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1《美國經濟學大綱》和《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的作者是()。 A、李斯特 B、舒爾茨
A李斯特
❷ 經濟學說史課後答案 怎樣評價李斯特的經濟學說
李斯特經濟學總結了英國工業革命及其以前西方世界興衰的經驗教訓,是經濟學中最早回系統地揭示欠發達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歷史規律的經濟學說,對美國和德國的興起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是導致中日兩國在近現代史上發展道路「大分流」及其截然不同命運的首要根源。
李斯特的奮斗目標是推動德國在經濟上的統一,這決定了他的經濟學是服務於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與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相左,他認為國家應該在經濟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觀點深受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Hamilton)以及美國學派影響。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國家主導的工業化,貿易保護主義等等。其以具體行動力促成德意志關稅同盟,廢除各邦關稅,使德國經濟獲得統一,並對後世德國的統一產生影響。
❸ 為什麼李斯特反對古典學派的政治經濟學,而主張建立國家經濟學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是德國經濟學家,主張貿易保護主義。
李斯特生活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年代裡(1870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德國統一)。此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過去,二次革命又開始了。和現在德國精密製造世界第一不同,當時的德國工業起步晚,各項產業,特別是重工落後於英、美等國。而國家分裂,絕對談不上什麼安定的社會環境和有利的經濟政策。這就使得德國本土的工業品沒什麼競爭力,不說出口,在本國也爭不過外國貨。
當時正是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大行其道的時期。自由派鼓吹完全放棄國家干預,進行自由貿易。高中時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即出於此。按照這個理論,德國人可以直接放棄發展工業,專心生產原料就行了。但樓主可以想像「生產原料」的國家都成了什麼德性——比如當時的中國和印度。
1841年,李斯特出版《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尖銳的指出生產力發達的英國不可能在貿易中自覺進行公平交易,而培育本國新生工業不僅關繫到經濟競爭力,更關乎國家安全。這也就是說,國家應該實行貿易保護,扶持本國新生的幼稚產業;國民也許不可避免的要忍受若干年本國的「劣質產品」,換來的卻是未來千百年的獨立自主。李斯特認為,如果你不能生產某種產品,在和外國通商時就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資格,而且一旦兩國開戰,很容易被「卡脖子」。考慮一下新中國建國之初,是不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所以,李斯特反對古典學派的自由主義,是和當時德國落後的生產力相適應的。值得一提的是,當德國發展起來了,德國經濟學家立即就拋棄了李斯特的學說,開始贊美自由主義,很諷刺吧。
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觀點有哪些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出身於德國路特林根一個製鞋匠的家庭,他通過自學,參加了國家官吏考試,考試合格後,曾任會計檢察官。1817年任教授。李斯特一生飽受迫害,他流亡在外,顛沛流離長達22年之久。於1846年去世。
李斯特的代表作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
李斯特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反對「世界主義經濟學」,主張國家經濟學;反對價值論,主張生產力論;反對自由貿易,主張貿易保護。
國家主義經濟學
李斯特認為,英法流行的政治經濟學是一種「世界主義經濟學」。它研究一種適合於世界經濟的「普遍規律」,但是不研究國家經濟的發展,不研究每個國家特殊的發展道路。這種世界主義經濟學只有在世界上一切國家經濟發展狀況都相同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可是世界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因而並不存在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各國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發展經濟的特殊道路。因此,政治經濟學不應是世界主義經濟學,而應是「國家主義經濟學」。
生產力理論是國民經濟的核心。李斯特系統地論述了生產力這一概念的內容。他把生產力分為四類:一是人的生產力,包括精神和肉體的;二是自然的生產力;三是社會的生產力,即社會的、市民的、政治的條件;四是物的生產力,即物質的農業、工業和商業資本的生產力。李斯特認為,在這四種生產力中,前四種是不可分離的,否則不能發生作用,而它們又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秩序的條件下發揮作用,第四種生產力是生產力的核心。
李斯特還提出了生產力平衡的協調發展的觀點。他認為,要發展生產力,農工商必須協調發展,商業是媒介,在工農業之間起協助和擴充的作用,工業對農業、商業及整個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他強調德國必須有自己的工業,在一國的物質生產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協作,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工業,只經營農業,就會受外國牽制。
實際上李斯特提出了國內經濟結構和發展的理論。但是,該理論混淆了財富和交換價值,忽視了英國古典經濟學關於財富的源泉及其增長的理論,對生產力范疇做了不夠精確的表達。
貿易保護主義
李斯特認為,發展生產力的措施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實行保護主義的政策。他認為,實行自由貿易,向外國購買廉價商品,初看起來似乎比較合算,但其結果,本國工業就不能發展,使德國工業始終處於落後的地位。相反,如果實行貿易保護,開始時會使產品價格提高,似乎不如進口外國商品合算,但通過一定時期,本國工業發展起來以後,成本和價格都會自然降下去,甚至會降到進口商品價格以下。因此,保護關稅如果使價格有所犧牲卻會使生產力發展,得失相抵而有餘。
李斯特認為,各國要根據自身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制定對外貿易政策。他提出經濟發展階段論,並以此證明自己的經濟政策。他把經濟發展劃分五個歷史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和農工商業時期。李斯特認為,從經濟發展之初到農業時期,應與經濟更發達的國家進行自由貿易,能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當一國生產力發展了,發展到第五階段,也應實行自由貿易,因為它不怕與外國競爭。只有在第三、第四階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防止發達國家的工業品打擊本國產業。
實行保護主義政策,就是實行保護主義關稅政策。李斯特主張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處於發展初期,保護關稅應定得相當輕微,隨著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再逐漸提高。
李斯特的經濟理論,反映了德國工業資產階級力圖對抗來自英國的競爭和發展民族經濟的願望,他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和經濟學家。他的代表作得到恩格斯的肯定。他的經濟思想對今天發展中國家是有現實參考作用的。
❺ 為什麼要創建中國的新李斯特主義經濟學流派
重商主義學派認為國家必須積極干預經濟生活。
德國歷史學派直接繼承了李斯特的專理論和主張,也接受屬了李斯特對抗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反對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傳統。對外經濟政策上,他們反對自由貿易政策,倡導貿易保護主義和保護關稅政策。
❻ 介紹一下經濟學家弗·李斯特如題 謝謝了
弗里德利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以下簡稱李斯特)是一位在世界經濟學說史上有著重要地內位的經濟學家容,是經濟學歷史學派的先驅。這位活躍於19世紀上半期的經濟學家的主張,與當時在西方經濟學界佔主流地位的以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自由放任主義、抽象數理主義的經濟學說有很大的差異。他的一些著作(主要經濟著作包括《美國政治經濟學大綱》[1827年]、《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1837年]、《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年])就是針對斯密、李嘉圖及其在美、法、德的門徒提出的批評。
❼ 李斯特在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中判斷當時德國處於哪個階段
李斯特認為貿易政策應服從國家利益,服從發展生產力的需要服人發展工農業的需要。不要把「唯利是圖」的自由貿易原則:「哪裡便宜就到哪裡買,哪裡貴就到哪裡賣」作為普遍規律。
我認為德國處於農工業時期階段
❽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李斯特提出什麼理論
生產力理論是李斯特對經濟學說史的重大創新,著名的法國經濟史專家吉德曾這樣評價過,正是李斯特「闡述了一些新的真理,使他的著作具有一種永久的理論價值,並且確立了它在經濟學說中的重要地位。
❾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區別
其實,二者談不上優劣之分。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是一對矛盾運動,在博弈中發展。自由貿易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努力方向。而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一國國內的產業發展也有主次先後之分,所以保護貿易必然永遠存在。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適當地採取保護貿易政策理所當然;而發達國家採用保護政策是一種不公平的國際競爭。只有世界大同,消弭一切差異,包括經濟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差異,才有真正的自由貿易。所以,保護貿易雖不合理,但永遠存在。自由貿易是我們努力方向、目標。所以說二者之優劣不能放在一個層面上,也就無從談起。
❿ 李斯特對經濟學有什麼影響
李斯特的經濟理論,反映了德國工業資產階級力圖對抗來自英國的競爭和內發展民族經濟容的願望,他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和經濟學家。他的代表作得到恩格斯的肯定。他的經濟思想對今天發展中國家是有現實參考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