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
[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獲得諾獎是因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與經濟學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有關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作出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研究\",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卡尼曼1934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1954年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獲得心理學與數學學士學位,1961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後,先後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自1993年起,卡尼曼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他也是美國科學院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國際數量經濟學會會員、實驗心理學家學會會員等。《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是以卡尼曼在2002年諾貝爾頒獎大會上的發言修改而成。作者在文章中根據直覺判斷心理學和選擇理論的最新進展重溫他的三個研究領域:1、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使用的啟示法。2、人們進行各種判斷所傾向於採納的偏差,前景理論,以及框架效應及其在理性人模型中的應用。3、在以上基礎上說明了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存在的不足。本文就將從這三方面進行評論概述。第一,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使用的啟示法。卡尼曼和他的長期合作者特維斯基(AmosTversky)發現了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判斷與傳統經濟理論所假定的理性發生系統偏差的機理。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早期研究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人們一般無法充分分析涉及經濟判斷和概率判斷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人們依靠某些捷徑或原則做出判斷,這些捷徑或原則有時與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論存在著系統偏差。一個基本的偏差就是人們應用小數法則。例如,他們在一個著名的實驗中發現,人們會認為\"某天60%的新生兒是男孩\"的概率在小醫院和大醫院里是相同的。人們似乎並沒有認識到隨機變數樣本的平均值和方差隨樣本量下降的速度。在另外的一些實驗中,特維斯基和卡153尼曼對此種思維方式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如在一項實驗中,明確地告訴實驗對象,將要被歸類的人來自於30%為工程師和70%為律師的群體,而另一個實驗顛倒了這兩個比例。結果表明,這一差異實際上對參與判斷的對象沒有產生影響。同樣的因素會導致人們認為兩個事件的聯合概率比其中任何一個事件的概率都大,這種認識違背了概率論的基本原理---聯合概率法則。第二,人們進行各種判斷所傾向於採納的偏差,前景理論,以及框架效應及其在理性人模型中的應用。在1979年,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他們發現,古典的效用理論不能夠貼切地反映人們在未來不確定情況下作決策的行為模式,當看不清未來的時候,普通人是怎樣設想未來的呢?統計意義上,我們傾向於把未來的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加以高估。這被稱為\"卡尼曼定律\"。當事件發生的真實概率低於10%或15%的時候,我們對概率的高估特別明顯,同樣,事件發生的真實概率越高,我們越傾向於低估它。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了一個足以取代預期效用理論的理論,即\"前景理論\"。他們的思路是,對於事件發生的概率,需要進行加權,才足以描述人們的真實選擇。框架效應指的是同一個特徵在一種顯示中易獲取,而在另一個顯示中則不是,盡管這兩個顯示包含著相同的信息。這個情況是非常不尋常的:一些刺激的屬性是自動感知的,而另一些卻必須要進行計算才能加以感知;或者一個物體的同一個屬性在一個顯示中被感知,但在另一個顯示中則必須要進行計算。第三,指出對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存在的不足。傳統上,經濟學研究通常假設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並能作出理性決策。新古典理論都是基於\"理性人\"的假設之上的,而且所指的\"理性人\"為完全理性人,理性人是指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讀後感《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可為此不擇手段。\"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古典管理理論更是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作為前提的,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和所要建立的理論的不同需要,假設條件存在著差異。但是,在眾多不同經濟理論的各自不同的假設條件中,有一個假設條件是所有的經濟理論均具備的一個基本假設條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隨著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理論開始修正上述假設,例如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在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時間進程中的經濟成效》中就否定了上述完全理性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有限理性,在條件不確定情況下,\"完全理性\"是顯然不可能的。而卡尼曼的理論則是對理性人假設的否定。在卡尼曼的前景理論的相關實驗中,信息是完全的,對上述信息的分析對於有一定數學基礎的人而言也是簡單的,但恰恰就在作出判斷並根據判斷採取行動時,人的心理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實際上,在卡尼曼的經驗實證後面,已經構成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理性人基本假設的質疑。結合行為金融學對有效市場假說的批駁,已經構成了一種新範式。這種經濟學新範式,與新古典既有聯系,更有區別。我發現,二者之間存在一個通解。就是假設參照點不變時,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與新古典的基本假設就接近一致了。換句話說,行為經濟學把新古典當作一個特例,即參照點固定不變時的價值狀態。而參照點的存在,是行為經濟學的獨特性所在。解決的就是樓上所說\"有限理性\"與經濟生活中的人二者之間的關系。框架效應反映的是有限理性,而體驗反映的是參照點。參照點是現實世界的雜多。回到參照點確定價值,就是讓經濟學的現代性理性,回到真實世界,回到事實本身。總的來說,《有限理性的圖譜: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一文比較完整地介紹了卡尼曼理論的綜述性文章,比較整體性地介紹了前景理論、框架效應、性質替代等內容。而且,這些理論有一個特點,就是都建立在一系列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經濟學發展到今天,經常聽到的一種批評意見是:現代經濟學過分注重數學的嚴密性,脫離了具體的社會問題的分析以及對活生生的人的研究,以至於經濟學變成了當代的玄學。這種意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不依靠嚴格的邏輯分析和實證研究,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就會停留在表面化的議論層面上。而通過實驗得出一些經驗性的結果,再在這些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數學分析從而得出嚴格的、並有實驗基礎的結論將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卡尼曼的理論在經濟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能找到應用,比較常見的是在金融領域,但筆者在項目管理中也發現了一些符合前景理論的現象。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風險事件,這些風險事件的發生往往對項目的進度、成本和質量等產生影響,而項目的管理人員在風險應對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對有關風險應對措施的實施產生影響。長期以來,經濟學被普遍視為是一種依賴於實際觀察的經驗科學,或者是建立在演繹、推理方法基礎之上的思辯性哲學,而不是在可控實驗室中進行檢測的實驗性科學。然而,現在經濟學研究開始重視修正和測試上述的前提假設,並越來越依賴於在實驗室里獲得數據,而不是從實地獲得的數據。這種研究源於兩個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領域:一個是用認知心理學分析方法研究人類的判斷和決策行為的領域;另一個是通過實驗室實驗來測試或檢驗根據經濟學理論作出預測的未知或不確定性領域。卡尼曼和史密斯正是這兩個研究領域的先驅。卡尼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學分析方法與經濟學研究融合在一起,而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發現了人類決策的不確定性,即發現人類決策常常與根據標准經濟理論假設所作出的預測大相徑庭。他與已故的阿莫斯·特維爾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種能夠更好地說明人類行為的期望理論。事實上,卡尼曼理論的規范意義大於實證意義,但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後者,卡尼曼與特韋爾斯基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為行為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卡尼曼的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