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運用經濟金融學知識聯系現在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宏觀經濟政策是如何影響證券市場的大神們幫幫忙
1.宏觀經濟運行分析 宏觀經濟運行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影響的途徑:公司經營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資金成本。宏觀經濟變動與證券市場波動的關系:GDP變動(持續、穩定、高速的GDP增長,高通脹下的GDP增長,宏觀調控下的GDP減速增長,轉折性的GDP變動;經濟周期變動);通貨變動(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通貨緊縮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2.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財政政策的手段包括: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財政管理體制,轉移支付;財政政策的種類與經濟效應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包括: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擴大減免稅范圍,擴大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赤字,減少國債發行,增加財政補貼;分析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影響應注意的問題。 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作用;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指導;貨幣政策的運作;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包括:利率,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價格的影響,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3.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分析 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人民幣匯率預期影響證券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宏觀面和政策面間接影響我國證券市場。.
⑵ 我身邊的金融學知識2000字論文
第一部分: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
匯率的穩定對一國的經濟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呼聲很高,投機風險加重,處理不當經濟極易出現震盪。人民幣匯率制度與經濟發展不協調是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須對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與經濟發展相一致。
中國年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的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四次創出新高,由6.3477漲到6.3165,而11月3日和4日連續創新高。從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超過30%,而今年升值已達到4.85%。在最近一周之內,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四次創出新高,由6.3477漲到6.3165。從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超過30%,而今年升值已達到4.85%。國際投行瑞銀近日表示,人民幣快速升值「不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 」瑞銀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今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約為5%至6%,年底將達到6.2左右,2012年將再升值3%至4%。
人民幣升值最大的弊端是可能影響出口企業的生存,進而給就業形勢帶來威脅。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有此擔心不無道理。
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
利:首先,從大環境來看人民幣升值,利於償還外債,我們原來要償還的對外債務,人民幣升值後,可能要少還了。
其次,從個人理財方面來看,人民幣更加值錢引出的結論是境外物品價格會更便宜。一旦價格傳導到位,很多人會將先前處於等待消費狀態的預期消費行為變為現實。
弊: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外國人原來較少的錢能買到中國商品,人民幣升值後,買相同質量和數量的商品,外國人就要多付出錢才買得到了。人民幣升值進口就會大幅度增長,最終會使國內企業競爭力大大受損。
對於我們老百姓自己來說,一旦升值,老百姓必定會對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率有更高的期望,可能會在現有預期收益率基礎上增加。
第二部分:人民幣國際化問題
有經濟學家預言,雖然人民幣國際化至今順風順水,然而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預示著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進入轉折點。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尤其依賴於資金財富。因此,一旦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減少中國因使用外幣引起的財富流失,而且將為中國利用資金開辟一條新的渠道。但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這就要求仔細分析其中的利弊。 正面影響:
1、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
2、 減少匯價風險,促進中國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
3、 進一步促進中國邊境貿易的發展。
4、 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
⑶ 根據金融學知識分析2017人民幣匯率的走勢
根據人民幣當前的價格形成機制,人民幣相對美元的雙邊匯率仍受到美元指數變動的很大影響。簡而言之,假如前一個交易日美元指數升值(貶值)則當日人民幣中間價傾向於貶值(升值),進而影響當日市場價貶值(升值)。但是其中存在一個重要波動特徵,即面對美元指數升值,人民幣的貶值彈性更大;而面對美元指數貶值,人民幣的升值彈性較小。2016年,境內人民幣市場價的貶值彈性為0.20(即美元指數升值1%,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0.20%),升值彈性則為0.08,貶值彈性約為升值彈性的2.5倍,表現為易貶難升。2015年至2016年兩年間,美元指數多數情況位於93-100區間震盪,但是期間人民幣趨勢性相對美元貶值,背後的原因就是升貶彈性不一致。
具體表現在於今年三大人民幣指數總體呈現貶值態勢:當美元指數顯著走強時維持人民幣指數相對穩定;但是在美元指數走弱時因為雙邊匯率升值彈性有限而使得人民幣指數修正高估。因而2017年在利用美元指數波段判斷人民幣時需要特別關注升貶彈性問題。簡而言之,當前價格形成機制下,在匯率高估修正之前,只要美元指數不出現趨勢性顯著跌勢,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的大趨勢難以扭轉。
而對於2017年美元指數走勢,我們認為(詳細分析參見興業研究2017年G7匯率展望報告)美元總體強勢,一方面仍受到貨幣政策分化影響,在加息前獲得升值動力;另一方面因外部風險而階段性被動上行。2016年兩個導致人民幣破位貶值的事件一個為6月英國退歐、另一個為12月美國加息預期強化。事件背後則是當前影響美元走勢的兩大重要因素:貨幣政策分化與外部沖擊。研判2017年美元走勢同樣需要考慮加息節奏、外部沖擊等因素。
對於加息節奏而言,此輪美國經濟復甦並不強勁,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問題制約薪資增長,加息加劇股市風險進而打擊資本利得,兩者共同威脅消費,消費則占據美國GDP60%以上。個人可支配收入與企業利潤增長乏力影響私人部門投資,而投資疲軟影響勞動生產率,進而使得長期中性利率不斷下降。
那麼特朗普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能否使得聯儲在2017年加快加息步伐呢?當前市場上相信聯儲將加息提速的觀點主要基於加碼基建、減輕稅負將拉高經濟增
長並推升通脹。但是根據我們的分析,基建在資金來源、執行力上都存在不確定性,並且基建投資推升核心PCE的路徑間接,以當前計劃規模難以快速顯著推升通脹。而對於減稅政策而言,一方面最為受益的是高收入階層,但是減稅對高收入階層消費增長的邊際效用較小;另一方面從歷史數據看減稅兩至三年後消費增速才會出現峰值,且消費傳導至核心PCE也存在滯後。
因而我們預計2017年美國仍將保持較緩的加息節奏,全年加息1-2次。2016年12月將加息25bp,2017年再次加息可能又需等到下半年。美元指數在加息前上漲,而在加息後貶值調整。需警惕通脹預期影響加息預期變動所造成的美元指數波動。具體而言,參照特朗普當選後市場反應,擴張性財政政策提振經濟的言論提升了通脹預期,使得市場認為聯儲在未來會更快加息,而在當下通脹並未實際上升,因而實際收益率提高推升了美元指數,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2017年特朗普政策不確定性將加劇美元指數波動,進而加劇人民幣相對美元雙邊匯率波動。
此外,2017年全球政治經濟風險仍不容忽視,假如2016年12月的義大利修憲公投、2017年3月英國退歐程序啟動以及2017年歐洲系列大選造成歐洲政治經濟風險進一步加劇,美元指數將被動大幅抬升。
⑷ 央行降息的影響 (金融學的知識來回答)
1.降低資金成本,同業拆借,銀行理財,從而傳導到實體領域
2.通過提高投資偏好,引導儲蓄進入投資領域,從而釋放流動性
3,人民幣資產收益降低,導致一
定的外資流出,從而導致匯率降低,本幣貶值,有利於出口
⑸ 談談你對學金融學這門課的體會和理解
經過在校時間對金融學課程的學習,我深刻感覺到金融學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是我們生活處處都會用到的知識。尤其金融學的研究范疇在經濟生活中具有極端重要性。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均需要通過學習《金融學》來取得科學的認識。學習《金融學》可以為深入學習經濟類各專業課程奠定理論基礎。金融學專業教育中統帥性的基礎理論課,是教育部確定的11門「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和「面向21世紀經濟、管理類核心課程」之一,是金融、財政、工商管理和會計學等專業的必修課,其它相關專業的選修課。金融學的基礎知識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系統闡述貨幣銀行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其運動規律,客觀介紹世界上主流金融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實務運作的機制及最新發展,立足中國實際,努力反映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的實踐進展和理論研究成果,實事求是地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金融理論和實踐問題。(一)使我對貨幣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較全面的理解和較深刻的認識,對貨幣、信用、銀行、金融市場、國際金融、金融宏觀調控等基本范疇有較系統的掌握,並且深刻的掌握了觀察和分析金融問題的正確方法,培養出我們獨立辨析金融理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將來的工作當中面臨的各種情況可以有深一步的了解,以便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二)提高了我在社會科學方面的素養,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這門課程採用寬口徑的金融理論研究范疇,可以理解為:凡是涉及貨幣供給、銀行與非銀行信用、以證券交易為操作特徵的投資、商業保險、以及以類似形式進行運作的所有活動的集合,是宏觀金融和微觀金融、傳統金融與現代金融的聚合體。金融學是一個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貨幣、信用、金融機構是金融學的基本支柱。金融市場是金融要素的活動空間。金融總量與調控監管涉及金融學的各個組成部分,是金融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金融關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經濟關系。總之,金融學的知識讓我體會到很多實用的知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處理所出現的事件,使我深深的感受到知識的重要。
隨著信息化社會,學習化社會的形成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遠程開放教育應運而生。通過參加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促使我的學習觀念有了很大的認識,主要有以下體會:
一、雖然面授時間少了,自主學習的要求高了,但通過這種新的學習形式,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在信息化社會中,人們生活工作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需要面對不斷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一次性的學校教育,越來越不能滿足個人終身的社會需要。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節奏。因此,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終身學習將伴隨自己的一生。
三、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為所有求學者提供了平等的學習機會,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數人享有的權利,而是個體生存的基本條件。教育資源、教育對象、教育時空的開放,為大眾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性。
四、接受教育不光是學習知識,還要學會學習,為以後繼續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必要的學習技能。學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對今後不斷地獲取知識和提高教育層次將是非常有益的。
以上僅為個人對遠程開放教育學習的一些淺薄之見,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理論高度,在今後的工作中還需要加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初探金融學有感
我利用了一個周末的時間仔細閱讀了第一章的四篇閱讀材料,這四篇文章分別從金融與現實的聯系,金融的前景以及糧食金融和石油金融這兩個新興的金融的衍生物對金融學這門學科進行了詳細而全面的介紹和擴展,由於以前對金融,特別是股票市場知之甚少,了解程度幾乎為零,因此,讀了這幾篇材料,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收獲的。
最大的收獲就是對於金融有了更加直觀與深入的認識。由於幾乎是第一次接觸以科學術語出現的「金融」,而書上略顯晦澀的定義使我通讀一遍之後還是沒弄明白這門課到底要學什麼,或者說沒有搞清楚這門課學了之後有什麼用。讀了這幾篇文章,我覺得它拉近了因為教材而讓我對之望而生畏的「金融」二字與我的距離。比如季老師的《讓我們一起認識金融》這篇文章,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金融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錢」相聯系,短短一兩千字,將金融體系的五大功能,即支付清算服務、媒介資金融通、管理風險、信息處理和公司治理描繪得很清楚,讓我感覺到金融並不只是一門科學,它更是每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二個收獲就是通過閱讀這些文章,我認識到學習金融學對於一個主修經濟學的同學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讀了這些文章,我覺得一些問題雖然可以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去解釋,去分析,但是缺少與金融學的聯系,得出的結論就是不完整的。比如陳淮老師的《規避石油風險拋棄「鴕鳥」戰略》,文章指出,我國石油安全面臨的首要威脅是價格風險,因此就需要我們把石油安全與金融安全聯系起來,建立在銀行系統支持下的「石油金融」體系,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金融體系的管理風險作用,轉移風險,分散風險,最終制定出戰勝市場的戰略。再如董振國老師和王春雨老師的《影響糧價的「非農因素」》,如果單純按照微觀經濟學的知識去分析,我國去年夏季糧食豐收,那麼糧食價格就應該下降。但是事實卻與之恰恰相反,糧食價格仍在步步上漲。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糧食金融化」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受美國次貸危機等影響,以股票、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在全球范圍內都在快速下跌,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國家,資產價格更是出現暴跌。因為股票與房地產市場的下跌,全球范圍內規模巨大的熱錢把投機重點轉移到石油和糧食上來,從而導致石油和糧食這兩項影響著人類衣食住行的商品價格不斷上漲,使全球面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危險。上述都是金融學所研究的領域,只有學好金融學,我們才能對社會的一些至關重要的熱點問題,比如上文提到的石油問題,糧食問題等問題有一個清醒而透徹的認識,這對於我們每一個大學生,特別是學習經濟學的大學生都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閱讀這些材料還使我覺得金融學是一門很難學好的課程。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它包羅萬象,糧食,石油,信息技術,都跟金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次,金融學還是一門前沿學科,它「與時俱進」,正如季老師在《讓我們一起認識金融》一文中開頭所寫的那樣:「當今社會,金融已經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微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金融自身也在不斷創新中深化和擴張,不要說普通老百姓,被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搞得眼花繚亂,就是我們這些長期從事金融教學、科研的學者和那些在實際部門工作的同志,對不斷擴張的金融領域也都大有望洋興嘆之感。」對於我們初涉金融領域的大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不僅如此,金融學還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季老師的另一篇文章《「金融學」的深化:範式轉變與信息技術》回顧總結了結構範式主導「金融學」的歷史,並闡釋了結構範式所遇到的危機,最後論證了功能範式的「先進性」,並解釋了原因,即信息技術對金融的革命性影響。這一系列科學而富有邏輯性的過程使我覺得,研究金融學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敏銳的思考能力,因此想要學好這門課,還需要我們在平時多讀書,下一番功夫。
⑹ 學習金融的意義
金融這個詞,指相對於實體經濟的貨幣融通現象。金融起於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出現後,到了今天,又漸漸成為一種自身發展規律的相對獨立的經濟現象。
貨幣是一種經融索取權,本身不是財富,卻代表財富。因此貨幣通過融通,可以成為經濟的一種強大的甚至可怕的組織力量。貨幣當局,如果增發的貨幣,等量於存量貨幣,意味著存量貨幣貶值了一半,對實物的支配權減少了一半,另一半被增發的貨幣的擁有者獲得。
最可能獲得新增貨幣的是:政府當局、因各種原因的優勢經濟主體、各種可以空手套白狼、伙食善用四兩撥千斤的金融工具使用者等。
當著普通民眾手上的分散的缺乏集中支配力的貨幣實際上減少一半時,民眾用購買行為對經濟的表達權,也被縮減了一半,對命中而言,是恐怖的。當著增加的貨幣被政府、少數經濟主體或者人員大量集中掌握時,就擁有了強大的支配權,弄得好,可能成為福祉,弄的不好,則會迅猛形成貧富差距,導致各種危機。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金融功不可沒。但是,由於金融又可以自成貨幣本事又是一種可以獲取財富的權利。當你獲得了一筆資金,解決了創辦實體的難題時當著早前的人們,為金融推進了經濟發展而欣喜時,可能不會想到,金融正在成為經濟健康發展的異己力量,正在成為逐利者售中的一頭狼,攪得全球狼煙四起。
⑺ 金融基礎知識的學習反思
一是掃盲。學習《金融市場學》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各種國際金融信息,了解生活在的全球一體化世界。在財經類報紙上或在金融機構大廳里看到每天的外匯行情時,不同國家貨幣間的匯價是如何決定的?匯率的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什麼是歐元,歐元為什麼要取代歐洲許多國家的貨幣?1997年7月泰國爆發貨幣危機後,為什麼亞洲那麼多國家先後都捲入了危機?美國次級債的演變,怎麼影響股票?類似這樣的基本金融常識在學習《金融市場學》的過程中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二是明智。學習《金融市場學》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和國內經濟金融問題產生的根源,認識一國經濟和金融政策的潛力和局限性。諸如:如果日元貶值到1美元比140日元時,人民幣匯率是否應該貶值?我國可維持的外債規模是多少,舉借外債的幣種結構如何安排才算合理呢?在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場合,如何降低國際投機資本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以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等金融方面的問題。
三是提高。通過學習金融市場知識,可充實投資知識、提高理財能力。國際資本的流動,對沖基金的興衰,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在影響國際市場股票價格的同時,也牽動中國股票、期貨市場的神經。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體驗一下股海的起伏,感受一下外匯、期貨的波動,研究一下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以提高自身在區域財政與金融市場互動機制的把握能力,做出科學、合規運作,前瞻性地進行知識積累和思路探索。
當我們認真的學習《金融市場學》這門課程,便會系統的了解金融市場,掌握金融市場的常規知識,更新原有的金融觀念,才能適應新形勢下各項經濟工作的要求,可見,學習《金融市場學》使我們受益匪淺。
⑻ 為什麼要學習金融財經方面的知識
有很多人都覺得財經方面的知識只跟做大投資的人有關跟小老百姓無關,其內實不是這樣的,比容如說通貨膨脹的問題,物價在漲,你手中的錢沒有變多也沒有變少,但是同樣那麼多錢,你能買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了,但是你卻不知道,或者你知道卻沒辦法改變,而學會了投資,你可以想辦法保值。有很多人把錢存銀行覺得吃利息就夠了,但事實上你手中的錢的購買力是越來越少的。再說一個機會成本理論(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有很多人一直很努力,但是所做的事情卻沒多少價值,或者說不值錢,這就很浪費你自己的時間,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其實很多經濟方面的東西每時每刻都在影響我們,只是我們渾然不覺,更不要說規避風險了