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多國棄用
在當今全球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
比較兩國經濟實力,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最直觀的指標。要比較不同國家的GDP,首先要把用各國本幣單位計算出的GDP換算成通行的美元,而在如何換算上,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一種是通過現行匯率簡單地加以轉換,而經過發展,所謂「購買力平價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按這種方法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五年內超過美國老大。 用現行匯率計算GDP的方法很簡單,按照當時的匯率直接將統計出的GDP總量轉換為美元單位即可。而「購買力平價法」的計算則復雜得多。
購買力平價(簡稱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
購買力平價匯率可以更方便地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例如,如果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中國人變窮了。如果以人民幣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國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國人的生活質量的明顯惡化。
有經濟學家指出,計算一個國家的匯率,一共有30多種方法,購買力平價法只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不會使用這種方法。 一個漢堡算匯率?
一個測量購買力平價的簡單而有趣的例子就是「巨無霸指數」。
這個指標由英國《經濟學人》雜志首創,已經成了一種流行的標准。《經濟學人》雜志假定麥當勞在全球銷售的巨無霸的成本是固定的,然後將其在各國的分店中銷售的價格進行比較。
根據該雜志最新一期的巨無霸指數,一份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在中國為13.2元人民幣,在美國為3.73美元,由此推斷,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應該為3.54:1,比匯率低了很多。實際上,按照「巨無霸指數」推算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比現行匯率低不少,因此這個指數也經常被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用來佐證各種「人民幣被低估」的理論。
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馮鵬程教授認為,如果從一個國家匯率是否被低估的角度來說,以巨無霸指數來評判是不準確的。
「美國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中國卻不是。」馮鵬程說,「另外,美國的原材料、人工製造成本、民眾的收入水平都比中國高。用統計巨無霸指數的方法來評估匯率,而不考慮另外這些因素的話,也是不合理的。」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另一個不足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另外,除了通貨膨脹率和利息率差異之外,還有其它若干個因素影響著匯率,比如: 經濟數字發布/報告、資產市場以及政局發展。
很容易算錯的一筆糊塗賬
購買力平價說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首先,購買力平價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盡管購買力平價理論在揭示匯率長期變動的根本原因和趨勢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在中短期內,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越來越大。
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多次警告國際熱錢湧入對人民幣匯率的沖擊。而1998年,作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泰銖對美元匯率的陡然波動,完全是國際熱錢大肆炒作的結果。
還有批評者更絕,乾脆指出購買力平價的前提,即「假定所有國家的商品價格相等」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不同國家的人對於同一種商品的估價是不同的。例如一種在甲國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個國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購買力平價不管這種情況。
再者,計算購買力平價需要挑選大量的商品作為計算的依據,而挑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以偏概全的狀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國GDP進行PPP計算時,依據的是「國際比較項目(ICP)」,這一項目號稱涵蓋155項基本消費類別,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項統計活動。
所以,經濟學家們認為,PPP在統計學上具有欺騙性,可以通過精心的選擇所用的商品獲得對某國有利或者不利的結果。
⑵ 幫忙求解一道題,關於國際金融購買力平價,想要詳細解釋。
供你參考。
(1),2010年英鎊與美元的匯率應該處於大致1:2的水平。1英鎊換2美元。
(2),如果匯率還是1英鎊=1美元,英鎊被低估了。
⑶ 國際金融問題,購買力平價說,如下圖題所示,以本國物價比外國物價不需要換算貨幣單位么這個1.15是
這里的表示歐元兌美元的比例
⑷ 國際金融簡答題 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的異同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抄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
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強調,即期與遠期之間的通貨膨脹率差別必須等同於這個期限內匯率的差別。如果不一致,就會出現套利情況,直到匯率調整到兩者一致為止。在實際應用中,計算購買力平價可以用消費者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或GNP縮減指數表示物價水平。
⑸ 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評價的關系
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回幣也是因為用答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種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
⑹ 購買力平價法的產生背景
(1)匯率及其波動固然與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有關,但它主要是受國際市場上貨幣購買力和物價水平的影響,而與各國的國內市場狀況並無顯著關系;
(2)匯率的形成與波動不僅受國際市場狀況的影響,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各國經濟政策和人們預期的影響。例如,在當今世界上,貿易壁壘和外匯限制比比皆是,特別是一些國家非貿易性官方匯率制度的存在,貨幣匯率與其實際購買力相去甚遠;
(3)國際上的經濟往來並不限於商品交易,還包括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國際信貸,國際投資等資本交易,後者的狀況對匯率的形成和波動也有很大影響,卻不屬於貨幣購買力的范圍。由此,匯率的形成只是部分地與貨幣購買力有關,因而無法准確地反映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的實際差別。
既然匯率換演算法不能准確地進行國際比較,就需要嗣一種更勾有效的方法來代替匯率換演算法,購買力平價法應運而生。從60年代後半期開始,聯合國統計司、世界銀行、美國賓州大學研究組吸取了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決定採用購買力平價法逐步開展國際問生產、收入的支出總量的比較,從而揭開了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的序幕。所謂購買力平價法,是指在國際比較項目中。通過價格調查並利用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作基礎.測算出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真實比率,即貨幣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以取代官方匯率。從而順利實現國際比較的一種方法。盡管購買力平價法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其理論框架和具體計算方法的科學性已基本獲得國際統計界和經濟界的認可。
⑺ 購買力平價預測匯率變動的步驟~~速求~~
同求。。。。
⑻ 購買力平價的最新動態
在當今全球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
比較兩國經濟實力,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最直觀的指標。要比較不同國家的GDP,首先要把用各國本幣單位計算出的GDP換算成通行的美元,而在如何換算上,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一種是通過現行匯率簡單地加以轉換,而一段時間,所謂「購買力平價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按這種方法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五年內超過美國老大。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棄用
用現行匯率計算GDP的方法很簡單,按照當時的匯率直接將統計出的GDP總量轉換為美元單位即可。而「購買力平價法」的計算則復雜得多。
購買力平價 (簡稱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
購買力平價匯率可以更方便地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例如,如果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中國人變窮了。如果以人民幣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國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國人的生活質量的明顯惡化。
有經濟學家指出,計算一個國家的匯率,一共有30多種方法,購買力平價法只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不會使用這種方法。
巨無霸指數
一個漢堡算匯率?
一個測量購買力平價的簡單而有趣的例子就是「巨無霸指數」。
這個指標由英國《經濟學人》雜志首創,已經成了一種流行的標准。《經濟學人》雜志假定麥當勞在全球銷售的巨無霸的成本是固定的,然後將其在各國的分店中銷售的價格進行比較。
根據該雜志最新一期的巨無霸指數,一份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在中國為13.2元人民幣,在美國為3.73美元,由此推斷,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應該為3.54:1,比的匯率低了很多。實際上,按照「巨無霸指數」推算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比現行匯率低不少,因此這個指數也經常被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用來佐證各種「人民幣被低估」的理論。
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馮鵬程教授認為,如果從一個國家匯率是否被低估的角度來說,以巨無霸指數來評判是不準確的。
「美國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中國卻不是。」馮鵬程說,「另外,美國的原材料、人工製造成本、民眾的收入水平都比中國高。用統計巨無霸指數的方法來評估匯率,而不考慮另外這些因素的話,也是不合理的。」
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多次警告國際熱錢湧入對人民幣匯率的沖擊。而1998年,作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泰銖對美元匯率的陡然波動,完全是國際熱錢大肆炒作的結果。
還有批評者更絕,乾脆指出購買力平價的前提,即「假定所有國家的商品價格相等」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不同國家的人對於同一種商品的估價是不同的。
再者,計算購買力平價需要挑選大量的商品作為計算的依據,而挑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以偏概全的狀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國GDP進行PPP計算時,依據的是「國際比較項目(ICP)」,這一項目號稱涵蓋155項基本消費類別,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項統計活動。
所以,經濟學家們認為,PPP在統計學上具有欺騙性,可以通過精心的選擇所用的商品獲得對某國有利或者不利的結果。
⑼ 國際金融中購買力平價的計算題
題有點點問題吧。他應該有個,美元價格提高後,一籃子商品的歐元價格呀。。版。。
假設按題權的意思歐元價格不變。還是160.那就好算了。。
購買力平價計算關鍵就是通過匯率折算後。兩種貨幣要相等。
比如如題。美元兌歐元1.25:1 也就是1.25美元=1歐元。看一下有恆等式: 160*1.25=200(也就是把歐元按匯率換算成美元兩者要相等) 如題美元價格變化後:160*x=400。。。把x解出來就可以了。
⑽ 利用這利率平價說和購買力平價說分析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
利率平價理論來分析:
利率平價理論認為資金會從利率較低的國家流向利率較高的國家,資金的流入會使利率較高的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元匯率近期的上升符合這一理論。美聯儲沒有錯過2010年6月以來的任何一次加息機會,7次會議連續加息175個基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央行(ECB)預計將在今年全年維持利率於目前的2%不變,日本央行則一如既往堅守零利率政策。以上利率前景預期的背景是,美國經濟雖然自2008年以來已經出現放緩跡象,但3%以上的GDP增長率依然稱得上亮麗。無論歐元區還是日本,經濟增長預期都遭到調降,經濟基本面都在今年出現了較明顯的放緩跡象。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的差別和利差的擴大更加明顯,吸引投資者賣出歐元、日元而買進美元,支撐美元2008年以來持續走貶的形勢似乎出現了轉機。
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從20010年6月到12月,美聯儲已有5次升息共計125個基點,美元為何一直走貶?這與利率平價理論是否有矛盾之處?答案是否定的,即那段時間美元加息和貶值的共存並不矛盾。利率是本幣資金的價格,匯率則是以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因此,實際上,影響匯率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實際利率是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後存款或投資的實際價值的增長率,也就是等於名義利率減通貨膨脹率。加息只是名義利率的提升,而只有實際利率的提升才能對美元形成支持。正因為如此,如果升息的速度慢於通貨膨脹的增長速度,這樣的升息理論上講就不能提振美元匯率。
購買力平價(PPP)理論來分析:
與利率平價理論不同,購買力平價(PPP)理論更適用於對長期匯率的預測。它強調通脹對匯率的影響,認為貨幣的對內貶值(通貨膨脹)必然導致對外貶值(匯率下跌)。因此,在任何一本《國際金融學》教科書上,我們都會看到「通脹上升在長期會導致本幣貶值」的說法。但是為什麼近一段時間來美國通脹壓力的上揚卻伴隨美元的升值?
實際上,美元匯率變動並非與購買力平價理論相左,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長期」二字。短期內,升息的速度一般快於通脹上揚的速度,尤其對於主張未雨綢繆的美聯儲而言,更是如此。以本輪美元升值為例,每當美國通貨膨脹數據上升時,美元匯率就會受到提振,在3月利率會議上,美聯儲就對通脹表現出強烈擔憂;美聯儲官員為升息預期推波助瀾的言論也提振美元——自3月升息以來,多位聯儲官員發表講話,對通脹表達出強硬的態度,多次在美元欲掉頭向下時再次提供上行的動力,而且這種預期的持續可能繼續支撐美元短線走強。但是,如果要作出一個長期判斷,那麼購買力平價依然有效,也就是說,隨著通脹壓力的增大,美元長期看貶。
購買力平價說是80多年前提出的,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它的基礎是所有商品都必須是國際貿易商品,這就使其過於側重國際貿易關系而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決定的影響,而國際資本流動尤其是美元資產的流動現在越來越對美元匯率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要預測美元的中長期走勢,我們還必須參考其他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