私人邊際成專本處,資源錯配;
負外部性的私屬人邊際成本小於社會邊際成本,產量大於社會邊際收益等於社會邊際成本處,同樣資源錯配。
這種東西教科書上一定有圖形的,實在找不到就根據我以上所說畫吧。
❹ 外部影響如何讓市場失靈 微觀經濟學發面的
1、需求曲線反映買者的評價,而供給曲線反映賣者的成本。均衡數量,即市場量,使買者總價值最大化。因此,沒有外部性時,市場均衡是有效率的。
2、注意到,作為消費者或者生產者,都生活在現實的經濟環境中,自己的行為會直接地受經濟中其他行為主體行為的影響。
3、當一個人從事一種影響旁觀者福利,而對這種影響既不付報酬又得不到報酬的活動時就產生外部性。存在外部性的情況,通俗地將,就是一項活動會產生活動主體所不能享受的好處但所有成本還是要該主體自己承擔,或是可以自己享受好處而讓所有人承擔成本。因此會對對個體行為產生「負面的激勵」。
4、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場信號(例如價格)不能產生充分的激勵作用,因為理性人假設下,沒有人會有動機去做自己承擔所有成本但所有人(或其他人)受益的事情。因此,外部性使市場在決定資源配置時不能達到社會最優。當外部性同時影響許多人的時候,市場失靈是很難通過市場或個人之間的協調加以解決的;
5、生產或消費的負外部性使市場生產的量大於社會希望的量。生產或消費的正外部性使市場生產的量小於社會希望的量
6、因此,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場無效率,即通常所說的「市場失靈」;此時,政府幹預可在一定程度下恢復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7、舉例來說,環境質量。假如你是一個廠商,你知道控制廢氣的排放,對全社會來說是最優的,但環境質量的提升,其成本要由你來承擔(因為你可能要為此投很大一筆錢在污染凈化、技術革新等方面),你會覺得不公平吧?如果其他地方廠商都不控制污染,你自己花了很多錢來控制,你的成本就會上升,導致你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但環境質量改善了,得到好處的卻是所有人,你會有動力去投資於環保嗎?這就是因為環境質量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因此靠市場是無法有效對其進行資源配置的。此時,就必須通過政府立法強制或補貼,或進行污染排放權交易等制度設計,來將外部性消除,從而使得市場機制的信號能夠正常發揮作用,消除市場機制的失靈。
這樣說,明白了么?
❺ 經濟學)什麼是外部影響
外部影響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外部性的影響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
外部性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那些能為社會和其他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性稱為外部不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
❻ 經濟學中如何糾正由於外部影響所造成的資源配置不當拜託了各位 謝謝
外部性是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根據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科斯定理),只要產回權明晰,答那麼市場可以自發地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例如某工廠排污影響到下游居民生活受到影響,只要他們任何一方擁有排污權或是生活用水不被污染的權利,那麼雙方的談判交易會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 但有時談判或執行是有高成本的,而且可能缺乏全局性。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府出面解決,如建立健全相關法制體系,行政執行體系等。
❼ 外部影響是如何導致市場失靈經濟學
外部性理論主要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廠商污染了環境,等於佔用了一定的環境資源,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支付任何費用。後來這個概念推廣了,一般指,廠商生產經營活動給外部環境帶來了某種影響,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承擔任何經濟責任,既不能從中獲益,也不能需要為此支付費用。 不但廠商生產經營外部性,消費者行為也有外部性。如有人從事一些公益活動,對大家都有好處,但並不能因此從市場上獲得經濟報酬;反過來,有人做一些有違公德的事,如亂扔垃圾等,市場上也沒有人能向他收取相應的排污費。 概括起來,外部性有兩個關鍵,一是外在於經濟行為人(個人或廠商),即一項經濟行為對外部環境造成了影響;其中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二是外在於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對於這些經濟行為失去了調節作用。 作為經濟學來講,目前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廠商的負的外在性,即類似環境污染這樣對外部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廠商卻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為此,經濟學家提出了產品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概念。私人成本是指廠商負擔的產品成本,大體上等同於產品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則是產品私人成本再加上外在成本的總和,是全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外在成本是指廠商以外的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 顯然,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導致了市場失靈。為此,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種種對策措施: 一是征稅,即向污染環境的企業收取類似排污費性質的稅收。這種方法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又名「庇古稅」。 二是津貼,即由政府向有污染行為的企業提供津貼,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環保設施,減少污染,以至消除污染。不過,這種方法遭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反對,因為這種做法等於由社會承擔了企業污染的成本。 四,規定產權與協商。這是根據科斯定理,只要明確產權,並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在這兩條前提下,一旦有污染行為,則受害者就會與污染企業協商談判或提起訴訟,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案因不需要政府主動干預,基本上是通過市場途徑解決問題,迎合了上個世紀80年代全球性的自由化思潮,因而曾一度大受追捧。但現在看來,事實上也很做到,也不過是書獃子式的空想罷了。首先,產權很難完全明確,如一條河流的產權應該歸誰?清潔的空氣的產權又該歸誰?諸如此類,無法回答;其次,交易成本絕非可以忽略不計,一次次的協商談判,以至訴訟,常常需要巨額的成本費用。 五、政府直接管制。目前,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多數外在性行為,還要靠政府主動的強制干預。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外在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全心全意為人民造諫,是不會存在外在性現象的。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在性問題在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國民觀念上普遍重視起來,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支撐,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應該說消除外在性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短期內很難一下子解決。
❽ 西方經濟學中 外部性及其主要影響是什麼
外部性指由於市場活動而給無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換種說法:外部性就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也即行為舉動與行為後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的主要影響是市場失靈。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不能自發實現帕累托最優,影響配置效率。
❾ 經濟學中正的外部影響是什麼
外部性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
那些能為社會版和其他權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力的外部性;
(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性稱為外部不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
福利經濟學認為,除非社會上的外部經濟效果與外部不經濟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則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後狀態不可能達到,從而也不能達到個人和誰會得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論可以根據外部性的影響方向與影響的程度不同制定相應的經濟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對成本和收益差別的影響,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糾正的辦法:(1)使用稅收和津貼;(2)使用企業合並的方法;(3)規定財產權。
——經濟和考研——團隊,滿意請採納,不滿意請追問,謝謝~~
❿ (經濟學)什麼是外部影響有哪些表象運用經濟學原理說明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及治理法。
1號可以是可以,但得從長遠來考慮,如以成災,此方法不可用 。2號我不同意如將內長江水引入湖水,此工容程浩大,到呢時候,災情更重了。3號不過3號我同意可用,不過要注意,水葫蘆生長速度很快,搞不好,災情沒好,又弄個水葫蘆成災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