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是信息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研究信息的經濟現象及其運動變化特徵的科學,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信息的經濟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完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信息與社會生產的規模、結構形式、組織管理的關系;信息經濟模式在經濟結構中的應用過程和作用,等等。
(2)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信息價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價值和成本的關系;信息價值的表現形式;信息價值的計量標准和計算方法,等等。
(3)信息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經濟效益計算和考核;信息工作在社會生產中的最佳投資和投資效果;影響信息經濟效果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提高信息經濟效果的途徑和方法,等等。
(4)信息產業結構。主要研究信息產業結構及其發展規律和趨勢;信息產業與部門經濟結構、服務性行業結構、教育機構的關系;信息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國民經濟結構變化的信息因素和非信息因素的分析,等等。
(5)信息系統。包括如何建立和發展完善的信息系統;信息系統的聚集與分散對信息系統價值的影響;從經濟角度考察信息系統評價的標准和方法;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及其相互關系;信息系統經濟的管理;最優化信息系統的選擇,等等。
(6)信息技術。用技術經濟原理研究信息技術對提高信息經濟效益的作用;比較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出採取新信息技術的最佳方案了;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等等。
(7)信息經濟理論。包括對信息經濟學的對象、內容、性質、方法、作用、歷史等基本問題的研究。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40年代,發展於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在創建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應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的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志就是有大量信息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等。
② 求一份 信息經濟學(第二版)烏家培 謝康 肖靜華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課後題答案
在我們沈陽這邊北方圖書城有的賣這本書,你是哪的人啊,上高教出版社的網站可以定購。 http://www.hep.e.cn/
③ 學習信息經濟學
1990年前蘇聯東歐劇變以來,比較經濟學的學科建設在我國一直都處於低潮,有人認為,由於前蘇聯東歐已轉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比較研究的對象之一業已消失。然而,近兩年對中俄轉軌經濟比較研究所提供的經驗材料卻揭示了比較經濟學非但沒有隨前蘇聯東歐的劇變而消失,而其重要性卻大大提高了。s0100
一、傳統比較經濟學的缺陷
比較經濟學在20世紀30年代的誕生,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占支配地位的「主義」比較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說明,在當時比較經濟學家的心目中,比較經濟學的存在是以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對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存在為基礎的。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受到兩大「主義」制度所出現的各種不同變種的「刺激」,比較經濟學才開始擺脫本質論思維的支配。1967~1968年西方學者召開專門會議討論比較經濟學的對象與方法,打破以「主義」劃分經濟體制的傳統(張仁德,1998),比較經濟學才開始「真正地」繁榮起來。由於意識到傳統比較經濟學所存在的局限性,青木昌彥等人試圖用「比較制度分析」取代「比較經濟學」這種傳統的學科稱謂(青木昌彥、奧野正寬,1999)。筆者認為,傳統比較經濟學存在著三個嚴重的缺陷。
第一,它主要是滿足於運用已有的理論對各國經濟體制進行分類和比較,而忽視了比較經濟研究通過經驗性的工作對現有理論提出挑戰,從而為運用回溯法提出新的因果假說奠定最重要的基矗
第二,傳統比較經濟學仍受主流經濟學所謂理性最大化和必然進步這種觀念的支配,因而是前達爾文的。達爾文革命徹底擊碎了必然進步的觀念,否決了理性最優範式的科學性。在比較經濟學中,不論「研究經濟體制的一個原因是發現那種體制是最好的體制」(艾登姆等,1987),還是論證社會主義的內在優越性,這些研究目標都是理性最優和必然進步這種思維的反映。比較經濟學作為研究人類經濟社會體制多樣性的科學,只有徹底放棄先驗的理性最優和必然進步的觀念,才能為政治經濟和社會政策提供較為健全的知識基矗
第三,傳統比較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結構主義的,這嚴重製約著比較經濟學對經濟體制的變異、多樣性和演化過程的研究。傳統比較經濟學只關注結構的經濟方面,而把其他方面視為外生變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有可能深究為什麼同一經濟制度,可能因為生產力的變化,經濟環境的差異,政治的、歷史的、文化傳統的甚至地理條件的不同而表現為極不相同的經濟體制呢?我們怎麼有可能對經濟體制的變異、多樣性和演化過程做出歷史性的說明呢?
二、比較經濟學新的研究任務
通過以上對傳統比較經濟學內在缺陷的批判性分析,比較經濟學的未來發展面臨以下新的研究任務。第一,揭示結構性制約條件及其與能動作用和偶然性因素如何結合導致了社會經濟體制的變異、多樣性和演化;識別、理解和進一步闡釋多樣化體制下人們的無意識動機、意會性知識和技能,為政策制定提供來自於不同經驗的知識基矗比較研究不僅有助於對已有的或剛剛發生的不同經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面對尚未形成但仍有端倪可得的結構和意會性知識,它可以為政策研究和制定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矗
第二,發現新奇事物對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有可能帶來的重大影響。新奇事物的出現及其擴散通過社會經濟結構與能動作用交互作用導致了社會經濟系統的演化。新奇事物的起源可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於技術變遷所帶來的物質環境的變化、生態環境的退化、政治和經濟環境的演變、外部沖擊等因素的影響,在個體思維與行為模式上所發生的突變。與經濟學其他學科對研究上述新奇事物提供的專業背景知識不同,比較經濟學的任務就是進行復雜系統思維的訓練,把它放在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之下進行比較評估,因此它更能發現新奇事物對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有可能帶來的重大影響。
第三,促進跨國制度學習。比較經濟史的深入研究業已說明,制度學習是導致德國、美國以及日本後來居上最重要的因素。我國的改革目前已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從世界各國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進行學習的結果。成功的制度學習關鍵在於其精神而非具體形式,外國制度的引進、修改和創新是以國家或當地的情境和脈絡為條件的,完全照搬很少能夠成功。比較經濟學可以通過對制度原生國與引入國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為跨國制度學習與創新提供健全的知識基矗
第四,創造性的闡釋文化傳統,並揭露現有的經濟理論所存在的缺陷。技術和制度創新,特別是從國外所引入的創新,它所蘊含的意會性知識與傳統觀念必定有一定程度的沖突,這就需要對文化意義系統進行局部修改乃至重新闡釋,使產生創新的意會性知識納入到演變著的文化傳統之中,從而為導致結構轉變的能動作用提供基矗比較研究通過揭示同種技術、特定製度與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歷史淵源,在這種文化闡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老制度主義與社會經濟本體論的重大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老制度主義者各自試圖用其理論範式重塑比較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在新制度經濟學家斯韋托扎爾·平喬維奇1990年出版的《產權經濟學——一種關於比較體制的理論》和老制度主義者皮垂(Petr,J.L.,1994)撰寫的「比較經濟體制」辭條中,他們都把比較經濟體制看作是其理論範式的應用,而避免提起與之相對立的另一種制度主義。與新老制度主義相關,但又有區別,在西方傳統比較經濟學研究領域之外,出現了兩種相互之間幾乎從不交流但卻進行比較研究的文獻。1990年,青木昌彥等人在斯坦福大學開設「比較制度分析」這門新的研究生課程,而不再沿用比較經濟學或比較經濟體制這樣的學科名稱,它受新制度經濟學的影響較大。另一與老制度主義具有某種聯系的「比較創新體系」也開始濫觴,1993年出版了尼爾遜(Nelson,R.)主編的《國家創新體系:一項比較研究》。簽於這種情況,對新老制度主義研究綱領及其在比較經濟學中的應用做出較為恰當的評價,就成為比較經濟學新發展的基本工作之一。然而,對新老制度主義研究綱領進行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因為在其內部,各自包括了許多不同的種類以及歷史演變,兩個學派之間現在也出現了某種融合的跡象。但是,作為其主流,新老制度主義之間所存在的分歧仍是很明顯的,正如新制度學派代表人物威廉姆森所指出的,新制度主義是對正統新古典理論的補充而非替代,老制度主義當代代表人物霍奇遜也寫道:「新制度主義不是通過傳統的制度主義的再現,而主要是在現代正統理論的心臟中成長起來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凡勃倫等最初的制度主義主要是通過對正統理論的假設進行批判而產生的。」(Hodgson,1989)
在老制度主義者看來,個人與制度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其中,個人行為不是給定的,制度作為社會結構的一種特定類型,它能夠潛在地改變行為者的目標或偏好。社會結構在人類社會的復雜層級上處於個人之上,與這個較高層級相關的因果力量不只是簡單地約束而且也能影響和改變個人的特徵、力量和傾向,這就稱作是重組的向下因果關系(),在社會結構的組成要素中,具有這種能力的要素就被稱作制度。
新制度經濟學則承襲了新古典經濟學有關人類行為的基本假定,即個人被看作是給定的。「在他們看來,這種個人不是歷史的結果,而是歷史的起點」(註:參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7頁。),抽象的、先驗的和普適的人性假定即源於這種本體論。因此,在主流新制度經濟學的本體論預設中並不存在作為突現層級的社會結構觀念,制度只被看作是個人創造的結果,這是諾斯在分析國家和秩序產生時之所以遭遇困難,並逐漸轉向老制度主義的重要原因(賈根良,1999a)。
新老制度主義社會經濟本體論對公共政策具有什麼含義呢?稱爾奈認為,「休克療法」的設計師們受到科斯很大影響,大規模私有化戰略就是對科斯定理的誤用(科爾奈,2000)。科斯定理認為,只要交換是自由的,交易費用為零,並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進行,那麼,合法權利的初始分配是否有效率就無關緊要。實際上,這隱含地揭示了社會經濟結構的制約作用,要求賦予制度以本體論的地位。然而,由於新制度經濟學的主流把制度變數參數化,所以,盡管科斯強調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和研究經濟問題,但在評估產權制度時,流行的看法仍然是,無論歷史和社會條件有何不同,私有產權總是普遍有效的。
制度變遷路徑依賴過程的性質說明,人們的能動作用只有通過與既定的結構交互作用才能導致後者的轉變,制度創新只有在利用傳統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註:參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因此,公共政策作為能動作用,在推動結構轉變時,要因時因地而異,要以解決問題的實用性而非預先假定的意識形態或目標為標准。由於意識到制度變遷是一個充滿風險並往往產生意外結果的過程,意識到政策及其制度選擇對人性的塑造作用,老制度主義者主張,政策應以實驗和過程為導向,不追求普遍的真理,而只希望暫時的改進。特別是由於經濟變化基本上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制度創新的真正源泉來自於民間,所以公共政策應該鼓勵而非壓制多樣化的嘗試。
四、新老制度主義比較研究方法豐富的內涵
由於新制度主義在本體論上的缺陷,其方法論對比較研究的意義是相當貧乏的。
老制度主義者凡勃倫早在1898年就批評新古典經濟學是前達爾文的,他認為,經濟學應該以達爾文革命所產生的進化生物學為原型,所謂演化經濟學實質上就是用動態的、在生物學意義上不斷變化的眼光來考察人類行為,從而拒絕包括新制度主義在內的主流經濟學所使用的均衡方法。演化方法的核心是「累積因果」的概念,盧瑟福指出,這個概念含有明確的路徑依賴思想,在凡勃倫看來,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可能會產生明顯不同的後果;即使起點差不多,不同的文化還是會按不同的方式發展。老制度主義對制度演化路徑依賴和多樣性的強調為比較方法的運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矗
累積因果的概念必然反對個人主義方法論,因為累積因果的變化過程是以社會經濟系統的演進和整體性質為條件的。整體論的基本含義是研究制度必須考慮整個人類社會系統,只考慮經濟部分就無法理解制度的內生演進過程,這就是為什麼老制度主義對技術變遷、權力結構和文化價值觀給予很大關注的原因,而這在正統的新制度主義那裡是缺乏的,正如盧瑟福(1999)所指出的,「新制度經濟學不去分析系統的內部動力,它只考慮理性如何對人口、技術、貿易機會或者意識形態外生既定變化做出反應」,這樣它自然就把制度或體制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在外了,比較研究就成了無本之木了。
老制度主義者反對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模型,因為他們認為形式化模式必然會丟失掉對制度特定的情境和脈絡這些重要的因素。威爾伯和哈里森認為,能夠抓住老制度主義整體、系統和演化方法論特徵的是由某些科學哲學家所稱作的「型態模型」。型態模型與形式化模型在解釋結構上是相當不同的,形式化模型按照演繹方法,在解釋結構上呈現為從解釋變數到被解釋變數的層級,而型態模型則是由幾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連結在一起。每一部分的理論獨立於其他部分,並首先在特定情境與脈絡中被發展、理解和檢驗,然後以某種形態連結在一起,它對研究主題提供了多層面的和復雜的圖景,而形式化模型則是單面的,它從有機整體中抽出某部分進行邏輯研究(WilberwithHarrison,1978)。
威爾伯和哈里森指出,大多數老制度主義者停留在基於案例研究的型態模型上,只有少數老制度主義者如凡勃倫、繆爾達爾等試圖以型態模型為基礎建立更一般的理論,這就需要比較法。正如老制度主義者斯坦費爾德(1990)所指出的,比較方法「是建立制度分析的合適的方法」,它的基礎是運用型態模型對不同地區或國家等進行案例研究,把其政策和制度與特定社會條件聯系起來。比較研究通過對特定製度的不同情境和脈絡進行相互參照,運用回溯法,提出更具一般性的因果假設(即經濟理論)。
五、比較制度分析與比較創新體系發展前景的比較
與制度主義密切相關,比較制度分析與比較創新體系這兩個很少進行交流的研究領域給比較經濟學的新發展帶來了活力。從這兩個領域重要人物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它們之間所具有的四個共同特點。第一,它們一致認為,比較研究的對象是多樣化的經濟體制。全球化不會導致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相反,「今後的世界經濟將成為不同的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競爭場所」(青木昌彥,1997),「為對付創新體系中的新範式,可能的制度形態是多樣化的,這意味著國民經濟持久趨異的可能性」(Ebner,1999)。第二,它們都強調制度重要。尼爾遜認為國家創新體系是一組制度,制度是創新體系效率高低的關鍵。第三,它們都採用了歷史與比較的分析方法。青木昌彥雖然把比較制度分析與格雷夫等人建立的歷史制度分析區分為比較現行制度和從過去的歷史制度中尋求資料來分析制度,但因為歷史方法的核心是把經濟過程視作路徑依賴、不確定和不可逆的,這無疑包容在青木昌彥所定義的比較制度分析之中。在創新體系的文獻中,愛伯納(Ebner,1999)認為,制度的多樣性說明了比較研究的重要性,作為補充,歷史觀具有實質性的重要,這就是創新體系的歷史與比較方法,稱作比較創新體系。第四,它們都使用了情境與脈絡特定的方法。青木昌彥指出,對於制度的多樣性「不能由新古典經濟學的演繹法得到滿意的解釋,而必須通過新的、相互聯系的比較制度分析來研究。這種方法一方面需要收集不同經濟的比較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博弈論、合同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礎上建立『情境和脈絡特定的』微觀模型」(青木昌彥,1997)。在創新體系文獻中,倫德瓦爾認為,在歷史經驗、語言和文化上的基本差別反映了在創新體系諸要素如企業內部組織、企業關系類型、公共部門的作用、金融制度的結構、研究與開發的性質、組織和數量上的國家特異性(Lundvall,1992);愛伯納指出,通過把多樣化與情境和脈絡化(Contextualisation)的方法聯系起來,創新體系文獻持有這樣的信念:如果從整體的和不可分的「格式塔」形態中觀察經濟現象,經濟行為就鑲嵌於具有多種變化可能性的社會關系之中。
但是,比較制度分析與比較創新體系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首先,即使是同樣地使用了情境和脈絡特定的方法,比較制度分析研究的是制度多樣性的微觀成因,而比較創新體系則著重於體制多樣性對科技創新路徑有何影響的比較研究。筆者認為,它們分別發展了前述型態模型的兩個不同側面。其次,比較制度分析主要是在技術給定條件下,研究制度多樣性的起源;而比較創新體系則以技術變化為核心,研究新知識和技術變化與體制多樣性的關系。最後,比較制度分析大量地使用了博弈論,而比較創新體系則幾乎從不使用形式化的分析工具。這些差異說明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然而,由於所承繼的學術傳統不同,它們在未來發展的潛力上將會產生差異。
比較制度分析繼承了新制度主義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雖然它對後者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批評。這些批評是導致它與比較創新體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共同性的原因,這些共同性的原因實際上大部分都可追溯到老制度主義者那裡。但有所不同的是,正如青木昌彥(2000)自己所指出的,比較制度分析「試圖在一個統一的博弈論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樣性的源泉和影響,而不僅是(如老制度主義者那樣)將制度整理分類」。青木昌彥對老制度主義的批評確實擊中了要害。
比較創新體系所承繼的學術傳統來自於熊彼特、老制度主義和德國歷史學派。創新體系的概念最早是由弗里曼1987年在研究日本經濟時明確提出的,但其概念淵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國民體系》(1841)強調了科學技術、教育以及制度創新對後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比較創新體系理論框架的形成融匯了以下三個學派的成果:新熊彼特對技術變遷問題的研究,老制度主義關於知識與制度的深刻認識,以及歷史學派對歷史與比較方法的強調。比較創新體系研究方法的發展主要是基於近十幾年來發展很快的國家和地方創新體系文獻,而後者作為演化經濟學的應用領域實際上是近年來非常流行的知識經濟和網路經濟研究的開拓者。由於知識結構的新穎以及與批判現實主義的某種一致性,它在未來更有發展前途。
六、結語
本文的基本結論是:老制度主義對比較經濟學的新發展更具理論價值,比較創新體系的方法更值得進一步發展。但相對於新制度主義在我國的流行來說,目前只有屈指可數的學者在對老制度主義進行研究,比較創新體系更是鮮為人知,這種狀況對比較經濟學在我國的新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實際上,老制度主義在近十幾年已得到復興並產生了重要的創新,而新制度經濟學自1998年以來的研究前沿卻與一百年前凡勃倫的主題驚人的相似(賈根良,1999b)。因此,無論是在研究重點還是研究力量上,我們早就應該從新制度主義向老制度主義轉移。
然而,老制度主義作為比較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並不能完成本文所提出的新的研究任務。從比較創新體系目前發展所展示的潛力來看,由於排除掉政治和生態地理等因素,它就無法通過比較對經濟體制的變異、多樣性和演化進行「宏大敘事」。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所承繼的學術傳統仍存在著內在的局限性。正如老制度主義者當代代表人物霍奇遜所指出的,老制度主義雖有其優點,但它過去並沒有馬克思那種提供理論體系的能力;同樣,熊彼特雖然自稱其經濟發展理論可以與馬克思內生經濟演化觀相媲美,但他不得不承認他有關經濟動力學的結構只包括了馬克思所涉及的問題范圍的一小部分,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比較創新體系沒有「宏大敘事」的能力。因此,「為了尋求經濟績效最終源泉的聖杯(HolyGrail)」,與諾斯在其學術生涯中所經歷的「一個長期且確實是未曾預料到的旅程,從馬克思主義到認知科學」(North,1997)有所不同,本文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會令人吃驚:制度主義與比較經濟學的新發展突出了馬克思經濟學研究傳統創造性轉化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如果我們深刻地理解了羅根(Georgescu-roegen)的下述名言,上述結論就很平常。羅根早在1971年就指出,「確切無疑的是,關於如何超越靜態結構的課程——也許是惟一重要的課程——來源於馬克思、凡勃倫和熊彼特」。傳統比較經濟學代表人物格魯奇早就認為,馬克思主義與老制度主義的主要差別是在理論觀點而非方法論方面。現在,奧哈諾(O'hara)把馬克思與凡勃倫視作制度與演化政治經濟學的兩位奠基者(註:筆者認為,這還應包括熊彼特。),並廣泛探討了這兩大傳統在當代發展的內在聯系(O'hara,2000)。更為有意義的是,批判現實主義科學哲學家把馬克思看作是當之無愧的先驅,近兩年一些西方學者開始討論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之間的關系(Brown,2001)。由於馬克思在「宏大敘事」上無以倫比的魅力,上述研究的深入進行很可能要通過對馬克思研究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為制度與比較經濟學的新發展提供重大創新。在這方面,我國的研究還未起步,經濟理論的比較研究仍局限於馬克思與新制度主義以及新老制度主義之間,哲學界對批判現實主義似乎不感興趣或很少知曉。但筆者相信,這方面的研究作為制度與演化經濟學的國際前沿課題之一,遲早會使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發生興趣。我國經濟學界只有與哲學界同時甚至率先通過批判性吸收批判現實主義的研究成果,才能為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提供方法論的指導,才能完成本文對比較經濟學所提出的新的研究任務,才能使這些領域在不太長的時間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④ 信息經濟學論述題!
這是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
在二手車市場上,存在兩種價格不同的二手車,而且買者只知道有兩種不同的二手車但不知道單個車輛屬於那種。在這種情況下,買者只願意出兩種車的平均價格來購買二手車,在這種價格下,賣者只願意賣出劣質車而不願意賣出好車,而買者如果是理性人的話就會考慮到賣者只會賣出劣質車從而雙方只會按劣質車的價格成交,這樣就使好車失去了市場,造成經濟運行的低效率。
⑤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1、信息來的經濟作用。主要研源究信息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
2、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信息價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價值和成本的關系;信息價值的表現形式。
3、信息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經濟效益計算和考核。
(5)圖解信息經濟學電子版擴展閱讀:
信息經濟學把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稱為代理人。不了解這些信息的一方稱為委託人。因此,一般不對稱信息問題都可歸結為「委託一代理」模型。
在非對稱信息環境中。「委託一代理」關系的成立條件是委託人對代理人的支付不低於後者參與這個契約的機會成本。
非對稱信息環境是微觀信息經濟學重要的既定條件之一。微觀經濟學的完全競爭模型在現實中很難真正存在。
⑥ 信息經濟學的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篇 信息的非對稱性
第1章 博弈論基礎
第2章 不確定性、風險與信息
第3章 委託一代理理論
第4章 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
第5章 信息傳遞
第二篇 信息資源
第6章 信息資源的配置
第一節信息資源配置概述
第二節 信息資源配置的目標原則、方法與機制功能
第三節 信息資源配置的優化模式
第四節 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
思考題
第7章 信息資源的開發
第一節 信息資源開發的內涵
第二節 信息資源開發的戰略
第三節 信息資源開發的模式
思考題
第8章 信息資源的測度分析
第一節 信息經濟的測度體系
第二節 信息化指數模型與應用
第三節 信息化指數模型應用的新進展
思考題
第三篇 信息市場
第9章 信息產品的價值與價格
第一節 信息產品價值決定的不確定性
第二節 信息產品價值的決定、實現與分配
第三節 信息產品的定價方法
第四節 一些信息產品的定價
思考題
第10章 信息市場運行機制
第一節 信息市場的特點
第二節 信息市場的營銷
第三節 信息市場的管理
思考題
第四篇 信息系統
第11章 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
第一節 信息系統的成本
第二節 信息系統的效益及其分類
第三節 信息系統經濟效益的特徵
思考題
第12章 信息系統經濟效益的評價
第一節 評價方法及其分類
第二節 生產函數評價法
第三節 費用一效益分析
第四節 信息系統的綜合評價
思考題
第五篇 信息產業
第13章 信息產業的發展機理
第一節 信息產業的形成
第二節 信息產業形成的原因和發展作用
第三節 信息產業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條件
思考題
第14章 信息產業的演進
第一節 信息產業結構的涵義與形態
第二節 信息產業結構的演進
第三節 信息產業組織的特徵與形態
第四節 信息產業組織的演進
思考題
第15章 信息產業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分析
第一節 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關系的定性分析
第二節 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關聯的定量分析
思考題
第16章 信息產業的政府管制
第一節 電信業的政府管制
第二節 軟體產業的政府管制
思考題
附件:國務院關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
參考文獻
1.圖書信息 信息經濟學 書號: 21213 ISBN: 978-7-111-21213-3 作者: 駱正山 印次: 1-2 責編: 易敏 開本: B5 字數: ? 定價: ¥24.00 所屬叢書: 普通高等教育信息管理類專業規劃教材 裝訂: 平 出版日期: 2007-12-17 2.內容簡介本書介紹了信息經濟學的發展歷史和研究體系、信息商品、信息系統、信息搜尋與選擇、信息市場、信息資源、信息產業、信息經濟及其測度、信息的經濟效益、信息不對稱、信息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共十一章。每章後有思考題,部分章後有習題或案例分析。
本書可作為教材供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經濟學專業以及其他相關專業採用。為了方便教學,本書配套了電子版教師用PPT課件和模擬試題,索取辦法見本書前言。
⑦ 跪求《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張維迎)的完整版PDF或者TXT
可以去 品品品資源站,在那搜索「博弈論」 ,有這本書的PDF版,希望有用!
⑧ 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跟計算機,基本沾不上什麼關系,學計算機的,應該數理基礎好,應該去研究金融啊,統計啊,數理金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