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大蕭條與宏觀經濟學

大蕭條與宏觀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26 22:29:10

1. 經濟學作業:分析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論述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和宏觀經濟問題之間的關系。

(1)①凱恩斯側重從經濟行為主體的心理角度分析經濟危機的原因。(1分)他認為,邊際消版費傾向遞權減、資本邊際效率下降、人們的流動性偏好會鼓終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2分)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社會經濟制度上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1分)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後是爆發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2分)(2)①凱恩斯主張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自發運行,通過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以實現充分就業,其目的在於維護資本主義制度。(4)②馬克思認為,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2分)試題分析:(1)該題以經濟危機成因的解釋為材料,區分凱恩斯和馬克思的不同。關鍵是回答二人分析成因的角度不同,根據各自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理論,找到不同的原因。(2)主要是分析二人在經濟危機對策方面的不同,即如何解決經濟危機,二人從自己對經濟危機的成因分析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策略。

2.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中當經濟蕭條時該怎樣做

1、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鼓勵企業生產;
2、剝離不良資產;
3、減稅;
4、降息;
5、增加貨幣供應;
6、刺激消費。

3. 為什麼說大蕭條時期經濟學家轉移了其關注焦點,從而使得宏觀經濟學開始強調經理周期 還有短期的經濟政

經濟的持續低迷稱為經濟的蕭條,而1929-1933年的蕭條由於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被稱為大蕭專條,如此屬嚴重的經濟困難導致經濟學家開始重視經濟運行的規律性,經濟周期理論(擴張,繁榮,收縮,蕭條)開始日益受到關注。
由於市場機制存在信息不對稱,供求失衡,導致產出水平總是偏離其意願產出水平,由此政府就會採取一些諸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來熨平經濟波動,以使經濟圍繞總體發展的趨勢不至於波動過大,另外,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出,即經濟發展,也對社會穩定有很大影響,所以政府把減少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大重點

4. 宏觀經濟學是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現代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4)大蕭條與宏觀經濟學擴展閱讀

經濟學是一門建立在各種假設之上的學科。最開始經濟學家們假設市場是競爭的,無摩擦的;馬歇爾經典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微觀經濟學研究對象是同質的。

薩繆爾森在1947年出版的《經濟分析的基礎》一書寫道:均衡體系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礎上,同質性,完全競爭,信息完全和確定性是經濟學研究的假設。

20世紀30年代,張伯倫提出「壟斷競爭」,羅賓遜提出「不完全競爭」,逐漸放開了經濟學的假設,讓經濟學的研究更加貼近現實生活。

馮·諾依曼和O·摩根斯坦在1944年發表《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後來阿羅和德布魯提出經濟學的不確定性,打破了經典的微觀個體面臨著確定性的環境假設,讓經濟學假設更進一步貼近現實。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信息革命,打破了經典經濟學「信息完全」的假設,從阿爾洛夫的舊車市場,斯賓塞的勞動力市場信號,到霍姆斯特羅姆,哈特的契約合同經濟學。經濟學假設逐漸的貼近現實。

5. 大蕭條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

經濟高漲的時候主要是由於投資過熱,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需求過多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所以國家為了穩定經濟,就希望經濟能夠降低一點。而國家可以通過兩個手段對經濟進行調整。
第一:國家的政府支出要減少;
第二可以通過央行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是貸款的成本升高,讓民間資本的投資減少。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是經濟降溫。當在經濟蕭條時主要是市場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這時第一政府可以通過加大政府投資,第二相應的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即降低利率是民間的資本貸款成本降低。這樣雙管齊下,有投資帶動原材料的需求,進而盤活經濟,市民從得到充分就業。

6. 用經濟學原理上的經濟變數描述一下經濟蕭條現象

西方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區別:所謂西方經濟學廣義上指的是區別於中國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其他各學派經濟學的總稱。這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引進西方主流經濟學思想,但是又強掉由於社會制度不同,中國不能完全照搬其理論的條件下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通俗地說,現代的西方經濟學就是有馬克思的所謂庸俗經濟學發展而來的,他們之間的本質不同是前者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而後著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事實上,西方經濟學在其他國家就稱為經濟學(Economics)。經濟學這個名稱是由Marshall首先使用的,開始於其著名的PriciplesofEconomics,實際上,這本書的第一版的書名還是稱為PoliticalEconomy,在之後的改版中才改為Economics(抱歉,第幾版忘記了),但在這本書中,還是PoliticalEconomy和Economics互用的(當然,你要看原版)。在此之前,經濟學(Economics)正式的名稱是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所以,在古典經濟學著作中,書名均冠以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而不是經濟學Economics。為了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經濟學理論,通常將經濟學理論分為三個層次,即初級、中級和高級,而我們通常說的「經濟學原理」就是指初級課程,在西方一般就是入門課程,主要是為本科一年級的學生提供的,其特點是用事例和圖形來說明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基本上不出現或極少出現數學公式和推倒,比較著名的教材有Samulson和Mankiw的,前者是新古典綜合派的代表,其教材是Marshall之後的第二代教材的代表;後者是NewKeynesian學派的代表,其教材廣泛應用於美國的著名高校,可以視為是第三代教材。順便提一下,現在西方一些高校,尤其是美國一些高校也有政治經濟學這個專業,但正式的英文名稱是PoliticalEconomics,通常這個專業都放在公共管理學院中,它的研究對象和PolitialEconomy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學科也是近十年才興起的,實際上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共選擇學派,從這上面可以看出,實際上PoliticalEconomics就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分析政治市場的運作,而不是研究經濟現象,這個學科在中國被稱為「新政治經濟學」。最後,說明一下宏觀和微觀的關系。在Marshall的PrinciplesofEconomics中,講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微觀」,「宏觀」的內容不存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經濟學家秉承AdamSmith的「看不見的手」的觀點,認為市場能夠靠自己的力量達到均衡,同時,當時的市場化還處在比較淺層次的階段,市場本身的缺陷並不十分明顯。但隨這二十世紀初大蕭條的來臨,市場萬能論被打破了,不久,Keynes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出版了,這意味著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理論正式誕生了,他強調的是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關注的是經濟總量。但同時也給經濟學學科出了一道難題,即個體行為和總體行為如何統一在一個理論框架下。在這方面,開始階段Samulson最為著名,他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寫了一本PrinciplesofEconomics,開創了新古典綜合學派,從這個時候開始,經濟學才區分出微觀和宏觀。但在這本教材中,微觀和宏觀的區別還是十分明顯的,後來的經濟學家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為宏觀理論尋找微觀基礎,因為只有這樣,宏觀理論的基礎才會扎實,同時也回應了其他學科對於經濟學自稱為「科學(Science)」的詬病,Mankiw在這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他的許多基本觀點都融合在他的那本PriciplesofEconomics中。

7. 什麼叫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歷史簡介
亞當·史密斯於其著作《國富論》中即已討論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原因與條件。而一直到二十世界初期的主流經濟學家,對於的討論多著重於經濟成長的方面。

在1929年至1939年間,歐美自由經濟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在歷史中這現象被稱為經濟大蕭條或經濟大恐慌,這經濟大蕭條期間,失業嚴重,產量又下降。

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當時主流學者不認為經濟衰退是一個嚴重且長久的現象。這些所謂的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延續著《國富論》的觀點,認為自由市場的價格機能就如同一隻全能的黑手(看不見的手),可使經濟平穩的運作。但古典學派有一個極端的看法,就是完全否定了需求不足與失業嚴重存在的可能,其看法以當時法國經濟學家賽依(Jean-Baptiste Say ,1767年—1832年)為代表,他認為供給可以創造出同額的需求,而此看法被後人稱為賽依法則(Say's law)。

但上述的看法卻與大蕭條時期的經濟狀況不符合。經濟大蕭條持續了將近十年,但嚴重的失業現象卻未曾消失,是故在此背景之下,凱因斯(J. Keynes,1883年—1946年)在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或簡稱為《通論》,而這也代表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始。凱因斯認為政府應在經濟衰退時提出各種政策以刺激需求,進而達到減緩失業與恢復經濟繁榮的目的。

但到了1970年代,新的總體經濟問題又產生了。在1974年至1975年及1980年至1982年期間,歐美各國陷入二次大戰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因石油危機、高通貨膨脹及高失業率產生的問題,逐漸的凱因斯理論受到了另一些不同理論的挑戰。

這些理論包含了以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2006年)為代表的貨幣學派(Monetarism)和以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Jr.,1937年— )與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年— )為代表的新興古典學派(New Classical School)或稱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的理論。而米爾頓·傅利曼與小羅伯特·盧卡斯分別於1976年和1995年因此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研究對象
宏觀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是一個國家既有的各種生產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以及資本)實際上會有多少被投入於各生產部門,並且研究投入後所產生的各種現象,以及研究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和規律。具體來講,有一下三大研究問題。

經濟周期問題
經濟周期問題有時候也被稱為經濟周期理論或者經濟危機理論。其研究的主題是為什麼一些國家的國民收入在其長期增長趨勢中會出現周期性的上下波動現象。

經濟增長問題
主條目: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問題也被稱為經濟增長理論或經濟發展理論。其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在特定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制約和促進國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規律。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講,拉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增長的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消費、出口,俗稱「三架馬車」。

[編輯]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有時也被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或失業理論。具體來講就是研究一個時期國民收入的總量和就業量(或失業量)是怎樣決定的。

8. 結合宏觀經濟學談一下對節儉悖論的理解

「節約悖論」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節儉悖論」、「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
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但根據儲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的理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是好的,這種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

「節約悖論」的核心理論:
凱恩斯認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勤儉節約對於個人或家庭來說是美德,然而對整個社會來說,節約意味著減少支出,迫使廠商削減產量,解僱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經濟發展和產量、就業增加。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景象就是節約悖論的一個生動而可嘆的例子。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德賓(E.F.M.Durbin)甚至將「儲蓄」說成「一個特別危險的自我毀滅過程」。凱恩斯則鞭撻了節儉的儲蓄者,1931年1月他在廣播中斷言,節儉將促成貧困的「惡性循環」。他還告訴大家,如果「你們儲蓄五先令,將會使一個人失業一天」。由於人們對未來預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盡量多儲蓄。但是,他們不願意消費的心理和行為又導致其收入繼續下降。

9. 經濟危機對我國啟示(宏觀經濟學簡答題)

2008年10月8日,正當華爾街危機全面爆發之際,我赴美參加招行紐約分行開業典禮,在風暴中心直接感受了這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期間,我拜訪了基辛格博士、紐約市市長彭博先生、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蓋斯納先生等金融巨子,傾聽了他們對目前這場金融危機的見解和看法。總體說來,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發展前景依然看好。
美金融危機中的「八過」
回顧過去近兩年時間,次貸危機的演變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信貸危機(2006年底至2007年6月)、第二階段是債券危機(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第三階段是銀行危機(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第四階段是全球金融風暴(2008年9月以來)。
現在人們擔心的是,這場肇始於次貸風波的美國金融危機是否會演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經濟危機。種種跡象表明,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共發生了7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但本次金融危機的深度和波及范圍顯著超越以往。與以往相比,此次發端於次貸風波的金融危機有以下一些鮮明特點:一是突發性、二是復雜性、三是系統性、四是持續性。
在我看來,此次金融危機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導致的,概而言之,這集中體現為近年來美國經濟金融中存在的「八過」問題。一是市場利率過低,二是次級貸款過多,三是衍生品交易過亂,四是評級標准過低,五是杠桿比例過高,六是監管力度過弱,七是投機氛圍過濃,八是居民消費過度。
金融危機的啟示
在中國這樣一個金融體系還不太完善、金融國際化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此次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極其深刻的。
一是要正確處理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毫無疑問,金融創新產品的過度開發和濫用是釀成本次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我們不能誤讀次貸危機的教訓,因噎廢食,放棄或放緩金融創新,也不能盲目加強監管,給金融創新加上太多桎梏。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大力鼓勵金融創新;另一方面,要提高金融監管的水平。二是要正確處理商業利益與經營風險的關系。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美國金融機構為了攫取商業利益承擔了過高的風險,終遭滅頂之災。三是要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自由市場的關系。四是要正確處理消費與儲蓄的關系。五是要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源於實體經濟也要服務於實體經濟。
現在看來,金融風暴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經濟金融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首先是對出口的影響;其次是對資產市場的影響。在金融危機影響下,部分資金加速撤離新興市場,這將給國內資產價格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再次是對金融機構對外投資的影響;最後是對物價的影響。
中國經濟前景依然看好
我們預計,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帶來的沖擊短期內將繼續顯現。總體而言,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中國經濟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其發展前景依然看好。
首先,受益於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的投資增速還將保持較高水平。2003年人均GDP邁上1000美元的新台階後,我國經濟進入了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工業化中期階段,這一階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逐步取代勞動密集型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由此引發的產業鏈條變長、消費結構升級將直接帶動各類經濟體的蓬勃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與此同時,自1993年以來,中國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25個百分點,目前已經達到48%的水平,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大批農民向城市轉移,極大地提高了對市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構成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以較快速度增長的源泉。
其次,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沒有結束之前,中國作為世界離岸工廠的地位不會改變,對外出口仍將保持較快增長。近些年來沿海地區生產成本有所提高,但中西部還有巨大空間,「中國製造」的總體成本仍然低於世界水平,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仍將作為世界離岸工廠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再次,中國正在悄然掀起一場消費革命,進而推動中國的消費水平不斷增長。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市場化與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居民的消費觀念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迅速與國際接軌,信用卡分期付款、透支消費、按揭貸款以及財富管理等金融消費行為日趨活躍。
最後,中國區域經濟主體尤其是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動力大、勁頭足,這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足夠的財政收入支持教育文化和社會公共事業,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另一方面,傳統的官員政績考核體系也促使地方政府竭盡全力發展經濟。
此外,中國經濟區域間發展很不平衡,沿海與內陸、城市與農村間的差距較大,內陸和農村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繼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這也將進一步啟動農村市場,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0. 宏觀經濟學第一原則

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托賓的獲獎理由涵蓋經濟研究的多個領域,在諸如經濟學方法(econometric methods)、風險理論(risk theory)等內容迥異的方面均卓有建樹,尤其是在對家庭和企業行為(household and firm behaviour)以及在宏觀經濟學純理論和經濟政策的應用分析方面獨辟蹊徑。

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1918年3月5日—2002年3月11日),早期的研究為凱恩斯主義的整體經濟學說提供了理論基礎,並最終發展成為當代的投資組合選擇和資產定價理論。 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詹姆士·托賓所著《通向繁榮的政策—凱恩斯主義論文集》中文版,包含了他12年裡撰寫的43篇以政策為導向的論文,體現了他的經濟理論思想和政策主張。

個人成就
詹姆斯·托賓獲得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由是:托賓的貢獻涵蓋經濟研究的多個領域,在諸如經濟學方法(econometric methods)、風險理論(risk theory)等內容迥異的方面均卓有建樹,尤其是在對家庭和企業行為(household and firm behaviour)以及在宏觀經濟學純理論和經濟政策的應用分析方面獨辟蹊徑。 「不要將你的雞蛋全都放在一隻籃子里。」——詹姆斯·托賓

詹姆士·托賓人物自傳
我研究經濟學並且是它成為我的事業有兩個原因。這個學科在學術上過去是,現在仍是非常動人而且有挑戰性的, 特別對一個有理論推導和定量分析有興趣和才能的人是如此。同時它曾提出希望,現在仍然提出希望,增進了解可能改善人類的命運。對於三十年代中長大的我,這兩個動力強有力地互相增強。大蕭條中資本主義經濟的痛苦的失敗是世界性社會和政治災難的根源。蕭條也意味著既不能解釋事件又不能開葯方的正統經濟理論的危機。危機引出一個經濟理論中充分醞釀和革命時期。激動人心的事情波及像我那樣剛進大學的學生。1936年我的大學二年級開始時,哈佛學院的一位青年教師,斯賓塞.波拉德提議我們一起閱讀一位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寫的一本新書,於是我入了迷。

我的母親和父親鋪平

閱讀全文

與大蕭條與宏觀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