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公平與效率

經濟學公平與效率

發布時間:2020-12-27 00:35:51

經濟學原理選擇題 公平與效率

對收入較高的人實行較高的個人所得稅稅率 B、 把標准石油(擁有90%煉油廠)分拆為幾個較小

⑵ 經濟學中的效率與平等

經濟抄學裡面叫公平襲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濟學中,效率分為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⑶ 從經濟學角度如何理解效率與公平的交替發展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效率問題,人作為智慧動物,其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實現的目的多,即我們所說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實現的目的少,或者實現不了其目標,即我們所說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後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⑷ 西方經濟學 論題:效率與公平哪個好

一、效率與公平的含義

效率與公平是個人收入分配中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兩個原則,即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

效率是指資源配置的效率。微觀經濟學將其解釋為在有序的市場環境和統一規則下,經濟組織以最低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投入獲得最大的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和勞務的狀態;宏觀經濟學將其解釋為稀缺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分配中的效率原則就是指社會分配製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企業與國民經濟的效率為目標。

公平相對於效率而言,就是社會成員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或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從廣義上說,這種平等是包括經濟、政治和法律等各個方面的平等;從狹義上說,是指經濟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包括機會平等和收入分配平等。機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具有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和就業機會。收入分配的平等即公平原則,一方面是指分配製度和政策的平等,具體地說就是要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使社會成員的勞動投入和其它各種要素投入都平等的獲得收益;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平等原則還要求將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限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別要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解決好睏難人群的生活需要。這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平等,而不是絕對的平等,更不是平均。

二、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系

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關系,其統一表現在:效率與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和根本途徑。生產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收入分配的價值內容、規模和具體方式。按照效率原則調節分配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可以為公平分配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奠定物質基礎,同時也是解決分配不公平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條件和力量源泉。實行公平分配,可以調動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人們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

效率和公平又是矛盾的。效率原則不會自動的實現公平;公平原則也不一定會促進效率的提高。效率原則的實現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公平原則的實現則要靠政府的調節。片面的效率原則有可能導致人們的收入差距擴大,從而會威脅社會公平,其最終也會妨礙效率提高;片面的公平原則會導致平均主義,從而會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三、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應怎樣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怎樣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後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反復強調和明確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大還進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十幾年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直是我們在實踐中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依據。2005年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指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2006年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提出要把「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提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理論界新的討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怎樣理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更加註重社會公平」這些不同的提法?這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教材在這部分內容中,採用了兩個說法,一個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另一個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盡管教參也做了一些說明和解釋,但在實際上並沒有將二者的關系梳理清楚。下面我們結合中央全會的一些最新精神,從理論和實際等方面對此進行一些闡述和分析。

(一)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效率與公平的辨證統一關系原理,這是指導我們在實踐中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理論基礎。因此,「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也罷,「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也罷,其理論的基本依據是效率與公平的辨證關系原理,依據這一原理,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二者的統一,既不能片面強調效率,也不能片面強調公平。

第二,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是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現實依據。我國現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我們根本的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必須從這個具體的實際出發,必須要有利於解決主要矛盾和完成根本任務。

第三,生產決定著分配,分配的合理性是受生產發展的需要制約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問題是當今全球都面臨的緊迫問題,更是制約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的大國發展的重大問題。資源的稀缺性要求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有限的經濟資源在生產中的投入是以資源使用的高效率為前提的。分配合理性的標准不是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而是取決於客觀條件和現實的可能性。而且,分配合理性不僅是指個人收入的分配,還包含著資源分配即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而資源配置合理性的表現就是資源使用的高效率。

(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初級階段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一,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從微觀還是社會宏觀來看,效率、效益、質量都不高,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轉變,發展仍然是首要的任務;我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在加快發展中,資源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我國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向高效率的方向流動實現的;改革也還沒有到位,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的現象依然嚴重的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於關鍵的戰略機遇期,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凸現,加上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等都更加需要我們加大改革的步伐,提高效率、加快發展,要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不發展或發展得慢都不利於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根本任務的完成。因此,在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始終把發展擺放在一個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而效率則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把公平擺放在一個應有的位置上,妥善的處理好社會公平問題也事關重大,它關繫到發展理念、公民權利、社會安定,也關繫到發展和效率,還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性質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和根本問題。當前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一些社會問題與矛盾凸現,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尤其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與困難人群的就業、生活以及未來發展等問題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突出的現實問題與矛盾。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了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的問題。這體現了,我們黨對效率與公平統一性的正確認識,體現了堅持發展效率優先的同時,對社會公平問題的高度重視。在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妥善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要解決好關系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的所有問題,尤其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和困難人群的利益問題。

第三,「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作為我國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原則,並不排斥在某個特定時期和條件下可以把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擺在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建立在效率與公平二者統一的基礎上的,不能把效率優先絕對化和片面化。從方法論上說,這既是辯證法和相對論,又是一個從總體和局部、宏觀和微觀不同角度或層面認識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問題。具體來說,從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看,由於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決定了我們在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繫上總的指導方針、基本原則和總的政策傾向是效率第一,是效率前提下的公平。但是,並非在任何時期、任何條件下都要把效率擺放在第一的位置,而是要根據各個時期存在的具體問題和突出矛盾靈活的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並相應地採取具體的分配政策和對策,這樣才不至於把效率優先絕對化和片面化,這樣才是堅持了效率與公平的統一,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緩解矛盾,才能更好的促進效率和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要。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當前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具體化,「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是新時期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落腳點。以上三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不是對效率原則的否定。「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主要是從再分配角度講的,是相對於再分配中的其他方面來說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的實現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按勞分配在本質上也是效率原則。因此,只要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就是鼓勵人們的勞動、資本、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也就是要堅持效率第一的原則。社會公平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政府的調控即再分配進行的,比如加大政府社會保證基金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對落後地區和人群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與政策傾斜等等。因此,「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是建立在承認並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之下的,它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並存的,而不是不矛盾的。

總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依然是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原則。

⑸ 經濟學辯論平等與效率誰最優

就說公平很重要,再說正確的提高效率的方法 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應該是效率優先。因為公平與效率總的來說是一致的,所以,實行效率優先原則就意味著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謂效率優先原則就是指分配製度、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效率...

⑹ 曼昆微觀經濟學的 平等和效率怎麼區別

效率優先,就是首先要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這是保證公平的前提專條件,沒有效率屬就沒有公平。公平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根本目標。公平指的是在效率優先的基礎上,注重國有資源第二次分配時按照按勞分配原則進行再分配,只注重效率而忽視公平,將導致窮著越窮,富者越富。

⑺ 《微觀經濟學》里關於效率與平等的問題

公平是一個看似好解釋,但完全不好量化的一個詞。你學經濟學的,更高一層就是計量經濟學追求的就是要可以量化。
平均就是一個可以分解的量

⑻ 曼昆 的經濟學原理如何解決公平與效率的互相傷害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恆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公平觀念是社會的產物,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公平的內涵不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對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觀的內容。公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觀性。……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人認為是對立的,有人認為是一致的,我個人認為從大的趨勢來講,總的說來,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進效率,不公平導致低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進效率。政策、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的公平與否直接影響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於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政策的公平合理促進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則導致低效率。
人類的任何活動也都有效率問題。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經濟效率涉及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各個方面。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有效率的社會,其資源配置、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應該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樣,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效率與公平沒有能夠很好地協調起來,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結果,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強調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顯得非常重要。
受字數限制,供參考。

⑼ 經濟學中,為什麼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是現代社會的兩難問題。 自由與效率的關系。朱學勤認為,自由主義「在經濟上要求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對而立」。自由主義承認個體差異,自由釋放了個體的創造力,所以自由導致了效率的提高。平等在經濟上要求公平,即進行平均分配,消除個體差異,與計劃經濟具有親和力。由過去的經驗可知,平等訴求造成了吃大鍋飯局面和經濟發展的低徊。公平與效率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自由的傳統來之英美國家,近代才傳入中國社會。平等的訴求是中國的傳統,「五四」以後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繼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劉小楓認為,社會思想家或受「社會的公義」問題支配,或對「自由的秩序」入迷,或由「慾望的個體」驅使。前者以馬克思為代表,次者以托克維爾為代表,後者以尼采為代表。平等理念與自由理念的二歧性構成了中國現代社會思想中一個持久的歷史性緊張。 自由與平等的矛盾,在經濟上體現為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在世俗社會中,這一矛盾在公路的交通秩序上得到生動的表現。 公路上有行人、車輛。車輛有轎車、貨車、摩托車、自行車等。車輛與行人具有差異,一般而言,有車階層比無車階層富有。車輛從轎車到自行車,依其價值可以說明車主的貧富差異或者說階級歸屬。各國在交通管理上,都給各種車輛和行人劃分了通道,毫不例外的,都把主要通道留給機動車輛,而且設置了超車道。承認車輛優先通過,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上更為明顯,它為了車輛的行進不受干擾對道路實施封閉。由此可見,不論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承認一個共同的原則,即效率優先。 反過來,我們可以討論在交通規則中強調平等時的狀況。那時候,人行道要與車行道一樣寬,車速不能超過行人速度,並且,要並排著走……或者根本上就不準有代步的工具。這些設想誰都覺得荒謬。 但是,這些荒謬的想法並不是不存在。這一點,從交通秩序的混亂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這一點特別明顯,因為中國傳統中,對平等的訴求特別強烈。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常提出「均田地」的口號。土地集中成了歷次社會動盪的「禍根」。在今天,堵塞交通的場面為何屢屢發生,因為誰都不讓誰,誰都不承認別人具有優先權(從平等的理念出發)。於是,由追求平等(各不相讓)引發爭渡。相爭的結果可能要訴之暴力,或者是長時間的堵塞。這就是平等理念落實在社會行為上產生的異化。 當我在上班途中,看到橋頭堵得水泄不通的時候,當我在下鄉途中,看到農民在公路上曬稻穀的時候,我的心充滿了憂患。我從這里看到一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這個因素是社會利益的不可調和性,依然是平等與自由的二歧性。對貧苦我曾有多年的體驗,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向理性的歸依。我小時候就曾在公路邊看管曬著的稻穀。現在,當看到市管人員一腳踢翻小販的水果擔子的時候,我的心依然不忍。但這照樣不能阻擋我內心對一種秩序的企求。我也曾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的階級劃分改變了(這是我少年時期受馬克思的一點影響),才有此種想法?這也不無道理,我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離開農村生活。強者追求效率,弱者追求平等。但是,能不能尋找到一種超越的秩序(不是烏托邦的)? 中國人堅持不能忘本,作為一種道德自律,它很有效,所以不少人讀了一大堆書,還是滿口土話。中國的知識人因此分化緩慢。即使我在對我出身的那個階層進行批判的時候,也要先過這個關。但是城市畢竟也容納了我(先前也設了種種障礙,我在此處也曾受過歧視),我仍要長期在這里生存。我對兩種人的訴求都能理解,因此希望兩者能夠和諧。 回到交通秩序問題。當我看到橋頭堵塞的時候,我聯想到歷史上的一些場面:成千上萬人在廝殺,血流成河。死亡,對任何階級來說都是一種痛苦。規避痛苦,是人類共同的訴求,這樣,超越斗爭的和諧就有可能存在。當我們追求平等,希望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的時候,我們必須退回原始社會。但那時候照樣有死亡的痛苦,威脅之一來之猛獸。於是,人類只能期求與猛獸平等。而這種期求必須藉助於造物者的重新安排。但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看來還須回到經驗領域。城市的道路區分了人行道和車行道,由此,車輛獲得高速行駛的自由,行人獲得了步行的自由。行人要改乘車也可以(當然要花一定費用),有車者要步行也可以。這樣的安排突出了效率,也照顧了公平。因為步行者固然慢,仍然有路可走。如果互不相讓,即雙方或一方不認可這樣的秩序,那麼就可能導致交通的堵塞,誰都走不了。 因此必須有這樣的認同:自由是第一義的,平等是第二義的。這樣,人類雖然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難以避免一些壓迫和剝削,卻能夠共同增加財富和幸福。

⑽ 經濟學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經濟學裡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平等,個人覺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別的。經專濟學中,效率分為屬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生產組織效率,主要指從一定的投入中獲取最終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公平指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乎人類的倫理和道德准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和激勵制度,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並佔有更多的產品能夠產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會使資源佔有者的產品流向無產階級,會削減資源佔有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效率,所以說公平和效率總是相對立的。至於如何定義公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強大的政府手中並進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能夠產生更多效率,由於個人對生產資料佔有地位相同,應該分得等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認為自由競爭產生效率,個人自利主義和追求自我實現會使社會充滿活力,由於強調個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從而產品的分配應該按照個人對最終產品的邊際產出來進行。目前沒有絕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存的混合經濟,個人認為,所謂的公平就是每個人能平等的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就業機會,通過法制和市場機制而非人情關系決定資源的分配。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公平與效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