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所為的經濟學

所為的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27 06:09:53

㈠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在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事(舉一個例子)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㈡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著的《經濟學原理》為何被認為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阿爾弗雷德·來馬歇爾所著的自《經濟學原理》為其重要代表作,該書兼收並蓄,把供求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生產費用論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折衷主義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因此,該書一經出版就被認為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而他本人也獲得了「新古典經濟學」創始人的盛名。

㈢ 課程所用教材為《經濟學原理》金立其教授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版書籍主要內容是什麼

網路一下什麼都有

㈣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一書中所說的「為誰生產」 是什麼意思

生產要素的價格與國民收入多少和如何分配緊密相關,也就是說生產要素的價回格決定了為誰生產的問答題。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地租是土地價格,利息是資本價格,利潤是企業家才能的價格。這些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了了收入的分配。

更具體的答案,你可以搜索生產要素價格 與 收入分配 ,很多詳細的解釋。

㈤ 物以稀為貴所包含的經濟學原理

「物以稀為貴」來這種現象在商源品經濟關系中主要是指供求關系對價格有影響,這是價值規律的具體體現。

價值規律(law of value)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經濟規律。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而等價交換又是通過價格和供求雙向制約實現的。所以,當供不應求時,就會使價格上漲,從而使生產擴大;供過於求會使價格下跌,從而使生產縮減。

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而等價交換又是通過價格和供求雙向制約實現的。所以,當供不應求時,就會使價格上漲,從而使生產擴大;供過於求會使價格下跌,從而使生產縮減。

(5)所為的經濟學擴展閱讀:

價值規律形成

價值規律既然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所以,凡是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就必然會有價值規律。在人類歷史上,原始社會後期就開始出現了偶然的商品交換。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交換的范圍逐漸擴大,並且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

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已存在了幾千年。但是,只有進入資本主義時期,當商品生產已成為社會生產的占統治地位的形式以後,人們才有可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逐步地發現價值規律。

㈥ 經濟學觀點對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的行為所起的指導作用是什麼

其實更多的是能夠理解經濟現象,不至於成為小白.當然以此為謀生職業的人可以把握經濟趨勢賺錢,此外在某些時候可以對家庭財產做對沖,降低生存風險.

㈦ 經濟學所面臨的三個基本問題是是什麼如何解釋

一、生產問題生產問題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生產問題的基本問題就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但在經濟學、包括西方經濟學、尤其是新古典經濟學中,關注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而是生產最大化問題。生產最大化問題就是產量的最大化問題(因為假定價格是已知的,所以產量最大化其實就是收益的最大化)。生產最大化表現為成本既定條件下的產量的最大化和產量既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把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時有問題的。因為,現代生產不是單個人獨立進行的小生產,而是很多人協作進行的大生產,生產的組織(這里作動詞用)和管理顯然是生產的重要問題。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看成一個生產函數顯然是過於簡化了問題,因為不同的組織和管理就意味著不同的生產函數、而組織和管理顯然不只是一個管理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涉及成本和效率問題。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把廠商看作一個生產函數、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的缺陷(之一),提出了經濟學的第二個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交易或交易成本問題,他沒有注意到生產關系問題)。馬克思經濟學更關注生產關系問題(生產關系問題其實就是生產力問題,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不正確的,是生產力條件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條件結合形成生產力(結合是以一定的生產關系結合的),因此結合是形成生產力的條件,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形成的條件、制約著生產力(所以要按照生產力條件調整生產關系),馬克思所講的生產力其實很多都是講生產力條件,他的歷史唯物論是有缺陷的),生產關系問題顯然是生產的基本問題(生產關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還包括生產中的帶有自然性質的技術關系(管理水平其實是管理技術問題,但管理技術及包括自然性質的技術關系、也包括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涉及社會屬性的技術問題))。這里的生產主要是狹義的,但在廣義上也是成立的。二、交易成本問題傳統經濟學也關注成本問題,但其關注的主要是生產成本問題。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的上述缺陷,他在《企業的本質》提出了企業是市場的替代機制、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等問題,在《社會成本問題》中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與生產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於交易而產生。後來,很多新制度經濟學家、法和經濟學家都是運用科斯的交易成本這個分析工具。但是,科斯的創新是有缺陷的。他把企業看成市場的替代機制,是個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但忽視了企業的「生產」(這里的生產從功能上講是廣義的、創新也是生產的內容之一)功能或生產力問題,生產的具體組織和管理也不是一個合約就能解決的(因為,按照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人是經濟人、而合約又不可能是完全的)。三、分配問題傳統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法和經濟學,過度地關注生產最大化問題、產權問題、交易費用問題,而忽視了分配問題,阿馬蒂亞

㈧ 請問在經濟學里所說的:資本品和消費品是什麼意思

資本品

定義:

一般資本品是指企業用於生產的機器設備,即固定資本。例如,車床是一種資本品。

資本品是對銀行正常經營和業務發展具有特殊用途的經濟資源,這種資源在金融外部性問題作用下被賦予特別重要的意義。由於我國國有銀行特有的公有金融產權形式,這種經濟資源的重要性異化為對資本品的過度需求,並呈現以資本品重復、分散與低效為特徵的超常增長,給銀行可持續發展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資本品主要涉及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該類行業受消費、投資需求以及宏觀經濟調控影響較大,並往往呈現出較強的周期性。


互補性:

資本品的互補性是現代奧地利經濟學企業理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也是該學派提出的「跨時互補性」概念的基礎。在企業內部,資本品的互補性是以專用性為基礎的,兩者同時出現並彼此不可分割。專用性是指每一種資本品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互補性則是指在某一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資本品在生產的不同階段相互配合、補充,完成生產活動。資本品的這種互補性並非天然就有,只有當它們被整合到某一具體的生產過程中,並相互作用時才會出現。資本品的互補性反映了在生產鏈的不同節點上特定資本的相互依賴性;同時,它也必須與企業家制訂的生產計劃相適應。按照拉赫曼的觀點,企業家的職責就是決定企業應該擁有什麼樣的資本資源,並決定其具體形式。由企業決定的生產過程,其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使用這些具有互補性的資本品。

由於資本品是跨期使用的,因此,企業家在上期選擇的最優資本組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日後變得不再最優。未預期到的變化提供了資本使用的新機會, 並使轉換先前的最優用途成為可能。資本品的互補性和替代性均體現了企業決策者的主觀過程:互補性指的是在不同企業內部執行的計劃給每一種資本品安排的角色,而替代性則反映當預期失誤時必須對生產結構進行的調整或資本品的角色互換。資本過程將由流動性最強的貨幣變成流動性差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機器設備,因而企業計劃一旦付諸實施,就難以修改。所以,現代奧地利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主要研究企業行為需要事前協調的事實,探討資本跨時互補的可行方式和組織條件。


消費品

定義:

消費品是用來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會產品。也可以稱作「消費資料」或者「生活資料」。


分類:

  1. 便利品(Convenience goods)

    指消費者要經常購買、反復購買、即時購買、就近購買、慣性購買,且購買時不用花時間比較和選擇的商品。

  2. 選購品(Shopping goods)

    指顧客對使用性、質量、價格和式樣等基本方面要作認真權衡比較的產品。例如傢具、服裝、舊汽車和大的器械等。選購品可以劃分為同質品和異質品。購買者認為同質選購品的質量相似,但價格卻明顯不同,所以有選購的必要。銷售者必須與購買者「商談價格」。但對顧客來說,在選購服裝,傢具和其他異質品選購品時,產品特色通常比價格更重要。經營異質選購品的經營者必須備有大量的品種花色,以滿足不同的愛好;他們還必須有受過良好訓練的推銷人員,為顧客提供信息和咨詢。

  3. 特殊品(Specialty goods)

    指具有特定品牌或獨具特色的商品,或對消費者具有特殊意義、特別價值的商品,如具有收藏價值的收藏品以及結婚戒指等。

  4. 非渴求品(Unsought goods)

    指消費者不熟悉,或雖然熟悉,但不感興趣,不主動尋求購買的商品。如環保產品、人壽保險以及專業性很強的書籍等。

㈨ 為什麼不把經濟學稱為統籌學

你可以參考以下相關知識介紹,也許對你的困惑會有所幫助的

(一)辭典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對經濟的定義。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四)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的解釋。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閱讀全文

與所為的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