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聯網金融公司倒閉了、捲款逃跑、一夜間消失怎麼辦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仍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業務模式還不成熟,容易突破非法集資等專監管底線。屬」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周期,互聯網金融面臨較大的風險壓力,另一方面互聯網導致去中間化和去中心化,容易被洗錢等犯罪行為所利用。
行業高速發展但問題頻生,對於不斷上演的P2P倒閉跑路潮,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屬於成長期的「煩惱」。破除這些「煩惱」,及時快速監管大有可為。
1、必須加強監管,防患於未然;2、對捲款逃跑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應加大處理力度,追繳其非法所得。
❷ 人口紅利的消失對哪些行業產生影響
人口紅利來消失主要對源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傳統製造業)、金融業影響。
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主要是指以資源和要素驅動的產業,比如服裝、鞋帽、代加工廠、產業上游的原材料加工廠等等。這些產業產品低端,初級產品和半成品為主,核心競爭力沒有,依靠規模賺取微薄利潤。當人口紅利主要是指勞動成本上升的時候,意味著運營成本的上升,行業利潤被大幅壓縮。
對金融也主要體現在人們儲蓄意願上升,消費動力不足,社會供給大於總需求,社會生產停滯,同時帶來社會保障體系內的資金壓力和風險。
人口紅利消失在這個領域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勞動者在這些領域的就業意願逐漸下降。
❸ 互聯網金融監管落地 風險不會消失 亞洲財經
隨著新三板的逐漸升溫,不少互聯網金融企業目前躍躍欲試登陸新三板,雖看準新三板這塊資本市場蛋糕,但是由於其風險飽受大眾質疑,登陸資本市場仍是難題。
據券商介紹,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登陸新三板難度頗大,券商在選擇企業時更注重成長性高的實體企業,選擇空間廣泛,對大多數網貸平台並不「感冒」。
互聯網金融企業為何難登陸資本市場,在登陸資本市場的路上有哪些難點和痛點?行業如何發展才能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監管落地:問題猶在
跑路,成了網貸行業的熱門詞。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全國10月份當月問題平台數量47家,累計問題平台1078家,占總運行平台的42%。問題的層出不窮讓投資者望而生畏,也讓券商保持謹慎觀望的態度。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今年以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經營活動經常突破現有的監管邊界,進入灰色地帶,甚至觸及非法集資、非法經營等紅線。
互聯網金融良性發展在於其成功作為資金搬運工,有利於中小企業的良性樞紐,帶動經濟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的,這也是中央一再鼓勵支持網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瑕不掩瑜,由於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細則尚未推出,其個性化問題仍舊存在,羊毛出在羊身上,網貸行業問題不斷。
互聯網金融監管落地,然而風險依然存在。宋清輝談到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主基調以鼓勵為主,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是實質性利好。監管落地,是行業的福音,然而各行各業的有序發展並不代錶行業已經規范。
據券商表示,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多半是初創企業,財務報表等數據分析尚不健全、運營模式千篇一律、模式相對單一,很少有企業能做到百里挑一,如果以上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在審批過程中也會存在大量的問題。
環環相扣風險大
新三板雖然門檻不高,然而不等於降低企業的門檻,審批的過程仍然嚴格。目前互聯網金融屬於從業機構並非金融機構,專業性相對要弱於傳統的金融機構。
網貸行業由於自身特性,團隊建設、資金託管、風控把關、運營模式、技術處理、營銷方式,環環相扣,由於互聯網金融的節點相對多,模式固定化,涉及到中介機構較多,各個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讓行業無形中走入灰色地帶。
「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國泰君安證券場外市場部區域負責人表示,目前互聯網金融藉助互聯網平台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但其仍然屬於新興行業,處於成長階段,各個方面尚未健全,難於實現登陸資本市場。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律師表示,由於互聯網金融玩的是跨界,它在無形中節約了時間提升了效率,但是它也無形中增加很多環節,P2P網貸的發展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旦環節出現偏差,都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目前經濟下滑壓力比較大,並且經濟都是有自身周期,跑路並非網貸行業獨有,實業或者房地產資金鏈斷裂一樣會出現跑路現象,只不過是他們是借了P2P錢還不上,反而拖垮了P2P網貸行業。
91金融聯合創始人吳文雄表示跑路絕非網貸行業僅有,金融行業涉及風險也實屬正常,企業想要發展長久,最主要的問題仍是是否能解決關鍵問題、解決行業痛點。互聯網企業只有一直非常注重客戶的良性發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中科沃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為繹談到其實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估值並不低,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而據記者了解,目前大多數網貸平台是通過「燒錢」模式獲客,久而久之只會拖垮行業,對行業發展不利。
登陸新三板仍需時間考驗
「目前資本市場已經對互聯網金融打開了大門,互聯網金融的一些優質企業登陸新三板或創業板甚至是主板市場,在明年或許會很比較常見。」宋清輝對互聯網金融登陸資本市場表示很樂觀,「新三板企業比創業板企業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未來它誕生的某個企業的總市值超越阿里巴巴或許只是時間的問題。」宋清輝談到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宋清輝建議目前對於互聯網金融,不管是第三方支付、還是P2P業務,都存在相當程度上的政策風險。未來,互聯網金融企業應死守「互聯網基本法」底線,依法合規經營,這對於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促進我國的社會經濟轉型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守好法律底線,做好行業自律是行業發展的基本功。」吳文雄談到,健康有序的行業發展才能驅動行業向前。
券商表示,目前對於互聯網金融最大的顧慮就是行業亂象嚴重,如果企業募資了幾百個億的資金,但是如果出現某金屬交易所的問題,引發跑路的問題會帶來更多的麻煩。券商表示目前並非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登陸不了新三板,而是由於行業亂象,券商們都抱著審慎、研究和觀望的態度,觀察它的模式和風險。
國泰君安證券場外市場部區域負責人介紹,新三板目前將審批放權給券商,券商在選擇互聯網金融企業時高度謹慎。
據了解,目前企業登陸新三板的最大的責任方在主辦券商,主辦券商對其整個合法合規、財務規范、行業做出判斷,券商要對企業進行信用,由於監管細則尚未落地,行業風險仍然存在。
據悉,在今年上半年,券商紛紛尋找優質企業登陸新三板,而目前隨著新三板的日益火熱,截止到17日,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家數4180家,待掛牌總家數176家,申報中總家數1921家。隨著新三板市場的火熱,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躍躍欲試出來毛遂自薦。券商表示目前每日自身可選擇的項目眾多,自然在選擇企業的過程中優中選優,選擇成長空間大、發展潛力好的優秀企業。
目前仍然沒有互聯網金融公司在新三板掛牌,雖然有報交股轉系統,但是目前而言還是原地踏步,並沒有直接登錄新三板的互聯網金融企業。
❹ 互聯網金融有沒有可能消失
目前我國互聯網抄金融仍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業務模式還不成熟,容易突破非法集資等監管底線。」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周期,互聯網金融面臨較大的風險壓力,另一方面互聯網導致去中間化和去中心化,容易被洗錢等犯罪行為所利用。
行業高速發展但問題頻生,對於不斷上演的P2P倒閉跑路潮,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屬於成長期的「煩惱」。破除這些「煩惱」,及時快速監管大有可為。
1、必須加強監管,防患於未然;2、對捲款逃跑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應加大處理力度,追繳其非法所得。
❺ 網貸平台消失了,欠的錢還不了,時間長了會加利息嗎
當然不是,很多借款人都會有這樣的心態,平台都倒閉了,還還什麼錢,從而導致平台回款不順利,進而投資者找平台追要債權不順利,所以平台退市只是P2P信息中介平台的退市,絕對不代表借款關系的消失,借款關系,不僅僅意味著平台與借款人之間的,也意味著平台與投資者之間的,投資者有權找平台追索債權,平台自然也永遠都有權利去找借款人追索債權。
❻ 京東金融小金庫理財金消失,有一樣遭遇的難友沒
有7635元。無緣無故
❼ 互聯網金融會不會讓銀行消失 貨幣銀行學
個人認為,不管怎麼樣銀行都不會被完全取代的,即使互聯網金融業不能讓銀行徹底消失的。
❽ 未來金融業會消失嗎
網路金融業應該會發達起來
❾ 曾是「世界老大」的美林證券,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美林證券的破敗消失,主要是因為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在這場影響全球的經濟危機中,美林證券受到了超過500億多美院的損失以及資本減產,最終這家公司為了抵還債務,不得不被美國的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收購,在當初的收購價格大概是440億美元,這家曾經的“美國金融業的百年老店,世界最著名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之一,資產管理規模曾經位居全球第一”,最終就以這種方式退出長達95年的經濟舞台。
其實在美國銀行收購了美林證券之後,美國銀行也遭受了很大的沖擊,這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在美銀股東投票收購事宜之前披露美林已經累積的大量虧損,因為這個原因,就導致美銀在收購美林後的一段時間仍然出現了巨額虧損。收購美林,導致美銀在這一年的經濟營收上損失特別大,在這一年裡,美國銀行的收入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這些競爭對手主要是像花旗銀行、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的經濟銀行。
所以,對於美國金融來說,美林證券的消失,對整個金融行業的沖擊還是很大的,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❿ 金融脫媒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會消失嗎
不會的吧。商業銀行的職能不只單一的。沒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說明由間接融資變成了直接融資。在商業銀行出現之前大家都是直接融資,因為那時候信用規模小,隨著社會發展,信用規模變大,直接融資風險變大,於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有利於規避風險。(當然,不是商業銀行的誕生是由於這個原因,但是個人感覺這是商業銀行能夠得到發展的原因。)如果說,隨著計算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現有的信用規模下,能夠有足夠的信息去判斷互相的信用狀況,很顯然,直接融資的整體效率會高於間接融資。人們會趨向於直接融資,畢竟少了一個環節。但商業銀行會不會消失,這還真不好說,應該不會。商業銀行一消失,整個金融體系就會崩潰,商業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與支付中介職能沒有什麼好的機構能夠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