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經濟學中的壟斷名詞解釋
壟斷是相對來於競爭而言,自按壟斷程度不同一般分為三種,即: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完全壟斷是與完全競爭相反的市場形式,完全壟斷廠商是市場上某一商品的唯一生產者,這種商品不存在完全替代品,形象的說就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壟斷競爭是介於完全競爭和寡頭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的一種壟斷形式,手機打字太累了,就不詳細說了;寡頭壟斷是指市場上只有若干廠商提供著相同或相近的產品,他們存在競爭也存在勾結。
B. 關於求西方經濟學的兩個問題:為什麼完全壟斷廠商沒有供給曲線為什麼完全壟斷廠商的MR小於價格P請...
曲線不是將行業內各廠商的長期供給曲線簡單相加,而是根據廠商進入或退出某一行業時,行業產量變化對生產要素價格所可能產生的影響,成本不變的曲線是一條水平曲線;成本遞增行業的供給曲線是斜率為正的曲線
C. 西方經濟學(微觀)關於壟斷的問題
壟斷來形成過程和形成之後的需求曲自線應該是不一樣的,仔細看看書。還有效用的問題,西文經濟學前面是應該有假定的,有些變數是不變的,如果任何變數都是未知的,所有的學科都沒法研究了。還有一個問題我也不明白,社會上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嗎?如果一樣東西得不到就越想得到他嗎?比如在市場上我買不到蘋果,我就越想得到蘋果嗎?這里也存在主觀臆斷。
D. 形成壟斷的因素有哪些 西方經濟學
壟斷市場形成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建立和維護一個合法的或經濟的壁壘。從而阻止其他企業進入該市場,以便鞏固壟斷企業的壟斷地位。壟斷企業作為市場唯一的供給者,很容易控制市場某一種產品的數量及其市場價格,從而可連續獲得壟斷利潤。具體地說,壟斷市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發展的趨勢
在生產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中,自由競爭自然而然在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而當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就必然會產生壟斷。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一方面,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產生了壟斷的可能性。因為當生產和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生產和資本逐步集中到少數的大企業手中,他們之間就容易達到協議,形成壟斷,使其操縱、控制市場供給成為可能,而其他企業則無法與之競爭;另一方面,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生產和資本必然集中到了少數大企業手中,這些大企業要在競爭中打敗對方單獨取勝,則很不容易。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從而獲取穩定的壟斷利潤,他們都有謀求妥協達成壟斷的共同需要。
2、規模經濟的要求
有些行業的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資產和資金,如果充分發揮這些固定資產和資金的作用,則這個行業只需要一個企業進行生產就能滿足整個市場的產品供給,這樣的企業適合於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具有這種規模的生產就具有經濟性,低於這種規模的生產則是不經濟的。這樣來看,規模經濟就成為壟斷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時,大量的固定資產和資金作用的充分發揮,使企業具有了進行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和優勢,因而這個企業能夠以低於其他企業的生產成本或低於幾個企業共同生產的成本、價格,向市場提供全部供給。那麼,在這個行業當中,只有這個企業才能夠生存下來,其他企業都不具備這種生存能力。
例如,鋼鐵、汽車和重型機械等重工業的生產,就要求通過集中大量的資產和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才具有較佳的經濟性。雖然在這些行業中中小企業的繁榮使其競爭力不斷增強,但是,在這些行業的現代發展趨勢中壟斷特徵的表現非常明顯而突出。
3、自然壟斷性行業發展的要求
有些行業具有向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發展的內在趨勢,而在整個市場中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范圍的擴展,單位成本遞減,從而實現的效益增加,這些行業具有自然壟斷性。通常情況下,這些具有自然壟斷性的行業是由政府來經營的。如電力、電話、自來水、天然氣以及公共運輸等行業就是如此。這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發展必然要求實行壟斷經營。自然壟斷性行業的發展之所以要求壟斷經營,是因為自然壟斷性行業的發展與壟斷經營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的技術經濟因素。
E. 西方經濟學中,完全競爭市場被認為是最有經濟效益的,壟斷是最低的。
這不矛盾,因為這只是人們權衡之後選擇對福利損失最小的方案的結果。
你說的「專自然壟斷」因為具有基礎屬設施投入巨大、地域性強等特點,如果引入競爭,則會造成資源過多浪費在重復建設上。舉例來說,如果自來水供應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則每家公司都需要建設其配套的自來水管網,這樣就會造成大量重復建設,資源大量浪費,成本居高不下,結果就是完全競爭的價格比讓一家水廠壟斷還要高,所以,在自然壟斷比起完全競爭要有優勢。
但是,因為畢竟是壟斷,這家水廠面臨的邊際收入曲線不是水平的,而是向下傾斜的,而它的的擁有者總是希望其獲得壟斷利潤:MR=MC,所以必然造成供給量小於社會福利最大化的供給量,並不是完全有效的。
希望幫到了你,滿意請點擊「選為滿意答案」及時採納,謝謝。
F. 在西方經濟學(微觀)里什麼叫壟斷的凈損失
壟斷來中的凈損失是指源壟斷中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的總剩餘之差…在壟斷市場中,企業產量在MR=MC處,而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產量在MC=P處,將壟斷市場的MC=P處的總剩餘減去壟斷市場MR=MC處的總剩餘就是凈損失…
G. 西方經濟學關於壟斷的計算題
1,由給定產量成本最小的一階條件MQL/MQK=PL/PK可以得到L=K=102,由消費函數可得簡單乘數為內1/(1-0.9)=10,投資增加容50,收入增加50*10=500 AE=C+I+G=200+0.8*(Y+TR-t*Y)+I+G Y=AE聯立方程得:均衡收入Y*=12503,IS方程:Y=C+I+G=100+0.8*(Y-T)+900-25*r+G代數得Y=5000-125r……1方程LM方程Ms/P=Md=0.2Y+100-50r代數得Y=2000+250r……2方程聯立1方程2方程可以得均衡解 Y*=4000 r*=8 答案補充 題目有問題~
H. 西方經濟學,關於壟斷經濟的問題
根據成本加成定價公式
P1=MC/(1-1/2)=2MC
P2=MC/(1-1/4)=(4/3)MC
P1/P2=1.5
I. 西方經濟學中產生壟斷競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壟斷競爭是指這樣一種市場結構,一個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產生的原因:
非均衡發展戰略導向
中國採取非均衡發展戰略,產生了經濟特區,非均衡發展戰略即使一部分地方、一部分產業和一部分人先發展起來,然後通過先發展起來的地方、產業來帶動其它地方、產業的發展。因為要使一個地方飛速發展比使全國同步同時發展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這只要從制度上進行傾斜就能夠辦到。正因為中國採取的是非均衡發展戰略,這就決定了較優惠的政策和制度創新行為只能給少數地方、少數產業或者少數人。
制度試點的持續化
在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下,制度安排是先試點,後推廣。但是如果在試點的時間上如果把握不好,使試點地區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持續化,從而與其他地區相比有較大的制度優勢,就會形成制度壟斷競爭。
特定地區的特定權利
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個經濟特區,1990年以來的所謂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市級開發區、縣級開發區,等等。這些地區可以享受其他地區不能享受的制度安排權,這也是形成制度壟斷競爭的重要原因。
如中國收回香港、澳門,使得香港和澳門在制度的選擇上有較大的自主權,其實這種制度的選擇權利,就是該類地區在某些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壟斷權利。
J. 西方經濟學的壟斷的一個題目
答案:
a.利潤最大化下的印刷數量為200 000,價格為80美元
b.出版社最內大利潤為1300萬美元。
c.當事先支容付100萬美元,可當做為固定成本,其平均成本隨數量攤銷。
於是當20萬印刷量時,平均固定成本為5美元,即總平均成本為20美元,所以利潤為1200萬。印刷數量為30萬時,平均固定成本為3.33美元,總平均成本為20美元(16.67+3.33),故利潤為1200萬。
所以此時出版社出 20萬或30萬書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