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經濟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學校餐廳加飯不要錢
假定每一位學生都是純粹的理性人
市場是一個完全的,開放的市場
介於需要一定的數據用於解釋,我以本校進行示例:
影響學生就餐的因素:時間(包括就餐等待和距離) 費用(就餐費用) 口感
在這個命題中完全不牽扯需求剛性 而是機會成本和效用
命題的前提還有:他的每個月的生活費為600元(通用標准)
假定某個學生下課准備去吃飯
去市場吃飯他將花費10分鍾到達,10分鍾等待,10分鍾吃完,再花15分鍾回到宿舍 價格為8元
去食堂吃飯他將花費5分鍾到達,10分鍾等待,10分鍾吃完,再花10分鍾回到宿舍,價格5.5元
去市場的花費為45分鍾時間和8元的飯錢
去食堂則為35分鍾時間和5.5元(通常會用更短的時間,因為食堂和宿舍的距離通常都很近)
以上僅為午餐,我們設定早餐為2元(一包奶子)/1.5元(菜夾餅),晚飯4元(隨便吃點)/3元(粥加零食) 時間與上面一致
則一個月下來:在學校的為300元,在外面為420元 。時間上為在學校比外面節省30個半小時。
這名學生還抽煙(就當成是我吧),每周3包(最近生病厲害,不敢多抽)。7元紅塔山,則月支出84元。再算上其他零雜很明顯,在外吃飯你的生活費是完全不夠的。
以上是單純的數字,現在看假定這名學生知道自己錢不夠用還打零工,比如打字員或翻譯。每篇獲得50元,耗時2小時。那麼上面的30個半小時就能出7篇左右的文章,獲得350元,出去吃飯則是無形中失去了350元(機會成本論)
假定這名學生明白以上的道理,此時他在校內食堂吃飯的效用為3(省錢,省時間,獲得額外時間為自己爭取零花錢),在外則為-3,兩者相差6
所以說正確的做法為:在食堂吃飯,機會成本小,效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