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理財安全助手是什麼 理財安全助手靠譜嗎
理財安全助手是2017年6月5日,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互金專委會」)面向普通投資者推出理財安全助手APP,並同時啟動了「全國互聯網金融陽光計劃」。
互金專委會依託於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台(以下簡稱「技術平台」),對互金企業的透明性進行了長期跟蹤與巡查。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介紹說,理財安全助手APP將基於技術平台系統,向公眾披露信息。
理財安全助手APP以平台的透明度為切入點,包含投資核驗、風險速遞和企業測評三大功能。
一是投資數據核驗功能。互金企業自願將運營數據實時接入技術平台,投資人可在技術平台上查驗投資情況,核驗企業上報數據是否真實。同時專委會根據企業接入的數據,計算相關運營指標,每日向社會公布,從而提升企業的運營透明度。目前真融寶、洋錢罐兩家企業已作為首批試點企業。
二是企業風險速遞功能。APP目前已收錄了近2萬家互金平台,實時展示更新每家平台的新聞、微信微博等通道信息,並提取其疑似負面信息。
三是互金平台綜合實力測評。互金專委會預先公布測評指標,互金企業自願參加,按照指標提交材料,如驗資報告、股東構成、審計報告、存管合同等,由專委會組織第三方專家審核,並在理財安全助手APP上公布材料及分值。
⑵ 「空氣幣」真相是什麼
央 視揭「空 氣 幣」真 相:利用名人站 台的圈 錢游戲。
去年 9 月 4 日,央 行發 布的文件明確叫停了代 幣發行融 資——也就是ICO禁令。這種融 資主體通過代 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 幣等所謂「虛擬貨 幣」的行為,在國內被明令禁止。
現在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這些標榜著「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市場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火爆依舊 禁不住的炒 幣人
楊超是一位虛擬貨幣投 資者,今年 1 月,他看到比特幣價格大幅上漲,便籌錢進行了投 資,但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賠掉了上千萬。
虛擬貨幣投 資者 楊超說,比特幣當時 買入的價格在 10 萬塊錢一個,以這個價格就 買 入了大概兩百多萬、三百萬的比特幣。之後這個比特幣的價格就開始下滑、下挫,然後下挫每跌10%,就又 買 現 貨。
實際上,這不是楊超第一次炒幣。在代幣發行融資和交易平台被禁之前,他的虧損已經超過了 200 萬。心有不甘的楊超認為,央行出台的ICO禁令對於他這樣的投資者並沒有任何影響。於是,再次入場的結果更加令人失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區塊鏈實驗室主任劉曉蕾介紹,你就沒有價值,但是照樣可以炒得很高,為什麼呢,就是搏傻,雖然價值是零,但是現在賣十塊錢,後面二十塊錢還有人願意買,再找一個更大的傻瓜賣給他。
來源:央視財經
⑶ 非法網貸,暴力催收以後會消失嗎
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網貸暴力催收短期之內絕不會消失,而這種貸款千萬也別輕易就還了。
暴力催收的內幕
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網貸行業涉及的催收金額1.14萬億元,平均催收傭金率高達25.9%。
請注意,一個是萬億為單位,一個是25.9%的傭金,逾期債權額高的離譜,催收的提成令人血脈噴張。
逾期金額咱們沒啥想法,來說說催收傭金25.9%是什麼概念吧:催收回1000元逾期,傭金是259元,計算的我都想去找個催收工作做了。
另外,全國現有催收平台380家,涉及催收人108萬人,但是正規的催收機構不足三分之一。
在眾多的催收當中,不僅僅是網貸行業有需求,很多銀行也是有需求的,區別就是銀行一般只用正規的催收機構,而網貸基本都在使用那些渾水摸魚的「催收機構」來暴力催收。
這種貸款暫時不要還,欠了銀行的錢長期不還會怎樣?
起先會有限制地聯系逾期人本人,雖然一般不會接受協商,但是絕不會無理取鬧,因為這些欠款都會體現在徵信報告上面,長期不還不僅會對個人徵信報告產生影響,還有可能會被起訴坐牢,成為實質意義上的老賴。
很多網貸就不一樣了,既不能體現在徵信報告上面,也不能走法律程序起訴,那麼他們怎麼回籠資金?
所以網貸平台暴力催收是因為無可奈何,就像正在被暴力催收的受害人,他們不能備案不符合資質,不上徵信不能起訴,只能拿起非法手段(暴力催收)強制還款。
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不還款,而這些涉及暴力催收的網貸平台的欠款,在暴力催收處理辦法出台之前,絕對不能還。
除非你能保證他們不打包出售你的信息和債權,否則很可能還了錢還要被暴力催收。
一切自有天註定,欠了網貸還不起被暴力催收的網友也不要急,等待處理辦法是最好的辦法!
⑷ 空氣幣風險失控了嗎
去年9月4日,央行發布的文件明確叫停了代幣發行融資——也就是ICO禁令。這種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的行為,在國內被明令禁止。
現在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這些標榜著「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市場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楊超之所以投資虛擬貨幣,主要是源於價格的大起大落。像比特幣,從2009年出現,每個比特幣還不到一分錢,不到十年的時間,價格一度突破了12萬元人民幣,在如此瘋漲行情下,可以一夜暴富的心態吸引著大量投資者入場。
95後,1千個比特幣,這是鄭皓升在「幣圈」中的符號。在一年內將14萬元本金變成了幾個億的他,目前手上還有超過50種不同的代幣。但是像鄭皓升這樣的專業投資者,也不是永遠的贏家。
虛擬貨幣投資者鄭皓升說,前兩天直接虧損了200個比特幣,價值一千萬,間接虧損大概有三千萬左右。有多少人掙就有多少人虧,更多的人是在虧損的,盲目地入場,80%都在虧。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活躍的虛擬貨幣約有1600種。每天的累計交易額超過了100億美元。其中,僅比特幣一天的交易額就在60億美元左右。 而國內投資者是全球「虛擬貨幣」大買家。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毛洪亮表示,以一個最大的國際化的平台為例來看。在這上面監測到從2018年到現在,數字貨幣跟人民幣的兌換交易額大概是13億人民幣,占整個平台總的交易額大概13%左右。
業內人士稱,在泡沫中,最為危險的,是完全沒有實體項目支撐的「空氣幣」。
2018年1月15日,號稱全球首個支持數字加密貨幣的博彩游戲平台英雄鏈,上線即「破發」,由發行價0.6元跌至0.05元
IT社區和服務平台CSDN副總裁孟岩介紹, 這種可以比較有把握地稱之為空氣幣,佔比很難說,但是在泡沫之下,這個比例是不小的,有可能會超過50%、60%甚至70%。
「空氣幣」與其他融資項目不同,發行融資的融資主體並不需要是一個真實的公司,一個臨時組成的「團隊」就可以成為融資主體。在央行禁止代幣發行融資後,國內原有的代幣項目,紛紛選擇將伺服器、融資主體注冊地等遷移到境外。而以「團隊」為融資主體的代幣融資項目甚至都不需要將注冊地外遷,一切照舊,就可以繼續融資圈錢。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毛洪亮介紹,很多ICO的主體就僅僅是一個團隊,很多沒有注冊到公司的級別,所以很難說有一個公司主體,或者是企業主體。
⑸ 恆昌秦洪濤獲聘過「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嗎
恆昌創始人兼CEO秦洪濤獲聘「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恆昌成為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台首批試點接入單位。
⑹ 網上都說今年是P2P清退年,國家到底會不會取締P2P我現在還有錢放平台里,實在是擔心吶
取締肯定是會取締的,但取締的多數都是一些不正規的,規模小的,畢竟對於那些大平台來說,有足夠的風險承擔能力,而且也不能搞一刀切
⑺ 現金貸:是餡餅還是陷阱
借款千元錢1年滾成萬元債
根據201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相關司法解釋,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如果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然而,「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在非銀機構發行的現金貸類產品中,費用高昂、定價隨意、罰息極高等問題普遍存在。原本是普及大眾、惠及百姓的金融服務,可能一不小心就變成處處是「坑」的金融陷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停止批設網路小貸牌照,是監管劍指現金貸亂象的第一步,很多規模大的現金貸平台就是利用網路小貸牌照在放貸。也就是說首先要堵住現金貸企業的增量,下一步整頓存量。
郭宇航建議,在後續的治理中,由監管部門或者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建立網貸行業第三方數據共享平台,以掌握共債數據,避免一些借貸人利用信息不對稱套取借貸,不斷積累行業風險。此外,也要在創新業務和傳統金融間築牢防火牆,避免銀行、信託等資金過度湧入,進一步激發行業的放貸沖動。
⑻ 兩個月內70家P2P平台為什麼被點名
8月3日,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在官網發布了「全國互聯網金融陽光計劃」第八周資產透明度巡查報告,報告指出:聯連理財、樂錢、融投貸、壹文財富、雍和金融、信融投、瑞錢寶、全球貸、金寶會、宏財網,共10家互金企業存在資產不透明情況。
有分析人士認為,只有當監管自上而下的推進行業透明度,並提高不透明的平台的違規成本,平台才會有意願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另外一方面,投資人也需要樹立起相關意識,只有當投資人充分了解平台透明度對自身投資安全的重要性,主動遠離透明度差的平台,行業才會得到良性的發展。
監管不到位,投資人肯定不會輕易出手,因為近幾年的融投資讓很多人血本無歸了,沒有正規的投融資市場,很難讓民間資金活起來。
⑼ 互聯網金融領域到底存在哪些風險
專家認為,主要有3種風險:一是平台跑路風險,大量非傳統金融機構湧入金融行業,缺乏相應風險管理能力,出現了大量跑路事件;二是社會風險,如網路高利貸和暴力催收等引發的社會風險,平台跑路甚至會引發群體性事件等;三是宏觀風險,即互聯網金融資金流向與宏觀調控方向不一致的風險。
目前,互聯網金融存量風險比較大,化解風險需要時日。「以P2P網貸平台為例,我們監測到的就有2000多家,數量相當龐大,化解存量風險還需要更長時間。」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認為,對互聯網金融監管肯定是長期的和長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