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力資源管理考試要考哪些科目
報考人力資源管理師資格證培訓,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還可以經過考試的檢驗,讓自己收獲頗豐。可是,報考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之後,您知道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考些什麼嗎?
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內容:
1、人力資源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勞動法、勞動經濟法規、現代企業管理、管理心理與組織能力、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2、職業道德 3、技能操作:包括人力資源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勞動管理管理 4、論文寫作
5、中國企業管理及500強HR經典案例分析。大致是通過一個案例,學會結合工作實踐感受,通過自己的分析,從人力資源的角度指出案例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
人力資源資格證有四級,報考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考試科目:四級人和三級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科目主要有職業道德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其中選擇題是題卡作答,簡答、計算、綜合題用紙筆作答。二級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科目主要有職業道德、專業能力和綜合評審。題型是選擇題、簡答、綜合題。綜合評審是論文的撰寫。一級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科目主要有職業道德、理論知識、專業能力和綜合評審。職業道德和理論知識是選擇題,題卡作答。專業能力是綜合題和圖表分析,紙筆作答。綜合評審是文件筐,紙筆作答。
三才告訴大家,目前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內容主要包括九大塊,人力資源規劃、職業生涯設計、崗位描述、人員招聘、員工培訓、員工激勵、績效考核、薪酬福利設計與管理、勞動關系管理等相關內容。建議的復習書目有四本,都是由國家統一出版,只要熟悉牢記,就可以輕松度過理論基礎考試。
不過,三才告訴大家,雖然我們知道了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些什麼,但是,對於人力資源資格證考試專業技能死記硬背是沒有任何的用處的。考試人力資源資格證建議找一個專業的培訓學校去學習,只有最終通過考試,並提升自己的人事處理能力,讓您職場一切如意。
『貳』 什麼是凱恩斯學派
經濟學流派之「凱恩斯學派」
凱恩斯經濟學(TheEconomicsofKeynes)
(一)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經濟背景和學術背景
凱恩斯經濟學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復雜而深刻的經濟根源。它是「30年代大蕭條」的直接產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
1.凱恩斯經濟學——30年代大蕭條的直接產物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大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震撼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席捲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歷了長達4年之久的大危機後,又陷入了長期的特種蕭條之中。西方國家成這次大危機和接踵而至的特種蕭條為「30年代大蕭條」。面對著空前嚴重的危機和失業,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不再欣賞那種否認危機和失業的可能性的傳統經濟學,而是希望出現一種新經濟學,這種新經濟學要承認危機和失業,但不要承認危機和失業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要論證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防止危機和失業,而不要只是空泛議論;要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而不允許任何轉向馬克思、轉向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潮存在和蔓延。凱恩斯經濟學正是在這樣一種符合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願望的新經濟學,它是1929——1933年大危機的直接產物。
2.凱恩斯經濟學——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出現。在大戰其間,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帶有非常時期的軍事性質。面對著迅速發展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希望一種新經濟學,要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主張國家干預主義;要講「一隻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講「一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要維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要在理論上論證在實踐中已經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對或批評立場。凱恩斯經濟學正是在這樣一種符合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願望的新經濟學,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
3.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學術背景
在凱恩斯經濟學產生和傳播以前,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是以馬歇爾、庇古(A.C.Pigou)等人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而凡勃侖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詞來描述馬歇爾經濟學。後來西方經濟學普遍接受「新古典學派」「新古典經濟學」這些固定含義的用語來稱馬歇爾、庇古等人和他們的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著統治階級和學術界的經濟思想。凱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
凱恩斯經濟學批評了新古典經濟學裡面的就業理論,繼承了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學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學孟德維爾的高消費促進繁榮的學說和霍布森的過度儲蓄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學說。
(二)凱恩斯的生平和著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於1883年6月5日出生於英國劍橋市。父親是馬歇爾的早期弟子,母親曾任劍橋參議員和市長。
在少年時代,凱恩斯的數學成績突出,14歲那年獲得了伊頓公學獎學金。1902年被保送進入紐卡斯爾學院學習數學。1909年3月,凱恩斯的論文《概率論》順利通過。經過修訂之後,於1921年出版。1908年,凱恩斯應馬歇爾之聘人經濟學講師。1911年,由於馬歇爾的推薦,28歲的凱恩斯出任《經濟學雜志》主編。這一雜志是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的季刊,凱恩斯負責這一雜志長達30多年之久,並為它寫了不少文章。
1913年,印度的經濟問題十分嚴重。凱恩斯這一年出版的《印度的通貨和財政》,是他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他因此而成為英國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會員,參加政府的重要工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凱恩斯在這一年進財政部工作,主要職責是處理協約國之間的金融問題。1919年,他擔任英國財政部出席巴黎和會的首席代表,並以顧問身份出席四強會議。1925年,凱恩斯跟逃亡英國的俄國芭蕾舞演員莉迪婭.露波可娃結婚。他們曾數次去過俄國。
凱恩斯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最初主要是對貨幣理論的研究。1923年,凱恩斯出版《貨幣改革論》,這是他將1922年在報紙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經過修改、編篡而成的,主要是討論戰後的經濟政策。凱恩斯研究貨幣理論的另一部著作是1930年出版的兩卷本的《貨幣論》。這部著作的上卷是貨幣的純理論,下卷是貨幣的應用理論。凱恩斯想傳統經濟學挑戰的是他第三部著作:《就業、利息和通貨膨脹》(簡稱《通論》)。《通論》是在30年代大蕭條爆發以後孕育的,於1936年問世。
《通論》出版後不久,凱恩斯患了心臟病。此後,他著作不算很多。1937年發表了《就業通論》一文,說明他的就業理論的基本內容。1940年,凱恩斯出版小冊子《如何籌措戰費》,這是他為財政大臣提出的戰時財政計劃,銷路很廣。
1942年6月,被封為勛爵。
1946年4月21日,凱恩斯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
(三)就業通論概論
1.通論
在凱恩斯看來,一社會的總產量、國民收入和就業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價的概念。他的理論框架可以用以下圖表示出來:(小書P7)凱恩斯協作本書的最終理由是想提高國民收入,使它達到充分就業狀態,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失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2.經濟學的二分法
傳統經濟學把經濟理論分為兩個部分:經濟學原理和貨幣學原理。凱恩斯不同意這種二分法,在批評的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說:把經濟學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另一方面是貨幣理論。我認為是一種錯誤的分法。我想,正確的二分法應當是。一方面是單個行業或廠商理論以及既定數量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和報酬理論,另外一方面是從整體來看的產量和就業理論。凱恩斯的二分法實際上是主張把經濟學分為兩個部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種二分法對後來的經濟學的影響是深遠的。
3.有效需求原理
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在凱恩斯以前,劍橋的經濟學家,例如庇古,把失業分為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兩個范疇,認為包含了全部失業。凱恩斯接受了傳統經濟學的摩擦失業和資源失業兩個范疇,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個失業范疇:非自願失業。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義是:總需求函數和總供給函數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被稱為有效需求。以下是狄拉德表示有效需求的圖形(見狄拉德:《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經濟學》,第27~29頁):小書(P16)總之,只有當總供給等於總需求、投資等於儲蓄時,利潤才達到最大,產量、收入、就業才達到均衡狀態。只有這時的總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4.就業通論概要
凱恩斯經濟學的詮釋者迪拉德對就業通論一定理形式作業提要,並繪制了圖表。要點是:本書(P39)
(四)消費傾向和乘數
1.消費傾向
凱恩斯的消費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函數關系。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數。在通常情況下,總消費量主要取決於總收入量,而消費傾向本身的變化是次要的。凱恩斯把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總消費量對總收入量之比,邊際消費傾向是消費增量對收入增量之比。
凱恩斯認為,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會習慣和社會制度。客觀因素有:貨幣工資的改變、收入、凈收入的改變、資本價值的意外收益的改變、利率的改變、財政政策的改變和預期的改變。
2.乘數
凱恩斯利用邊際消費傾向概念建立投資乘數理論。乘數概念是凱恩斯的學生卡恩在《國內投資與失業關系》一問中首先提出來的。按照卡恩的就業乘數,當凈投資增加時,總就業增量將是初始就業增量的一個倍數。凱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數概論,提出了投資乘數。投資乘數是表示投資增量和收入之間的比例關系的系數。乘數是建立在消費傾向這一主觀心理因素的基礎上的。凱恩斯認為:乘數是公眾心理傾向的函數。(五)資本邊際效率
資本邊際效率是凱恩斯所說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凱恩斯的資本邊際效率,指的是預期增加一個單位投資可以得到的利潤率。凱恩斯把資本資產的未來收入看作是預期的這項投資的未來一系列年收入,把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看作是預期的資產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凱恩斯在《通論》中用相當多的篇幅討論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理論是他的就業通論的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凱恩斯的看法,只有資本資產的預期收益超過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過重置成本,繼續投資才是有利可圖的,才能對資本家產生投資引誘。
(六)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
流動偏好,又譯作靈活偏好,是凱恩斯所說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凱恩斯的流動偏好指的是公眾願意用貨幣形式持有收入和財富的慾望和心理。關於流動偏好的起因,凱恩斯認為是來自三種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交易動機是指為了應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現金的願望。交易動機又分為收入動機和營業動機。謹慎動機是指為了防止以外事故和抓住沒有預見到的有利的購買機會而持有現金的願望。投機動機是指為了專著有利的投資機會而持有現金的願望。
凱恩斯認為,處於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流動偏好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大致取決於經濟體系的一般經濟活動和貨幣收入水平,對利率變動的反映不很靈敏。貨幣供給有中央銀行決定。貨幣供給量分兩部分:一部分滿足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需要,一部分滿足投機動機的需要。
(七)貨幣工資和價格
1.貨幣工資
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工資有伸縮性,存在失業時,貨幣工資會自動下降,失業將隨之減少,直至恢復充分就業。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的上述觀點。在假定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變時,凱恩斯認為,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而不是取決於貨幣工資。關於貨幣工資降低是否增加就業量的問題,凱恩斯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第一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效率三者不變時,貨幣工資降低是否直接趨向於增加就業量。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家邊際效率或利率受到貨幣工資降低的影響時是否存在增加就業量變的直接趨勢。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
另外,凱恩斯還不贊成傳統經濟學關於通過降低貨幣工資以增加就業的政策主張。
2.價格理論
傳統經濟學的價格理論認為,貨幣數量的增加量是價格水平的決定因素,貨幣數量的增加會直接影響價格水平。而凱恩斯的價格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對價格水平並沒有直接的影響,而是直接影響利率水平。按照凱恩斯的說法,貨幣數量增加和價格水平之間存在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1)當貨幣數量增加時,只要存在失業價格就不會受任何影響。,(2)當貨幣數量增加後,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變小,另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仍然很大,這時增加產量就會遇到一系列「瓶頸」現象。(3)當充分就業這一最後臨界點已經達到時,增加貨幣供給就會直接影響貨幣工資和價格。在長期內貨幣數量的改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凱恩斯認為,這不是純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歷史結論問題。
(八)經濟周期
凱恩斯說,經濟周期是非常復雜的現象,要對經濟周期作出完全解釋,他的就業通論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別是,消費傾向的撥動、流動偏好狀態的波動以及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全都發生作用。但是他認為,經濟周期的主要因素是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
凱恩斯從繁榮後期危機突然發生說起。他認為,在繁榮後期,人們對資本品的未來收益作樂觀的預期。當繁榮還在持續時,由於人們對未來收益的可靠性突然發生懷疑,或者由於新生產的耐用品存貨不斷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現下降或懷疑的徵兆,因而幻想破滅。在衰退其間,存貨和流動資本兩者的變化趨勢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總之,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資本、剩餘存貨和流動資本的減少,導致它們的稀缺性明顯恢復,因而資本邊際效率提高。在蕭條其間,處於交易動機所需要的貨幣數量減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導致成本下降。這一切,促使投資資本增加。又由於收入下降時期的邊際消費傾向高,就業乘數大,所以產量、就業和收入增長快。經濟在經歷了蕭條和復甦之後,又進入繁榮階段。到了繁榮後期,當資本邊際效率重新崩潰時,危機又會突然發生。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
(九)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凱恩斯所說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在於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
凱恩斯還認為,政府最聰明的辦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由社會控制投資率,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不過,凱恩斯強調說,不能太著重於增加消費,而應著重於投資。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凱恩斯認為,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關於財政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赤字財政有益。關於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穩定的觀點,而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無害。
返回
『叄』 誰能畫出一張宏觀經濟學的框架圖
一,先從框架入手,瀏覽全書理解每一章大概講得是什麼方面的內容,最好自己畫一張表,並歸納總結他們之間的聯系,在你的腦中形成一個基本網路,比如各種流派,各種市場。二,接著細讀書,把每一個知識點擴充豐滿,最好每一個式子推導自己寫幾遍,每一個理論給自己講述幾遍,不斷加深記憶。每章課後習題一定要做。這個階段是一個漫長煩躁的過程,一定要堅持。三,把看過的知識點重新梳理整合一遍,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框架,反復看書,查缺補漏。四,如果為了考試,建議復習後專心刷題,以戰養戰;如果純粹為了學習,我建議你多准備幾本書,國外的有幾本,加上高鴻業的這樣理解知識更全面,知識也能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