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互聯網金融徵信的運行模式是政府主導型的嗎
不是政來府主導型
有行業協自會建立的徵信系統,更主要的還是市場化機構
比如,(1)互聯網金融行業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組織建立的國家級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2)小微金融風險信息共享平台。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支付清算服務行業自律組織,於2015年8月上線互聯網金融風險信息共享系統,2016年更名為「小微金融風險信息共享平台」。(3)網路金融徵信系統NFCS。由央行徵信中心控股的上海資信建設運營的網路金融徵信系統NFCS於2013年7月1日上線試運行,旨在幫助網貸行業實現信貸信息共享,防範網貸借款人身份欺詐、過度負債、惡意違約等信用風險,通過強化信用約束,充分發揮失信聯合懲戒作用。
以上平台有官方背景。更多的平台,如同盾科技、算話徵信、前海徵信、芝麻信用、騰訊信用、鼎鑒徵信等等,都是民營機構
⑵ 在當今互聯網金融時代,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互聯網大數據是建立大量數據的基礎之上,在信用體繫上,只要有信息錄入,並且存儲在伺服器上,要查詢一個人或公司的信用時,只在大數據上查詢就可以了。大數據可以為我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便利,進行信息化管理。
⑶ 互聯網金融徵信體系的不成熟會引發哪些問題
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突出,未經個人授權泄露個人信息
採集信息不全、不準確、不及時等,影響對個人信用的判斷,容易以偏概全
⑷ 徵信在互聯網金融中有哪些新的應用模式
徵信是指按一定規則合法採集企業、個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業、個人的信用報告等徵信產品,有償提供給經濟活動中的貸款方、賒銷方、招標方、出租方、保險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為其了解交易對方的信用狀況提供便利。
徵信分為個人徵信和企業徵信。
2013年3月15施行《徵信業管理條例》中規定:任何經營個人徵信業務和企業徵信業務的機構都需經得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取得經營許可證在人行備案。否則一律不得開展徵信業務。
但是目前牌照還沒下發到機構,所以市場上還沒有一家真正可以做個人徵信的機構,但是在市場上已經有個人徵信的業務在開展,不過不是叫信用報告人家叫信用分值,其實都是個人徵信雛形。
徵信業近兩年也迅速發展,徵信市場發展逐漸分化,依託大數據徵信機構側重點也不同,但是基本宗旨是服務經濟,目前各個徵信機構相互競爭都有自己的優勢,面向社會經濟在廣闊的市場中想要佔有一席之地就需要術業有專攻。
目前徵信機構大概偏向就是建檔型徵信,評級性徵信,融資性徵信。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是為了規范市場,那麼徵信服務的就是經濟實體。
題主問到徵信在互聯網金融中有哪些應用,有哪些新的業務模式。
現在言歸正傳。
因為目前的徵信市場還在初步發展階段,市場對徵信的認知度普遍不高,所以要開展徵信業務也是有挑戰的,那麼前期肯定是培育市場的一個過程。
徵信是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還是要回歸其屬性。
所以徵信機構肯定要開展一些新的業務模式,讓市場自己去發展倒逼政府下發推動徵信業發展的政策文件。
央行下放權力給機構做徵信除了簡化自己的業務讓徵信機構能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給實體經濟外,也是希望整合市場資源最後達到信息共享。
目前很多空殼子的徵信機構,他們構思了一個美好的藍圖,想讓小貸公司、P2P等一些民間借貸機構上傳自己的數據,但是目前沒有一家強大的徵信機構能妥談讓他們接入都自己的系統,給自己的資料庫上傳數據。據我所知現在金融辦逐步讓一些小貸公司對接到央行的徵信系統,如果是這樣,那麼徵信機構想整合更多的信息資源就更難了,優勢也不明顯了。
所以徵信機構更是要開展一些新的業務模式,比如融資,P2P信用認證,金融超市,主體擔保型徵信業務。
⑸ 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
互金協會建立開始就制定了三個目標:服務監管、服務行業、服務社會,即貫徹執行國家金融政策,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更好防範金融風險和更好推動深化金融改革。
首先要做好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統計監測、風險預警、信息披露以及信息共享等項目的建設,為監管部門提供地區、項目和企業經營狀況的基本信息。
李東榮:首先要認識到,遵守信用是從事金融業務的最本質要求,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國家一直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協會也一直致力於推動信用信息共享,推動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的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和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建立對於我國個人徵信市場建設具有非常現實和緊迫的意義,首先,從借款人的角度看,通過信用信息共享能夠使放貸機構更好的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對其合理的小額、分散的資金需求,在信息對稱情況下及時發放借款,滿足個人借款的合理需求,有助於普惠金融目標的實現。第二,從放款人的角度,通過信用信息共享以及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的建立,貸款人能夠准確的迅速的判斷對方的信用狀況,可以更加迅速准確做出貸款決策,並有效降低借貸管理成本。第三,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和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的建立,有利於規范個人徵信行業的發展,依法保護個人隱私。
⑹ 在當今互聯網金融時代,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具有什麼意義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石,而徵信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性建設,搞好社會徵信體系建設,對於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應法治先行,加強社會徵信體系建設:一是需要加強社會徵信方面的立法和標準的建設。二是加強徵信活動的監管。三是加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保護。四是加大失信懲戒的力度,提高失信的成本。
⑺ 如何構建互聯網金融下的大數據徵信體系
我國銀行存款來高達源120萬億,相當於GDP的兩倍,但實體經濟的企業卻面臨融資難、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這可以用銀行業對信用信息的壟斷地位來解釋。
大數據徵信突破了從財務報表、抵押資產和擔保信息評價企業信用的傳統思維,通過企業經營行為得到信用信息,能解決中小企業信用缺失的問題。
通過對已經獲得徵信牌照的八家徵信機構其中四家的信用評分模型的分析可見,目前各徵信機構數據來源、統計口徑、評分模型、評分標准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缺乏統一的介面、規范和公約,所生產的信用產品尚未在互聯網金融平台中得到廣泛應用。
要建立全面的徵信體系,必須鼓勵數據信用信息的標准化和跨行業、跨平台的分享,並且完善消費者個人隱私和信用法規建設。
⑻ 徵信對互聯網金融的作用是什麼
徵信大大來降低了資本市場的運行風自險,是資本運作的重要的參考工具。中國誠信網企業徵信系統的上線,正好彌補了市場這一空白。企業徵信的首要服務對象是投資者。信息的不對稱是投資者面臨的最大風險。企業徵信結果為投資者提供了投資風險和收益的參考信息。有效地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標准普爾公司對15年內的債券違約研究表明,處於投資最高級別(AAA)的違約率僅為0.5%,而處於投機級別的CCC級的違約率達到17%。
一般來說,中小投資者既無時間也無能力收集處理大量的公司信息,企業徵信提供的信息有助於他們作出合理的投資選擇。對於大的投資者而言,企業徵信結果也是制訂投資組合方案的重要依據。從社會角度講,企業徵信提供的信息增加了市場的透明度,有利於公眾及私人投資者的參與,有利於市場穩定。
⑼ 企業應該如何構建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徵信系統
互聯網金融近幾年快速發展,大數據技術也滲透到互聯網金融,通過多維版度進行數據維權護,91徵信採用「去中心化」介面技術,放棄傳統的「中央資料庫」模式。通過91徵信介面技術,創建專用技術通道,採用「信息流+證書驗證」雙加密方式,連接各個p2p公司資料庫,實現數據互聯。p2p公司將不再需要向任何中央資料庫報送數據,不必擔心數據流失,可自由發送和反饋查詢。
⑽ 如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這桶萬金油
如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這桶萬金油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噴發式成長帶動了個人信用徵信的強大需求,新型徵信市場體系的建立又帶動了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在這條邏輯嚴密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鏈條上,如何充分合規利用大數據成為扼頸之虞。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規模已突破10萬億。而中國擁有40億銀行卡用戶,其中僅4億信用卡,4億銀行卡中,還有大約2億為沉睡的僵屍卡,相對6億智能手機用戶,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市場潛力依然十分巨大。
在日前由新浪財經及新浪戰略合作部主辦的「當大數據愛上金融」閉門沙龍上,我愛卡信用寶創始人兼CEO塗志雲認為,如果從時間維度來衡量,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基本與美國同步,但金融信貸水平與美國相差20十年,飛步向前的行業和徵信體系的滯緩,很有可能成為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路上的一個大坑。
產業界的一個長期主流觀點認為,互聯網大數據是繞開徵信體系監管和政策門檻的一桶萬金油,來自用戶非結構性行為的互聯網大數據可以對用戶靜態特徵和動態特徵的描述和預測,不同數據的跨界碰撞和融合拼接。是互聯網金融徵信體系的一桶萬金油。
隨著互聯網擁有海量的大數據信息以及雲計算等數據處理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提供互聯網金融徵信產品的機構已不僅僅限於傳統的專業徵信中心或徵信公司,在強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一批專門針對P2P網貸、網路微貸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徵信機構或「准徵信機構」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
但這可以幫助中國徵信體系快速超越20年差距,趕上互聯網金融產業的步伐嗎?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必須按照金融的發展規律運行。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大數據研究室總監楊威認為,大數據並不局限於互聯網數據,僅憑互聯網數據,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需要避免互聯網數據萬能論,用傳統結合創新,從數據走向業務,或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例如,塗志雲曾參與全球的五家國家級別的徵信機構開發基礎上國家標準的個人信用評分模型的建立。他認為,中國現有的信用評分是個人行為的概括,真正的信用評分不是一個對過去的總結和概括,而是對未來信用行為和違約行為的一個預測。所以,無論是央行還是民營徵信公司,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建立一套可落地參考的徵信體系:所有的分數給一個對應的違約率或壞賬率。
但現實情況是,目前沒有一個中國機構具備這個能力。據了解,央行正在開發類似這樣的評分體系,現在為止還沒有正式推向市場。
這恰恰是民營互聯網徵信公司的機會,也是挑戰所在。
互聯網徵信公司百融金服副總裁馮宗欣認為,民營機構在互聯網金融徵信市場的機會很大。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有3億人的信用記錄,佔中國總人口的25%,仍有75%的人沒有有效的信用記錄,這將導致大多數人的融資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這家公司從六年前成立開始,探索金融大數據結構的腳步從互聯網逐步延伸到了金融機構、來自於線下零售,包括社交,包括媒體,包括航空、教育、運營商、品牌商等多個維度。
「單維度的數據叫數據,不叫大數據。」馮宗欣強調。和其他徵信機構的步伐一致,百服金融的徵信業務步伐正在向欺詐評分、催收評分等領域拓展。
這顯然是大勢所趨。優勢在於融合線上線下、結構性和非結構性、過去和未來等多維度的數據,形成一個動態的大數據分析庫。挑戰在於包括央行和銀行金融體系亦在銀行傳統之外,研究來自感測器、媒體、其他行業數據的結合,這個市場跑馬圈地之勢剛剛開始,誰能最後留下取決於多方面因素。
互聯網金融熱潮之下,中國強大的市場需求和落後的徵信體系形成巨大反差反差,但這也成就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業者利用科技、利用大數據在徵信領域裡面做一次真正的創新和變革的巨大機會,逼迫中國在未來10年的時間走完美國過去30年的路。
互聯網重構了金融,大數據重塑了信用。但這條路依然很長。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如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這桶萬金油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