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有哪些要詳細的,不帶「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客觀的!!!
(1) 貨幣主義學派(Monetarism) 又稱「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急先鋒,其創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開始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內存在「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中達到均衡時,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實際因素決定的固有的失業率,包括自願失業(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業率是保持零通貨膨脹率的最低失業率,當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短期內由於貨幣幻覺,實際工資(Real wages)暫時下降,廠商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長期內,由於「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會要求提高名義工資(Nominal wage),引起實際工資和失業率回升,結果僅僅是通貨膨脹(Inflation)。
弗里德曼還提出「恆常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認為消費者不是根據現期收入而是根據「恆常收入」來安排消費,因此短期內擴張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費,再次否定了干預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認為「唯有貨幣最要緊」,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據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貨幣供給,以穩定貨幣,穩定經濟,根除滯脹。而要穩定貨幣,就必須放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主義。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納(K. Brunner)在《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貨幣主義」一詞。
(2) 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 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發表《理性預期與價格變動理論》(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預期」概念,1970-197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盧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進一步闡述,受到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華萊士(Neil Wallace)、巴羅(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對經濟發展作出正確預測,即所謂「理性預期」。在存在理性預期並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前提下,人們將會預料到政府的經濟政策並採取相應對策,使之無法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和失業,即所謂「政策無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張政府放棄干預經濟,或實行公開的永久不變的政策。
該學派還提出自然率假說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自然率假說(Natural rate hypothesis)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一種內在的動態平衡,外力可以暫時打破這一平衡,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平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爾(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隨機波動現象,由技術、戰爭、人口、自然等實際因素對供給發生沖擊引發,市場能夠自動調整適應,無需政府幹預。
(3) 供給學派(Supply-side school) 又稱「里根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刺激總需求,使人們過度依賴政府,另一方面導致高稅收,抑制企業家的積極性,影響供給,結果導致經濟滯脹。該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Say's law),主張減稅節支,減少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業家精神,促進供給。但實際執行時,「減稅容易節支難」,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匯率、高外債等一系列惡果。
供給學派又分「極端供給學派」和「溫和供給學派」,前者以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弗(Arthur. B. Laffer,1940-,又譯「拉弗爾」、「拉菲爾」等)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線」(Laffer curve)描述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為減稅提供理論依據。後者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 Stuart Feldstein,1939- )為代表,提出「費爾德斯坦曲線」(Feldstein curve),認為: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引起資本形成率下降,即財政赤字與資本形成存在替換關系;在保證資本形成率不變的前提下,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強調要靠資本積累和市場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幹預來減輕社會弊病,代表作《美國稅收刺激、國民儲蓄與資本積累》。
(4)新自由主義學派(Neo-liberalism) 廣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僅指以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陣地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故又稱「新奧國學派」、「新維也納學派」、「倫敦-芝加哥學派」和「弗萊堡學派」等。
該學派崇尚個人自由,認為自由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強調個人無需服從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法治的關鍵在於保證個人自由。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導致權力被濫用,即使權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會給社會帶來禍患。主張思想自由,認為思想國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張經濟自由和私有制。對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認為是由於貨幣供給不足或投資過度造成的,市場能夠自行調節,無需國家干預。對於1960-1970年代發生的失業和通貨膨脹,認為是由於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使市場機制受到干擾,以及政府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張「貨幣非國家化」,由私營銀行提供競爭性貨幣。
(5) 新劍橋凱恩斯學派(Neo-Cambridge school) 又稱「凱恩斯左派」、「李嘉圖學派」,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從收入分配角度著手,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率,而投資率取決於儲蓄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儲蓄率也分解為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與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兩部分,當利潤占的比重提高時,整個儲蓄率上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必然伴隨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既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財政干預政策,也反對自由放任政策,認為前者只強調充分就業,不問就業的具體內容,導致「繁榮中的貧困」;至於後者,則認為市場機制是個效率極差的調節器,1930年代的大危機就證明了它的失敗。對於貨幣主義者推崇備至的貨幣嗤之以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僅存在微弱的聯系。最後,該學派主張通過稅收和補助來消除社會收入不均等和階級差別等改良主義措施。
(6) 市場非均衡學派(Unequilibrium school) 以法國經濟學家貝納西(Jean-Pascal Benassy)等人為代表,認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遵循「短邊法則」,即由最短缺的一邊來決定經濟變數的取值。現代宏觀經濟既可能由於總供給不足,導致「新古典失業」,也可能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凱恩斯失業」,新古典政策和凱恩斯政策都有用。
(7) 新制度學派(Neo-system school) 該學派主張研究整個社會制度,實際上囊括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也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該派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支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 )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1898-1987)為代表,主張政府幹預;另一支以美籍英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 )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
加爾布雷斯1973年出版《經濟學和公共目標》一書提出「二元體系理論」(Dual economy system theory),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少數大企業組成的計劃體系(Planning system)和大量小企業組成的市場體系(Marketing system)組成,計劃體系實力雄厚,能支配環境,市場體系則只能受制於環境,政府通常偏袒計劃體系,導致市場原則讓位於計劃原則,企業不再追求最大利潤,而代之以穩定和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統統失靈。主張扶持小企業,抑制大企業,實現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養一批有新觀念的人進入國會,通過立法施行改革。
繆爾達爾1944年發表《美國的困境: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Theory of 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認為:社會經濟諸要素之間不是均衡關系,也並非趨於均衡,而是一種循環累積運動,「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據此解釋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認為二者互為因果,累積循環。後又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改良主義政策主張,包括權力結構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
科斯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解釋企業形成的原因,1960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認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則只要產權明晰,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來消除外在性現象,實現資源最佳配置。
(8) 公共選擇學派(Public choice school)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1962年他與圖洛克(Gordon Tullock,1922- )合著《同意的計算》一書,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政府行為,認為:政治家是理性經濟人,旨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動就是許多不同利益集團出於自利動機進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過一定的投票規則進行決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決策會反映「中間投票人」(Median voter)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政府的決策往往傾向於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而特殊利益集團則會有意識地影響政府決策,從中謀取好處,即所謂「尋租」(Rent seeking)。政府的職責本來是代表公共利益,彌補市場機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導致「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或「公共失靈」(Public failure)。因此,對現行民主制度表示懷疑,主張按市場機制思路,完善政府規則,防止濫用權力。經濟方面,主張有規則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干預。業,不需要政府幹預。
❷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兩大流派會走向融合嗎
(1)貨幣主義學派(Monetarism)又稱「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急先鋒,其創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開始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內存在「自然失業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中達到均衡時,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實際因素決定的固有的失業率,包括自願失業(Voluntaryunemployment)、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unemployment)和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unemployment)等。自然失業率是保持零通貨膨脹率的最低失業率,當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短期內由於貨幣幻覺,實際工資(Realwages)暫時下降,廠商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長期內,由於「適應性預期」(Adaptiveexpectation),工人會要求提高名義工資(Nominalwage),引起實際工資和失業率回升,結果僅僅是通貨膨脹(Inflation)。弗里德曼還提出「恆常收入假說」(),認為消費者不是根據現期收入而是根據「恆常收入」來安排消費,因此短期內擴張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費,再次否定了干預政策的有效性。弗里德曼認為「唯有貨幣最要緊」,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Single-rulepolicyofmoney),即每年根據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貨幣供給,以穩定貨幣,穩定經濟,根除滯脹。而要穩定貨幣,就必須放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主義。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納(K.Brunner)在《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貨幣主義」一詞。(2)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expectationsschool)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穆思(JohnF.Muth)1961年發表《理性預期與價格變動理論》(')一文提出「理性預期」概念,1970-197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盧卡斯(RobertLucas,1937-2001)進一步闡述,受到薩金特(ThomasJ.Sargent,1943-)、華萊士(NeilWallace)、巴羅(RobertJ.Barro,1944-)等人重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對經濟發展作出正確預測,即所謂「理性預期」。在存在理性預期並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前提下,人們將會預料到政府的經濟政策並採取相應對策,使之無法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和失業,即所謂「政策無效性定理」(Policyineffectivenesstheorem)。主張政府放棄干預經濟,或實行公開的永久不變的政策。該學派還提出自然率假說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自然率假說(Naturalratehypothesis)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一種內在的動態平衡,外力可以暫時打破這一平衡,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平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businesscycles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朗恩(JohnLong)、普洛塞爾(CharlesPlosser)等人提出,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隨機波動現象,由技術、戰爭、人口、自然等實際因素對供給發生沖擊引發,市場能夠自動調整適應,無需政府幹預。(3)供給學派(Supply-sideschool)又稱「里根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刺激總需求,使人們過度依賴政府,另一方面導致高稅收,抑制企業家的積極性,影響供給,結果導致經濟滯脹。該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Say'slaw),主張減稅節支,減少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業家精神,促進供給。但實際執行時,「減稅容易節支難」,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匯率、高外債等一系列惡果。供給學派又分「極端供給學派」和「溫和供給學派」,前者以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弗(Arthur.B.Laffer,1940-,又譯「拉弗爾」、「拉菲爾」等)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線」(Laffercurve)描述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為減稅提供理論依據。後者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StuartFeldstein,1939-)為代表,提出「費爾德斯坦曲線」(Feldsteincurve),認為: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引起資本形成率下降,即財政赤字與資本形成存在替換關系;在保證資本形成率不變的前提下,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強調要靠資本積累和市場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幹預來減輕社會弊病,代表作《美國稅收刺激、國民儲蓄與資本積累》。(4)新自由主義學派(Neo-liberalism)廣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僅指以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1899-1992)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陣地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故又稱「新奧國學派」、「新維也納學派」、「倫敦-芝加哥學派」和「弗萊堡學派」等。該學派崇尚個人自由,認為自由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強調個人無需服從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法治的關鍵在於保證個人自由。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導致權力被濫用,即使權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會給社會帶來禍患。主張思想自由,認為思想國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張經濟自由和私有制。對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認為是由於貨幣供給不足或投資過度造成的,市場能夠自行調節,無需國家干預。對於1960-1970年代發生的失業和通貨膨脹,認為是由於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使市場機制受到干擾,以及政府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張「貨幣非國家化」,由私營銀行提供競爭性貨幣。(5)新劍橋凱恩斯學派(Neo-Cambridgeschool)又稱「凱恩斯左派」、「李嘉圖學派」,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JoanRobinson,1903-1983)。從收入分配角度著手,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率,而投資率取決於儲蓄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儲蓄率也分解為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與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兩部分,當利潤占的比重提高時,整個儲蓄率上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必然伴隨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既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財政干預政策,也反對自由放任政策,認為前者只強調充分就業,不問就業的具體內容,導致「繁榮中的貧困」;至於後者,則認為市場機制是個效率極差的調節器,1930年代的大危機就證明了它的失敗。對於貨幣主義者推崇備至的貨幣嗤之以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僅存在微弱的聯系。最後,該學派主張通過稅收和補助來消除社會收入不均等和階級差別等改良主義措施。(6)市場非均衡學派(Unequilibriumschool)以法國經濟學家貝納西(Jean-PascalBenassy)等人為代表,認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遵循「短邊法則」,即由最短缺的一邊來決定經濟變數的取值。現代宏觀經濟既可能由於總供給不足,導致「新古典失業」,也可能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凱恩斯失業」,新古典政策和凱恩斯政策都有用。(7)新制度學派(Neo-systemschool)該學派主張研究整個社會制度,實際上囊括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也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該派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支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1908-)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Myrdal,1898-1987)為代表,主張政府幹預;另一支以美籍英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HarryCoase,1910-)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加爾布雷斯1973年出版《經濟學和公共目標》一書提出「二元體系理論」(Dualeconomysystemtheory),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少數大企業組成的計劃體系(Planningsystem)和大量小企業組成的市場體系(Marketingsystem)組成,計劃體系實力雄厚,能支配環境,市場體系則只能受制於環境,政府通常偏袒計劃體系,導致市場原則讓位於計劃原則,企業不再追求最大利潤,而代之以穩定和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統統失靈。主張扶持小企業,抑制大企業,實現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養一批有新觀念的人進入國會,通過立法施行改革。繆爾達爾1944年發表《美國的困境: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認為:社會經濟諸要素之間不是均衡關系,也並非趨於均衡,而是一種循環累積運動,「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據此解釋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認為二者互為因果,累積循環。後又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改良主義政策主張,包括權力結構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科斯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解釋企業形成的原因,1960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認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則只要產權明晰,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來消除外在性現象,實現資源最佳配置。(8)公共選擇學派(Publicchoice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1919-),1962年他與圖洛克(GordonTullock,1922-)合著《同意的計算》一書,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政府行為,認為:政治家是理性經濟人,旨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動就是許多不同利益集團出於自利動機進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過一定的投票規則進行決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決策會反映「中間投票人」(Medianvoter)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政府的決策往往傾向於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而特殊利益集團則會有意識地影響政府決策,從中謀取好處,即所謂「尋租」(Rentseeking)。政府的職責本來是代表公共利益,彌補市場機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導致「政府失靈」(Governmentfailure)或「公共失靈」(Publicfailure)。因此,對現行民主制度表示懷疑,主張按市場機制思路,完善政府規則,防止濫用權力。經濟方面,主張有規則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干預。業,不需要政府幹預。
❸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的圖書目錄
導言
一、關於本書的若干立意的說明
二、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演變脈絡
三、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中的八次「革命」
四、當代西方經濟學發展的新趨勢
第一講 「凱恩斯革命」與凱恩期經濟學
一、凱恩斯及其代表作
二、「凱恩斯革命」的歷史背景與「凱恩斯革命」的含義
三、凱恩斯對「充分就業」概念的重新解釋
四、凱恩斯的基本理論
五、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及其具體的政策設計
六、「凱恩斯革命」的意義及其評價
第二講 新古典綜合派
一、凱恩斯主義發展和變化的四個階段與「兩個劍橋之爭」
二、新古典綜合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新古典綜合派的形成
四、新古典綜合派的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及其經濟周期理論
五、新古典綜合派對形成「滯脹」原因的幾種解釋
六、新古典綜合派的政策主張與政策實踐
第三講 新劍橋學派
一、新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二、新劍橋學派的形成
三、新劍橋學派的基本理論
四、新劍橋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五、新劍橋學派的現實影響及其基本評價
第四講 新凱恩斯主義與「柯林頓經濟學」
一、新凱恩斯主義生產的歷史背景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新凱恩斯主義基本理論與政策主張
四、「柯林頓經濟學」的現實影響與評價
五、對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評價
第五講 瑞典學派
一、瑞典學派的產生及歷史背景
二、瑞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瑞典學派的基本經濟理論
四、瑞典學派的政策主張
第六講 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
一、新制度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主要代表人物與理論特徵
二、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的主要理論
三、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的政策主張
第七講 哈耶克與倫敦學派
第八講 弗萊堡學派與德國新自由主義
第九講 現代貨幣主義
第十講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第十一講 供給學派與「供給經濟學」
第十二講 新制度經濟學(上)
第十三講 新制度經濟學(下)
第十四講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
附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生平及其理論成就
後記
❹ 西方經濟學領域共有哪些流派
當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
新古典綜合派
新劍橋學派
貨幣主義
供給學派
新凱恩斯主義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
主流經濟學派:
主要研究市場是如何運行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值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種用途中配置既定的資源。
西方經濟學主流派代表有:
古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新凱恩斯主義。
非主流經濟學派:
主要研究市場是如何產生的、非市場選擇是如何運行的、市場是否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唯一途徑、不同於市場的選擇是什麼、非市場決策是如何進行的。
西方經濟學非主流派代表有:
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演進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奧地利學派、新奧地利學派、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英國新劍橋學派)、激進政治經濟學(新馬克思主義)、倫敦學派、弗萊堡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瑞典學派)。
❺ 請高人推薦有關西方經濟學流派的書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作 者: 繆一德,楊海濤 主編
出 版 社: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1
內容簡介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眾多,內容龐雜,許多理論十分晦澀難懂,所以本書只能擇其主
要流派進行介紹。而且在有限篇幅內如何能較為完整、深入,同時又能准確地闡明各流派
的基本理論觀點及最新發展,梳理各流派之間的分歧和爭論?這是這門課程和教材普遍面
臨的困難任務。本書根據作者2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篇章結構、體系安排、內容取捨
方面都作了一些新的嘗試和努力,以盡可能符合本書編寫任務的目標。當然,先行了解和
學習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西方經濟思想史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學好本課程
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前提。
[編輯本段]目錄
緒論
思考題
第一章 凱恩斯經濟學
第一節 凱恩斯革命
第二節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
第三節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
第四節 凱恩斯經濟學的歷史評價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二章 新古典綜合派
第一節 新古典綜合派概論
第二節 新古典綜合派的主要經濟理論
第三節 新古典綜合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三章 新劍橋學派
第一節 新劍橋學派的形成
第二節 新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
第三節 新劍橋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四章 新凱恩斯主義
第一節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概述
第二節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經濟理論
第三節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政策主張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五章 非均衡學派
第一節 非均衡體系的形成
第二節 克洛沃和萊榮霍夫德的非均衡理論
第三節 非均衡理論的拓展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六章 貨幣學派
第一節 貨幣學派概述
第二節 現代貨幣數量論
第三節 通貨膨脹理論
第四節 貨幣主義的經濟政策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七章 理性預期學派
第一節 理性預期學派概述
第二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八章 供給學派
第一節 供給學派的理論淵源和歷史條件
第二節 供給學派的經濟理論
第三節 里根經濟學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九章 弗萊堡學派
第一節 弗萊堡學派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弗萊堡學派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社會市場經濟的政策主張
第四節 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實踐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章 公共選擇學派
第一節 公共選擇學派的產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節 公共選擇學派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公共選擇學派的經濟政策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一章 新制度經濟學派
第一節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形成
第二節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產權理論
第三節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交易費用理論
第四節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制度變遷理論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二章 瑞典學派
第一節 瑞典學派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瑞典學派的主要理論
第三節 瑞典學派的經濟政策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三章 新制度學派
第一節 新制度學派的形成及現狀
第二節 新制度學派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新制度學派的主要理論
第四節 國際經濟二元結構論和國家干預思想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四章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
第一節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形成和主要特徵
第二節 激進政治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流經濟學的區別
第三節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五章 獨立的重要經濟思想
第一節 希克斯的重要經濟思想
第二節 哈耶克的經濟思想
第三節 熊彼特的主要經濟理論
第四節 羅斯托的重要經濟思想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後記
參考文獻
http://ke..com/view/2018942.htm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ISBN:781049844
作者:楊培雷編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本書特點: 1.理論的視角——重在剖析其理論 毫無疑問,任何學說都有其特
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一種學說的立場往往脫離不了它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但是,如果
把當代西方經濟學說的階級屬性任意擴大,往往會忽視其理論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從理論
本身而言,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不同流派都有其比較系統的理論,對理論的系統研究,有助
於我們探索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運行機制,深化我們對現代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 2
.動態的方法——注重追蹤理論動向 當代西方經濟學各種流派都在發展變化。就凱
恩斯主義而言,20世紀 30年代的凱恩斯經濟理論到今天已經經過了幾代人的充實、完善
、發展和更新,期間經歷了新古典綜合派、劍橋學派和20世紀 80年代以來的新凱恩斯主
義,即使當前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仍處在變化和發展之中。生動的社會經濟生活的變
化要求用動態的理論去詮釋,也只早動態的理論,才能指導不斷變化中的社會實踐。本書
注重跟蹤當代經濟學理論的變化,以了解當代市場經濟的新發展。 3.發展的觀點—
—客觀而非偏頗的評價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理論需要與時俱進,
然而,理論體系一旦形成往往會落後於時代或部分地落後於時代。因此,我們不能苛求一
個學派的理論在何時何地都是正確和完善的,而關鍵是要看這一學說在它所處的歷史背景
下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尤其是這一學說對理論思維的貢獻以及它可能引致的啟迪。
4.借鑒的目的——取長避短的理論汲取 學習的目的在於借鑒,在某種意義上,
由於西方的市場經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對市場經濟的研究「源遠流長」,當代西方經濟
學流派是基於豐厚的理論土壤和發達的市場經濟的現實社會基礎上成長起來的理論之花,
朵來爭艷。從中汲取些什麼來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我們研究西方經濟學派的最
終目的。
目錄:
前 言/1
第一章 導論:西方經濟學流派的源流/1
第一節 前資本主義時期的西方經濟學說/2
第二節 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西方經濟學說--重商主義/9
第三節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的西方經濟學說/15
第四節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學說與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的形成/53
第二章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 上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63
第一節 凱恩斯及其經濟理論與研究方法/63
第二節 凱恩斯的主要經濟理論/68
第三節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主張/88
第三章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 中 --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93
第一節 兩個劍橋之爭/93
第二節 新古典綜合派/101
第三節 新劍橋學派/131
第四章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 下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142
第一節 新凱恩斯主義概略/142
第二節 新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經濟理論/147
第三節 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主張/162
第五章 貨幣學派/167
第一節 貨幣學派的思想淵源和基本思想/167
第二節 現代貨幣學派的基本理論/171
第三節 現代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187
第四節 對現代貨幣學派的簡要評議/194
第六章 理性預期學派/199
第一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產生和發展/199
第二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01
第三節 一般預期及其三種類型/203
第四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主要觀點/206
第五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政策主張/216
第六節 對理性預期學派的評價/217
第七章 供給學派/220
第一節 供給學派的興起/221
第二節 供給學派的基本經濟理論/224
第三節 供給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240
第四節 供給學派的經濟實踐及其影響/246
第五節 對供給學派的簡要評價/254
第八章 新制度學派/257
第一節 新制度學派的產生和發展/257
第二節 新制度學派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260
第三節 新制度學派的主要理論/264
第四節 新制度學派的政策主張/277
第五節 新制度學派的新發展/279
第六節 對新制度學派的簡要評價/284
第九章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289
第一節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概述/289
第二節 倫敦學派的經濟理論及政策主張/294
第三節 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經濟理論. 政策主張及實踐/312
第四節 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簡要評價/324
第十章 福利經濟學派/331
第一節 福利經濟學派的形成與發展/331
第二節 舊福利經濟學/335
第三節 新福利經濟學/342
第四節 相對福利學說/357
第五節 福利經濟學派的政策主張/360
第六節 對福利經濟學派的簡要評價/366
第十一章 比較經濟學派/369
第一節 比較經濟學派的產生和發展/369
第二節 比較經濟學派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376
第三節 比較經濟學派的主要理論/379
第十二章 發展經濟學派/398
第一節 發展經濟學的生成背景. 研究對象. 興起與演變/398
第二節 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409
第三節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Ⅰ --經濟發展中的經濟增長問題/455
第四節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Ⅱ --經濟發展中的結構優化問題/480
第五節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Ⅲ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經濟關系/497
第六節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Ⅳ --經濟發展中的宏觀政策與管理/508
第十三章 西方行為科學學派/5ll
第一節 行為科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511
第二節 行為科學學派的主要理論/520
第三節 行為科學在西方管理中的應用/536
第四節 對行為科學的簡單評價/54l
第十四章 激進經濟學派/543
第一節 激進經濟學派概述/544
第二節 激進經濟學派的主要思想/553
第三節 對激進經濟學的簡要評價/568
第十五章 東歐國家轉型經濟學派/572
第一節 東歐國家和俄羅斯轉型經濟學派的形成背景/572
第二節 東歐國家轉型經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理論及其政策主張/573
第三節 東歐國家轉型經濟學派的實踐:東歐國家經濟改革/594
第四節 前蘇聯. 俄羅斯經濟轉型思想與實踐/598
第五節 對轉型經濟學派的簡要評價/602
參考文獻/606
❻ 西方經濟學各流派關系
建議你買這本書
《西方經濟學流派》的目錄信息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一.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思潮與流派 二. 科學認識和對待西方經濟學的不同流派 第二章理論的革命——凱恩斯主義 一. 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1. 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2. 「凱恩斯革命」的實質 3.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發展 二.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要理論 1. 凱恩斯的主要經濟理論 2. 新古典綜合派的主要理論 3. 新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 4. 新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理論 三.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政策主張 1.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 2. 新古典綜合派的政策主張 3. 新劍橋學派的政策主張 4. 新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 四. 凱恩斯主義與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 現實的選擇——如何對待凱恩斯主義 2. 歷史的回顧——凱恩斯主義對中國經濟轉型的影響 3. 實踐的總結——立足國情, 靈活運用 第三章自由的復甦——現代貨幣主義 一. 貨幣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1. 貨幣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 2. 貨幣主義的思想淵源 二. 貨幣主義的主要理論 1. 現代貨幣數量論 2. 名義收入貨幣理論 3. 通貨膨脹理論 4. 失業理論 5. 貨幣主義與理性預期學派 三. 貨幣主義的經濟政策 1. 主張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 2. 提倡「收入指數化」的政策 3. 負所得稅政策 4. 就業政策 5. 取消固定匯率制, 實行浮動匯率制 四. 貨幣主義與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 有效的嘗試——貨幣主義理論在中國經濟改革和 發展中的運用 2. 積極的影響——貨幣主義與中國的貨幣政策 第四章短暫的影響——供給學派 一. 供給學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供給學派的形成 2. 供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供給學派的經濟理論 1. 減稅理論 2. 經濟發展理論 3. 就業理論 4. 通貨膨脹理論 三. 供給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及其實踐 1. 供給管理政策 2. 反對國家干預的政策 3. 財政政策 4. 貨幣政策 5. 供給學派的政策實踐 四. 供給學派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 1. 供給與需求——該選擇哪一個 2. 減稅是否能真正地刺激經濟增長 3. 增加儲蓄是罪惡還是美德 第五章觀念的兼容——弗萊堡學派 一. 弗萊堡學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弗萊堡學派的形成 2. 弗萊堡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弗萊堡學派的經濟理論 1. 經濟秩序與「理想類型」 2. 競爭秩序理論 3. 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三. 社會市場經濟的主要政策 1. 促進競爭的政策 2. 政府幹預的政策 3. 社會平衡的政策 四. 弗萊堡學派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 1. 弗萊堡學派經濟理論的基本特點 2. 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核 心問題 第六章極端的自由——倫敦學派 一. 倫敦學派的產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1. 倫敦學派產生的背景 2. 倫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倫敦學派的主要經濟思想 1. 坎南的基本經濟思想 2. 羅賓斯的方法論和基本經濟思想 3. 哈耶克的方法論和基本經濟思想 三. 倫敦學派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 1. 極端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2. 正確處理好市場與國家. 自由與干預的關系 第七章分析的創新——新制度經濟學 一. 制度分析的興起與發展 1. 制度分析的興起 2. 制度分析的發展 二. 產權理論 1. 產權的含義 2. 產權的起源 3. 關於產權安排的科斯定理 4. 產權經濟學的發展 三. 交易費用理論 1. 交易費用的定義 2. 交易費用理論的應用 四. 企業理論 1. 科斯的企業理論 2. 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的隊生產理論 3. 張五常的企業理論 4. 巴澤爾的企業理論 五. 新制度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 1. 經濟發展中的制度因素 2.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制度變革 後記
參考資料:《西方經濟學流派》
❼ 《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思潮及流派》能寫什麼論文
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思潮及流派 這個我是可以寫的
❽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期末考試
1. 新劍橋學派的政策主張有什麼特點?
2. 略述帕廷金的非均衡失業理論和克洛爾的雙重決策規則。
3. 貨幣主義的主要理論觀點是什麼?什麼是「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
4. 略述哈耶克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
5. 簡要評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的根本分歧。
6. 什麼是「凡勃倫傳統」?新制度學派的研究重點是什麼?
7.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戰略與大推進理論有什麼區別?
8. 舉例說明積極的外部性和消極的外部性;如何克服消極的外部性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9. 舉例說明行為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新認識。
二、論述題
1. 在政府對經濟進行規制的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2. 你認為你在本門課程中學到了一些什麼樣的思想,請闡述你所喜歡的一部分內容。
一、簡答題
1. 在對「滯脹」的解釋上,新古典綜合和新劍橋學派有什麼區別?
2. 托賓如何解釋通貨膨脹與失業並發症。
3. 供給學派經濟理論的兩大特徵是什麼?他們是怎麼論述稅率和稅收總額之間的關系的? 4. 哈耶克提出的「中性貨幣」和傳統的「中性貨幣」概念有什麼異同?他是怎樣用「中性貨幣」的概念來闡述經濟周期理論的?
5. 試述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觀點。
6. 什麼是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它與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7.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思想是什麼?意義何在?
8.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9. 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徵?
二論述題
1.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政策含義有哪些?為什麼它比貨幣主義更堅決地反對國家干預經濟
2. 怎樣理解公平和效率的關系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何兼顧公平與效率?
❾ 如何理解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的含義
供給學派經濟學抄(Supply-side economics)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
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供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給經濟學解釋為:「提供一套基於個人和刺激的分析結構。人們隨著刺激而改變行為,為積極性刺激所吸引,見消極性刺激就迴避。在這一結構中的任務在於使用其職能去改變刺激以影響社會行為」。
供給學派竭力主張大幅度減稅,特別鼓吹降低邊際稅率的作用。他們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多作工作,更能刺激個人儲蓄和,從而大大促進經濟增長,並可抑制通貨膨脹。他們還宣稱,減稅後稅收不致減少,還會增多。即使出現財政赤字,對經濟也無關緊要。經濟增長後,赤字自然縮小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