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勞動經濟學考試簡答題,簡述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求大神指導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約翰·穆勒和凱恩斯,他們曾公開反對亞當·斯密關於勞動力市場具有競爭性質的學說,而傾向於認為勞動力市場具有非競爭性。20世紀60-70年代,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對以新古典經濟學派為基礎的勞動力市場理論提出挑戰並出現了不同的學術分支,如以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性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職業競爭理論、運用歷史和制度分析法提出來的激進理論及雙元結構論,這些理論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觀測點、劃分方法以及研究方法不同等,其中雙元結構論引述最多並成為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代表。雙元結構論把勞動力市場劃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這種區分最早由新結構主義社會學家皮奧里提出來的。一級市場具有工資高、工作條件好、就業穩定、安全性好、管理過程規范、升遷機會多等特徵;二級市場工資低、工作條件較差、就業不穩定、管理粗暴、沒有升遷機會。一級市場的崗位主要是由內部勞動力市場組成,工資的確定、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由管理制度等規則來調控,市場力量基本不發揮作用,而內部勞動力市場解決供求失衡的措施主要有招聘、培訓、工作重新設計、分包、調整產出量等;二級市場的就業者多為窮人。盡管雙元結構論在勞動力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還是存在著另外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勞動力市場是由多個區域組成的;另一種認為,勞動力市場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工作鏈,「鏈」上的工資差別很大,但並不存在界線明晰的區域。與其它要素市場相比,勞動力市場具有較明顯的非競爭性。西方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分割(labourmarketsegmentation)理論正是以區別於傳統勞動力市場理論的新範式來解釋這種非競爭性的。這種理論認為傳統的勞動力市場理論無法很好地解釋勞動者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和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各種歧視現象,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強調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屬性、強調制度和社會性因素對勞動報酬與就業的重要影響,因而具有較強的現實解釋能力。勞動力市場分割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勞動力市場可以劃分為一級和二級勞動力市場以及內部和外部勞動力市場。
2. 勞動經濟學計算題
供給彈性=((15000-12000)/12000)/((30-20)/20)=1/2 供給的價格彈性
3. 簡述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實證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方法。(一)實證研究方法1.實證研究方法的特點實證研究方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的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所運用的實證研究方法與哲學中的實證主義雖有淵源關系,但卻是有差異的。 實證研究方法試圖超越或排斥價值判斷,只揭示經濟現實內在的構成因素及因素間的普遍聯系,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實證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兩個特點:其一,實證研究方法的目的在於認識客觀事實,研究現象自身的運動規律及內在邏輯。其二,實證研究方法對經濟現象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具有客觀性,並可根據經驗和事實進行檢驗。 2.實證研究方法的步驟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經濟現象,目的在於創立用以說明經濟現象的理論。因此,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客觀現象的過程,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如下步驟:(1)確定所要研究的對象,分析研究對象的構成要素、相互關系以及影響因素,搜集並分類相關的事實資料。 (2)設定假設條件。勞動經濟學研究經濟過程中的市場主體在勞動力市場的行為,由研究對象的特徵所決定,試圖把所有復雜因素都包括進去,顯然是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的。
4. 勞動經濟學題
這是微觀經濟學問題呀。
MRP 邊際收益產品
第一問: 8*4=32
第二問:變得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